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身体健康是生命的基础,是学习、工作、幸福生活的充要条件。身体健康不仅取决于保证营养的供应,还取决于持之以恒的运动锻炼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运动健康;养成习惯;提升素质
一、我国现阶段学生的身体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目前学生中运动惰性不愿活动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初、高中学生体育活动相对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据相关资料显示:课间操有三分之二学生马马虎虎,80%的学生一周内包括体育课只有3-4次运動机会,体育课上又有一部分学生做一些于运动无关的事情,算起来这部分学生每周只运动2-3次。运动时间、运动质量均无法得到保证。由此导致有相当部分学生体质下降。
其二近些年,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自动化、工业化所取代了大量的劳动,运动不足现象凸显,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现象普遍。与之相关的疾病增加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其三学生每天课业任务繁重,学习时间长,运动时间严重不足。特别是高中生(高三)睡眠普遍不足8小时。据资料显示有44%的学生不是很喜欢锻炼,近一半的人不重视体育锻炼。
其四体育教学未能按照国家规定严格实施,体育课开课不足(北方冬季严重不足),体育达标管理不严,体育活动时间经常被挤占。因此也削弱了学生在校期间体育运动的作用。
其五社会上对学校、学生的评价不科学、不合理,社会上只看重学校的升学率,特别是重点学校的升学率,学校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身体锻炼。
其六体育活动保障机制不健全,学校害怕出事故。体育场地、场馆、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这些因素也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降低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及效果。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上述问题的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现行仍在起主导作用的应试教育的结果。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招生、学生升学看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其他方面的素质情况,包括身体素质不起决定作用。就目前情况而言,解决上述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作出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特征的教育”。解释中的德智体中的“体”指的就是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是确保学生积极锻炼身体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和前提。素质教育虽然讲了多年,中央也有政策,但学校、家长对其落实的不积极不到位,仍然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辛勤忙碌,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现象非常普遍,近年来,学生的体质非但没有提升,反而下降。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当前学校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招生考试评价制度依旧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综合素质评价虽已进入招生范畴,但不起决定作用,新生录取基本上是只看考分,素质教育推进难度还很大。就学校来说,不狠抓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学校在社会上就不会有好的声望和认可度,就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就无法在社会上站住脚。因此,必须改变现行的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完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切实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纳入招生考试评价范畴,使之成为学生升学的重要考核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学校要抓好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体育活动,拓展体育课主渠道功能
学校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的职能部门,要在抓好学生的学习素质的同时,抓好学生的其他各项素质的培养,身体素质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每天除睡觉时间外,大部分时间是坐在教室里学习,如果其身体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势必会影响其身体发育成长,损害其身心健康。此外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活动是由学校安排的,受学校的管控。学校应当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好各项体育活动,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包括课间操。体育教师是体育技能传授的专业人员,负有传授给学生各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义务。必须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履行义务。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地去运动,愉快地运动。学校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的教育,使其提高认识,培养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家长是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性因素
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对此家长应主动担负起督促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责任。家长应充分利用好学生放学后和双休日时间,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要加大精力投入,积极陪同锻炼。努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持之以恒,使之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监督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学校体育课及体育达标工作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把学生的体能素质考核逐步纳入学业考试范畴。经常检查学生身体状况。如发现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要查找原因,并且要予以通报、公布。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能否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业素质,还必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社会各部门、学校、家长必须通力合作,促进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不仅是党和国家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卫生分会,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分院。中国中小学体育基本情况调查,中国学生健康相关行为与生活质量调查。
作者简介:
蔡宏时(1960—)男,吉林市人,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生命与健康。
关键词:运动健康;养成习惯;提升素质
一、我国现阶段学生的身体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目前学生中运动惰性不愿活动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初、高中学生体育活动相对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据相关资料显示:课间操有三分之二学生马马虎虎,80%的学生一周内包括体育课只有3-4次运動机会,体育课上又有一部分学生做一些于运动无关的事情,算起来这部分学生每周只运动2-3次。运动时间、运动质量均无法得到保证。由此导致有相当部分学生体质下降。
其二近些年,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自动化、工业化所取代了大量的劳动,运动不足现象凸显,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现象普遍。与之相关的疾病增加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其三学生每天课业任务繁重,学习时间长,运动时间严重不足。特别是高中生(高三)睡眠普遍不足8小时。据资料显示有44%的学生不是很喜欢锻炼,近一半的人不重视体育锻炼。
其四体育教学未能按照国家规定严格实施,体育课开课不足(北方冬季严重不足),体育达标管理不严,体育活动时间经常被挤占。因此也削弱了学生在校期间体育运动的作用。
其五社会上对学校、学生的评价不科学、不合理,社会上只看重学校的升学率,特别是重点学校的升学率,学校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身体锻炼。
其六体育活动保障机制不健全,学校害怕出事故。体育场地、场馆、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这些因素也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降低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及效果。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上述问题的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现行仍在起主导作用的应试教育的结果。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招生、学生升学看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其他方面的素质情况,包括身体素质不起决定作用。就目前情况而言,解决上述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作出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特征的教育”。解释中的德智体中的“体”指的就是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是确保学生积极锻炼身体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和前提。素质教育虽然讲了多年,中央也有政策,但学校、家长对其落实的不积极不到位,仍然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辛勤忙碌,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现象非常普遍,近年来,学生的体质非但没有提升,反而下降。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当前学校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招生考试评价制度依旧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综合素质评价虽已进入招生范畴,但不起决定作用,新生录取基本上是只看考分,素质教育推进难度还很大。就学校来说,不狠抓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学校在社会上就不会有好的声望和认可度,就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就无法在社会上站住脚。因此,必须改变现行的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完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切实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纳入招生考试评价范畴,使之成为学生升学的重要考核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学校要抓好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体育活动,拓展体育课主渠道功能
学校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的职能部门,要在抓好学生的学习素质的同时,抓好学生的其他各项素质的培养,身体素质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每天除睡觉时间外,大部分时间是坐在教室里学习,如果其身体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势必会影响其身体发育成长,损害其身心健康。此外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活动是由学校安排的,受学校的管控。学校应当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好各项体育活动,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包括课间操。体育教师是体育技能传授的专业人员,负有传授给学生各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义务。必须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履行义务。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地去运动,愉快地运动。学校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的教育,使其提高认识,培养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家长是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性因素
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对此家长应主动担负起督促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责任。家长应充分利用好学生放学后和双休日时间,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要加大精力投入,积极陪同锻炼。努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持之以恒,使之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监督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学校体育课及体育达标工作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把学生的体能素质考核逐步纳入学业考试范畴。经常检查学生身体状况。如发现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要查找原因,并且要予以通报、公布。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能否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业素质,还必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社会各部门、学校、家长必须通力合作,促进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不仅是党和国家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卫生分会,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分院。中国中小学体育基本情况调查,中国学生健康相关行为与生活质量调查。
作者简介:
蔡宏时(1960—)男,吉林市人,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生命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