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改革在教学推进中,一直是一个热点,但在教学不断改革的大背景下,低分高能的现象也一直存在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在当下的教育中属于香饽饽的地位,每一位教育者都在努力地探索,教学改革除了理论,更重要的是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通过交流、理解、诱思和互动,来达到一种师生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学;交流;理解;诱思;互动
当代初中生有一定鲜明的心理特点,有自己的行为习惯,上课时教师的固有思维又与这些思想有些相左。特别是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好动、好奇,往往导致教师在实验课堂中无法得到预期结果,有些教师甚至都不敢或不愿开实验这门课。从教五年,从传统式教学到以“学”为主,期间也经历过一些其他的教学模式,一直困扰我的是:怎样把初中生物课堂最大效益化?
一、千方百计的交流、理解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正处于兴盛状态,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好动、好奇,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应对和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呢?在不断的摸索中,我觉得第一步需要千方百计的交流理解,这里的交流理解,不单单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理解学生的好动、好奇心,而是指相互交流理解。教师在上实验课前,需要先理解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好奇心在哪里?需要倾听学生对本实验的想法及他们通过本实验想要得到什么结果?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其次,学生需要理解教材对他们的要求,需要达到的高度,最后,学生需要理解本节课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前提下,本堂实验教学才可能达到双方想要的效果。比如在讲解《鸟的生殖发育》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上课前一星期,我就经常抽空与学生交流本节课,不断收集他们对本节课的好奇与想法,他们对本节课的期望是这样的:第一,希望通过观察不同鸟的卵,来了解鸟卵的结构;第二,希望老师能准备炒或者蒸鸡蛋用的相关厨具;第三,希望老师能帮忙准备能孵鸟的设备。一开始跟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并不赞同学生的想法,觉得他们的想法太不切实际了,但通过我与学生多方面的交流,我开始对自己固有的教学思维进行了反思,难道以“學”为中心,只是流于表面吗?我要一直打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幌子”,让学生在教师固有的圈里进行自主学习吗?难道“满堂教”转变为“满堂灌”就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吗?明白这个道理后,我毅然而然同意了学生的想法,在不断地交流过程中,我也把教材的思想和我的想法传达给学生,他们也很赞同。在一切准备就绪之下,我们迎来了这堂课。这堂课的效率和后期影响,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堂上原本喜欢讲话睡觉的学生都在探究他们的奥秘,课下本着不浪费的原则自己抽时间把上课用过的鸡蛋变成美食,以组为单位把没有打坏的鸟卵放在孵卵箱里,每天都在细心的照料,希望奇迹的出现。(当他们提出要孵卵箱的时候我理解到了他们的意图,所以我给他们买的鸡蛋一半是从商场买回来的,一半是从农民伯伯那里买来的。)就这样我们在自己都轻松的环境下顺利地完成了本堂课,我们之间达到了共赢的效果。所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要想改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千方百计的交流、理解,只有交流才能理解,只有理解了,才不会相互埋怨,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千方百计的诱思
当然,把“学”作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是“满堂教”变成“满堂灌”,这样的教学又是另一个极端,在初期接触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课堂实践时,我也以为把满堂“教”转变成“灌”,就是把“学”作为中心的教学,但当有幸得到张教师亲自指导时,才知道真正把“学”作为中心的教学,需要把教师的“满堂灌”变成学生的“满堂学”,真正解放老师和学生,让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慢慢地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这种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基础,思维为主攻”的诱思教学,才是课堂教学中的好帮手。借着这个契机,我尝试着开始教学实践。其中一堂课《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这样设计的:导入--问题诱导--学生自学--小组互学。在这节课里,教师并没有完全不讲,也不是把“精讲”变成“少讲”,什么时候多讲,什么时候少讲,要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来定,因情施教,具体分析。教师的多讲少讲都应言简意赅,不说废话。所以本节课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节奏性很强,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打盹发呆的机会,真正做到了教师在千方百计的“诱”,学生在千方百计的“思”。
三、千方百计的互动
当然,一堂有效的课,不只是教师在千方百计的“诱”,学生在千方百计的“思”,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千方百计的“互动”,这个互动并不是相互提问,也并不是教师无意义的回应学生的发言。比如教师点头或“恩”等这些行为,在学生心里教师并没有把他的发言听进去。这部分教师一般只注重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真正地去想接住学生的发言,也未能与发言的学生产生共鸣,久而久之那些发言不好或发言偏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发言,甚至讨厌这门学科,所以只有事先了解教师思想的学生,才会进行互动。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互动失去了信心,就会出现跟不上课堂或不愿互动的情况,从而导致本堂课又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应当专心致志地直对学生,接住他们的每一个发言,重视他们的每一个发言。
教学本来就是神仙过海,各显神通,所谓“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本来就是复杂的工作,但我们需要不畏艰难,持续努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学生的学习丰富起来,哪怕是一点点,也不枉我们的付出!
参考文献:
[1]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王殿军.思维第一:教学设计与实施.人民教育:科技教育出版社,2020
[4]叶澜.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M].中国教育报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云南衡水呈贡实验中学)
【关键词】学;交流;理解;诱思;互动
当代初中生有一定鲜明的心理特点,有自己的行为习惯,上课时教师的固有思维又与这些思想有些相左。特别是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好动、好奇,往往导致教师在实验课堂中无法得到预期结果,有些教师甚至都不敢或不愿开实验这门课。从教五年,从传统式教学到以“学”为主,期间也经历过一些其他的教学模式,一直困扰我的是:怎样把初中生物课堂最大效益化?
一、千方百计的交流、理解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正处于兴盛状态,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好动、好奇,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应对和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呢?在不断的摸索中,我觉得第一步需要千方百计的交流理解,这里的交流理解,不单单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理解学生的好动、好奇心,而是指相互交流理解。教师在上实验课前,需要先理解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好奇心在哪里?需要倾听学生对本实验的想法及他们通过本实验想要得到什么结果?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其次,学生需要理解教材对他们的要求,需要达到的高度,最后,学生需要理解本节课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前提下,本堂实验教学才可能达到双方想要的效果。比如在讲解《鸟的生殖发育》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上课前一星期,我就经常抽空与学生交流本节课,不断收集他们对本节课的好奇与想法,他们对本节课的期望是这样的:第一,希望通过观察不同鸟的卵,来了解鸟卵的结构;第二,希望老师能准备炒或者蒸鸡蛋用的相关厨具;第三,希望老师能帮忙准备能孵鸟的设备。一开始跟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并不赞同学生的想法,觉得他们的想法太不切实际了,但通过我与学生多方面的交流,我开始对自己固有的教学思维进行了反思,难道以“學”为中心,只是流于表面吗?我要一直打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幌子”,让学生在教师固有的圈里进行自主学习吗?难道“满堂教”转变为“满堂灌”就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吗?明白这个道理后,我毅然而然同意了学生的想法,在不断地交流过程中,我也把教材的思想和我的想法传达给学生,他们也很赞同。在一切准备就绪之下,我们迎来了这堂课。这堂课的效率和后期影响,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堂上原本喜欢讲话睡觉的学生都在探究他们的奥秘,课下本着不浪费的原则自己抽时间把上课用过的鸡蛋变成美食,以组为单位把没有打坏的鸟卵放在孵卵箱里,每天都在细心的照料,希望奇迹的出现。(当他们提出要孵卵箱的时候我理解到了他们的意图,所以我给他们买的鸡蛋一半是从商场买回来的,一半是从农民伯伯那里买来的。)就这样我们在自己都轻松的环境下顺利地完成了本堂课,我们之间达到了共赢的效果。所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要想改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千方百计的交流、理解,只有交流才能理解,只有理解了,才不会相互埋怨,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千方百计的诱思
当然,把“学”作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是“满堂教”变成“满堂灌”,这样的教学又是另一个极端,在初期接触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课堂实践时,我也以为把满堂“教”转变成“灌”,就是把“学”作为中心的教学,但当有幸得到张教师亲自指导时,才知道真正把“学”作为中心的教学,需要把教师的“满堂灌”变成学生的“满堂学”,真正解放老师和学生,让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慢慢地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这种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基础,思维为主攻”的诱思教学,才是课堂教学中的好帮手。借着这个契机,我尝试着开始教学实践。其中一堂课《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这样设计的:导入--问题诱导--学生自学--小组互学。在这节课里,教师并没有完全不讲,也不是把“精讲”变成“少讲”,什么时候多讲,什么时候少讲,要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来定,因情施教,具体分析。教师的多讲少讲都应言简意赅,不说废话。所以本节课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节奏性很强,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打盹发呆的机会,真正做到了教师在千方百计的“诱”,学生在千方百计的“思”。
三、千方百计的互动
当然,一堂有效的课,不只是教师在千方百计的“诱”,学生在千方百计的“思”,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千方百计的“互动”,这个互动并不是相互提问,也并不是教师无意义的回应学生的发言。比如教师点头或“恩”等这些行为,在学生心里教师并没有把他的发言听进去。这部分教师一般只注重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真正地去想接住学生的发言,也未能与发言的学生产生共鸣,久而久之那些发言不好或发言偏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发言,甚至讨厌这门学科,所以只有事先了解教师思想的学生,才会进行互动。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互动失去了信心,就会出现跟不上课堂或不愿互动的情况,从而导致本堂课又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应当专心致志地直对学生,接住他们的每一个发言,重视他们的每一个发言。
教学本来就是神仙过海,各显神通,所谓“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本来就是复杂的工作,但我们需要不畏艰难,持续努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学生的学习丰富起来,哪怕是一点点,也不枉我们的付出!
参考文献:
[1]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王殿军.思维第一:教学设计与实施.人民教育:科技教育出版社,2020
[4]叶澜.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M].中国教育报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云南衡水呈贡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