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太原理工大学加强焊接本科生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为例,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焊接结构课程实践教学实际出发,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融合多媒体及知识共享等教学理念,构建“工程模型制作-焊接结构学+焊接生产与装备-顶岗实习(焊接工装课程设计)”的焊接结构类教学新模式,为培养有工程素养且创新、创造能力的焊接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焊接结构;实践教学
《焊接结构》课程是焊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然而,在我国大部分《焊接结构》的教学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沿袭传统,由此产生了学生工程能力不足,而企业急需的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焊接结构人才匮乏的局面[1,2,3,4]。《焊接结构》课改势在必行,使得学生工程素养、科学素养得以快速提升以满足卓越工程师和工程认证计划的实施。
许多学校创造性的开展焊接结构类课程教学,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上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互动法、探索发现法、情景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3,5,6,7,8],重点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互动法,注重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的提升。强化焊接本科生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须改革以往“焊接结构学-焊接工装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构建“工程模型制作-焊接结构学+焊接生产与装备-顶岗实习(焊接工装课程设计)”的焊接结构类教学新模式。
1.存在的问题
国内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方向先后开设了“焊接结构学”、“焊接生产与装备”、“焊接结构课程设计”、“工程模型制作”等一系列焊接结构设计制造专业课程,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明显不足,致使毕业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满足我国焊接工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讲解,实践教学内容不足。
(2)授课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互动式的讨论和双向式的交流。
(3)课程衔接脱节,各专业课之间没有衔接,缺乏系统性,无法一体化进行教学。
(4)考核方式陈旧,多数高校的焊接结构课程仍然是期末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单一。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薄弱,实践教学缺乏深入性和实际价值。
2.焊接结构类实践教学的改革主要措施
焊接结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产业需求为指引、以科研进展为需求,最终是以行业实践为指导。构建“工程模型制作-焊接结构学+焊接生产与装备-顶岗实习(焊接工装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在第五、六、七学期开设使这些课程相互衔接且统一。
2.1学生素养提升方法
为了实施卓越工程师对焊接结构学进行了教学改革,主要是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素养进行的,图一为太原理工大学为提高学生焊接工程结构素养所提供的软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学校机电平台、学校材料平台、焊接实验室、企业平台和与之匹配的师资。学校机械实验室为国家级实验室,电器和材料实验室为山西省实验室,这些实验设施和试验人员为学生焊接结构类教学、试验提供了物质保障。焊接实验室开设了结构类和创新类试验为焊接结构类教学的基础性试验。企业平台为其提供了真刀真枪的应用性实践性。学校注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软件设施主要包括:与焊接相关的工艺软件、原理软件、数据库,机电相关设计软件和知识共享平台。与焊接相关的工艺软件、原理软件、数据库为焊接类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机电相关设计软件为焊接工装设计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中知识共享平台为学生提高焊接结构类知识提供了平台,知识共享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影响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共享可以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程度,提高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素质[9,10]。
2.2学生焊接结构素养提升评价改革
图二为学生素质焊接结构课程评价图,提升标准主要包括三方面,学生焊接结构素养提升评价包括教学质量评估、考核主体多元化和考核客体形式多样化。教学质量评估既是学校、教师和实习工厂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改革焊接结构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就是要改革专业课程以理论考试定成绩的考核办法,增加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比例,同时建立反馈机制。考核主体和客体形式多元化。为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学生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还应该包含学生本人。建立以专业任课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其它评价主体为辅的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称职”情况,以评定学习成绩的高低。
结论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焊接结构课程的教学计划,建立了以传统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共同提升教学效果的创新模式,强化了焊接方向本科生的基础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训练,提高了焊接人才的培养质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学生对焊接结构类课程实践教学教改实施效果的反馈信息。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硬件设施、软件设施、评价模式校改效果总体评价等17个问题,并采用了无记名的方式,收回问卷96份。在学生认同度调查数据中,93%的学生对此次教改效果非常认同,7%的学生基本认同,他们一致认为“工程模型制作-焊接结构学+焊接生产与装备-顶岗实习(焊接工装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对于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能力给予了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炎锋,薛素铎,杜修力.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中国大学教育,2013(4):77-79
[2]吴其胜,张长森,焦宝祥,邓育新,徐凤广,刘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12(3):14-17
[3]卢庆华.焊接结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中国冶金教育,32-34
[4]史耀武.我国高等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与培养模式的发展.焊接,2002(12):16-18.
[5]王建勋,宋学平,郑复晓.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型课程及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焊接结构生产》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50-5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焊接结构;实践教学
《焊接结构》课程是焊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然而,在我国大部分《焊接结构》的教学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沿袭传统,由此产生了学生工程能力不足,而企业急需的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焊接结构人才匮乏的局面[1,2,3,4]。《焊接结构》课改势在必行,使得学生工程素养、科学素养得以快速提升以满足卓越工程师和工程认证计划的实施。
许多学校创造性的开展焊接结构类课程教学,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上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互动法、探索发现法、情景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3,5,6,7,8],重点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互动法,注重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的提升。强化焊接本科生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须改革以往“焊接结构学-焊接工装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构建“工程模型制作-焊接结构学+焊接生产与装备-顶岗实习(焊接工装课程设计)”的焊接结构类教学新模式。
1.存在的问题
国内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方向先后开设了“焊接结构学”、“焊接生产与装备”、“焊接结构课程设计”、“工程模型制作”等一系列焊接结构设计制造专业课程,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明显不足,致使毕业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满足我国焊接工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讲解,实践教学内容不足。
(2)授课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互动式的讨论和双向式的交流。
(3)课程衔接脱节,各专业课之间没有衔接,缺乏系统性,无法一体化进行教学。
(4)考核方式陈旧,多数高校的焊接结构课程仍然是期末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单一。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薄弱,实践教学缺乏深入性和实际价值。
2.焊接结构类实践教学的改革主要措施
焊接结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产业需求为指引、以科研进展为需求,最终是以行业实践为指导。构建“工程模型制作-焊接结构学+焊接生产与装备-顶岗实习(焊接工装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在第五、六、七学期开设使这些课程相互衔接且统一。
2.1学生素养提升方法
为了实施卓越工程师对焊接结构学进行了教学改革,主要是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素养进行的,图一为太原理工大学为提高学生焊接工程结构素养所提供的软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学校机电平台、学校材料平台、焊接实验室、企业平台和与之匹配的师资。学校机械实验室为国家级实验室,电器和材料实验室为山西省实验室,这些实验设施和试验人员为学生焊接结构类教学、试验提供了物质保障。焊接实验室开设了结构类和创新类试验为焊接结构类教学的基础性试验。企业平台为其提供了真刀真枪的应用性实践性。学校注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软件设施主要包括:与焊接相关的工艺软件、原理软件、数据库,机电相关设计软件和知识共享平台。与焊接相关的工艺软件、原理软件、数据库为焊接类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机电相关设计软件为焊接工装设计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中知识共享平台为学生提高焊接结构类知识提供了平台,知识共享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影响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共享可以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程度,提高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素质[9,10]。
2.2学生焊接结构素养提升评价改革
图二为学生素质焊接结构课程评价图,提升标准主要包括三方面,学生焊接结构素养提升评价包括教学质量评估、考核主体多元化和考核客体形式多样化。教学质量评估既是学校、教师和实习工厂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改革焊接结构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就是要改革专业课程以理论考试定成绩的考核办法,增加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比例,同时建立反馈机制。考核主体和客体形式多元化。为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学生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还应该包含学生本人。建立以专业任课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其它评价主体为辅的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称职”情况,以评定学习成绩的高低。
结论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焊接结构课程的教学计划,建立了以传统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共同提升教学效果的创新模式,强化了焊接方向本科生的基础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训练,提高了焊接人才的培养质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学生对焊接结构类课程实践教学教改实施效果的反馈信息。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硬件设施、软件设施、评价模式校改效果总体评价等17个问题,并采用了无记名的方式,收回问卷96份。在学生认同度调查数据中,93%的学生对此次教改效果非常认同,7%的学生基本认同,他们一致认为“工程模型制作-焊接结构学+焊接生产与装备-顶岗实习(焊接工装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对于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能力给予了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炎锋,薛素铎,杜修力.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中国大学教育,2013(4):77-79
[2]吴其胜,张长森,焦宝祥,邓育新,徐凤广,刘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12(3):14-17
[3]卢庆华.焊接结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中国冶金教育,32-34
[4]史耀武.我国高等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与培养模式的发展.焊接,2002(12):16-18.
[5]王建勋,宋学平,郑复晓.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型课程及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焊接结构生产》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