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人力资源对于泰安市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泰安市劳动力现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分析,结合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泰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并提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 农村经济发展 泰安市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46-01
1.前言
当今社会,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人力资源是影响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究,指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开发途径。
2.泰安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2.1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业普查资料表明:农村勞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农民纯收入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即文化程度较高的从业人员,其人均纯收入相应较高,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带来较高的收入。
2.2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
近几年来,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农村住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较高素质的农民,商品意识较强,择业范围较大,来自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也较多。据调查,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文盲户、小学户、初中户、高中户、中专户和大专及以上户,占农户现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8%、66.8%、72.5%、73.2%、77.5%和81.5%。说明素质高的农民从二、三产业所获得的货币化收入较多。
2.3农民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据统计,泰安市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4类农民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62%、38.31%和40.38%。说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容易实现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就可以扩大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泰安市农村人力资源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市农村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人力资源利用也得到了改善,但其开发现状仍不近人意,农村人力资源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显露。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3.1大批农村劳动力闲置,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007年泰安市有农村人口390.7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40.1万人,2006年乡村劳动力为134.8万人,2007年乡村劳动力比2006年净增3.93%;据统计,自1978—2007年,年均增长2.28%,虽然农村劳动力有部分得到了转移,但受农村人力资源素质限制,其转移能力非常有限,泰安市农村劳动力仍有大量闲置。
3.2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力素质低下,束缚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从2007年《泰安市农村统计年鉴》可以看到,全市140.1万农村从业人员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有8.13万人,仅占5.8%;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19.63万人,占14.01%;小学文化程度的有59.56万人,占42.15%;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2.59万人,占38.04%。2007年全市农村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占0.49%,而城镇占到8.899%。
总体来看,泰安市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力素质低下,而且还有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4.加强泰安市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的对策建议
4.1加强泰安市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从政策、信息和资金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加以扶持,认识到农村教育应从以升学为目的的转移到为农村服务和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上来,引导农民实行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促进教育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
4.2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大量人力资源
一方面,可培植一批符合农村需要的产业;另一方面,可直接进行一些实用技术推广、生产示范、农民培训、带动乡镇农民致富。
4.3建立完善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现有的教育体制,建立一个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教育体系。
4.4建立和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是农民,主导在政府。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根本在于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5.小结
“三农”问题是政府目前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发展农村经济,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本文以泰安市为例,结合泰安市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指出泰安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开发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 农村经济发展 泰安市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46-01
1.前言
当今社会,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人力资源是影响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究,指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开发途径。
2.泰安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2.1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业普查资料表明:农村勞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农民纯收入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即文化程度较高的从业人员,其人均纯收入相应较高,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带来较高的收入。
2.2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
近几年来,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农村住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较高素质的农民,商品意识较强,择业范围较大,来自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也较多。据调查,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文盲户、小学户、初中户、高中户、中专户和大专及以上户,占农户现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8%、66.8%、72.5%、73.2%、77.5%和81.5%。说明素质高的农民从二、三产业所获得的货币化收入较多。
2.3农民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据统计,泰安市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4类农民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62%、38.31%和40.38%。说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容易实现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就可以扩大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泰安市农村人力资源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市农村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人力资源利用也得到了改善,但其开发现状仍不近人意,农村人力资源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显露。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3.1大批农村劳动力闲置,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007年泰安市有农村人口390.7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40.1万人,2006年乡村劳动力为134.8万人,2007年乡村劳动力比2006年净增3.93%;据统计,自1978—2007年,年均增长2.28%,虽然农村劳动力有部分得到了转移,但受农村人力资源素质限制,其转移能力非常有限,泰安市农村劳动力仍有大量闲置。
3.2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力素质低下,束缚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从2007年《泰安市农村统计年鉴》可以看到,全市140.1万农村从业人员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有8.13万人,仅占5.8%;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19.63万人,占14.01%;小学文化程度的有59.56万人,占42.15%;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2.59万人,占38.04%。2007年全市农村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占0.49%,而城镇占到8.899%。
总体来看,泰安市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力素质低下,而且还有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4.加强泰安市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的对策建议
4.1加强泰安市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从政策、信息和资金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加以扶持,认识到农村教育应从以升学为目的的转移到为农村服务和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上来,引导农民实行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促进教育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
4.2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大量人力资源
一方面,可培植一批符合农村需要的产业;另一方面,可直接进行一些实用技术推广、生产示范、农民培训、带动乡镇农民致富。
4.3建立完善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现有的教育体制,建立一个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教育体系。
4.4建立和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是农民,主导在政府。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根本在于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5.小结
“三农”问题是政府目前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发展农村经济,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本文以泰安市为例,结合泰安市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指出泰安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开发的措施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