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常常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二、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三、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落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尽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淳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低烧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四、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他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扰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二、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三、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落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尽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淳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低烧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四、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他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扰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