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生来时都是异常软弱的,特别胆小的。常常要靠躲藏在母亲的怀抱里才会有一点安全感,这一点无论是天才,还是蠢才,出生时几乎是一样的吧。
人的胆怯、害怕,常常是缘于对外部环境的陌生感造成的。因为陌生而不能够把握相关的信息,对于是否安全,也就全然没有把握。就像《黔之驴》这个寓言中的小老虎一样,老虎本来是很厉害的,但是,由于没有见过驴这种动物,所以,开始也很害怕驴,但是,随后通过慢慢接近,产生了熟悉感,了解了驴的本性不过如此之后,小老虎就不再害怕了。
人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逐渐熟悉周边事物,了解自身特点的过程。随着孩子身心发育成长,他们对周边环境及相关事务、技能等,由生疏到熟悉,由不会到会,由拙劣到精湛,这个过程,自信心就在逐渐增加。
教育说到底,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可以说,教育好坏的一个重要区分点。就在于好的教育让孩子充满自信,越活越精神,坏的教育让孩子充满自卑,越活越没有信心。
那种让孩子失去自信的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将所有的孩子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不承认孩子的个性差异,认为所有的孩子经过刻苦训练,勤奋学习,都可以达到同一个水准。而且所学习的内容也完全一样。比如,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所有的孩子都来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然后都去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如果记忆力好,就捷足先登,如果记忆力不好,就笨鸟先飞,总之,大家要去的地方都是同一个地方,只不过有些人是一年磨一剑,有些人要十年磨一剑,总之,剑是要一样的剑。这种完全抹杀学生个性差异的做法,就好比动物世界里所有的动物,都要比赛爬树,这个时候大象就死定了,必然是自卑的,猴子自然是充满自信,但是遇到鸟类也会充满自卑,因为再高的树枝,鸟瞬间就可以飞上去。孩子的学习也是这样,要论背诵,有的孩子记忆力惊人,有的孩子记忆力相当差,都比背诵经书,自然记忆力差的孩子肯定是要失败的,失败之后肯定是自卑的。中国的应试教育之所以可怕,就在于这种教育要制造90%以上的失败者,几乎要制造100%的人充满自卑。黑格尔曾经批评过中国的官场是人类最没有尊严的地方。即使是贵为宰相,在皇帝面前,说打屁股就打屁股,说杀死就杀死,说满门抄斩就满门抄斩,照说皇帝应该是充满自信的吧?其实也不是。皇帝在当皇帝之前充满危险的变数,而且在父皇面前,也是一樣的胆颤心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性命不保,何来自信。即使当了皇帝,对众妃、太监、大臣,也是疑神疑鬼,一点也不自信。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下产生的教育与官场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不可能培养充满自信的人。
让人充满自信的教育,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什么叫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承认人性本位,而不是官本位,承认人是终极目的,而不是任何的工具。而且承认造物主造人。本不属于任何人的私产,每个人生来,都是属于他自己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不能够轻易与另一个独特的生命作出比较。比较有数学天赋的人,就不能够与有音乐天赋的人比音乐能力,同样,有音乐天赋的人,也不能够与有数学天赋的人比数学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擅长、比较独特的一面。教育,就是要替这些一个个独特的孩子找到他们的独特之处,发现他们各自的天赋与潜能,然后帮助他们去发挥出来、挖掘出来,让这个生命得到属于他自己的完美绽放,这个时候,他就是充满自信的。这种自信,不是与他人比较出来的,而是与自己的昨天比较出来的。他们取得的成功,无疑是让他们充满自信的力量来源与主要依据。但是,他们的成功却不是把他人比较下去的结果,而是他们的天赋与特长,在社会中获得了应有的价值,帮助他人获得了幸福,提供了服务或者产品,让人感觉到了这种天赋与特长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所以,在这种自信中,没有人是失败的,也没有人是自卑的,因为,每个人都找到了自信的力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价值,每个人都感觉到了自己无法取代他人的存在价值,同样,他人也不能够取代自己的存在价值。在这里没有人会说:“死了张屠夫,便吃混毛猪?”更不会说:“死了谁地球都照转”,因为张屠夫不仅是职业屠夫,而且首先是一个人,不能够用职业来衡量他整个人的价值,张屠夫死了,当然不一定要吃混毛猪,但是我们经常去买肉的那个屠夫已经不是原来的屠夫了。无论死了谁地球当然照转,因为地球转与不转本来与人类的存在没有关系,地球40多亿年,人类史却不到百万年,但是,生活中某个人离开人世,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他的同事,他所有的身边的人的感觉就不同了,无论死了谁,都在真实地改变着这个世界,至少是在改变着世界的某一范围。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的唯一性,是我们充满自信地生存立足于本的最基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如果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即无论高矮、胖瘦、美丑、智愚,都是他人不可以取代的独特的生命,那么,他就容易充满自信地活着,因为少了独特的唯一的这一个“我”,世界就不同了嘛。再说,人的智能只有相对的优越,每个人,只要得到适当的教育,找到适当的岗位,其实都是人才,都会有过人之处。遗感的是,在目前的人类社会,那种得到适当教育,又找到适当岗位的人并不是很多,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错误的教育中成长,然后一生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他们显得相当平庸,更多的人显得碌碌无为。因此,他们所过的一生都是充满自卑的一生。
现代工商业社会,自信的人比传统的农业社会要多得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专业领域越来越精深,越来越多的人,只能够在自己专业里发挥才干。自信也只是相对自己的专长与专业而言的,这样比传统农业官本位特权社会来说,自信的人自然要多得多。每个人都自信,每个人的自信又都是在自己专业与专长的领域自信,同时也充分尊重别人在自己的专业与专长的领域里的自信,这种自信就不是以轻蔑他人的专长为前提的。在充满工匠精神的国度,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人充满自信,人人脸上照着阳光,同时也是充满了互相尊重的气氛。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有专长,每个人都在贡献与服务,每个人又都在接受他人的服务,不尊重他人其实就等于不尊重自己,践踏他人的劳动创造成果,等于自我轻贱,自我贬值。而人都是需要得到他人肯定的,而且这些肯定里都包含了自己的天赋与特长对他人与社会所带来的好处。
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一定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因为自信的人,其潜能与天赋总能够很快被发现,他总是敢于尝试各种事情,在尝试中他很快就能够找到生命中最好的那种感觉,而这种感觉会把他带到一个非常有利于他成长的天地里去。相反,一个被教育得充满自卑的孩子,他的生命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他会胆小如鼠,处处不敢尝试一下,渐渐地他会把自己包裹起来,与外界隔绝,为了害怕失败,他什么也不敢去试一试,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形成了高度的依赖心,不敢独立自主,不敢主动担当。
自信的人不等于骄傲,而自卑的人,不等于谦虚。自信的人,只是对自己的能力有深度的认识与高度的认同,知道自己能够做成什么,不能够做成什么。而骄傲的人,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看到自己的专长,不懂他人的天赋,更不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自卑的人,常常拿自己的弱点与他人的强项相比,越比越自卑,看不到自己独特的地方。一个人什么时候不再与他人相比,眼睛只盯着要完成的事情,每天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的时候,他就是充满自信的。自卑的人眼睛只盯着别人,自信的人,眼睛只是用来审视自己的。
培养自信的人,一定要是人性化的社会,人性化的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结果。我们在学校里,家庭里不要动辄拿某个学生,某个孩子去与另一个学生比较,动辄号召全班、全校的学生向某某学习,父母亲不要动辄就训斥自己的孩子:“你看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这是让孩子最容易充满自卑的口头禅。当孩子们被分成三六九等的时候,自卑的教育就开始了。如果要让孩子充满自信,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及时赞美,充满大爱,再加上耐心期待,才能够让孩子充满自信。
人的胆怯、害怕,常常是缘于对外部环境的陌生感造成的。因为陌生而不能够把握相关的信息,对于是否安全,也就全然没有把握。就像《黔之驴》这个寓言中的小老虎一样,老虎本来是很厉害的,但是,由于没有见过驴这种动物,所以,开始也很害怕驴,但是,随后通过慢慢接近,产生了熟悉感,了解了驴的本性不过如此之后,小老虎就不再害怕了。
人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逐渐熟悉周边事物,了解自身特点的过程。随着孩子身心发育成长,他们对周边环境及相关事务、技能等,由生疏到熟悉,由不会到会,由拙劣到精湛,这个过程,自信心就在逐渐增加。
教育说到底,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可以说,教育好坏的一个重要区分点。就在于好的教育让孩子充满自信,越活越精神,坏的教育让孩子充满自卑,越活越没有信心。
那种让孩子失去自信的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将所有的孩子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不承认孩子的个性差异,认为所有的孩子经过刻苦训练,勤奋学习,都可以达到同一个水准。而且所学习的内容也完全一样。比如,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所有的孩子都来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然后都去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如果记忆力好,就捷足先登,如果记忆力不好,就笨鸟先飞,总之,大家要去的地方都是同一个地方,只不过有些人是一年磨一剑,有些人要十年磨一剑,总之,剑是要一样的剑。这种完全抹杀学生个性差异的做法,就好比动物世界里所有的动物,都要比赛爬树,这个时候大象就死定了,必然是自卑的,猴子自然是充满自信,但是遇到鸟类也会充满自卑,因为再高的树枝,鸟瞬间就可以飞上去。孩子的学习也是这样,要论背诵,有的孩子记忆力惊人,有的孩子记忆力相当差,都比背诵经书,自然记忆力差的孩子肯定是要失败的,失败之后肯定是自卑的。中国的应试教育之所以可怕,就在于这种教育要制造90%以上的失败者,几乎要制造100%的人充满自卑。黑格尔曾经批评过中国的官场是人类最没有尊严的地方。即使是贵为宰相,在皇帝面前,说打屁股就打屁股,说杀死就杀死,说满门抄斩就满门抄斩,照说皇帝应该是充满自信的吧?其实也不是。皇帝在当皇帝之前充满危险的变数,而且在父皇面前,也是一樣的胆颤心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性命不保,何来自信。即使当了皇帝,对众妃、太监、大臣,也是疑神疑鬼,一点也不自信。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下产生的教育与官场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不可能培养充满自信的人。
让人充满自信的教育,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什么叫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承认人性本位,而不是官本位,承认人是终极目的,而不是任何的工具。而且承认造物主造人。本不属于任何人的私产,每个人生来,都是属于他自己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不能够轻易与另一个独特的生命作出比较。比较有数学天赋的人,就不能够与有音乐天赋的人比音乐能力,同样,有音乐天赋的人,也不能够与有数学天赋的人比数学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擅长、比较独特的一面。教育,就是要替这些一个个独特的孩子找到他们的独特之处,发现他们各自的天赋与潜能,然后帮助他们去发挥出来、挖掘出来,让这个生命得到属于他自己的完美绽放,这个时候,他就是充满自信的。这种自信,不是与他人比较出来的,而是与自己的昨天比较出来的。他们取得的成功,无疑是让他们充满自信的力量来源与主要依据。但是,他们的成功却不是把他人比较下去的结果,而是他们的天赋与特长,在社会中获得了应有的价值,帮助他人获得了幸福,提供了服务或者产品,让人感觉到了这种天赋与特长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所以,在这种自信中,没有人是失败的,也没有人是自卑的,因为,每个人都找到了自信的力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价值,每个人都感觉到了自己无法取代他人的存在价值,同样,他人也不能够取代自己的存在价值。在这里没有人会说:“死了张屠夫,便吃混毛猪?”更不会说:“死了谁地球都照转”,因为张屠夫不仅是职业屠夫,而且首先是一个人,不能够用职业来衡量他整个人的价值,张屠夫死了,当然不一定要吃混毛猪,但是我们经常去买肉的那个屠夫已经不是原来的屠夫了。无论死了谁地球当然照转,因为地球转与不转本来与人类的存在没有关系,地球40多亿年,人类史却不到百万年,但是,生活中某个人离开人世,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他的同事,他所有的身边的人的感觉就不同了,无论死了谁,都在真实地改变着这个世界,至少是在改变着世界的某一范围。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的唯一性,是我们充满自信地生存立足于本的最基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如果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即无论高矮、胖瘦、美丑、智愚,都是他人不可以取代的独特的生命,那么,他就容易充满自信地活着,因为少了独特的唯一的这一个“我”,世界就不同了嘛。再说,人的智能只有相对的优越,每个人,只要得到适当的教育,找到适当的岗位,其实都是人才,都会有过人之处。遗感的是,在目前的人类社会,那种得到适当教育,又找到适当岗位的人并不是很多,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错误的教育中成长,然后一生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他们显得相当平庸,更多的人显得碌碌无为。因此,他们所过的一生都是充满自卑的一生。
现代工商业社会,自信的人比传统的农业社会要多得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专业领域越来越精深,越来越多的人,只能够在自己专业里发挥才干。自信也只是相对自己的专长与专业而言的,这样比传统农业官本位特权社会来说,自信的人自然要多得多。每个人都自信,每个人的自信又都是在自己专业与专长的领域自信,同时也充分尊重别人在自己的专业与专长的领域里的自信,这种自信就不是以轻蔑他人的专长为前提的。在充满工匠精神的国度,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人充满自信,人人脸上照着阳光,同时也是充满了互相尊重的气氛。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有专长,每个人都在贡献与服务,每个人又都在接受他人的服务,不尊重他人其实就等于不尊重自己,践踏他人的劳动创造成果,等于自我轻贱,自我贬值。而人都是需要得到他人肯定的,而且这些肯定里都包含了自己的天赋与特长对他人与社会所带来的好处。
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一定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因为自信的人,其潜能与天赋总能够很快被发现,他总是敢于尝试各种事情,在尝试中他很快就能够找到生命中最好的那种感觉,而这种感觉会把他带到一个非常有利于他成长的天地里去。相反,一个被教育得充满自卑的孩子,他的生命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他会胆小如鼠,处处不敢尝试一下,渐渐地他会把自己包裹起来,与外界隔绝,为了害怕失败,他什么也不敢去试一试,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形成了高度的依赖心,不敢独立自主,不敢主动担当。
自信的人不等于骄傲,而自卑的人,不等于谦虚。自信的人,只是对自己的能力有深度的认识与高度的认同,知道自己能够做成什么,不能够做成什么。而骄傲的人,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看到自己的专长,不懂他人的天赋,更不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自卑的人,常常拿自己的弱点与他人的强项相比,越比越自卑,看不到自己独特的地方。一个人什么时候不再与他人相比,眼睛只盯着要完成的事情,每天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的时候,他就是充满自信的。自卑的人眼睛只盯着别人,自信的人,眼睛只是用来审视自己的。
培养自信的人,一定要是人性化的社会,人性化的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结果。我们在学校里,家庭里不要动辄拿某个学生,某个孩子去与另一个学生比较,动辄号召全班、全校的学生向某某学习,父母亲不要动辄就训斥自己的孩子:“你看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这是让孩子最容易充满自卑的口头禅。当孩子们被分成三六九等的时候,自卑的教育就开始了。如果要让孩子充满自信,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及时赞美,充满大爱,再加上耐心期待,才能够让孩子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