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女孩不爱红装爱武装,从小舞刀弄棒,学得了一身好武艺。恰巧碰上外族入侵,女孩的父亲年老多病,女孩只得替父从军,挥泪而别。在军中,女孩邂逅了不知什么原因潜伏在军营的王子。很快,两个人踏入爱河。
另一方面,女孩虽然一身武艺,却害怕战争和死亡,王子为了激发心爱的女孩的战斗勇气,假装死亡。果然,女孩灵魂受到重击,很快雄姿英发。在一次战争中,女孩的军队陷入敌军包围之中。眼看就要覆灭,紧要关头,王子再次挺身而出,以自己做人质,解救了整个军队。
既然爱人为了自己这么勇敢,女孩也不能无情无义,在一个月高月黑的晚上,混入敌营。这才知道,原来敌军的妃子也是个和平主义者,不愿意打仗,于是里通外合,女孩扮成妃子的模样,成功刺杀了敌营首领。大权在握的妃子于是和女孩握手言和,发誓永不侵犯中原。
功成名就的女孩拒绝了高官厚禄,回到故乡。而王子,为了国家,只得和敌国的公主成婚,永修世好。两个人的爱情无疾而终。
如果没有告诉你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花木兰》,也许大部分人会错以为这是中国版的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只不过,这结局是个悲剧。继母变成了身穿盔甲,手拿长矛的军营。而如果读者觉得我在叙述这个故事时言不及义毫无逻辑,那也不是我的错,而只是这个电影本身就叙述得磕磕巴巴。
没错,这部号称史诗大片的《花木兰》正是由一套莫名其妙的因果关系构成了。这不是战争片,虽然大家都拿着棍棍棒棒在打来打去。也不是历史片,虽然有个花木兰。那么,这是一部爱情片?
如果你这么想,那么也抱歉了,这不是爱情,虽然有个男孩和女孩,而且貌似确实发生了类似爱情的行为。比如男孩和女孩的相互救赎和救援。但是仅在于此。银幕上的男女主演时而声嘶力竭,时而含情脉脉,在演绎着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但这属于银幕,场下的观众什么都没感觉到。
《花木兰》的导演似乎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连最基本的交代都很吝啬。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下,爱情的发生得莫名其妙。整个电影,属于爱情双方的专属镜头寥寥不多,而有限的镜头呈现在屏幕上却是一点递进关系都没有,让观众一头雾水:为什么爱了,爱的过程,爱的细节?电影对此的交代都是匆匆忙忙,甚至潦草得简陋不堪,以至于只能凭演员夸张的表情和电影缓缓的音乐去断定,这段是爱情戏了,两个人恋爱了。
和这部电影有点类似的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同样是宏大战争叙事下的爱情,以及都有段爱情的毁灭而引到主角奋战的情节。但别人偏偏能将其中的爱情交代得滴水不流,毫不扭捏作态。最开始玛丽安给小华莱士送花的细节,成年的华莱士带着玛丽安纵马长奔的一个持久的长镜头,以及扔石头、成婚、沐浴、挑逗和最后的葬礼,持续二十多分钟的两人专属叙述,让爱情变得真实而具体。虽然英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解释多少有点失真,但起码像那么回事情。
《花木兰》这部大片,最后只是再次证明了,中国大片导演不会讲故事的事实——不管你是内地导演还是香港导演。这部本来可以立意更大,什么民族气节、什么忠孝仁义的电影,最后只舍大取小,立足在儿女情长。并且,连儿女情长都没有讲述得明明白白,自然流畅。
这倒和前不久上映的《风声》相映成趣。《风声》在寥寥几个人的故事叙述中,都不能把前因后果交代得干净利落,让观众自己看明白,最后只得靠张涵予的回忆来圆场,可见中国导演叙述功底的苍白无力。借用圣经那句“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的话,整个电影其实就是“演员的归演员,观众的归观众”,各不相干。从最初的《英雄》到现在,十年了,中国的大片依然停留这种程度,怎能不叫人无语?
[责编/布丁]
另一方面,女孩虽然一身武艺,却害怕战争和死亡,王子为了激发心爱的女孩的战斗勇气,假装死亡。果然,女孩灵魂受到重击,很快雄姿英发。在一次战争中,女孩的军队陷入敌军包围之中。眼看就要覆灭,紧要关头,王子再次挺身而出,以自己做人质,解救了整个军队。
既然爱人为了自己这么勇敢,女孩也不能无情无义,在一个月高月黑的晚上,混入敌营。这才知道,原来敌军的妃子也是个和平主义者,不愿意打仗,于是里通外合,女孩扮成妃子的模样,成功刺杀了敌营首领。大权在握的妃子于是和女孩握手言和,发誓永不侵犯中原。
功成名就的女孩拒绝了高官厚禄,回到故乡。而王子,为了国家,只得和敌国的公主成婚,永修世好。两个人的爱情无疾而终。
如果没有告诉你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花木兰》,也许大部分人会错以为这是中国版的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只不过,这结局是个悲剧。继母变成了身穿盔甲,手拿长矛的军营。而如果读者觉得我在叙述这个故事时言不及义毫无逻辑,那也不是我的错,而只是这个电影本身就叙述得磕磕巴巴。
没错,这部号称史诗大片的《花木兰》正是由一套莫名其妙的因果关系构成了。这不是战争片,虽然大家都拿着棍棍棒棒在打来打去。也不是历史片,虽然有个花木兰。那么,这是一部爱情片?
如果你这么想,那么也抱歉了,这不是爱情,虽然有个男孩和女孩,而且貌似确实发生了类似爱情的行为。比如男孩和女孩的相互救赎和救援。但是仅在于此。银幕上的男女主演时而声嘶力竭,时而含情脉脉,在演绎着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但这属于银幕,场下的观众什么都没感觉到。
《花木兰》的导演似乎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连最基本的交代都很吝啬。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下,爱情的发生得莫名其妙。整个电影,属于爱情双方的专属镜头寥寥不多,而有限的镜头呈现在屏幕上却是一点递进关系都没有,让观众一头雾水:为什么爱了,爱的过程,爱的细节?电影对此的交代都是匆匆忙忙,甚至潦草得简陋不堪,以至于只能凭演员夸张的表情和电影缓缓的音乐去断定,这段是爱情戏了,两个人恋爱了。
和这部电影有点类似的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同样是宏大战争叙事下的爱情,以及都有段爱情的毁灭而引到主角奋战的情节。但别人偏偏能将其中的爱情交代得滴水不流,毫不扭捏作态。最开始玛丽安给小华莱士送花的细节,成年的华莱士带着玛丽安纵马长奔的一个持久的长镜头,以及扔石头、成婚、沐浴、挑逗和最后的葬礼,持续二十多分钟的两人专属叙述,让爱情变得真实而具体。虽然英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解释多少有点失真,但起码像那么回事情。
《花木兰》这部大片,最后只是再次证明了,中国大片导演不会讲故事的事实——不管你是内地导演还是香港导演。这部本来可以立意更大,什么民族气节、什么忠孝仁义的电影,最后只舍大取小,立足在儿女情长。并且,连儿女情长都没有讲述得明明白白,自然流畅。
这倒和前不久上映的《风声》相映成趣。《风声》在寥寥几个人的故事叙述中,都不能把前因后果交代得干净利落,让观众自己看明白,最后只得靠张涵予的回忆来圆场,可见中国导演叙述功底的苍白无力。借用圣经那句“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的话,整个电影其实就是“演员的归演员,观众的归观众”,各不相干。从最初的《英雄》到现在,十年了,中国的大片依然停留这种程度,怎能不叫人无语?
[责编/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