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葱姜蒜“进化史”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葱姜蒜,让我爱恨交织的佐料联盟大军。小时候,我对那些味道特别“冲”、具有强烈刺激性口感的佐料们有种天生的反感,不光是不吃,乃至于添加了它们的菜品也会被我一同嫌弃,一筷子都不碰。但成长是很奇妙的,现在我自己做饭,不仅能够接受葱姜蒜了,甚至发现有些吃食还离它们不得。
  当我还处在被喂饭年纪的时候,虽然自我意志并不能对抗家长的权威,但我会用舌头偷偷耍个花招,将菜里的葱姜蒜挑出、吐掉。等学会用筷子时,被教诲“用筷子夹起食物,在盘子的范围内,甩掉上面的葱姜蒜”或是“在盘子里用筷子扒拉食物,择掉葱姜蒜”等都是没有家教的行为。于是只能取巧,先侦察好哪块食物上没有葱姜蒜,伸出筷子“稳准狠”地直击目标。曾经恳请过父母“能不能做饭不放葱姜蒜?”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他们不仅仔细分析了哪些菜必须放哪些佐料调味才好吃,还特别强调了这些食材本身所具有的保健功效。而我因为接受不了味道,所以完全感受不到这些佐料们的优点。被父母耳提面命去厨房里帮厨,做些剥葱、捣蒜之类的小事,我会很幼稚地耍小心眼:少剥少剥再少剥,这样需要挑掉的总量就少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似乎不那么在意它们了,看见的时候不会主动夹起来吃,夹起来的食物万一不慎有那么一块,吃下去也无妨。而到了自立的年纪,来到陌生的首都打拼,必须自己开火做饭的时候,不觉疲劳反而特别开心,其中一个原因竟然是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不放葱姜蒜了。但自由和好吃终归是两回事,做出的菜总感觉缺了些什么。
  第一个被我接受的是蒜。在伯伯家吃饭,堂妹和我说红烧鱼里的蒜特别好吃,我尝试着第一次主动吃蒜,果然很赞,煮到绵软,还吸了满满的鱼香。大学校园的小饭馆里有道“船员手擀面”,当时吃到感动得要哭,直到在碗里捞出来十几瓣蒜,我才意识到是“蒜汤”的功劳。后来,朋友告诉我如何让新疆汤饭味道“更窜更香”的秘诀。切一整头蒜的蒜末,出锅前丢进去,赶紧盖锅盖、关火,30秒之后再搅匀,那滋味真是越嚼越香。第二个我觉得不放不香的是姜。妈妈说姥姥曾经教她,做肉菜的时候多放姜,去腥解腻、滋味绵长。当时觉得过于夸张,自己下厨一试方知果然如此,不仅可以去肉的腥膻,还能让肉质更嫩。姜皮性寒、姜肉性热,日常做菜时一起吃才能不寒不热。而吃螃蟹蘸姜醋汁,风寒感冒吃姜蛋面,需要发挥姜的温热作用的时候,一定要把姜皮削掉。
  不过,葱那滑腻腻、一层层的口感,我依旧不喜欢。只有非它不可的时候才会放,并且尽量做到“有味儿而无形”。比如葱油饼,我会把葱花切得尽量细,最好是嘴巴感觉不到的程度,让舌尖挑不出茬。比如调馅儿,把细细的葱花放在搅上劲的菜肉馅上,堆一小座葱山,再撒一撮花椒粉,取一个大汤勺倒半勺香油,烧热浇在葱花上,让香气随着滋滋啦啦声散发出来。
  最近我在读一本关于达尔文医学的书《我们为什么生病》,才明白孩子不喜欢吃味道奇怪或是过于浓郁的东西是一种源自进化论的自我保护。我们的DNA里带着远古时期的传承:有怪味等于可能有毒,所以大多数孩子其实都不大喜欢葱姜蒜之流。幸而这种自我保护仅仅在孩童期,长大成人后,便自然而然解除警报了,比如我,比如那些童年时有着同样经历的孩子们。
其他文献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原产地。人们自从发现、利用茶叶并形成较系统的茶文化,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自唐代陆羽开始对茶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至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华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分支。它以茶为载体,传播多种文化,是典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它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哲理思想,又包含着美学和艺术,博大而精深,体现着华夏民族的特性。《红楼梦》成书于封
期刊
胆结石是怎么回事?  胆结石一般是由于胆汁成分改变,固体物质析出而形成的。最常见的情况是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过高,导致溶液过饱和析出结晶造成胆固醇结石。此外,胆色素等成分也可以形成结石。有时候,胆结石只是安静地待在胆囊里,并不会引起什么症状,然而当它们卡在胆囊出口造成梗阻时,疼痛、感染和黄疸等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胆结石能被溶解排出吗?  胆结石中最常见的成分是脂溶性胆固醇。从理论上讲,植物油作为
期刊
原料:石榴2个  工具:剥石榴器1个,不锈钢大勺子1个, 原汁机1台  做法:  1.石榴洗净后,用刀切掉头尾。  2.横向在石榴中间轻轻的划一刀,然后对半掰开。  3.再沿着石榴纵向的纹路,在外皮上轻划4下(对角线的位置),然后把石榴倒扣在剥石榴器上,盖上胶皮盖子,用不锈钢勺子用力且均匀地敲几下,石榴瞬间就自动掉进碗中。  4.倒入冷水,石榴皮会浮在水面上,捞掉石榴皮不要,将石榴籽儿放入原汁机中
期刊
秋冬蜂蜜真的有毒吗?  问:我已经坚持食用蜂蜜7年多了,受益匪浅。但这几天在网上浏览的一条消息却让人感到很是疑惑——“秋冬蜂蜜有毒,要蒸煮熬成熟蜜后才能食用”, 事实真是如此吗?  答:其实,秋后蜂蜜有毒的说法自古就有,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七月勿食生蜜”的记载。但这种说法已经过时了。  目前可供采蜜的植物分为无毒与有毒两大类,无毒类植物多在春天开花,而有毒类植物的花期则在入秋以后。因此,传统上
期刊
《本草纲目药茶养生速查全书》  作者:孙树侠 邵曙光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09  定价:45.0元  荐  本书精选传统中医古籍中的200多个药茶方,涉及茶疗祛疾、茶养五脏、四季茶饮、美颜瘦身四大方面,配合高清实图,分别介绍不同药茶的功效、适用范围、宜忌、详细配方及做法。同时结合本草药典,让读者了解药茶中所用药材的性味、功效,从另一个角度更直观、更专业地审视每种药
期刊
◆食品标签颜色影响消费者判断  研究发现,食品包装上热量标签的颜色会影响到消费者对食品健康程度的判断能力。人们通常会认为用绿色热量标签标注的食品比用红色或白色热量标签标注的食品更健康,即使三种食品所含有的热量完全相同,这种效应在那些特别看重健康饮食的人群中更为明显。  ◆苦味食品能预防哮喘  研究发现,吃点苦味食品能对气道细胞中的味觉感受器形成刺激,通过放松肌肉而改善哮喘病人气息不畅的症状。  一
期刊
第一次吃奶酪是5年前,而真正喜欢上奶酪则是近一年的事情。但是自从了解奶酪的营养价值,我就开始在生活中大量地食用奶酪。在法国奶酪有300多个品种,各品种的奶酪制品不仅出人意料,而且越吃越香,足以让你彻底爱上它。 可是, 提起奶酪,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发胖,或者是西餐食品。如今,这种看似陌生的食物却在超市里悄悄占据了一席之地。吃奶酪对我们有益吗?营养专家的回答是:学会吃奶酪,这绝对是一门健康必修课。  
期刊
李东良 第二军医大学及福建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内科主任,中国干扰素及细胞因子学会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肝病学会常务委员,福建省感染病学会常务委员。从事肝胆疾病及传染病临床和科研工作29年,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我国大中城市中,脂肪肝的发病率高达10%,在某些相关职业人群中(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
期刊
郑 敏 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编委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会专家库成员、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编辑部专家委员会常务编委、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编辑部专家委员会国际通讯编委、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科技开发工作专家组新技术推广应用专家组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委员介入专业组委员等。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超声诊断科和中日友好医院超声诊断
期刊
专家简介  胡海龙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就职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及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为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基因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学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膀胱癌发生机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及泌尿系统疾病的微创治疗。发表文章30余篇,参编著作10余部,主持多项科技基金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