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林、田园、明月、清风、溪流……这一连串的词语似乎可以成为洒脱的代名词。它们代表着自然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是能让我们的心温暖起来,让我们的身体轻盈起来的力量。然而,在现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的心已经被劳役了,即使归隐山林或许你也无法洒脱起来。只有心灵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让内心抵达平和
阅读《传习录》是一个很舒畅的过程。犹如一条清澈的溪流悄悄地、静静地流入心田,将内心的嘈杂和纷扰都驱赶出去,只剩下宁静祥和。很多人把阳明先生看做高山,而我更愿意将其比作幽谷,越亲近他越能觉出其思想的深不可测。虽不似禅宗讲究的当头棒喝,却也能让人在久久的感悟中越发觉得其精妙所在。阳明先生早就说过“满大街都是圣人”,意思很明了,闻道并无门槛,大学教授和街道小贩在领悟一件事情的道理时或许都是一样的。
我们现代人很多时候都在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真正快乐?”
怎样能让我们的内心达到一种平和和安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关乎“心”的学问。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阳明先生只用两句话就解决了上面的那个问题。如果我们想要探求到天地间的大道理,只需要做到每天减少就行了,而不是每天增加。减少一分欲望,那么能使我们的内心获得平和安乐的“天理”(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准则)就会增多一分,那将会是多么的轻快洒脱,多么的简单自在!人作为动物,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生理上的本能欲望,这是为了保证生存所必须满足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有一些欲望是可有可无的,比如我们居住需要房子,可是过分地装饰它一定是必要的吗?人如果一直被种种可有可无的欲望束缚着,那么身心永远无法自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追求内心的安乐
民国国文课本上有这样一幅画,画上有字,写着“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放到这里恰巧可以解释上面的问题。三只牛和一只羊它们都在吃草,换言之,它们都被本能欲望束缚着,因为吃草是本能欲望的体现,而花对羊来说本来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不能吃。但那只羊为什么要看呢?它在审美。因为审美就是主体对客体(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人只有在审美的时候才是完全自由的。又如赏月,虽不能使人获得温饱,却让人愉悦,那种愉悦的状态其实就是人一直所追求的内心的安乐平和。
那么是不是我们天天看花赏月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我们仍然需要工作,但在工作中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法,从而获得相对的平和状态。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不要抱怨自己对有些事总是看不明白,总是犯傻,阅历不够。在事上磨,经历多了,看得多了,自然什么事情都能平和处之了,正所谓“静亦定,动亦定”。这里的“静”和“动”指的是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定”才是我们内心应该时刻保持的一种平和状态。
世界对个人的影响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个人对自己的影响。世界在你心里的投影可以是彩色的,也可以是黑白的,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心外无理”,如果你在为自己活得不快乐而抱怨的时候,还是反观你的内心吧。阳明心学其实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所以有时和禅宗也是相通的。这与宋朝禅僧无门慧开的一首诗恰有异曲同工之妙,愿我们都能以平常心处事,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南枝花,黑龙江省作协会员,文艺学硕士,作品多见于报刊杂志,出版诗集《流世逢尘》。)
让内心抵达平和
阅读《传习录》是一个很舒畅的过程。犹如一条清澈的溪流悄悄地、静静地流入心田,将内心的嘈杂和纷扰都驱赶出去,只剩下宁静祥和。很多人把阳明先生看做高山,而我更愿意将其比作幽谷,越亲近他越能觉出其思想的深不可测。虽不似禅宗讲究的当头棒喝,却也能让人在久久的感悟中越发觉得其精妙所在。阳明先生早就说过“满大街都是圣人”,意思很明了,闻道并无门槛,大学教授和街道小贩在领悟一件事情的道理时或许都是一样的。
我们现代人很多时候都在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真正快乐?”
怎样能让我们的内心达到一种平和和安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关乎“心”的学问。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阳明先生只用两句话就解决了上面的那个问题。如果我们想要探求到天地间的大道理,只需要做到每天减少就行了,而不是每天增加。减少一分欲望,那么能使我们的内心获得平和安乐的“天理”(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准则)就会增多一分,那将会是多么的轻快洒脱,多么的简单自在!人作为动物,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生理上的本能欲望,这是为了保证生存所必须满足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有一些欲望是可有可无的,比如我们居住需要房子,可是过分地装饰它一定是必要的吗?人如果一直被种种可有可无的欲望束缚着,那么身心永远无法自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追求内心的安乐
民国国文课本上有这样一幅画,画上有字,写着“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放到这里恰巧可以解释上面的问题。三只牛和一只羊它们都在吃草,换言之,它们都被本能欲望束缚着,因为吃草是本能欲望的体现,而花对羊来说本来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不能吃。但那只羊为什么要看呢?它在审美。因为审美就是主体对客体(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人只有在审美的时候才是完全自由的。又如赏月,虽不能使人获得温饱,却让人愉悦,那种愉悦的状态其实就是人一直所追求的内心的安乐平和。
那么是不是我们天天看花赏月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我们仍然需要工作,但在工作中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法,从而获得相对的平和状态。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不要抱怨自己对有些事总是看不明白,总是犯傻,阅历不够。在事上磨,经历多了,看得多了,自然什么事情都能平和处之了,正所谓“静亦定,动亦定”。这里的“静”和“动”指的是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定”才是我们内心应该时刻保持的一种平和状态。
世界对个人的影响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个人对自己的影响。世界在你心里的投影可以是彩色的,也可以是黑白的,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心外无理”,如果你在为自己活得不快乐而抱怨的时候,还是反观你的内心吧。阳明心学其实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所以有时和禅宗也是相通的。这与宋朝禅僧无门慧开的一首诗恰有异曲同工之妙,愿我们都能以平常心处事,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南枝花,黑龙江省作协会员,文艺学硕士,作品多见于报刊杂志,出版诗集《流世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