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阳明 轻快洒脱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2894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林、田园、明月、清风、溪流……这一连串的词语似乎可以成为洒脱的代名词。它们代表着自然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是能让我们的心温暖起来,让我们的身体轻盈起来的力量。然而,在现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的心已经被劳役了,即使归隐山林或许你也无法洒脱起来。只有心灵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让内心抵达平和
  阅读《传习录》是一个很舒畅的过程。犹如一条清澈的溪流悄悄地、静静地流入心田,将内心的嘈杂和纷扰都驱赶出去,只剩下宁静祥和。很多人把阳明先生看做高山,而我更愿意将其比作幽谷,越亲近他越能觉出其思想的深不可测。虽不似禅宗讲究的当头棒喝,却也能让人在久久的感悟中越发觉得其精妙所在。阳明先生早就说过“满大街都是圣人”,意思很明了,闻道并无门槛,大学教授和街道小贩在领悟一件事情的道理时或许都是一样的。
  我们现代人很多时候都在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真正快乐?”
  怎样能让我们的内心达到一种平和和安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关乎“心”的学问。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阳明先生只用两句话就解决了上面的那个问题。如果我们想要探求到天地间的大道理,只需要做到每天减少就行了,而不是每天增加。减少一分欲望,那么能使我们的内心获得平和安乐的“天理”(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准则)就会增多一分,那将会是多么的轻快洒脱,多么的简单自在!人作为动物,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生理上的本能欲望,这是为了保证生存所必须满足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有一些欲望是可有可无的,比如我们居住需要房子,可是过分地装饰它一定是必要的吗?人如果一直被种种可有可无的欲望束缚着,那么身心永远无法自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追求内心的安乐
  民国国文课本上有这样一幅画,画上有字,写着“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放到这里恰巧可以解释上面的问题。三只牛和一只羊它们都在吃草,换言之,它们都被本能欲望束缚着,因为吃草是本能欲望的体现,而花对羊来说本来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不能吃。但那只羊为什么要看呢?它在审美。因为审美就是主体对客体(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人只有在审美的时候才是完全自由的。又如赏月,虽不能使人获得温饱,却让人愉悦,那种愉悦的状态其实就是人一直所追求的内心的安乐平和。
  那么是不是我们天天看花赏月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我们仍然需要工作,但在工作中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法,从而获得相对的平和状态。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不要抱怨自己对有些事总是看不明白,总是犯傻,阅历不够。在事上磨,经历多了,看得多了,自然什么事情都能平和处之了,正所谓“静亦定,动亦定”。这里的“静”和“动”指的是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定”才是我们内心应该时刻保持的一种平和状态。
  世界对个人的影响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个人对自己的影响。世界在你心里的投影可以是彩色的,也可以是黑白的,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心外无理”,如果你在为自己活得不快乐而抱怨的时候,还是反观你的内心吧。阳明心学其实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所以有时和禅宗也是相通的。这与宋朝禅僧无门慧开的一首诗恰有异曲同工之妙,愿我们都能以平常心处事,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南枝花,黑龙江省作协会员,文艺学硕士,作品多见于报刊杂志,出版诗集《流世逢尘》。)
其他文献
爱情,本就不是谈论的对象,爱情,只能实践,但我们却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观望爱情,寻找自己。  巴金与萧珊:生命因你而完整  “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萧珊送给巴金的第一张照片,1936年8月摄于上海。照片上的萧珊戴着一顶圆边遮阳帽,显得明眸皓齿,清丽可人。照片
期刊
很少有人对两个厮守到老的人的感情予以爱情的定义,相反,很多故事说的是这种感情的千疮百孔。心理学者林紫给我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两个一辈子在一起的老夫妻,在旁人眼中也是恩爱的范本,可是,在丈夫去世后,妻子在他杯子底下看到老先生刻的4个字:我要离婚。这样的故事很容易流传,因为适合怀疑爱情能保质的人的口味。  不过,R·利波维奇说得很明白:在爱情中,如果能区分相吸和相依的不同阶段,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你就
期刊
可是,真相没这么美好,两人感情迅速转淡,肖邦搬去与乔治·桑合住,整天作曲练琴,做完一天工作后才对乔治·桑发牢骚。乔治·桑说:他找我谈话,像是主人找女仆一样。恋情迅速消失。乔治·桑说:我的眼睛终于睁开来了,我再也不能让我的肉体和鲜血成为薄幸和邪恶的牧场。  两人最后一次见面,已经无话可说了。“好吗?”“好。”  浓厚之爱,转瞬成烟云,在这里,爱情完全没有保质的概念。不过,在人类漫长的文化形态中,这并
期刊
“秀才”是明清讽刺小说的一大切入点,小说家经常借秀才之口对皇亲国戚含讽带刺,对达官显贵说三道四。把秀才大军摁在案上尽情雕琢,既能慨叹世事的不公,又能转弯抹角地笔伐上流社会。  “秀才”的谷底在两宋,在宋人眼中“秀才”这一称谓是一种轻视,甚至是蔑视。宋代文人若被人呼作秀才,常常会大动肝火。王辛弃疾曾被一个大胆狂徒嘲笑是酸秀才,结果老辛挺剑相向。亏得朋友及时劝阻,狂徒也见势认怂,惨剧才得以避免。另外,
期刊
“金陵十二钗”之一的薛宝钗,才貌双全,却有经常“喘咳”的毛病。《红楼梦》第七回说道:她的喘咳还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也不知请了多少医生,吃了多少药,花了多少钱,总不见一点效验儿”,后来还是一个和尚说了个“海上仙方儿”,又给了一包药末作引子,倒还效验些。这个“海上仙方儿”,名叫冷香丸。  在《红楼梦》第91回时还记载:宝钗因劳累、恼怒而引发宿痰犯了哮喘病,发烧、喘、口不能言、手不能动,出现了
期刊
杨汉群(以下简称“杨”):谢谢刘教授接受我们的访问。可否先说一说您的治学历程和心得?  刘梦溪教授(以下简称“刘”):我是念文学出身,大学学的是中国文学,早期的研究主要在文学方面,如文学史、小说史;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也兼做文学评论。所作课题以古典文学为主,曾涉猎《诗经》《史记》《陶渊明作品集》等,但重点是明清小说,《红楼梦》研究持续时间比较长,写过不少论著。  80年代中期,我的治学方向由
期刊
生死誓约  《击鼓》表述的是一种离别,一种由战争带来的离别,一种由镗镗鼓声催出的离别,一种在告别之时就预判到的生死之别。  《击鼓》描述的场景是,为了政治的需要,兵士们由邶国的将领公孙文仲带领,去平陈宋之难、和两国之好。但战士的心中却是凄惶:王孙贵族们的利益得失、恩仇翻覆,将使我们这些惶惶然趋从的小人物走向何方呢?恐怕将来,只可在荒野处、在树林间去寻我们的马,而马的主人,已不在世间。———这就是《
期刊
爱情如一壶温了千年的酒,虽瓢饮者不绝却犹未尝尽这个中滋味。揭开盖子,让人甘心就此沉醉。玉碗盛来,遥见古时月色于其中荡漾,酒香甚是撩人。于是端上一杯酒,走回了那旧时情觞。  青梅饮:距离  若问起,爱一个人很苦吗?苦到“感时思君不相见”?今人是很少能体会到这些许的辛苦了,地球那么小,不仅两个人相聚容易,相联容易,见了面之后还要更加亲密。如果你给一个朋友发短信,却很可能是他的女朋友模拟着语气在回复,一
期刊
【1】人类皆由天地生,祭祀天地由天子主持。天子须遵天地道,背道而驰是逆子。  在中国文化之中,“天子”一词,本来并非特指某一人,而是每一个人。所有人都是天地所生的子女,赖天地而生,生生不息于天地之间,因此,天地就是人类的父母。我们的依据是《周易·序卦传》和张横渠先生的《西铭》。  《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
期刊
情感,是人类从古至今的共同话题。情感形式古今虽有变,但情感需求始终没变,都是人们对另一半的美好向往,都是人生完整的重要组成。而我们从古老诗词和典故中感受到的那些古典爱情,不同于今朝也不同于平庸的美好之处,在于哪里呢?———就在于那份澄澈了历史烟尘、如明珠般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真善美”情怀。  真,这是情感的内核。当我们看到杜丽娘为梦中虚幻的爱人柳梦梅而殉了真实的性命,我们可以不理解她的执着,却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