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广大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补偿机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参合农民切身利益。本文在详细分析连云港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和建议,为连云港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连云港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12-96-03
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在连云港市实施以来,已取得重大进步,特别是补偿机制。其中补偿模式因地制宜地采取既保大又保小模式,符合当地农民的需求;补偿水平不断提高,均达到江苏省下达的目标;补偿方式也已发展为出院即补,参合农民不再为索要补偿而到处奔波。累计补偿人次和补偿费用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受益率正不断提升,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连云港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现状
自2003年成为试点城市到2010年的完全覆盖,连云港市新农合经历了7年的发展壮大,截止2010年第一季度,参合人数331.98万人次,补偿费用已经超过8亿元。2008年参合农民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40.58%,位居全省第四,较2007年的32%有了大幅度提高,到2 010年实际住院医药费用补偿比率将达45%。2004年到2009年,农村人口参合率分别为85.5%、91.31%、93.68%、96.51%、99.81%、99.45%,均位居江苏省前列。人均筹资水平由2003年的30元增加到2009年的100元,政府的补偿由20元增加到70元,受益人群正在不断地扩大,受益程度也在不断地增加(如下表所示)。到2010年连云港市新农合参合人员人均筹资150元,政府补贴120元,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二、连云港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发展概况
1、补偿模式
连云港市的补偿模式采取的是住院加门诊模式。采取这种模式不仅参合农民生病住院产生的费用能够得到补偿,而且在门诊看病花费的费用也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如果新农合基金只用于补偿患重大疾病及住院治疗的农民,必然会导致受益面小,影响农民参合积极性;由于不兼顾门诊,参合农民会把小病拖成大病,不仅会贻误治病的最好时期给参合农民本身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会浪费新农合基金,影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只强调住院的补偿会导致年轻而身体健康的农民不参加,而老弱病残者积极拥护,出现供求双方的逆向选择;甚至某些参合农民认为自己花了医药费却因为没有住院治疗而未获得新农合基金的补偿,将会导致造假入院治疗材料,从中获取补偿费用,加大监管难度。连云港市相对于江苏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采取住院+门诊模式更贴近民情。在连云港市的新农合制度实施之前,农民平时生点小病都不去医院治疗;新农合制度实施之后,乡镇门诊看病人数明显增加,有效利用了门诊资金,大额住院费用产生的毕竟较少,住院兼顾门诊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和积极性。
2、补偿水平
补偿水平高低直接反映农民受益面和受益程度的大小,补偿水平主要体现在起付线、补偿比例和封顶线三项指标上,下文将通过这三方面的内容来分析连云港市新农合补偿机制的特点。
(1)起付线
起付线分为住院起付线和门诊起付线,除了灌南县住院补偿的起付线为600元,其他所有地区门诊和住院补偿起付线均为0元,这也是新农合制度的总体趋向。考虑设置起付线是因为如果把基金分散在低消费的参合人群中,那么就不能集中更多的基金帮助那些患有重大疾病需要更大补偿的参合农民,出现收不抵支现象,不利于控制成本。取消起付线能够提高基金利用率,扩大受益范围,提高受益率。
(2)补偿比例
连云港市对于不同等级的医院与不同水平的消费皆按不同比例给予补偿,把医院按等级分配,以300和20000元为两个段点。由于市区及各县的补偿比例稍有区别但区别不大,下面就以连云港市区为例:在一级和二级医院分两个段,即300元以内消费分别补偿40%、32%,超过300元分别报销70%、56%。在三级医院分三个段,即300元以内消费补偿28%,301~20000元补偿49%,大于20000元报销56%。我们可以看出:1、等级越高的医院补偿比率越低。主要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让大医院的资源设备能充分发挥作用,控制病人流向。2、花钱越多的参合农民得到的补偿比例越大。一次住院可能花费上万块钱,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而言是无法承担的,让更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更多的补偿,也是新农合互助共济制度的意义所在。
(3)封顶线
2009年封顶线已提高到10万元,2003年的封顶线为2万元,到2009年增长了5倍。设置封顶线是为了防止资金需求过度,收抵不平衡。封顶线一再地提高也是为了增加对重大疾病参合患者的补偿救助,减轻农民负担。封顶线太低,不利于实现保障功能;封顶线太高,就会导致收不抵支状况。如何设置合理的封顶线也是政府和新农合研究人员的研究项目,宁永功认为:住院封顶线通常以各县农民人均收入的3~5倍为宜。
3、补偿方式
补偿方式即支付方式,连云港市采取的是分级分段补偿方式,参合农民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继续享受住院直补,即由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农民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比例直接补偿,参合农民只需付自费部分,补偿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与合管办结算。在县外住院治疗的,入院前要先告知镇合管办,由县内转到县外住院治疗的,须经县级医院办理转诊手续,出院后持相关手续到镇合管办核实报销。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基金管理原则,有些符合条件的参合农民还可以进行二次补偿。
经过几年的发展,新农合的补偿方式越来越方便参合农民,据参合市民(特别是四县农民)反映,患者出院以后就可以即时报销应报销费用,不再像以前要拿着身份证、参合证等证件到镇合管办报销,有些县甚至要等待几个月时间才能拿到报销费。自从连云港市实现即时即报和网络化的管理后,农民参合的热情越来越高,参合率也不断增加,真正地得到了实惠。
4、特殊人群的补偿方案
连云港市提高了对低保、残疾等特殊人群患病补偿比例,对于本年度内没有得到费用补偿的参合人群,免费进行一次体检,同时对体检承办单位进行平均每人10元补偿,并将恶性肿瘤放化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慢性病毒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精神病这五项门诊特殊疾病均纳入住院补偿范围,切实减轻参合农民负担。
三、连云港市新农合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1、参合农民获补偿程度的不公平性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中存在的费用分担(起付线、支付比、封顶线等)及补偿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了不同收入人群受益不均的问题,尤其是收入较高的人利用了较多的卫生服务因而获得较多补偿,加剧农民就医的不公平性。连云港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该问题,贫困的参合农民还是因为贫困而失去更多更好的治疗。
2、门诊报销比例低
门诊比例过低会造成农民在缴费后可能全年甚至几年内都没有机会获得医疗补偿,从而缩小了农村居民的受益面和影响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门诊比例过低会降低参合农民的受益程度,减少受益面,降低参合积极性从而影响新农合补偿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3、看病医院、可补偿药物受到限制
农民患病要想得到最高补偿就得去最低等级医院,但是低等级医院的医疗设备又跟不上,参合农民不信任,也不利于患病农民的医疗诊治。而且基本药物目录里的药品太单调,包含药物种类较少,有些疾病的特效药或较为有效的药物又不包括在新农合药物目录之内,参合农民得不到补偿,积极性必然降低。
4、报销比例还偏低,解决不了参合农民的困难
50%~60%的费用仍需患者自行支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差,面对巨额的医疗费用,新农合补偿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农民的实际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随时还会因为患上疾病导致贫困。
5、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主要体现在年老体弱者更倾向于选择参加新农合,而年轻健康人群不参加新农合。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定点医疗机构提高药价、诊疗和住院费用、小病大治、无病用药、开不报销药品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新农合基金入不敷出,使用效率低下,农民受益面窄小等问题。
6、没有照顾到外出工作者
按有关政策规定,对打工在外生病的参合患者可以就近就医,但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本地新农合办公室,并在7个工作日内到市级医院、市合管办补办转诊手续,并且在病情好转后需转回本地医院治疗才能报销。这就导致外出工作者就医后报销手续十分繁琐,进而造成很多外出务工参合农民都放弃补偿。
四、连云港市补偿机制可持续发展建议
补偿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完善补偿机制要从补偿机制所包含的每个细节出发,只有当每个细节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保证整个补偿机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根据连云港市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意见。
1、根据农民纯收入的多少来规定不同的封顶线
设置封顶线可以控制医疗费用,避免医疗保险基金出险。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对那些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人群,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在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发挥分散疾病风险的作用。封顶线过低,农民还是摆脱不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虽然连云港市2009年农民的纯收入6111元,比上年增加657元,增长12%,增幅居全省首位,高出全省平均增幅3.2个百分点,但是一场大病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一场疾病就把农民十几年的积蓄花光,又返回贫困生活。所以应该重新梳理相关政策,适当提高新农合大病住院报销封顶线,否则农民始终摆脱不了因病返贫致贫的困扰。本文建议按照收入把农民分成不同段,每个段实行不同封顶线,而每个段中参合农民实行相同封顶线。例如农民年收入为10000元(包括10000元)以下的,补偿封顶线设为农民收入的9倍;收入为10000~20000元,为农民收入的6倍;收入为20000~30000元,为农民收入的4倍;30000~40000元,为农民收入的3倍;40000元以上封顶线设为农民收入的2倍。此外还应加大对低保户、残疾人、重大疾病患者的补偿比例,找到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平衡点,让新农合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
2、适当调整不同等级医院的补偿比,提高门诊比例
不少农民反映,乡镇医院医疗水平低,服务不够周全,医疗设备简陋,医资力量较低,与县级医院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如果到县级及以上等级医院看病,补偿报销的又非常少,这就让农民产生困扰,到底该去哪个等级的医院?农民看大病还是首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因地制宜地调整三级和二级医疗机构的补偿比率,降低补偿门槛,真正缓解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3、提高筹资标准
补偿机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个方面的协调互补,要注重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有研究表明,发展随着筹资标准的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面越来越大,实际补偿比越来越高,次均补偿费用越来越多,可以说随着筹资标准的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都越来越高。所以要适当地提高筹资标准,加大政府补贴。
4、扩大新农合可补偿药物的种类
一些患病的参合农民强调自己所花费的医疗费中很多药品是不予以报销的,需要用到的药物不在补偿范围内,而范围之内的药物又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所以要适当地增加某些疾病的常用药,甚至价格较为昂贵的药物,这样才能给予参合农民更多的优惠,减轻负担。
5、对外出打工或外来打工者的补偿
外出打工或外来打工者往往会感到报销过程繁琐,有些甚至退出新农合,这不仅是连云港市面临的难题,也是全国新农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加大网络管理,把新农合网络建设成全国联网,实现跨省区的新农合报销网络互通,不论参合农民在哪里住院都能得到即时报销。人大代表梁启波在两会上曾经提出要尽快构建全国性的新农合专业管理网络,实行看病、治疗、报销全国“一卡通”。
6、加大新农合的宣传、医疗信息的公开,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对于门诊消费可予以报销这一制度,本市很多参合农民都不了解,很多参合农民甚至以为只有住院治疗才能够得到补偿,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源于新农合制度宣传不够到位和医疗信息透明度太低。对新农合制度的宣传要涉及到每个细节,不能只是笼统大概地讲一讲新农合制度某些方面,使农民一知半解,不仅会降低农民参合积极性而且会影响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信任程度。再者医疗信息的公开尤为重要,加大对各定点医院的药价和行医过程的透明度,防止乱用药、乱开大处方等违法乱纪现象,促进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促进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农村居民健康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改善了全国绝大多数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给农民带来了巨大利益。连云港市新农合制度发展至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使农民享受到“看病报销”的实惠,并取得了重大成效。补偿机制是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对连云港市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要不断地完善补偿机制,引导其向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连云港市新农合制度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张丽.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新农合补偿机制比较研究——基于江苏省太仓、泰兴、赣榆三地的实证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9,(11):27~29.
[2] 王枝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机制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04):66~68.
[3] 李洁,王永辉.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问题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01):45~49.
[4] 王宇东,刘力,贾小婷,吴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补偿、管理机制现状研究的思考[J].农村卫生:卫生事业研究,2007,(10):18~19.
[5] 宁永功.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的基本策略[J].中国卫生经济:农村卫生版,2006,25,(10):30~33.
[6] 王燕.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7.
[7] 楚永生,张兰英.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机制及绩效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06):90~96.
[8] 张英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吕艳霞,女,山西人,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医药国际贸易教学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连云港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12-96-03
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在连云港市实施以来,已取得重大进步,特别是补偿机制。其中补偿模式因地制宜地采取既保大又保小模式,符合当地农民的需求;补偿水平不断提高,均达到江苏省下达的目标;补偿方式也已发展为出院即补,参合农民不再为索要补偿而到处奔波。累计补偿人次和补偿费用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受益率正不断提升,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连云港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现状
自2003年成为试点城市到2010年的完全覆盖,连云港市新农合经历了7年的发展壮大,截止2010年第一季度,参合人数331.98万人次,补偿费用已经超过8亿元。2008年参合农民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40.58%,位居全省第四,较2007年的32%有了大幅度提高,到2 010年实际住院医药费用补偿比率将达45%。2004年到2009年,农村人口参合率分别为85.5%、91.31%、93.68%、96.51%、99.81%、99.45%,均位居江苏省前列。人均筹资水平由2003年的30元增加到2009年的100元,政府的补偿由20元增加到70元,受益人群正在不断地扩大,受益程度也在不断地增加(如下表所示)。到2010年连云港市新农合参合人员人均筹资150元,政府补贴120元,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二、连云港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发展概况
1、补偿模式
连云港市的补偿模式采取的是住院加门诊模式。采取这种模式不仅参合农民生病住院产生的费用能够得到补偿,而且在门诊看病花费的费用也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如果新农合基金只用于补偿患重大疾病及住院治疗的农民,必然会导致受益面小,影响农民参合积极性;由于不兼顾门诊,参合农民会把小病拖成大病,不仅会贻误治病的最好时期给参合农民本身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会浪费新农合基金,影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只强调住院的补偿会导致年轻而身体健康的农民不参加,而老弱病残者积极拥护,出现供求双方的逆向选择;甚至某些参合农民认为自己花了医药费却因为没有住院治疗而未获得新农合基金的补偿,将会导致造假入院治疗材料,从中获取补偿费用,加大监管难度。连云港市相对于江苏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采取住院+门诊模式更贴近民情。在连云港市的新农合制度实施之前,农民平时生点小病都不去医院治疗;新农合制度实施之后,乡镇门诊看病人数明显增加,有效利用了门诊资金,大额住院费用产生的毕竟较少,住院兼顾门诊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和积极性。
2、补偿水平
补偿水平高低直接反映农民受益面和受益程度的大小,补偿水平主要体现在起付线、补偿比例和封顶线三项指标上,下文将通过这三方面的内容来分析连云港市新农合补偿机制的特点。
(1)起付线
起付线分为住院起付线和门诊起付线,除了灌南县住院补偿的起付线为600元,其他所有地区门诊和住院补偿起付线均为0元,这也是新农合制度的总体趋向。考虑设置起付线是因为如果把基金分散在低消费的参合人群中,那么就不能集中更多的基金帮助那些患有重大疾病需要更大补偿的参合农民,出现收不抵支现象,不利于控制成本。取消起付线能够提高基金利用率,扩大受益范围,提高受益率。
(2)补偿比例
连云港市对于不同等级的医院与不同水平的消费皆按不同比例给予补偿,把医院按等级分配,以300和20000元为两个段点。由于市区及各县的补偿比例稍有区别但区别不大,下面就以连云港市区为例:在一级和二级医院分两个段,即300元以内消费分别补偿40%、32%,超过300元分别报销70%、56%。在三级医院分三个段,即300元以内消费补偿28%,301~20000元补偿49%,大于20000元报销56%。我们可以看出:1、等级越高的医院补偿比率越低。主要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让大医院的资源设备能充分发挥作用,控制病人流向。2、花钱越多的参合农民得到的补偿比例越大。一次住院可能花费上万块钱,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而言是无法承担的,让更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更多的补偿,也是新农合互助共济制度的意义所在。
(3)封顶线
2009年封顶线已提高到10万元,2003年的封顶线为2万元,到2009年增长了5倍。设置封顶线是为了防止资金需求过度,收抵不平衡。封顶线一再地提高也是为了增加对重大疾病参合患者的补偿救助,减轻农民负担。封顶线太低,不利于实现保障功能;封顶线太高,就会导致收不抵支状况。如何设置合理的封顶线也是政府和新农合研究人员的研究项目,宁永功认为:住院封顶线通常以各县农民人均收入的3~5倍为宜。
3、补偿方式
补偿方式即支付方式,连云港市采取的是分级分段补偿方式,参合农民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继续享受住院直补,即由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农民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比例直接补偿,参合农民只需付自费部分,补偿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与合管办结算。在县外住院治疗的,入院前要先告知镇合管办,由县内转到县外住院治疗的,须经县级医院办理转诊手续,出院后持相关手续到镇合管办核实报销。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基金管理原则,有些符合条件的参合农民还可以进行二次补偿。
经过几年的发展,新农合的补偿方式越来越方便参合农民,据参合市民(特别是四县农民)反映,患者出院以后就可以即时报销应报销费用,不再像以前要拿着身份证、参合证等证件到镇合管办报销,有些县甚至要等待几个月时间才能拿到报销费。自从连云港市实现即时即报和网络化的管理后,农民参合的热情越来越高,参合率也不断增加,真正地得到了实惠。
4、特殊人群的补偿方案
连云港市提高了对低保、残疾等特殊人群患病补偿比例,对于本年度内没有得到费用补偿的参合人群,免费进行一次体检,同时对体检承办单位进行平均每人10元补偿,并将恶性肿瘤放化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慢性病毒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精神病这五项门诊特殊疾病均纳入住院补偿范围,切实减轻参合农民负担。
三、连云港市新农合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1、参合农民获补偿程度的不公平性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中存在的费用分担(起付线、支付比、封顶线等)及补偿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了不同收入人群受益不均的问题,尤其是收入较高的人利用了较多的卫生服务因而获得较多补偿,加剧农民就医的不公平性。连云港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该问题,贫困的参合农民还是因为贫困而失去更多更好的治疗。
2、门诊报销比例低
门诊比例过低会造成农民在缴费后可能全年甚至几年内都没有机会获得医疗补偿,从而缩小了农村居民的受益面和影响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门诊比例过低会降低参合农民的受益程度,减少受益面,降低参合积极性从而影响新农合补偿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3、看病医院、可补偿药物受到限制
农民患病要想得到最高补偿就得去最低等级医院,但是低等级医院的医疗设备又跟不上,参合农民不信任,也不利于患病农民的医疗诊治。而且基本药物目录里的药品太单调,包含药物种类较少,有些疾病的特效药或较为有效的药物又不包括在新农合药物目录之内,参合农民得不到补偿,积极性必然降低。
4、报销比例还偏低,解决不了参合农民的困难
50%~60%的费用仍需患者自行支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差,面对巨额的医疗费用,新农合补偿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农民的实际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随时还会因为患上疾病导致贫困。
5、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主要体现在年老体弱者更倾向于选择参加新农合,而年轻健康人群不参加新农合。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定点医疗机构提高药价、诊疗和住院费用、小病大治、无病用药、开不报销药品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新农合基金入不敷出,使用效率低下,农民受益面窄小等问题。
6、没有照顾到外出工作者
按有关政策规定,对打工在外生病的参合患者可以就近就医,但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本地新农合办公室,并在7个工作日内到市级医院、市合管办补办转诊手续,并且在病情好转后需转回本地医院治疗才能报销。这就导致外出工作者就医后报销手续十分繁琐,进而造成很多外出务工参合农民都放弃补偿。
四、连云港市补偿机制可持续发展建议
补偿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完善补偿机制要从补偿机制所包含的每个细节出发,只有当每个细节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保证整个补偿机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根据连云港市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意见。
1、根据农民纯收入的多少来规定不同的封顶线
设置封顶线可以控制医疗费用,避免医疗保险基金出险。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对那些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人群,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在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发挥分散疾病风险的作用。封顶线过低,农民还是摆脱不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虽然连云港市2009年农民的纯收入6111元,比上年增加657元,增长12%,增幅居全省首位,高出全省平均增幅3.2个百分点,但是一场大病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一场疾病就把农民十几年的积蓄花光,又返回贫困生活。所以应该重新梳理相关政策,适当提高新农合大病住院报销封顶线,否则农民始终摆脱不了因病返贫致贫的困扰。本文建议按照收入把农民分成不同段,每个段实行不同封顶线,而每个段中参合农民实行相同封顶线。例如农民年收入为10000元(包括10000元)以下的,补偿封顶线设为农民收入的9倍;收入为10000~20000元,为农民收入的6倍;收入为20000~30000元,为农民收入的4倍;30000~40000元,为农民收入的3倍;40000元以上封顶线设为农民收入的2倍。此外还应加大对低保户、残疾人、重大疾病患者的补偿比例,找到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平衡点,让新农合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
2、适当调整不同等级医院的补偿比,提高门诊比例
不少农民反映,乡镇医院医疗水平低,服务不够周全,医疗设备简陋,医资力量较低,与县级医院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如果到县级及以上等级医院看病,补偿报销的又非常少,这就让农民产生困扰,到底该去哪个等级的医院?农民看大病还是首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因地制宜地调整三级和二级医疗机构的补偿比率,降低补偿门槛,真正缓解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3、提高筹资标准
补偿机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个方面的协调互补,要注重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有研究表明,发展随着筹资标准的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面越来越大,实际补偿比越来越高,次均补偿费用越来越多,可以说随着筹资标准的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都越来越高。所以要适当地提高筹资标准,加大政府补贴。
4、扩大新农合可补偿药物的种类
一些患病的参合农民强调自己所花费的医疗费中很多药品是不予以报销的,需要用到的药物不在补偿范围内,而范围之内的药物又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所以要适当地增加某些疾病的常用药,甚至价格较为昂贵的药物,这样才能给予参合农民更多的优惠,减轻负担。
5、对外出打工或外来打工者的补偿
外出打工或外来打工者往往会感到报销过程繁琐,有些甚至退出新农合,这不仅是连云港市面临的难题,也是全国新农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加大网络管理,把新农合网络建设成全国联网,实现跨省区的新农合报销网络互通,不论参合农民在哪里住院都能得到即时报销。人大代表梁启波在两会上曾经提出要尽快构建全国性的新农合专业管理网络,实行看病、治疗、报销全国“一卡通”。
6、加大新农合的宣传、医疗信息的公开,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对于门诊消费可予以报销这一制度,本市很多参合农民都不了解,很多参合农民甚至以为只有住院治疗才能够得到补偿,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源于新农合制度宣传不够到位和医疗信息透明度太低。对新农合制度的宣传要涉及到每个细节,不能只是笼统大概地讲一讲新农合制度某些方面,使农民一知半解,不仅会降低农民参合积极性而且会影响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信任程度。再者医疗信息的公开尤为重要,加大对各定点医院的药价和行医过程的透明度,防止乱用药、乱开大处方等违法乱纪现象,促进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促进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农村居民健康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改善了全国绝大多数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给农民带来了巨大利益。连云港市新农合制度发展至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使农民享受到“看病报销”的实惠,并取得了重大成效。补偿机制是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对连云港市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要不断地完善补偿机制,引导其向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连云港市新农合制度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张丽.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新农合补偿机制比较研究——基于江苏省太仓、泰兴、赣榆三地的实证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9,(11):27~29.
[2] 王枝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机制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04):66~68.
[3] 李洁,王永辉.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问题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01):45~49.
[4] 王宇东,刘力,贾小婷,吴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补偿、管理机制现状研究的思考[J].农村卫生:卫生事业研究,2007,(10):18~19.
[5] 宁永功.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的基本策略[J].中国卫生经济:农村卫生版,2006,25,(10):30~33.
[6] 王燕.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7.
[7] 楚永生,张兰英.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机制及绩效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06):90~96.
[8] 张英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吕艳霞,女,山西人,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医药国际贸易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