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教育目标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因材施教”、了解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进行“因势利导”。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0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即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职院校承担起了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前人说过,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这一名言充分说明了理念领先的重要性。在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学院的改革和发展,是所有发展中的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和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想自我突破,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创造竞争优势、培植和增强竞争实力,确保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就要着力在办学理念、办学机制、战略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在培养富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和“因势利导”的实训途径,保证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社会经济建设、迎接就业挑战的能力。
1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使“因材施教”成为必须
1.1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高职生一般是在专科层次录取的,他们大多属于智商较高、情商较差,自尊心、上进心较强而学习能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其中有些是因为农村的基础教育薄弱而影响了学习的质量,有些是因为家庭的变故或父母疏于管教而耽误了学习,有些则是因为自己的任性或贪玩而曾中止或放弃过学习。他们虽然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学得确实不够扎实,但毕竟经过了十几年基础文化知识的强化训练,也属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一般求知欲、学习热情较高,关心专接本、专升本、自考本、英语和计算机过级等考试信息,但对自己的前途未来和社会定位却较为迷茫和无助。
高职生生源质量的现状,表明了他们在中学学习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学习障碍,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大学学习阶段在学习上仍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
1.1.1 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不甚明确,学习的主动性有待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强,虽有一个基本的学习目的但具体目标或达到目标的途径并不明确,缺少学习的源动力。同时由于就业的压力比较大,学习的实用主义心理较为突出,通常具有较为鲜明的机会主义倾向。许多学生片面重视实训、实践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夯实。导致他们在学习某些基础理论课程或专业理论课程时情绪低迷,有的甚至表示就是不喜欢学习,有的有厌学情绪。面对某些较难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或考试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
1.1.2 欠缺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由于高职生在中学时的文化基础知识就学得欠佳,上了大学以后,许多教师反映这些学生基本就不会学习,许多学生也感到专业课的学习难度较大且无所适从,因此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就采取了消极地应对方式如逃课、上网、睡觉、打牌、考试作弊等;许多学生的学习缺乏计划性和关联性系性,课前基本不预习、上课时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复习则以老师留不留作业为标准。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对于大学学习以自学为主极不适应,自学能力、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互动能力、学习效率等均存在欠缺。对“读书苦”有畏难情绪,对“苦读书”还不习惯,使得学习的心态极为浮躁,缺乏学习的持久性。
1.1.3 学习的认知能力偏差,学习的探究性有待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认知策略、知识的迁移、记忆策略等相对而言较为缺乏,使得学习效果不佳,学习的自信心由此发生动摇,自我心理压力也因此而产生。由于学习缺乏探究性,致使许多学生难以体会学习的乐趣,缺乏对所学专业知识课程及所学学科的整体把握。因此,理论知识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较大的限制。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知识的指导,在实践、实训课程的实际操作中,遇到相关的理论问题又往往难以展开,影响了最终的学习效果。
1.2 高职教育贯彻“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因材施教”是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一个教育原则,强调的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对于我们的要求就是,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来组织我们的教学大纲、有针对性的来实施我们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不仅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问题,其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了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问题,体现出了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在我们高职教学中一个最大的弊端问题是在教育教学中以“谁”为中心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应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我们的生源是专科二批A或B,处于享受高等教育学生中的较低的层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既掌握一定的法律基本理论,又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对此,如果我们的教师仍是拿着原来教大本、大专的教案来教我们的高职院校学生,这就在教学目标上出了问题,教学效果最终也就难以保证。
也许有人会说“因材施教”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可在实际教学当中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对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之责任的我们政法类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应充分了解、分析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应为我们的学生想的更多、做的更多,使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要实现“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应对:
1.2.1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远大理想高职院校学生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由于我们的学生学习目的不太明确,所以欠缺把学习目的具体细化到现实学习中的能力,也迷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中,应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尊重和平等的前提下,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更加远大的人生目标;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困难心理的研究,采取各种富有成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学习目标,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激励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1.2.2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中学进入大学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学时期养成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手把手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初期,还会应用这些习惯。因此,对大学学习中教师传授大容量的知识之后,主要依靠学生 的自学能力进行消化感到非常的不适应,再加上学习的科目多、课时少,教师又不给留作业、不告之重点。一下不知该学些什么?该怎么学?对此,我们的教师应了解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随后的大学学习生活,甚至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教授一年级课程的教师,要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以教材为主线,在全面剖析讲课的重点、要点、难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做练习,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使其掌握较为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并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2.3 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认知能力,逐步引领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自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都有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时刻注意到这一特点。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的现代意识,不断充实现代的知识理念,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设备,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指导,有效地激发起每位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大量的事实证明,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简单被动的听课、完成作业,他们往往是一个积极的有计划的学习者。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或直接讲解、或应用示范、或边学边练,让学生理解教授的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在相似情境和不同情境进行多次的应用练习,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所学知识、把握学习要领,并在教师的指导和矫正下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这样,学生学会了应学的知识,教师的教学也收到了最佳的效果。
2 高职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因势利导”成为必然
2.1 高职生“就业难”的现状到了二十一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分配也从“统包统分”转向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
高职生则因其学历层次、所学专业知识、获得的专业技能均处于较低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最先受到了冲击,学生的就业成为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市场机制,在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又多属理论研究型而非实际应用型人才,已远远落后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高职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渡时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进行着调整,全社会都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也在其中,存在着毕业即失业的难题。为此,高职院校要想发展,就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创建起具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而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毕业生的总量在逐年增大,全国就业和再就业的岗位又很有限,学生和其家长的就业观念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而目前高校的专业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掌握的专业技能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及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这些都表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就业工作,特别是高职生的就业工作将面临者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2 高职教育落实“因势利导”的必然性“因势利导”源于《史记7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是讲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导向正常的道路。“因势利导”就是要求我们在为学生安排教学计划、内容、进度的过程中,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科学谋划,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就业竞争力的献身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对市场经济起着主导作用的就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并最终形成信誉和声望而站稳市场。我院要想获得长期稳定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2.1 专业理论课程“精讲实用”,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素养学生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形式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线;教学内容则是以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教的知识为主。我们常提的“精讲够用”也只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提出的,而被教育者的态度却被忽视了,而制定大纲和计划的根据是什么?是学生的真实需求吗?是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吗?如果根本没有考虑被教育者的利益,则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出了问题。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的利益需求为主,而学生的需求就是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安排讲课内容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那些知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应传授给学生的最有用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应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专业课程的课外学习和研究,引导形成正确专业学习意识,最终获得一生受益的专业素养。
2.2.2 实训课程扎实有效,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体验高职院校的特点要求专业理论课与实训实践课并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实训、实践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增加接触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积累专业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技能是求职的基础,而工作态度、沟通能力、规划与工作能力这些综合素质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用人单位多要求1—5年的工作经验,包括校内和校外的,这与应届毕业生急于就业形成一定的冲突。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多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现在的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也更加理性、实际,大多不重学历重能力,最看中的还是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有的甚至信奉“经验为王”理论将经验作为招聘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校内实训便是学生获得工作经历和经验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模拟、演练,专业实践技能得到了历练,不仅能使课堂上所学的抽象的课本知识得到了巩固加强,而且发现了学习中的不足。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尝试采用各种方法实施校内实训,有的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工学交替”、“产学互动双赢”、“学练交替”等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2.3 就业课程形式多样,重点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增长社会实践经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由基本素质、关键能力和专业特长三个方面组成。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重在掌握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心态及行为方式。关键能力则包括: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专业特长是指学生自己所具有的专业特殊能力的集合。可见,竞争力是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的法宝。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给学生上就业课的时候应反复强调:要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求职成功,基本素质、关键能力和专业特长三方面缺一不可,否则就业过程不可能顺利,即使一时获得了理想的工作恐怕也难以胜任。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高年级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将课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告戒学生要:坚定信念、诚信敬业、踏实勤勉、执著顽强,做事先做人,诚实的人品和快乐的性格也成为招认单位看中的条件。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关注生存条件:既重视前途发展,又重视待遇工钱从企业的发展前景,个人的发展机会等多方面理性的选择就业岗位。在近半年的人才市场招聘会上,对高职生的需求渐旺,达到了50%以上,用人单位看中的就是这些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优势。只有“出口畅”,才能“招生旺”,解决了就业问题,就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在锐意进取、誓争一流的同时,也应当树立忧患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不断的更新我们的办学理念,创新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0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即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职院校承担起了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前人说过,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这一名言充分说明了理念领先的重要性。在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学院的改革和发展,是所有发展中的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和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想自我突破,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创造竞争优势、培植和增强竞争实力,确保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就要着力在办学理念、办学机制、战略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在培养富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和“因势利导”的实训途径,保证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社会经济建设、迎接就业挑战的能力。
1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使“因材施教”成为必须
1.1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高职生一般是在专科层次录取的,他们大多属于智商较高、情商较差,自尊心、上进心较强而学习能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其中有些是因为农村的基础教育薄弱而影响了学习的质量,有些是因为家庭的变故或父母疏于管教而耽误了学习,有些则是因为自己的任性或贪玩而曾中止或放弃过学习。他们虽然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学得确实不够扎实,但毕竟经过了十几年基础文化知识的强化训练,也属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一般求知欲、学习热情较高,关心专接本、专升本、自考本、英语和计算机过级等考试信息,但对自己的前途未来和社会定位却较为迷茫和无助。
高职生生源质量的现状,表明了他们在中学学习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学习障碍,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大学学习阶段在学习上仍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
1.1.1 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不甚明确,学习的主动性有待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强,虽有一个基本的学习目的但具体目标或达到目标的途径并不明确,缺少学习的源动力。同时由于就业的压力比较大,学习的实用主义心理较为突出,通常具有较为鲜明的机会主义倾向。许多学生片面重视实训、实践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夯实。导致他们在学习某些基础理论课程或专业理论课程时情绪低迷,有的甚至表示就是不喜欢学习,有的有厌学情绪。面对某些较难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或考试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
1.1.2 欠缺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由于高职生在中学时的文化基础知识就学得欠佳,上了大学以后,许多教师反映这些学生基本就不会学习,许多学生也感到专业课的学习难度较大且无所适从,因此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就采取了消极地应对方式如逃课、上网、睡觉、打牌、考试作弊等;许多学生的学习缺乏计划性和关联性系性,课前基本不预习、上课时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复习则以老师留不留作业为标准。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对于大学学习以自学为主极不适应,自学能力、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互动能力、学习效率等均存在欠缺。对“读书苦”有畏难情绪,对“苦读书”还不习惯,使得学习的心态极为浮躁,缺乏学习的持久性。
1.1.3 学习的认知能力偏差,学习的探究性有待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认知策略、知识的迁移、记忆策略等相对而言较为缺乏,使得学习效果不佳,学习的自信心由此发生动摇,自我心理压力也因此而产生。由于学习缺乏探究性,致使许多学生难以体会学习的乐趣,缺乏对所学专业知识课程及所学学科的整体把握。因此,理论知识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较大的限制。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知识的指导,在实践、实训课程的实际操作中,遇到相关的理论问题又往往难以展开,影响了最终的学习效果。
1.2 高职教育贯彻“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因材施教”是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一个教育原则,强调的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对于我们的要求就是,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来组织我们的教学大纲、有针对性的来实施我们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不仅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问题,其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了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问题,体现出了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在我们高职教学中一个最大的弊端问题是在教育教学中以“谁”为中心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应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我们的生源是专科二批A或B,处于享受高等教育学生中的较低的层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既掌握一定的法律基本理论,又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对此,如果我们的教师仍是拿着原来教大本、大专的教案来教我们的高职院校学生,这就在教学目标上出了问题,教学效果最终也就难以保证。
也许有人会说“因材施教”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可在实际教学当中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对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之责任的我们政法类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应充分了解、分析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应为我们的学生想的更多、做的更多,使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要实现“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应对:
1.2.1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远大理想高职院校学生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由于我们的学生学习目的不太明确,所以欠缺把学习目的具体细化到现实学习中的能力,也迷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中,应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尊重和平等的前提下,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更加远大的人生目标;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困难心理的研究,采取各种富有成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学习目标,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激励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1.2.2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中学进入大学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学时期养成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手把手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初期,还会应用这些习惯。因此,对大学学习中教师传授大容量的知识之后,主要依靠学生 的自学能力进行消化感到非常的不适应,再加上学习的科目多、课时少,教师又不给留作业、不告之重点。一下不知该学些什么?该怎么学?对此,我们的教师应了解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随后的大学学习生活,甚至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教授一年级课程的教师,要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以教材为主线,在全面剖析讲课的重点、要点、难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做练习,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使其掌握较为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并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2.3 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认知能力,逐步引领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自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都有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时刻注意到这一特点。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的现代意识,不断充实现代的知识理念,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设备,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指导,有效地激发起每位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大量的事实证明,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简单被动的听课、完成作业,他们往往是一个积极的有计划的学习者。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或直接讲解、或应用示范、或边学边练,让学生理解教授的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在相似情境和不同情境进行多次的应用练习,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所学知识、把握学习要领,并在教师的指导和矫正下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这样,学生学会了应学的知识,教师的教学也收到了最佳的效果。
2 高职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因势利导”成为必然
2.1 高职生“就业难”的现状到了二十一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分配也从“统包统分”转向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
高职生则因其学历层次、所学专业知识、获得的专业技能均处于较低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最先受到了冲击,学生的就业成为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市场机制,在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又多属理论研究型而非实际应用型人才,已远远落后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高职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渡时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进行着调整,全社会都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也在其中,存在着毕业即失业的难题。为此,高职院校要想发展,就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创建起具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而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毕业生的总量在逐年增大,全国就业和再就业的岗位又很有限,学生和其家长的就业观念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而目前高校的专业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掌握的专业技能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及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这些都表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就业工作,特别是高职生的就业工作将面临者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2 高职教育落实“因势利导”的必然性“因势利导”源于《史记7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是讲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导向正常的道路。“因势利导”就是要求我们在为学生安排教学计划、内容、进度的过程中,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科学谋划,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就业竞争力的献身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对市场经济起着主导作用的就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并最终形成信誉和声望而站稳市场。我院要想获得长期稳定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2.1 专业理论课程“精讲实用”,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素养学生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形式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线;教学内容则是以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教的知识为主。我们常提的“精讲够用”也只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提出的,而被教育者的态度却被忽视了,而制定大纲和计划的根据是什么?是学生的真实需求吗?是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吗?如果根本没有考虑被教育者的利益,则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出了问题。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的利益需求为主,而学生的需求就是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安排讲课内容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那些知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应传授给学生的最有用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应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专业课程的课外学习和研究,引导形成正确专业学习意识,最终获得一生受益的专业素养。
2.2.2 实训课程扎实有效,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体验高职院校的特点要求专业理论课与实训实践课并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实训、实践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增加接触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积累专业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技能是求职的基础,而工作态度、沟通能力、规划与工作能力这些综合素质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用人单位多要求1—5年的工作经验,包括校内和校外的,这与应届毕业生急于就业形成一定的冲突。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多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现在的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也更加理性、实际,大多不重学历重能力,最看中的还是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有的甚至信奉“经验为王”理论将经验作为招聘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校内实训便是学生获得工作经历和经验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模拟、演练,专业实践技能得到了历练,不仅能使课堂上所学的抽象的课本知识得到了巩固加强,而且发现了学习中的不足。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尝试采用各种方法实施校内实训,有的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工学交替”、“产学互动双赢”、“学练交替”等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2.3 就业课程形式多样,重点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增长社会实践经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由基本素质、关键能力和专业特长三个方面组成。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重在掌握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心态及行为方式。关键能力则包括: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专业特长是指学生自己所具有的专业特殊能力的集合。可见,竞争力是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的法宝。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给学生上就业课的时候应反复强调:要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求职成功,基本素质、关键能力和专业特长三方面缺一不可,否则就业过程不可能顺利,即使一时获得了理想的工作恐怕也难以胜任。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高年级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将课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告戒学生要:坚定信念、诚信敬业、踏实勤勉、执著顽强,做事先做人,诚实的人品和快乐的性格也成为招认单位看中的条件。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关注生存条件:既重视前途发展,又重视待遇工钱从企业的发展前景,个人的发展机会等多方面理性的选择就业岗位。在近半年的人才市场招聘会上,对高职生的需求渐旺,达到了50%以上,用人单位看中的就是这些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优势。只有“出口畅”,才能“招生旺”,解决了就业问题,就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在锐意进取、誓争一流的同时,也应当树立忧患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不断的更新我们的办学理念,创新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