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农民不好好种地还上啥网啊?一开始,村里人都特看不惯她。因为他们经常听说网恋,网瘾这样的负面新闻。
其实,最初,杨冬凌上网也没有这么活色生香,仅仅是为了排解郁闷。2002年她和丈夫做期货生意,把辛辛苦苦挣来的100多万赔光了还又欠了20多万。她愁得睡不着,想跟丈夫大吵一架发泄一通——平常日子里,他俩基本上是用争吵打闹的方式调剂沉闷生活的,而且越有人劝架打得还越厉害!但那会儿看着丈夫整天喝闷酒,她识趣儿地也不敢惹他了。可整天打牌消遣也不是回事儿,虽然牌技倒练得差不多了,用大拇指一捻就知道是东风西风还是发财……正好,妹妹要买新电脑,就把旧的给了她。
那时村里不像现在有什么宽带,只能拨号上网,刚开始打字极不熟练,就用手指一个一个捣。网络里,没人关心你是一个农民还是一个贵族,这让杨冬凌找到了一片自由领地。她也学别人那样开了一个博客,像小时候写日记那样把自己的郁闷写在网上。但和日记不一样,网络互动性很强,虽然她现在已经记不起第一句网友留言说了什么,可那种来自陌生人的安慰和真诚,让她很开心。
为了还债,杨冬凌必须比从前更辛劳,可是因为有了博客,她好像就有了一个“盼头”。自说自话也好,引得共鸣也罢,每天,无论多累,多晚,她都要写写,有时写着写着就趴在键盘上睡着了,是老公睡一觉醒来把她拖上床塞进被窝。
杨冬凌的“副业”写诗都写得有模有样,“主业”当农民那肯定是错不了,她身上,有农民那种特能吃苦的劲儿。收菜贩棉花,熬到凌晨三四点都还不能睡觉,实在困了,就裹个棉大衣靠在什么地方打个盹,破锣嗓子也就是这么硬生生给累出来的。
几年之后债就还完了,还挣回来20多万,从此,博客不再仅仅是压力的宣泄地,成了她晒生活的好地方。晒自己还不过瘾,乡亲们也被她整进了博客:冲她喊“你看这棉朵真大”的婶子,勾肩搭背下地挖大蒜的姐妹,有点智障但很善良的邻居“小点儿”,村里修沥青路的整个过程,路边偎依在狗尾巴草上的野花……
人家没网恋啊!也没网瘾啊!乡亲们真是服了这个能折腾的小媳妇了,在她的笔下,在她的镜头里,一切都活了起来:自己村儿咋就那么美了呢?
渐渐地,杨冬凌的拥趸越来越多,博客点击量一下子到了40多万,除了赞叹、欣赏,更多的留言却都是相似的:一个农村妇女都能过这样的生活,我却不能,这是为什么?
唉,真笨,杨冬凌博客唯一的背景音乐,许巍的《蓝莲花》就能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人能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浪漫是一个人的,快乐是大家的
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柿子树,另一棵还是柿子树。
当初,杨冬凌种这两棵柿子树的唯一目的,就是因为它们结的果子好看。谁也没规定农妇就不能有小布尔乔亚情结,她特喜欢在闲下来的时候,扒在干净的玻璃窗前,痴痴地看金黄色的柿子吊在枝头迎风闪耀的样子。那是属于她一个人的心灵盛宴。
如果有邻居来找她讨柿子吃,她先应承着,赶紧偷偷拿出从集上买来的柿子,假装是自己家树上结的塞给人家。她就是舍不得吃掉它们,她的心会疼,仿佛它们是有生命的。这样的调调与那个一口气搬好几袋50斤大蒜的农妇很难关联,但既然联系上了,又让人觉得很真实很美好。
一段本打算炒炒吃了的藕,被她埋进一口小水缸,竟养出了一朵朵青紫色的莲,采一朵,插进透明的酒瓶里,安静地绽放在屋角,别有丰韵。她说自己像所有女人一样天生浪漫:苹果树开花,她要找一对儿开在一起的:梨子挂果儿,她要找一对结在一起的;长长的豇豆两根缠绕共生,上了案板也舍不得将它们劈开,用相机拍照留念再让它们下锅死在一起,用她的胃去祭奠。
但她又是个极聪明的女人,从不逼着别人一起玩浪漫。比如,她绝不会要求丈夫和她一起发呆,也不会矫揉造作地也让乡亲们去种柿子树却不去吃。大家觉得她这一点特别可爱,因为他们总怕杨冬凌像传说中的某类诗人那样神经兮兮,与生活格格不入还对别人的生活挑三拣四,指手画脚,闹得村里鸡飞狗跳。
杨冬凌的种种“另类”行为总会引来笑声,她觉得自己能给大家逗个乐,也挺好的。比如,她非得穿着吊带衫去收蒜,遭到丈夫反对后,她就带着哭腔说:“我就俩肩膀长得好看,不让露?还不如让我死……“有人说这话要配上点阿炳的二胡,绝对悲怆:她每次一穿高筒皮靴出门,总会有人笑着问她烧不烧脚,
浪漫的人也是孤独的。她去城里办事,给自己的亲戚割了几把熟了的麦穗,因为亲戚临时有事,麦穗没有送出去。她站在街上,怀抱着它们,希望免费送给城里匆忙行走的路人。
可是,没人相信她的纯粹——她只想让他们抚摸久违的麦穗,让他们回忆一下自己的故乡和童年。有人听说不要钱就认定她一定另有所图,赶紧走开;有人拿了麦穗走很远却又警惕地回来问一句“真不要钱?”气得她又把麦穗夺了回去,只有一个蹬着三轮儿扫大街的老头欣然接受她的馈赠,连声跟她道谢。
只以当农民为荣
一百万也好,几十万也罢,如果杨冬凌想变成一个城里人,那还是相当容易的事。曾经,她也在城里买了房子,可没几天就卷着铺盖重新回到了西李村。因为她觉得城市不适合她,特过不惯城里的“铁窗生活”,跟邻居说句话就跟探监似的。
她说自己就是喜欢农村,喜欢当农民。这里有泥土,有麦子,有不被阻挡的阳光和大把大把的自由。她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激,“我们金乡是平原,这里能种麦子、大蒜、洋葱、棉花、蔬菜,只要勤快点,土地从来都不会辜负我们。”
不仅这样,她还把孩子从城里的学校又转到乡下,她觉得农村更适合孩子成长,这里很宽阔也很自由,可以在野地里肆意撒欢。她承认她是自私的,结了婚不会围着丈夫转,当然也就不想因为孩子失去自己对生活的向往。
正是有了对自我的高度认同,杨冬凌才有了底气,才能够如此惬意地畅乐在一度被世俗边缘了的”农民“的角色里,并将它演绎得更完美。
为什么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杨冬凌这个臭美包一天换好几套衣服,所以,村里人给她起了个外号“杨三换”。换啊换啊换的,就在乡亲们适应她不停换衣服的时候,这家伙又穿起了旗袍。她穿旗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她喜欢旗袍,第二个颇有点反抗的味道,“我妈很喜欢旗袍,但觉得自己是农村妇女,穿旗袍不成体统,说她去世的时候让我帮她穿上一件旗袍了却心愿。我觉得太那啥了!谁规定农村妇女就不能穿旗袍?”
虽然一开始杨冬凌的小情调在西李村也曾遭到善意的讥笑,但后来,村里的男人看她穿旗袍骑着小摩托从眼前飘过,也用胳膊肘子捣自己的媳妇,“你就不能跟人家‘杨三换’学学?一天到晚别光想着那几亩地!”
后记:当布谷鸟在城市上空鸣叫,有位老友告诉我,布谷鸟叫的是“麦秸垛垛,麦秸垛垛”,它是在通知我们老家将要麦收的讯息。
我几乎都忘了这件事了,但这次去杨冬凌家采访,正好是布谷鸟叫起来的时候。是的,没错,她家六亩多的麦子在等待收割,风儿吹来,麦浪泛着金光,闭上眼睛,我竟也第一次闻到7大片大片的麦香……
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周杰伦的歌《稻香》,我坚信他一定也闻到过稻子的香味才写下了这样的歌词,“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家在哪里?土地,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家。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城里乡村,尘归尘,土归土,那是唯一让我们能够心安的地方。
想当年,杨冬凌的父亲是村里最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他带着村里的老少爷们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很想挣脱土地的束缚去寻找一片并不属于自己的钢筋水泥;想当年,扬冬凌的母亲一心想让女儿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她每次都会去替生病请假的女儿上课,回家再不差分毫地讲给她。但这个“不争气”的丫头只念了初中,而且执拗地甘心当一个农民。
不过,现在,他们应该为自己的女儿感到庆幸了吧?
因为,杨冬凌在这里过得那么开心,她的热爱,得到了来自土地的最丰润的滋养以及最厚重的回报!
编辑/孙 玮
其实,最初,杨冬凌上网也没有这么活色生香,仅仅是为了排解郁闷。2002年她和丈夫做期货生意,把辛辛苦苦挣来的100多万赔光了还又欠了20多万。她愁得睡不着,想跟丈夫大吵一架发泄一通——平常日子里,他俩基本上是用争吵打闹的方式调剂沉闷生活的,而且越有人劝架打得还越厉害!但那会儿看着丈夫整天喝闷酒,她识趣儿地也不敢惹他了。可整天打牌消遣也不是回事儿,虽然牌技倒练得差不多了,用大拇指一捻就知道是东风西风还是发财……正好,妹妹要买新电脑,就把旧的给了她。
那时村里不像现在有什么宽带,只能拨号上网,刚开始打字极不熟练,就用手指一个一个捣。网络里,没人关心你是一个农民还是一个贵族,这让杨冬凌找到了一片自由领地。她也学别人那样开了一个博客,像小时候写日记那样把自己的郁闷写在网上。但和日记不一样,网络互动性很强,虽然她现在已经记不起第一句网友留言说了什么,可那种来自陌生人的安慰和真诚,让她很开心。
为了还债,杨冬凌必须比从前更辛劳,可是因为有了博客,她好像就有了一个“盼头”。自说自话也好,引得共鸣也罢,每天,无论多累,多晚,她都要写写,有时写着写着就趴在键盘上睡着了,是老公睡一觉醒来把她拖上床塞进被窝。
杨冬凌的“副业”写诗都写得有模有样,“主业”当农民那肯定是错不了,她身上,有农民那种特能吃苦的劲儿。收菜贩棉花,熬到凌晨三四点都还不能睡觉,实在困了,就裹个棉大衣靠在什么地方打个盹,破锣嗓子也就是这么硬生生给累出来的。
几年之后债就还完了,还挣回来20多万,从此,博客不再仅仅是压力的宣泄地,成了她晒生活的好地方。晒自己还不过瘾,乡亲们也被她整进了博客:冲她喊“你看这棉朵真大”的婶子,勾肩搭背下地挖大蒜的姐妹,有点智障但很善良的邻居“小点儿”,村里修沥青路的整个过程,路边偎依在狗尾巴草上的野花……
人家没网恋啊!也没网瘾啊!乡亲们真是服了这个能折腾的小媳妇了,在她的笔下,在她的镜头里,一切都活了起来:自己村儿咋就那么美了呢?
渐渐地,杨冬凌的拥趸越来越多,博客点击量一下子到了40多万,除了赞叹、欣赏,更多的留言却都是相似的:一个农村妇女都能过这样的生活,我却不能,这是为什么?
唉,真笨,杨冬凌博客唯一的背景音乐,许巍的《蓝莲花》就能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人能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浪漫是一个人的,快乐是大家的
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柿子树,另一棵还是柿子树。
当初,杨冬凌种这两棵柿子树的唯一目的,就是因为它们结的果子好看。谁也没规定农妇就不能有小布尔乔亚情结,她特喜欢在闲下来的时候,扒在干净的玻璃窗前,痴痴地看金黄色的柿子吊在枝头迎风闪耀的样子。那是属于她一个人的心灵盛宴。
如果有邻居来找她讨柿子吃,她先应承着,赶紧偷偷拿出从集上买来的柿子,假装是自己家树上结的塞给人家。她就是舍不得吃掉它们,她的心会疼,仿佛它们是有生命的。这样的调调与那个一口气搬好几袋50斤大蒜的农妇很难关联,但既然联系上了,又让人觉得很真实很美好。
一段本打算炒炒吃了的藕,被她埋进一口小水缸,竟养出了一朵朵青紫色的莲,采一朵,插进透明的酒瓶里,安静地绽放在屋角,别有丰韵。她说自己像所有女人一样天生浪漫:苹果树开花,她要找一对儿开在一起的:梨子挂果儿,她要找一对结在一起的;长长的豇豆两根缠绕共生,上了案板也舍不得将它们劈开,用相机拍照留念再让它们下锅死在一起,用她的胃去祭奠。
但她又是个极聪明的女人,从不逼着别人一起玩浪漫。比如,她绝不会要求丈夫和她一起发呆,也不会矫揉造作地也让乡亲们去种柿子树却不去吃。大家觉得她这一点特别可爱,因为他们总怕杨冬凌像传说中的某类诗人那样神经兮兮,与生活格格不入还对别人的生活挑三拣四,指手画脚,闹得村里鸡飞狗跳。
杨冬凌的种种“另类”行为总会引来笑声,她觉得自己能给大家逗个乐,也挺好的。比如,她非得穿着吊带衫去收蒜,遭到丈夫反对后,她就带着哭腔说:“我就俩肩膀长得好看,不让露?还不如让我死……“有人说这话要配上点阿炳的二胡,绝对悲怆:她每次一穿高筒皮靴出门,总会有人笑着问她烧不烧脚,
浪漫的人也是孤独的。她去城里办事,给自己的亲戚割了几把熟了的麦穗,因为亲戚临时有事,麦穗没有送出去。她站在街上,怀抱着它们,希望免费送给城里匆忙行走的路人。
可是,没人相信她的纯粹——她只想让他们抚摸久违的麦穗,让他们回忆一下自己的故乡和童年。有人听说不要钱就认定她一定另有所图,赶紧走开;有人拿了麦穗走很远却又警惕地回来问一句“真不要钱?”气得她又把麦穗夺了回去,只有一个蹬着三轮儿扫大街的老头欣然接受她的馈赠,连声跟她道谢。
只以当农民为荣
一百万也好,几十万也罢,如果杨冬凌想变成一个城里人,那还是相当容易的事。曾经,她也在城里买了房子,可没几天就卷着铺盖重新回到了西李村。因为她觉得城市不适合她,特过不惯城里的“铁窗生活”,跟邻居说句话就跟探监似的。
她说自己就是喜欢农村,喜欢当农民。这里有泥土,有麦子,有不被阻挡的阳光和大把大把的自由。她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激,“我们金乡是平原,这里能种麦子、大蒜、洋葱、棉花、蔬菜,只要勤快点,土地从来都不会辜负我们。”
不仅这样,她还把孩子从城里的学校又转到乡下,她觉得农村更适合孩子成长,这里很宽阔也很自由,可以在野地里肆意撒欢。她承认她是自私的,结了婚不会围着丈夫转,当然也就不想因为孩子失去自己对生活的向往。
正是有了对自我的高度认同,杨冬凌才有了底气,才能够如此惬意地畅乐在一度被世俗边缘了的”农民“的角色里,并将它演绎得更完美。
为什么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杨冬凌这个臭美包一天换好几套衣服,所以,村里人给她起了个外号“杨三换”。换啊换啊换的,就在乡亲们适应她不停换衣服的时候,这家伙又穿起了旗袍。她穿旗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她喜欢旗袍,第二个颇有点反抗的味道,“我妈很喜欢旗袍,但觉得自己是农村妇女,穿旗袍不成体统,说她去世的时候让我帮她穿上一件旗袍了却心愿。我觉得太那啥了!谁规定农村妇女就不能穿旗袍?”
虽然一开始杨冬凌的小情调在西李村也曾遭到善意的讥笑,但后来,村里的男人看她穿旗袍骑着小摩托从眼前飘过,也用胳膊肘子捣自己的媳妇,“你就不能跟人家‘杨三换’学学?一天到晚别光想着那几亩地!”
后记:当布谷鸟在城市上空鸣叫,有位老友告诉我,布谷鸟叫的是“麦秸垛垛,麦秸垛垛”,它是在通知我们老家将要麦收的讯息。
我几乎都忘了这件事了,但这次去杨冬凌家采访,正好是布谷鸟叫起来的时候。是的,没错,她家六亩多的麦子在等待收割,风儿吹来,麦浪泛着金光,闭上眼睛,我竟也第一次闻到7大片大片的麦香……
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周杰伦的歌《稻香》,我坚信他一定也闻到过稻子的香味才写下了这样的歌词,“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家在哪里?土地,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家。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城里乡村,尘归尘,土归土,那是唯一让我们能够心安的地方。
想当年,杨冬凌的父亲是村里最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他带着村里的老少爷们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很想挣脱土地的束缚去寻找一片并不属于自己的钢筋水泥;想当年,扬冬凌的母亲一心想让女儿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她每次都会去替生病请假的女儿上课,回家再不差分毫地讲给她。但这个“不争气”的丫头只念了初中,而且执拗地甘心当一个农民。
不过,现在,他们应该为自己的女儿感到庆幸了吧?
因为,杨冬凌在这里过得那么开心,她的热爱,得到了来自土地的最丰润的滋养以及最厚重的回报!
编辑/孙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