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意识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ho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社会的协商民主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是结合我国的实际与国情而建立起来的,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契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需要多种因素共同支持。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发扬与之相对应的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公民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意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065-02
  协商民主的概念最早源自西方,指在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平等的公民和团体,通过协商参与立法与决策等政治过程,以对话、讨论、辩论、审议等具体形式而达成的政治共识,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治理形式[1]。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事件的一个重要成果,代表人物包括:羅尔斯、哈贝马斯等人。协商民主是针对代议制民主或远程民主的缺陷而设计的,认为无论是代议制民主还是远程民主,都与现代公民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公民与官员直接对话是民主政治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政治获得合法性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人民内部各方面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平等、广泛协商的规则和程序等的总称[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协商民主的建设,指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3]等。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正处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刻;处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时刻,在决策上要慎之又慎,各项事务的处理需要大家充分参与,多听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时期,需要不断完善并发展相应制度。而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又需要相应的文化支撑,因此必须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协商文化,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意识。
  一、完善并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需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最经典的表述之一即我们所说的两个决定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特点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永不止步的。科技革命必然带来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发展,因而经济处于最重要地位,起决定性作用。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关系在各类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作为一种与阶级相连的特殊社会关系,在根本上也取决于经济关系[4]。但是政治上层建筑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政治的能动作用。同时,政治上层建筑并不完全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一定的思想文化对于政治的前途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并规范政治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说,看待政治问题,不能就政治论政治,更要注意到政治背后的各种经济、文化等因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不光受其内部诸因素的影响,更要受到经济、文化等诸多外部条件的限制。完善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除了注重完善协商主体、政协会议、政协职能之外,必须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
  在文化体制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能够从更深入、更广泛的角度影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与协商民主的价值内核相吻合。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宣传符合协商民主价值的精神,协助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人们自由、平等、协商的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让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政治不仅仅是政府、政党、社会团体的事,更是公民个人的事。当整个社会建立起协商民主文化,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到政治中来,做到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时,协商民主制度也能得以逐步完善与发展。
  二、建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需要人民群众提高协商民主意识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即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主体,在政治生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等的主观反映,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4],能够有效地指导政治行为、变革政治体系、影响政治过程、维系政治关系。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从政治文化理论的角度来讲,政治心理可分为政治感知、政治意识、政治态度三个部分或三个阶段。政治感知是对政治体系、政治制度等的不系统的初始认识阶段。而政治意识是政治人运用自己的记忆和思考等心理功能,借助自身经验,对其内在心理因素进行调适,对政治客体变化做出进一步的判断[4]。政治意识能影响人们的政治态度,而后者是政治人在政治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政治客体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映倾向。它是政治心理的最后构成要素,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过程,标志着整个政治心理过程的完结,政治态度是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中介,是政治心理到政治行为的临界点[4]。可以说,政治态度的形成,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建立在一系列基于协商意识的政治行为之上的,而政治心理能够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因此,协商民主意识和态度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十分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强调的是涉及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这也就是说,协商民主需要对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进行协商,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人民群众才了解,因此在涉及这些问题时,只有人们产生了协商的意识,积极参与到协商过程中来,协商民主才能获得有效开展。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协商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认为有些事情小到不必商量,有些事情大到没办法商量。但是,凡是涉及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问题,即政治问题时,都应该纳入到协商的范畴中来。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并参与到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中,才会有助于他们获得并发展协商意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真正达到协商的目的。   三、协商民主意识的建立需要诸多影响因素共同参与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协商民主意识,而协商意识的形成和完善也需要诸多因素的参与。
  首先,是优化我们党的领导。协商民主要求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政协是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族各界的代表等构成的,政协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无可非议。而协商民主意识的发展,需要各民主党派大胆讲出自身要求,敢于表达自身利益,切实履行其民主监督的职能。这也就提醒我们党,在对待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代表时,要保持宽容的心态和接受建议的态度。
  其次,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基础和根源是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政治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由于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也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4],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远远超出其经济范围,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和现代化,从而能够促进政治组织的发展与壮大,而政党和社团等政治组织是协商民主的主体。当人们参与到政治组织中来时,他们不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有组织的团体,与国家对话的能力也会提高,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避免政治冲突。
  再次,是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和载体,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5]。只有在一定的机构中,公民才能了解相应的程序和机制,树立并践行协商民主意识。
  又次,是提高政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强化这两种职能,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到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3]。而强化民主监督的职能也是我们党和国家近年来十分重视的课题。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是对党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各民主党派通过政协组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这种监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腐败和不作为等政治行为。
  最后,是要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积极倡导群众民主选举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领导人,对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性事业进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让基层群众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能够有效培养基层群众的协商意识,而这对整个社会建立起协商意识、促进协商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十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发展基层协商民主要重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村委会、居委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在涉及需要群众商量的事务时,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做好信息公开和程序公开,让人民多参与到公共治理中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至今已有六十余年,坚持并巩固政协,完善并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一种兼容并包的、符合实际的制度。协商民主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人们肯商量、想商量、乐商量,协商民主制度才能充分发展成熟。对此,必须要不断提高人们的协商民主意识,发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让人们充分参与到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之中,协商民主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学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2).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良栋.新编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伽达默尔历史解释学是对于"历史科学性何以成为可能"这一核心问题的回答,并以其效果历史原则研究狄尔泰如何将历史学建构为一门精神科学,其核心问题是"理解何以成为可能"。在
哲学的世界就犹如黑格尔所形容的那样是一个"厮杀的战场",哲学史就是一个以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作为发展环节的历史。在那里,任何一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却又不是
研究了含8mass%Y的Ag-Y合金在105Pa和10-15Pa两个氧压于700℃的氧化.结果表明,在105Pa的氧化很快,并遵循近似的抛物线规律;10-15Pa的氧化则很慢且偏离抛物线规律.在高氧压仅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涉及民生和经济发展命脉的重要领域,也是追求最优社会效益的基本所在。从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因素分析为着力点,对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