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借鉴生态学原理,结合笔者的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阐述了生态化课堂环境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维度提出了构建化学生态型课堂的初探策略。
关键词:化学学科课堂教学生态化环境构建
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人类开始面临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越来越显得重要。为此世界各国都提出了关注生态、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而这些都有赖于生态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生态教育的全面展开。
一、化学生态课堂的涵义
化学生态课堂即化学生态型课堂,就是要从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生态的眼光审视化学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营造生态化的学习环境,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活力、开放、互动、和谐的课堂。德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n,K)在“场理论”中提出行为公式:B=F(PE)(注:B=行为,P=个人,E=环境),意思是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可见环境对于人的活动是何等的重要性。
化学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环境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课堂中各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一个特殊的微观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 直接制约课堂上师生的活动状态,影响“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不应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而应是在自然、和谐、健康、积极的环境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活动。本文拟从化学课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就如何构建生态化的化学课堂作一初步的探究。
二、构建化学生态课堂的初步探究
1、化学生态课堂的自然环境构建
教室是课堂生态主体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的场所,优雅的室内环境能给师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比如,在教室内放上几盆绿色植物,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能帮助师生消除化学课堂上的紧张和疲劳;在教室一角养一缸金鱼,当看到这些鲜活的生命时,能减轻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压抑感;在墙上布置一些具有班级文化特色的材料,如开设一个化学手抄报栏目,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这就是说,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传统的行列式座位编排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和探究学习。因此,化学课堂上座位的编排要根据具体的课型来定。如果是以讲授为主的化学课,则可以按行列式编排座位;如果是以小组合作或实验探究为主的化学课,则可以按圆桌式编排座位;如果课堂上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则可以让学生的座位相对集中,以便能够从较好的视距获取教学信息。
2、化学生态课堂的人文环境构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绎生命的舞台——化学课堂,其气氛是否和谐,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教学过程是否愉快,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益。生态化的课堂就是要以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基础,以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关系为前提,在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在双边活动的交流中获取知识,共同成长。
2.1 营造和谐氛围,构建愉快课堂
首先,教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幽默的言语,渊博的学识,丰富的表情,迷人的微笑,都能使学生喜欢上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喜欢上老师,他们便会喜欢上这个老师所教的课。不良情绪不利于造就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不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上课之前,教师要特别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微笑着走进课堂。
其次,教师要剔除有色眼镜,怀有博爱之心。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对学困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光用成绩来评判学生,要尊重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从教师的关心与尊重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2 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互动平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知识的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完成的。通过创设情境可构筑师生互动平台,如在教学中,可开展一些比赛,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设计一些问题情景,创造一个人人参与的环境和取得成功的机会,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如在介绍了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后,笔者在黑板上写出六个符号表达式,让学生将其改写为化学方程式,比比谁完成得又快又好;再如课堂上让学生抢答“金属之最”“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猜谜语”,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2.3 巧用生生互动,促进合作交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态位”,由于发展水平、生活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创建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的环境,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智慧。
如在学习保护空气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根据空气污染的来源交流保护空气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各抒己见,如:少开车;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少用煤;使用太阳能;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做燃料;少放烟花爆竹;加强大气监测;不焚烧垃圾;植树造林;种草皮增加绿地面积……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多于师生互动,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情感交流。同时,教师在生生互动的组织和参与中,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实现了共同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2]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71.
[3]刘知新等.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0.
关键词:化学学科课堂教学生态化环境构建
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人类开始面临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越来越显得重要。为此世界各国都提出了关注生态、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而这些都有赖于生态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生态教育的全面展开。
一、化学生态课堂的涵义
化学生态课堂即化学生态型课堂,就是要从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生态的眼光审视化学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营造生态化的学习环境,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活力、开放、互动、和谐的课堂。德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n,K)在“场理论”中提出行为公式:B=F(PE)(注:B=行为,P=个人,E=环境),意思是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可见环境对于人的活动是何等的重要性。
化学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环境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课堂中各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一个特殊的微观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 直接制约课堂上师生的活动状态,影响“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不应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而应是在自然、和谐、健康、积极的环境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活动。本文拟从化学课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就如何构建生态化的化学课堂作一初步的探究。
二、构建化学生态课堂的初步探究
1、化学生态课堂的自然环境构建
教室是课堂生态主体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的场所,优雅的室内环境能给师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比如,在教室内放上几盆绿色植物,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能帮助师生消除化学课堂上的紧张和疲劳;在教室一角养一缸金鱼,当看到这些鲜活的生命时,能减轻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压抑感;在墙上布置一些具有班级文化特色的材料,如开设一个化学手抄报栏目,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这就是说,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传统的行列式座位编排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和探究学习。因此,化学课堂上座位的编排要根据具体的课型来定。如果是以讲授为主的化学课,则可以按行列式编排座位;如果是以小组合作或实验探究为主的化学课,则可以按圆桌式编排座位;如果课堂上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则可以让学生的座位相对集中,以便能够从较好的视距获取教学信息。
2、化学生态课堂的人文环境构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绎生命的舞台——化学课堂,其气氛是否和谐,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教学过程是否愉快,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益。生态化的课堂就是要以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基础,以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关系为前提,在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在双边活动的交流中获取知识,共同成长。
2.1 营造和谐氛围,构建愉快课堂
首先,教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幽默的言语,渊博的学识,丰富的表情,迷人的微笑,都能使学生喜欢上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喜欢上老师,他们便会喜欢上这个老师所教的课。不良情绪不利于造就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不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上课之前,教师要特别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微笑着走进课堂。
其次,教师要剔除有色眼镜,怀有博爱之心。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对学困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光用成绩来评判学生,要尊重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从教师的关心与尊重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2 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互动平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知识的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完成的。通过创设情境可构筑师生互动平台,如在教学中,可开展一些比赛,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设计一些问题情景,创造一个人人参与的环境和取得成功的机会,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如在介绍了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后,笔者在黑板上写出六个符号表达式,让学生将其改写为化学方程式,比比谁完成得又快又好;再如课堂上让学生抢答“金属之最”“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猜谜语”,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2.3 巧用生生互动,促进合作交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态位”,由于发展水平、生活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创建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的环境,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智慧。
如在学习保护空气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根据空气污染的来源交流保护空气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各抒己见,如:少开车;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少用煤;使用太阳能;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做燃料;少放烟花爆竹;加强大气监测;不焚烧垃圾;植树造林;种草皮增加绿地面积……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多于师生互动,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情感交流。同时,教师在生生互动的组织和参与中,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实现了共同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2]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71.
[3]刘知新等.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