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取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这里我将以高一数学人教B版的指数函数为例,结合多媒体与软件教学平台,系统探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课堂设计结构如图: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方案
首先,做好教学的总体设计预案,做到三个确立:
(1)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2)确立教师在主导作用中的若干个关键点。
(3)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确立学生研究成果的预见性。
其次,重点探究实施步骤,这里把进入情境阶段分为提出问题和动员与准备两个环节。提出问题要有结合学习目标具有激发性和鲜明性。在此目的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求,切记问题含糊或问题内容堆叠。动员与准备是指为学生研究问题而作的铺垫,也可能是对已往知识的回顾,目的是为学生前方探究扫除一定程度的障碍。
分组探究,要从分组形式和组长组员的分工俩方面,形式上可以是前后4人组,也可以是前中后6人组。组长负责两方面工作:①协调组内分工。②汇总本组研究成果和组内成员的困惑与质疑。
分享成果,教师汇总各组成果和质疑,组间交流,排除质疑,达成共识。
最后的总结的主导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评价要采用教师评价小组,组长评价组员两个环节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研究性学习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强调:开发出学生研究问题的激情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仅凭学生的那一点点学习熱情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简单的“背”课角色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备”课者。这样筹备好一节课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考水平和研究能力,把握好因材施教;
(2)提出问题:不仅局限于问题本身和提法的设计,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不提供资源,学生凭什么去研究,研究性学习就是空谈。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会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4)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软件,提高课堂效率。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新课改下的课程和教育理论的实施;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当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过程、研究的成果时,我们会真正体会到教师的成就感。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这里我将以高一数学人教B版的指数函数为例,结合多媒体与软件教学平台,系统探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课堂设计结构如图: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方案
首先,做好教学的总体设计预案,做到三个确立:
(1)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2)确立教师在主导作用中的若干个关键点。
(3)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确立学生研究成果的预见性。
其次,重点探究实施步骤,这里把进入情境阶段分为提出问题和动员与准备两个环节。提出问题要有结合学习目标具有激发性和鲜明性。在此目的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求,切记问题含糊或问题内容堆叠。动员与准备是指为学生研究问题而作的铺垫,也可能是对已往知识的回顾,目的是为学生前方探究扫除一定程度的障碍。
分组探究,要从分组形式和组长组员的分工俩方面,形式上可以是前后4人组,也可以是前中后6人组。组长负责两方面工作:①协调组内分工。②汇总本组研究成果和组内成员的困惑与质疑。
分享成果,教师汇总各组成果和质疑,组间交流,排除质疑,达成共识。
最后的总结的主导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评价要采用教师评价小组,组长评价组员两个环节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研究性学习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强调:开发出学生研究问题的激情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仅凭学生的那一点点学习熱情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简单的“背”课角色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备”课者。这样筹备好一节课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考水平和研究能力,把握好因材施教;
(2)提出问题:不仅局限于问题本身和提法的设计,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不提供资源,学生凭什么去研究,研究性学习就是空谈。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会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4)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软件,提高课堂效率。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新课改下的课程和教育理论的实施;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当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过程、研究的成果时,我们会真正体会到教师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