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张陈旧的老照片。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彩照,颜色微微泛黄,四角有些许的磨损。
照片上,修庆生和妻子并肩,站在济南有些零乱的街道上,脸上是有些夸张的幸福和笑意。他们的身后,是一间仅有十几平方米的杂货店——没有门头,没有装修,甚至货品也没有经过精心的摆放,四壁上挂着,墙角堆着各种廉价日用品,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杂乱下,方寸的小店却依然显出一种无奈的空荡。
给记者展示这张照片时,修庆生安稳地坐在自己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仓库的办公室。而照片上的小店,正是这个仓库,和他一千余家连锁店的前生。
时间,不过流过了五年。
前尘
2003年初春。
济南的凌晨三点是刺骨的寒。
像被闹钟叫醒一样,修庆生准时从温暖的被窝里翻身爬起。
生火,烧水,一切如程序般重复进行。偶尔抬头看看出租屋窗外漆黑的天,他也会觉得片刻的茫然,然而,这种瞬间的情绪很快又被忙碌所冲散。
修庆生笑言,那是他一生中最落魄的时光。那时,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烧开水,卖给附近服装市场的摊主。每天二百多瓶,每瓶4角钱,是他整个家庭的全部收入,也是他东山再起的希望。
窗外渐渐泛起了灰黯的白。修庆生有刹那的恍惚,仿佛重回一年前的那段时光。
2001年9月,兵败保定的修庆生随着拥挤的人流走出济南火车站。少年离家,从故乡福建到河北保定,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开过小饭店,卖过服装,经营过小商品,几经起落,最风光的时候,也曾手握几十万资产。然而,商海永远暗流汹涌,终于,当失败的打击再次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决定离开保定另谋发展。
带着仅剩的2000元钱,修庆生来到了济南,继续做起自己熟悉的服装生意。可命运再次和修庆生开了个玩笑,由于产品积压,一年的时间里,他不但没赚到钱,还赔上了身上所有的资金。
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绝望,修庆生边烧开水维生,边思考着自己的出路。很快,他便注意到,济南市场上有人在开一种“一元店”。这种小店里经营的产品五花八门,从生活用品到小工艺品,价格都是一元钱。同时,他也注意到,“一元店”的经营亦喜亦忧,喜的是由于价格便宜,确实吸引了不少顾客,忧的是店内的产品质量低劣,不足以形成持续的消费。
如果把“一元店”升级成“二元店”,情况会怎样?
当这个想法在脑海中出现,修庆生的天亮了,二元的价格,既同样容易为消费者接受,又扩大了商品的选择空间。当烧开水的收入掼到了一万余元,修庆生果断地拿出所有资金,加上借来的5000元钱,开起了济南第一家“二元店”。
十余年种种失意的过往,从此已成前尘。
生意是做出来的
修庆生的第一家“二元店”,开在市场旁喧嚣而杂乱的马路边,面积只有14平方米。经营品种包括日用品、饰品、工艺品等。
然而。“二元店”在开业后很长时间内,生意一直冷清。“一元店”给了修庆生灵感,却也甩给他一个沉重的包袱:产品质量低劣,已经成为一种成见,被消费者复制到“二元店”身上。
货源,还是货源!修庆生思考再三,发现这是“二元店”成败的关键。之前他店里的商品,大多是从当地的批发市场上进货,无论是品种、价格、质量上都不具备优势。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走出去,从商品的源头也就是生产厂家寻找货源。
十余年的经商生涯,让修庆生清楚地知道到哪里去找自己需要的产品:山西有陶瓷制品的生产厂家,塑料制品集中在浙江,义乌是百货的集散地……将自己手中掌握的渠道梳理了一遍,修庆生出发了。
手里的资金实在是太少了,为了能多进些货,修庆生坐最便宜的绿皮车,每天只在路边吃碗最便宣的面,然而对于这些做惯了大生意的厂家而言,修庆生这个客户依然太小了。当听到他要货的数量,厂家的业务员甚至连谈也不肯和他谈。
修庆生并不气馁,一次次地找到厂家,一次次地要求进货,终于,厂家被他磨得没了耐性,索性批给他几箱货,只求他不再找麻烦。“当时人家就是为了打发我走人,然而这也正是我的目的。”
生意是做出来的。靠着这种“死缠滥打”,修庆生硬是把小店里的空间一点一点地填起来。
商品有了,怎样扭转顾客长久以来形成的对“二元店”的成见呢?修庆生和顾客玩起了心理游戏,在进货时,他有意选择一些价格相对较高,但质量较好的产品,将这些商品摆在店里最显眼的地方。每当有顾客进门,第一眼就看到这些“超值”产品,有的甚至比当地批发市场上还便宜。这些商品迅速为修庆生带来了人气,给顾客留下了一个“这家店东西又好又便宜”的印象。这些产品虽然本身不赚什么钱。但顾客在“又好又便宜”的心理作用下,总会顺手买些别的商品,利润,就从这里来。
随着商品的增加,“二元店”的经营日益红火,14平方米的小店终于容不下修庆生的生意了。他在济南东门租下店面,挂起了“修记二元超市”的牌子。那间14平方米的店面,从此成为历史,被定格在照片上。
2元钱的商业游戏
2元钱的生意能做多大?又怎样做大?市场在推动着修庆生向前走。
东门的直营店开张后,生意依然火暴,修庆生开始想,也许可以再开一家店。就这样,一家店接一家店地复制下去,到2005年,他已经在济南开起了7家直营店。
就在此时,一些投资者开始找上门,和修庆生商谈批发商品。
修庆生制订了一套整店输出方案,“修记”的扩张方式,不是普通的批发商品,而是要将“修记二元超市”一次又一次复制。投资者加盟后,不但能从总部获得质优价廉的商品,还能从选址、配货、摆货、管理等方面得到一系列的指导。靠这种整店输出的方式,一年的时间里,修庆生在山东各地开起400家店,占据了山东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是到了向全国扩张的时候了。修庆生谋划着自己的全国战略,然而没料想,一场行业危机正是在这时悄然袭来。
2007年初,特许经营市场是繁华的,也是无序的。“二元店”这个项目,在被投资者所关注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些项目炒作者的视线。一个又一个“二元超市”的品牌相继出现,然而当投资者满怀希望地加盟后,才发现,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精心设下的骗局。
“二元店”的名声岌岌可危。
“修记”被卷入了一场本来毫不相关的风波,招商工作陷入停顿。
要自救,首先要拯救整个行业。当又一次有加盟商带着怀疑的眼光到“修记”总部考察时,修庆生将他带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打开桌上的电脑,他调出了所有的连锁店名录,任凭加盟商查阅,并打电话去咨询。借社会上对“二元店”议论纷纷的时机,他请记者到公司和各加盟店采访报道。炒作者的宣传为“二元店”打开了市场,加盟商四处考察,发现“修记”真正值得信任。危机就这样转化为机遇,修庆生不但挽救了“二元店”的名声,还借助这些炒作一举打开了全国市场。
遍布全国的加盟店,如何保证每家都能赢利?对于做惯了小生意的修庆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他将所有的商品分为三类。日用品类、饰品类和文化用品类,根据每个加盟店的特点,有重点地推荐给加盟商经营;他在济南、义乌分别建立配送基地,最大程度降低物流成本;他不断扩充商品品种,目前已拥有四千余种产品……此外,他还推出了一条政策,每个加盟商,都能无条件地将卖不出的货拿回公司来调换。这样做是否意味着公司为滞销品“埋单”?修庆生胸有成竹,因为他已经建立起一张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商品可以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市场之间调配,一个市场的滞销品,换到另一个市场有时正是畅销的商品。短短一年时间,“修记”在全国各地开起一千余家加盟店,甚至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第一年骑自行车,第二年换成电瓶车,第三年换成沃尔沃。”这是一位供货商开玩笑地对修庆生2元生意的形象概括。2元的生意究竟能做多大?修庆生来不及去想,站在济南东门“修记二元超市”的第一家直营分店中,眼前络绎不绝的人流已经是答案。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彩照,颜色微微泛黄,四角有些许的磨损。
照片上,修庆生和妻子并肩,站在济南有些零乱的街道上,脸上是有些夸张的幸福和笑意。他们的身后,是一间仅有十几平方米的杂货店——没有门头,没有装修,甚至货品也没有经过精心的摆放,四壁上挂着,墙角堆着各种廉价日用品,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杂乱下,方寸的小店却依然显出一种无奈的空荡。
给记者展示这张照片时,修庆生安稳地坐在自己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仓库的办公室。而照片上的小店,正是这个仓库,和他一千余家连锁店的前生。
时间,不过流过了五年。
前尘
2003年初春。
济南的凌晨三点是刺骨的寒。
像被闹钟叫醒一样,修庆生准时从温暖的被窝里翻身爬起。
生火,烧水,一切如程序般重复进行。偶尔抬头看看出租屋窗外漆黑的天,他也会觉得片刻的茫然,然而,这种瞬间的情绪很快又被忙碌所冲散。
修庆生笑言,那是他一生中最落魄的时光。那时,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烧开水,卖给附近服装市场的摊主。每天二百多瓶,每瓶4角钱,是他整个家庭的全部收入,也是他东山再起的希望。
窗外渐渐泛起了灰黯的白。修庆生有刹那的恍惚,仿佛重回一年前的那段时光。
2001年9月,兵败保定的修庆生随着拥挤的人流走出济南火车站。少年离家,从故乡福建到河北保定,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开过小饭店,卖过服装,经营过小商品,几经起落,最风光的时候,也曾手握几十万资产。然而,商海永远暗流汹涌,终于,当失败的打击再次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决定离开保定另谋发展。
带着仅剩的2000元钱,修庆生来到了济南,继续做起自己熟悉的服装生意。可命运再次和修庆生开了个玩笑,由于产品积压,一年的时间里,他不但没赚到钱,还赔上了身上所有的资金。
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绝望,修庆生边烧开水维生,边思考着自己的出路。很快,他便注意到,济南市场上有人在开一种“一元店”。这种小店里经营的产品五花八门,从生活用品到小工艺品,价格都是一元钱。同时,他也注意到,“一元店”的经营亦喜亦忧,喜的是由于价格便宜,确实吸引了不少顾客,忧的是店内的产品质量低劣,不足以形成持续的消费。
如果把“一元店”升级成“二元店”,情况会怎样?
当这个想法在脑海中出现,修庆生的天亮了,二元的价格,既同样容易为消费者接受,又扩大了商品的选择空间。当烧开水的收入掼到了一万余元,修庆生果断地拿出所有资金,加上借来的5000元钱,开起了济南第一家“二元店”。
十余年种种失意的过往,从此已成前尘。
生意是做出来的
修庆生的第一家“二元店”,开在市场旁喧嚣而杂乱的马路边,面积只有14平方米。经营品种包括日用品、饰品、工艺品等。
然而。“二元店”在开业后很长时间内,生意一直冷清。“一元店”给了修庆生灵感,却也甩给他一个沉重的包袱:产品质量低劣,已经成为一种成见,被消费者复制到“二元店”身上。
货源,还是货源!修庆生思考再三,发现这是“二元店”成败的关键。之前他店里的商品,大多是从当地的批发市场上进货,无论是品种、价格、质量上都不具备优势。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走出去,从商品的源头也就是生产厂家寻找货源。
十余年的经商生涯,让修庆生清楚地知道到哪里去找自己需要的产品:山西有陶瓷制品的生产厂家,塑料制品集中在浙江,义乌是百货的集散地……将自己手中掌握的渠道梳理了一遍,修庆生出发了。
手里的资金实在是太少了,为了能多进些货,修庆生坐最便宜的绿皮车,每天只在路边吃碗最便宣的面,然而对于这些做惯了大生意的厂家而言,修庆生这个客户依然太小了。当听到他要货的数量,厂家的业务员甚至连谈也不肯和他谈。
修庆生并不气馁,一次次地找到厂家,一次次地要求进货,终于,厂家被他磨得没了耐性,索性批给他几箱货,只求他不再找麻烦。“当时人家就是为了打发我走人,然而这也正是我的目的。”
生意是做出来的。靠着这种“死缠滥打”,修庆生硬是把小店里的空间一点一点地填起来。
商品有了,怎样扭转顾客长久以来形成的对“二元店”的成见呢?修庆生和顾客玩起了心理游戏,在进货时,他有意选择一些价格相对较高,但质量较好的产品,将这些商品摆在店里最显眼的地方。每当有顾客进门,第一眼就看到这些“超值”产品,有的甚至比当地批发市场上还便宜。这些商品迅速为修庆生带来了人气,给顾客留下了一个“这家店东西又好又便宜”的印象。这些产品虽然本身不赚什么钱。但顾客在“又好又便宜”的心理作用下,总会顺手买些别的商品,利润,就从这里来。
随着商品的增加,“二元店”的经营日益红火,14平方米的小店终于容不下修庆生的生意了。他在济南东门租下店面,挂起了“修记二元超市”的牌子。那间14平方米的店面,从此成为历史,被定格在照片上。
2元钱的商业游戏
2元钱的生意能做多大?又怎样做大?市场在推动着修庆生向前走。
东门的直营店开张后,生意依然火暴,修庆生开始想,也许可以再开一家店。就这样,一家店接一家店地复制下去,到2005年,他已经在济南开起了7家直营店。
就在此时,一些投资者开始找上门,和修庆生商谈批发商品。
修庆生制订了一套整店输出方案,“修记”的扩张方式,不是普通的批发商品,而是要将“修记二元超市”一次又一次复制。投资者加盟后,不但能从总部获得质优价廉的商品,还能从选址、配货、摆货、管理等方面得到一系列的指导。靠这种整店输出的方式,一年的时间里,修庆生在山东各地开起400家店,占据了山东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是到了向全国扩张的时候了。修庆生谋划着自己的全国战略,然而没料想,一场行业危机正是在这时悄然袭来。
2007年初,特许经营市场是繁华的,也是无序的。“二元店”这个项目,在被投资者所关注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些项目炒作者的视线。一个又一个“二元超市”的品牌相继出现,然而当投资者满怀希望地加盟后,才发现,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精心设下的骗局。
“二元店”的名声岌岌可危。
“修记”被卷入了一场本来毫不相关的风波,招商工作陷入停顿。
要自救,首先要拯救整个行业。当又一次有加盟商带着怀疑的眼光到“修记”总部考察时,修庆生将他带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打开桌上的电脑,他调出了所有的连锁店名录,任凭加盟商查阅,并打电话去咨询。借社会上对“二元店”议论纷纷的时机,他请记者到公司和各加盟店采访报道。炒作者的宣传为“二元店”打开了市场,加盟商四处考察,发现“修记”真正值得信任。危机就这样转化为机遇,修庆生不但挽救了“二元店”的名声,还借助这些炒作一举打开了全国市场。
遍布全国的加盟店,如何保证每家都能赢利?对于做惯了小生意的修庆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他将所有的商品分为三类。日用品类、饰品类和文化用品类,根据每个加盟店的特点,有重点地推荐给加盟商经营;他在济南、义乌分别建立配送基地,最大程度降低物流成本;他不断扩充商品品种,目前已拥有四千余种产品……此外,他还推出了一条政策,每个加盟商,都能无条件地将卖不出的货拿回公司来调换。这样做是否意味着公司为滞销品“埋单”?修庆生胸有成竹,因为他已经建立起一张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商品可以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市场之间调配,一个市场的滞销品,换到另一个市场有时正是畅销的商品。短短一年时间,“修记”在全国各地开起一千余家加盟店,甚至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第一年骑自行车,第二年换成电瓶车,第三年换成沃尔沃。”这是一位供货商开玩笑地对修庆生2元生意的形象概括。2元的生意究竟能做多大?修庆生来不及去想,站在济南东门“修记二元超市”的第一家直营分店中,眼前络绎不绝的人流已经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