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中暗场人物的塑造手法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k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蝴蝶梦》的丽贝卡为例论述电影中暗场人物的塑造手法,从剧作、造型、视听三个角度分析《蝴蝶梦》的丽贝卡这一暗场人物得以成功塑造的原因,认为相对于剧作,希区柯克从造型和视听上将一个实际上从未出场的人物可视化,并让观众回味无穷,提升了电影艺术。
  【关键词】电影 暗场人物 《蝴蝶梦》 丽贝卡 塑造手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C-0129-03
  电影的暗场人物,即未以真面目示人,却具有不可替代的剧作功能的人物。电影《蝴蝶梦》(直译《丽贝卡》)根据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同名悬疑小说改编,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无论是在电影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像《蝴蝶梦》的丽贝卡一样,既是暗场人物,又是核心人物的角色绝无仅有。在中国文学史上,相对为大众所熟悉的暗场人物,属《红楼梦》中甄宝玉。甄(真)贾(假)宝玉互为镜像,互为映衬。甄宝玉在前八十回从未实出。第五十六回,宝玉对着镜子睡觉,梦中见了另一个大观园,另一个怡红院,以及另一个宝玉。而这个甄宝玉也梦到了他。镜中镜、戏中戏的寓意不言自明。按前八十回的设置,不难推断出甄宝玉是暗场人物的人设。而在后续第一百一十五回里,续写者却安排两个宝玉见面,其实大可不必。
  电影《蝴蝶梦》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对丽贝卡这一暗场人物塑造得极为经典,本文试着从剧作、造型、视听三个角度对其手法进行分析。
  一、剧作角度
  小说《蝴蝶梦》以受限视角作为主视角,电影保留了这一点。视角,就是叙事角度,是电影剧作的叙事策略。一般来说,电影的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受限视角。全知视角的叙事较为自由,但难以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而受限视角更接近于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更容易让观众对故事的人物和情境产生代入感。故事剥夺了丽贝卡这个关键人物直接叙述的可能,选取了“我”作为主视角。从故事内容的比重来看,丽贝卡才是核心人物,而“我”只是丽贝卡故事的一个线索人物。
  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悬疑感,希区柯克在电影《蝴蝶梦》中对“我”这个视角的内部层次和比重进行了调整。根据热奈持的叙事理论,叙述者可以置身故事之内,同时又独立于故事之外。在原著小说里,“我”这个视角有两个层次,一是经历了故事的已知者,类似于全知视角;二是故事中的亲历者,对于正在和即将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在原著小说中,这两个视角交替运用。这有些类似于电影《小城之春》的女主角玉纹。这个视角以第一人称进行自我描述,而对于其他人物叙述,则采用第三人称。在玉纹的叙述中,时态在现在式和过去式,即故事视角和经验视角中交替。和《小城之春》不同的是,《蝴蝶梦》并非沉溺于“我”的个人内心世界,而是以此来对核心人物丽贝卡进行塑造,增加了丽贝卡这个人物的神秘感。此外,对于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来说,过多经验视角的介入,对悬疑感是有害的,因此,他大大增加了另一视角,即故事视角的比重,而至于经验视角,他仅让它在片头出现。
  主要人物并非出演场次最多的“我”,而是另有其人,还是一个从未出场的暗场人物。这不得不说是《蝴蝶梦》最精绝的叙事策略。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和觀众的叙事想象。他们的互动性愈强,丽贝卡这个人物也就愈发有魅力。
  “我”是一个反向的丽贝卡,观众正是从“我”的种种受挫中,感受到丽贝卡力量的强大。此外,电影还借助了一系列人物对丽贝卡这个形象进行了不同侧面的完型,避开了脸谱化人物的窠臼,完成了一个复合型的经典。电影对原著小说的人物进行了取舍,与“我”在丽贝卡的阴影下对之既自卑又恐惧的感受不同,几个不同视角对丽贝卡的评价互为补充。
  管家弗兰克回忆丽贝卡时,陷入对往昔爱恋温柔的感伤:“她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美丽的女人”。能让一个老好人失态的女人,她的魅惑不言而喻。作为丽贝卡的众多情人之一,浪荡子费弗尔表兄的出现,让丽贝卡与“纯情系”女神完全区别开来。迈克西姆和丽贝卡的关系,和原著小说相比,电影做了调整。在原著小说里,两人的关系接近于相克相生。而在电影里,迈克西姆更像是一个受害者,和丽贝卡相识仅仅四天便结婚,掉入丽贝卡设置的圈套,并在重振“家族荣誉”的虚荣心支配下,和她做了交易:她让曼陀丽庄园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去处”,而作为交换,他对她的放浪只能隐忍。
  女管家丹弗斯太太对丽贝卡的感情在电影中得以放大。丹弗斯太太对丽贝卡变态的迷恋历来颇受争议,有相当部分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同性之爱。电影的处理体现了导演在这个问题上的倾向。在丹弗斯太太和“我”在丽贝卡房间的第一场戏里,她说:“我过去一直会等她回来,不管多晚。有时候她跟迈克西姆先生到黎明时分才回来。”她还向“我”展示了迈克西姆送给丽贝卡的圣诞礼物,一件昂贵的貂绒大衣。值得注意的是,在她对丽贝卡日常的还原中,迈克西姆是在场的。丹弗斯太太固然有利用他来打击“我”的目的,但带出他的时候,她是不排斥的。在与丽贝卡的诸多情人之一,费弗尔表兄接触时,她也是不排斥的。当她沉浸在对丽贝卡的追忆中时,她眼中并不只有丽贝卡,还有他人对她的关注、欣赏,和迷恋:“宴会上所有的人都喜欢她”,“她有权利消遣自己”,“对她来说,爱情是一场游戏,它令她发笑”。这与我们认知的爱情迥异。要知道,爱情是具有排他性的。那么,该如何解释丹弗斯太太的这种感情?在电影中,丹尼斯太太是一个具有浓重禁欲色彩的人物,通常来说,这类人物的喜怒很少形于色,但在和丽贝卡相关的问题上,丹弗斯太太却有着相反的言行。在精神分析学说中,超我是从压抑本能进化而来的,是理想的自我。丽贝卡魅力非凡,放浪形骸,战无不胜。对丹弗斯太太来说,丽贝卡更像是她的“超我”。丹弗斯太太沉迷于这个和自己反差巨大的形象,并代入其中获得寄托和释放。因此,当她推断出丽贝卡不是死于他杀,而是自杀时,精神世界崩塌,最后选择自绝于曼陀丽庄园。
  电影保留了原著小说中丽贝卡作为完美主义者的一面。她得知自己身患重疾,时日无多,她无法接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在任何事情上都享有主动权,包括自己的死亡。为此,她不惜激怒迈克西姆,让他枪杀自己。和茶花女一样,她是个完美主义者,不同的是,在她的世界里没有爱,只有控制,她是“暗黑系”的女王。丹弗斯太太作为她的追随者,也映衬了这一特质。丹弗斯太太宁可与曼陀丽庄园同归于尽,也不愿意让它落入他人之手。   二、造型角度
  如何在画面中呈现一个曾经存在过的丽贝卡?
  作为本片的核心人物和灵魂人物,虽然丽贝卡没有实出,只是虚出,但主创对她的人物造型仍有着精准的定位。和她有过点头之交的贝克医生,依然记得丽贝卡“是非常漂亮的女人”,“高挑个,黑黑的脸蛋,穿得很精致”。在这个等同白描的勾勒中,我们“看”到了丽贝卡,和西方主流审美中碧眼金发白肤的美人不同,丽贝卡有着“黑黑的脸蛋”,深色容易让人产生对内在的遐想,这也是为什么深色能给予人神秘感的原因。丽贝卡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女巫般气息的女人。希区柯克在选角时,没有选择黑发的费雯·丽,而是选择了金发的琼·芳登来扮演文德斯夫人,也就是“我”。希区柯克在选角上固然有他的偏好,但不得不说,这一选择暗合了人物造型色。在麦克西姆的叙述中,我们得知丽贝卡有一头黑发,而她的追随者丹弗斯太太,在色系上也是投靠于她的。如果说黑色是丽贝卡的专属造型色,那么,站在她对立面上的“我”,浅色系自然是首选。
  除了和丽贝卡相关的人,她的“遗迹”种种,也是上佳的场景和道具造型,小到便签本上的“R”字标记,大到散发着黑色大丽花般气息的曼陀丽庄园。丽贝卡通过这些载体成功“还魂”。
  在影片中,曼陀丽庄园是故事的主场景。丽贝卡赋予曼陀丽内在的灵魂,她是曼陀丽当之无愧的女主角,两者内在高度契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曼陀丽的亮相,本质上是丽贝卡的亮相;“我”初进曼陀丽,其实是“我”与丽贝卡的初次见面。希区柯克在这里安排了一场雨戏,气候是场景造型的组成部分,这场雨不仅预示了情节的走向,也让两人的悬殊对比得以呈现:“我”像落汤鸡似地出场,受挫、惶恐、压抑—— 这也是之后“我”在曼陀丽的基本状态,而反向的“丽贝卡”—— 曼陀丽则是在汽车前窗活动的雨刷中亮相的,直到“我”随男主进入大厅,丽贝卡的追随者,一身黑装的丹弗斯太太出现,丽贝卡高冷美艳的气场达到了本段落的高峰。
  如果说,曼陀丽庄园是物化的丽贝卡,那么她的房间无疑是整个庄园的心脏。当观众随着“我”潜入这个面朝大海的房间时,导演并没有让大家看到海,那种明亮、开阔、日常的情景会让人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是悬疑片所摒弃的。厚重的帷幔和白纱帘阻隔了视觉的延伸,我们不得不受困于丽贝卡的氛围。这个巴洛克风格的房间,虽然有着不合常理的挑高和巨型窗户,但这些并没有带来明亮的光线,窗外的树枝在白纱帘上投下巨大的阴影,屋内的大型花艺也在硬光中将阴影投射到房间各处,“我”正是在这样的明暗中穿行。丹弗斯太太忽然出现,为“我”还原了丽贝卡的日常:轻柔的貂绒大衣,圣克莱尔的修女们专门为她而制的内衣,半透明的黑色蕾丝睡裙,丽贝卡的性感和魅惑通过行走的丹弗斯和她的展示动作得以呈现。在丹弗斯太太的叙述中,丽贝卡在名利场上所向披靡,她的战利品,当然也包括迈克西姆。这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自惭形秽,落荒而逃。
  三、视听角度
  如何用镜头去呈现一个从未出场的丽贝卡?
  希区柯克在这里发起了对视听表现的挑战,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获得了第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以及最佳摄影奖。据说,希区柯克为了将原著小说中的哥特气氛最大化,坚持把故事拍成黑白片,从最终的效果看,这的确是一个精准的视觉基调。此外,影片在重头戏上的镜头设计也可圈可点。
  影片开场的第一个镜头,是“我”在梦中的主观视点镜头。伴着“我”经验视角的画外音,镜头穿过曼陀丽庄园的铁门,低机位紧贴地面逶迤前行,车道两旁的树木和杂草几乎将道路湮没。在穿过一团迷雾之后,在这个长镜头的落幅画面,机位高度保持不变,角度微微抬高,曼陀丽的废墟映入,衬以枯枝前景和漫天密布的烏云为背景。低机位在惊悚和悬疑片中经常用到。其心理暗示的机制不难理解。我们常把大视野的俯角喻为“上帝的视点”,反之,低于人类正常身高的低机位视角,更容易让人联想起“来自地狱的视点”。全片的气氛由此奠定。
  在“我”受丹弗斯太太蛊惑,于曼陀丽舞会上复制丽贝卡的装束,当众受迈克西姆羞辱一场,丽贝卡那个富丽、幽暗而叵测的房间再次出现。这一次,丹弗斯太太和之前尚带有节制的轻视不同,她直接对“我”进行心理暗示,并利用“我”对迈克西姆的误解,层层加重“我”的心理压力,引导“我”跳楼自杀。影片在这里使用了一个罕见的全俯角度:两人在窗边探出去的背影,背景是覆盖着迷雾的坚硬地板。随后,“我”的大特写告诉观众,在丹弗斯太太的循循善诱下,“我”已濒临临界点。尔后,地板的空镜在丹弗斯太太的呢喃中,越来越像解脱之路,而实际上,那是地狱之门。
  镜头里的惊悚感,在迈克西姆和“我”在船库里的那场戏中达到顶峰。蒙太奇是一种时空重组的艺术。希区柯克在这里做了一次蒙太奇叙事的尝试。他将同一个空间、不同时间发生的事,即迈克西姆向“我”坦白死亡真相,以及迈克西姆和丽贝卡起冲突致其死亡,无缝拼接到一起。在迈克西姆的叙述中,丽贝卡称自己怀了孕,生父不明。希区柯克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运动长镜头,将在场的“我”隔绝在镜头之外,选择了迈克西姆的反打空镜,引导观众进入丽贝卡的死亡时刻。“她躺在长沙发椅上”,镜头的起幅是低机位,与丽贝卡躺着的高度相符。船库应该是保留了丽贝卡死去那天的模样。布满灰尘、破旧却不失华丽的沙发,“一大盘掐灭的烟头放在她旁边”。这个细节让我们事后想起来别有意味,看似无所不能的丽贝卡似乎正为某些事所困,她在这里思索了许久。“她忽然起身”,镜头随之上摇。“开始向我走来”,镜头也随之款款移动。微妙(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30页)的镜头运动不仅呈现了丽贝卡当时的运动轨迹,让观众屏住呼吸,在流动的空镜中“看”到她,依次入画的海螺摆件、大海风景画也暗示了她随后的葬身之地。镜头接下来落在迈克西姆身上,“忽然她拌倒了”,伴随着迈克西姆的慌乱,镜头下摇到他脚边结束。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镜头虽然有带上迈克西姆的画面,但他不是主角,摄影师有意构图上强调了这一点,在迈克西姆对面,留有大面积的空间,那正是丽贝卡的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运动长镜头是丽贝卡的专属镜头。因为电影具有大众性的特性,其大众性的诉求往往比文学更高。在原著小说里,迈克西姆如丽贝卡所愿,枪杀了她。而在电影中,希区柯克纯化了迈克西姆的形象,他将丽贝卡的死归结于意外,然而这一场戏的惊悚感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正源于希区柯克出色的镜头设计。
  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丽贝卡这个暗场人物,在多种塑造手法的合力下,获得了隽永的艺术生命。小说原著已有很好的人物和故事,相对剧作而言,希区柯克更大的贡献在于,他从造型和视听上将一个实际上从未出场的人物可视化,并让观众回味无穷。这个精彩绝伦的挑战,再次刷新了我们对电影艺术的认知。
  【参考文献】
  [1]程东岳.震颤的精神世界——希区柯克悬念在电影《蝴蝶梦》中的呈现与欣赏[J].电影评介,2016(5)
  [2]陈梅.小说《丽贝卡》与影片《蝴蝶梦》[J].电影艺术译丛,1980(1)
  [3]达芙妮·杜·穆里埃.蝴蝶梦[M].林智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潘小楼(1981— ),女,广西平果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系讲师。
  (责编 黎 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案例论述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出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校本实训课程的开发、开放管理实训室、依托技能竞赛以赛促学等实践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为就业后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 环境工程技术专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为例论述以数字技术驱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策略,从大数据平台、虚拟现实技术及智能手机APP等当今热门的数字技术出发,分析数字技术运用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并从通过大数据平台打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品牌项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娱乐项目、通过体验型APP打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势项目等方面提出以数字技术驱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策略,以促进广西少数民族传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基于“三步递进”工学结合的“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课程实训教学,分析“三步递进”工学结合实训的特点包括可行性、完整性、多赢性、递进性等,从项目实训制、综合实训制、顶岗实训制三个方面对“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课程实训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并介绍“三步递进”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三步递进” 工学结合 “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自洁式煤矸石烧结透水砖制备试验,阐述将煤矸石与粘土按照质量比7∶3配比,造孔剂膨胀珍珠岩按照煤矸石和黏土总体积的80%配比,烧成温度为1050℃,制成透水砖,然后再将纳米TiO2乳液按照7.5mL/dm2的用量均匀地从透水砖表面的孔隙中喷入,通过渗透均匀分布在砖体内;通过二次煅烧,使纳米TiO2乳液形成具有较高光催化降解效率的锐钛矿型纳米TiO2,形成自洁式透水砖,并测试其光催化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策略,阐述校园足球运动提高身体机能、优化心血管机能、优化骨骼和肌肉的机能等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作用,提出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策略:促进校园足球训练的科学化,建立完善的校园足球竞赛机制,优化足球课程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校园足球运动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提升 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国泰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例,论述校企协同创新共建“技术引领型”粮油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共同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室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师资提升、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产业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紧密、社会服务能力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实训师资队伍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的建设成效,既能满足企业的检测、研发工作,也能满足教学需要。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缺少监管机制、相关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效果不明显、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足等问题,提出构建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三方共同育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整合、课程教学组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三方共同育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高职 木材加工技术 工学结合 人才培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培养方式包括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采用弹性的培养和管理方式,让课程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的应用策略: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创建多元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论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行业针对性不够强、实训基地的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导师制度的针对性不够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核心课程匹配性不足等问题,提出制定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引入“现代学徒制”、完善企业导师制度、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设置核心课程等措施,从而创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的总体情况,总结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两个标杆专业的建设经验,提出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雄厚的师资队伍,以及课程、教学、实践协同配合的培养体系是专业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成功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C-0075-03  一个高职专业的成长路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