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数学问题的科学,是数学问题提出与解决的科学。同时,数学又是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产物,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就是数学创造的成果。因此,数学的本质是创造或创新。所以,我们认为教数学就是要教数学的创新精神,展示数学创造的成果。因此,数学的本质是创造或创新。所以,我们认为教数学就是要教数学的创新精神,展示数学创新的思想与方法,传授教学创新的事实;学数学就是要学数学的创新观念,养成数学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掌握数学创新的知识。
20世纪初波利亚十分重视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并对如何实施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问题解决为学校数学教学的中心;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中小学数学解题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纵观国际数学教育的近况,可以说在学校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相比之下,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可以说是长期被忽视,以致造成中小学的数学问题意识薄弱、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很低,表现为对常规、封闭式数学问题解决过多,对探究、开放式数学问题解决缺乏。这种现象在中国与美国德拉华大学联合进行的一次中美中学生的数学测查中,中国的中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明显低于美国中学生的事实就是一个例证。
以师问生答的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常见的形式,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但以初中数学课堂中师生的问答方式为例,据北京的一项调查表明: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属记忆型问题(占75%左右),其次为推理型问题(约为20%),很少有分析、判断、比较、发现、评价等具有价值的问题。其次,城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日益提高,但农村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却持续低迷,在科学发展观时代号角下,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呼声日益高涨,改变农村较低的教学效率的使命日益增强,我们认为教学中的问题探究和呈现方式是教学改革的切入口,能使上述的矛盾转化为相对统一的方面。本课题的设计理念,就是基于上述矛盾,在现有班级授课制不变的情况下,拓展课堂领域,合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与空间的一种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课程模式和教学活动模式。它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是以问题深化学法,最终的结果并非是消灭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深入的问题,这才是本课题的实质意义所在。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通过本课题的实证研究,在不改变现有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条件下,努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创造力,让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去对待学习,力图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中学各学科的应用和课堂教学来提高学习效果的途径,是对教学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2、实践意义:本课题来源于教育实践,同时又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搭建一个学生课外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目标。
二、理论基础
(一)认识论基础
问题学习法的认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认识论及其反映论,或者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反映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不能只用感性反映来解释教学过程;科学认识绝不仅是从感性开始,人们也能够通过概念、范畴、判断、推理来对客观现实作出理性反映,这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这种创造性反映的基础是矛盾。
(二)心理学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问题学习法的最重要的心理学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既是一种学习哲学流派,也是一种学习心理学派,目前对我国的教育教学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之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自己获得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建构主义者们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许多改革教学的思路和设想。其中有一条被广泛采用的基本思路:学习者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学习,以问题解决为基本途径来建构知识。
(三)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教育先师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宋代学者张载也提倡读书学习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学则须有疑,学而无疑,等于未学”不仅在可疑处知疑,还须在看似无疑处求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农村初级中学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本课题的初始目标主要是通过在某一学科(如数学)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后,组织学生提问题、质疑讨论、探究交流、编辑练习、达标反馈和评比等紧张而热烈的递进氛围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学生科学、有效地利用课内外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途径。本课题的终极目标主要是以数学科为突破口,通过对其它各学科在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和策略等各方面的实证研究,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学生在各学科如何有效科学地利用课内外的空间与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
1、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2、提高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再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品质。
4、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5、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研究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初级中学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策略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的研究,包括内涵、本质特征等。
2、农村初级中学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各学科教学中具体运用的研究。包括课内外教师对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具体方式、方法。即:如何合理分组,有效地组织学生提问、质疑、讨论、探究交流、编辑练习、达标反馈和评价等活动形式。
3、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策略应用的效果检测与评价研究。
4、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策略如何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如优等生、学困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及影响的实证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观察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
六、课题的工作量及进度
㈠.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8年12月)
成立总课题组,组织开好专题研讨会,研究分析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现状,确定选题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标,完成课题的立项,申报及开题准备工作。
㈡.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2月)
1.在2009年4月前,制订好课题的研究方案,进一步明确课题的研究 目标,研究思路和方法,聘请好课题指导专家。写好开题报告,进行开题论证。
2.课题开题后,根据制订好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展开研究工作。
①首先,在全镇初一年级,以数学科的问题探究为突破口,进行个案 研究。课题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专题研讨,对本课题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循环进行。(时间“2009年4月—2009年12月)。然后,在初一、初二年级各学科教学中具体运用的研究。
②在前面的研究过程中,同时进行效果检测与评价研究。检测分为当场测试、随机抽测、期中期末考试。评价包括单方面评价(如某一学科)和综合评价;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
③在2010年1月—2010年12月。结合以前的研究,对如何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如优等生、学困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及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㈢.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7月)
作好前段研究工作的总结及成果整理,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作好课题结题的鉴定准备工作,2011年7月申请结题。
七、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㈠阶段性成果
1、论文《农村初级中学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2、各学科学习课件与论文。(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3、本课题中各学科具体运用的研究论文。(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4、本课题应用效果的检测与评价论文。(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5、本课题如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及影响方面的论文
(二)最终成果。
1、《农村初级中学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报告(2011年8月前完成)
2、系列论文《农村初级中学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3、系列案例。
(三)创新点:借鉴和运用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对农村初级中学课堂内外的学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践获得本课题的直接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经验进行提炼,成为教育理论。同时,该理论对指导新的实践,因而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框架,又具有丰富的案例。使理论更具实践性、可操作性,填补了当前农村教育教学在该领域的空白,找出一条适合于广大农村中学,操作简便、效果较佳的问题探究性活动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数学问题的科学,是数学问题提出与解决的科学。同时,数学又是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产物,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就是数学创造的成果。因此,数学的本质是创造或创新。所以,我们认为教数学就是要教数学的创新精神,展示数学创造的成果。因此,数学的本质是创造或创新。所以,我们认为教数学就是要教数学的创新精神,展示数学创新的思想与方法,传授教学创新的事实;学数学就是要学数学的创新观念,养成数学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掌握数学创新的知识。
20世纪初波利亚十分重视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并对如何实施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问题解决为学校数学教学的中心;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中小学数学解题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纵观国际数学教育的近况,可以说在学校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相比之下,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可以说是长期被忽视,以致造成中小学的数学问题意识薄弱、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很低,表现为对常规、封闭式数学问题解决过多,对探究、开放式数学问题解决缺乏。这种现象在中国与美国德拉华大学联合进行的一次中美中学生的数学测查中,中国的中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明显低于美国中学生的事实就是一个例证。
以师问生答的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常见的形式,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但以初中数学课堂中师生的问答方式为例,据北京的一项调查表明: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属记忆型问题(占75%左右),其次为推理型问题(约为20%),很少有分析、判断、比较、发现、评价等具有价值的问题。其次,城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日益提高,但农村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却持续低迷,在科学发展观时代号角下,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呼声日益高涨,改变农村较低的教学效率的使命日益增强,我们认为教学中的问题探究和呈现方式是教学改革的切入口,能使上述的矛盾转化为相对统一的方面。本课题的设计理念,就是基于上述矛盾,在现有班级授课制不变的情况下,拓展课堂领域,合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与空间的一种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课程模式和教学活动模式。它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是以问题深化学法,最终的结果并非是消灭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深入的问题,这才是本课题的实质意义所在。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通过本课题的实证研究,在不改变现有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条件下,努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创造力,让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去对待学习,力图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中学各学科的应用和课堂教学来提高学习效果的途径,是对教学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2、实践意义:本课题来源于教育实践,同时又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搭建一个学生课外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目标。
二、理论基础
(一)认识论基础
问题学习法的认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认识论及其反映论,或者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反映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不能只用感性反映来解释教学过程;科学认识绝不仅是从感性开始,人们也能够通过概念、范畴、判断、推理来对客观现实作出理性反映,这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这种创造性反映的基础是矛盾。
(二)心理学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问题学习法的最重要的心理学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既是一种学习哲学流派,也是一种学习心理学派,目前对我国的教育教学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之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自己获得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建构主义者们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许多改革教学的思路和设想。其中有一条被广泛采用的基本思路:学习者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学习,以问题解决为基本途径来建构知识。
(三)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教育先师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宋代学者张载也提倡读书学习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学则须有疑,学而无疑,等于未学”不仅在可疑处知疑,还须在看似无疑处求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农村初级中学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本课题的初始目标主要是通过在某一学科(如数学)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后,组织学生提问题、质疑讨论、探究交流、编辑练习、达标反馈和评比等紧张而热烈的递进氛围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学生科学、有效地利用课内外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途径。本课题的终极目标主要是以数学科为突破口,通过对其它各学科在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和策略等各方面的实证研究,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学生在各学科如何有效科学地利用课内外的空间与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
1、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2、提高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再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品质。
4、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5、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研究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初级中学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策略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的研究,包括内涵、本质特征等。
2、农村初级中学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各学科教学中具体运用的研究。包括课内外教师对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具体方式、方法。即:如何合理分组,有效地组织学生提问、质疑、讨论、探究交流、编辑练习、达标反馈和评价等活动形式。
3、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策略应用的效果检测与评价研究。
4、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策略如何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如优等生、学困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及影响的实证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观察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
六、课题的工作量及进度
㈠.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8年12月)
成立总课题组,组织开好专题研讨会,研究分析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现状,确定选题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标,完成课题的立项,申报及开题准备工作。
㈡.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2月)
1.在2009年4月前,制订好课题的研究方案,进一步明确课题的研究 目标,研究思路和方法,聘请好课题指导专家。写好开题报告,进行开题论证。
2.课题开题后,根据制订好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展开研究工作。
①首先,在全镇初一年级,以数学科的问题探究为突破口,进行个案 研究。课题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专题研讨,对本课题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循环进行。(时间“2009年4月—2009年12月)。然后,在初一、初二年级各学科教学中具体运用的研究。
②在前面的研究过程中,同时进行效果检测与评价研究。检测分为当场测试、随机抽测、期中期末考试。评价包括单方面评价(如某一学科)和综合评价;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
③在2010年1月—2010年12月。结合以前的研究,对如何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如优等生、学困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及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㈢.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7月)
作好前段研究工作的总结及成果整理,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作好课题结题的鉴定准备工作,2011年7月申请结题。
七、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㈠阶段性成果
1、论文《农村初级中学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2、各学科学习课件与论文。(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3、本课题中各学科具体运用的研究论文。(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4、本课题应用效果的检测与评价论文。(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5、本课题如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及影响方面的论文
(二)最终成果。
1、《农村初级中学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报告(2011年8月前完成)
2、系列论文《农村初级中学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3、系列案例。
(三)创新点:借鉴和运用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对农村初级中学课堂内外的学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践获得本课题的直接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经验进行提炼,成为教育理论。同时,该理论对指导新的实践,因而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框架,又具有丰富的案例。使理论更具实践性、可操作性,填补了当前农村教育教学在该领域的空白,找出一条适合于广大农村中学,操作简便、效果较佳的问题探究性活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