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2009湖北语用题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iu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高考已经结束,各省市的语文试题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总体来看,湖北卷的命题的确体现了《湖北省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语文科补充说明》中的“指导思想”:“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本文仅选取第六大题中的语言运用各小题细加分析。
  [第20题简析]这道题笔者暂且称之为“回归教材”题,应该说此题已成为湖北语文试卷的特色题。湖北卷此前已连续三年出现这种题型,虽具体题目各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共同的特点:命题紧密勾联课本,在适当考查课本内容的同时,又考查了语言运用能力,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推行传统的读书方法,引导中学教学重视文本,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
  2009年湖北卷在秉承这一特点的同时,又体现了创新,简述如下:
  (1)在联系课本内容、突出能力立意的同时,
  [注]:此文的例题与前一篇相同,故省。考查侧重点有所不同。如2006年湖北卷第21题,要求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长亭送别》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这题在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情节的概括。2007湖北卷21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这题在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概括。2008年湖北卷20题提供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考生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这在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或效果的分析。至此,情节、人物、环境都已考查。但2009年在继续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它不同于2007年21题对人物形象的简单概括,也不是靠平时的死记硬背就能应付的。本题要求用课文中人物自己的话来解说“幸福”,表达考生对作品中特定人物“幸福观”的理解。题目虽然不是很难,但考生如果对课本不熟悉,特别是对相应篇目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不熟悉,也会无从下手。
  (2)巧妙涉及到句式仿写的考查。本题的考点还可归入语言运用中的仿写,但试题设计却超越了常规的仿写题,角度相当巧妙。因为本题需要考生熟悉相应篇目中的人物形象,能准确理解该人物形象的价值观、幸福观,并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若对相应篇目人物的思想性格不熟悉,就会无从下手;但若只熟悉相应篇目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不能根据题目的诸多要求进行仿写,得分肯定也会打折扣。
  (3)在考查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试题涉及到的两种“幸福观”,一正一反,一褒一贬,暗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富有深意。
  [第21题简析]这道题也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创新性,它既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又涉及到修辞手法(如排比)。选材是有关王羲之的书法,与高中教材的联系很紧密,现行教材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综合性学习中也有介绍王羲之书法的短文。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如能看出这段话是总分结构,并且注意到后半部分的几个分号,基本上就能抓住“楷书”“草书”“行书”等几个关键词,再结合题目要求“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应该就会得出答案。
  第21题前三年相继出现了创新,分别考查了旅游广告(2005年)、为八艺节写对联(2007年)、要求把诗句改写成电影镜头(2008年),相对而言,今年本题显得更稳妥,它立足于对考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更加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因而也进一步突出了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确保考试的公平和公正。这些也应该是命题者为我省高中课改所做的铺垫和引导工作。
  [第22题简析]这道题关于两个备选书名的选择及其理由说明,答题情境的创造可谓颇具匠心。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诗歌征文集的语言素材鲜活灵动,充满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活的气息,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句活的含义。
  这道题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还很有特色。第22题,近三年一般直接考查考生能否按照给定的情景,直接运用某种或若干种修辞手法的能力。如2006年的报纸版面宗旨设计,2007年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请以“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开头,续写一段歌词,2008年学校筹办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专刊,请考生为此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等等,莫不如此。但今年却不同,它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题目提供了简约的语言(备选书名),要求考生写下自己“喜欢的书名并说明理由”。这就暗示考生,必须分析其中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出该修辞手法的好处。考生若能做到这些,就一定能说出自己喜欢某书名的理由。这种分析在平时讨论课中一般都会用到,进行过相关训练的考生做这道题时应该不会觉得很难。
其他文献
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常见的一道题型,本考点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语言积累,意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从试题来看,有如下特点:一是课内名句占较大比例。都是补出名句中的上句或下旬,难度不大:二是课外名句是“常见”又“常用”的。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掌握。但从每年阅卷情况看,得满分的考生并没有想象的多。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失分原因。    [失分原因]    一、生僻难写字不
期刊
[原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
期刊
有美堂暴雨  苏 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倾倒鲛室泻琼瑰。  [赏析]“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首句写雷。游人的脚下,响起了一声霹雳,这是多么奇异的景象。通常,雷声总是来自空中,而这个雷声却来自吴山的山顶下,来自“有美堂”的下方。可见,这是低空的雷,而低雷正是暴雨的预兆。“脚底一声雷
期刊
谐趣幽默的语言是生活的润滑剂。它能够化解尴尬,抵挡敌意,调节气氛,提升交流和表达的质量。谐趣的语言包含表达者的诸多语言机智,会让人在会心一笑后深深思索,产生“大有嚼头”的感慨。例如:有则《储蓄》的幽默是这样写的:  当我在一所大学里做兼职的银行出纳时,一个漂亮的小伙子几乎每天到我的窗口来,他不是存款就是取钱。直到有一天。他把一张纸条连同银行存折一起交给我时,我才明白他是为了我才这样做的。  “亲爱
期刊
语言运用题一直被视为高考命题的“试验田”,高考改革的晴雨表。在新课程已全面铺开的背景下,高考语言运用考查的走向尤其值得关注。  2009年高考湖北卷语言运用题的基本面可概括为:稳定中透轻灵,回归中求创新。  [主题词一]稳定 回归  湖北卷语言运用题的稳定体现在“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不变,考点、题量、赋分、难度等基本沿袭2007、2008年的格局。第20题是考查仿写,第21题是考查压缩语段和筛选信
期刊
吃菜根  孙犁  人在幼年,吃惯了什么东西,到老年,还是喜欢吃。这也是一种习性。  我在幼年,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是吃蔬菜和野菜长大的。如果说,到了现在,身居高楼。地处繁华,还不忘糠皮野菜,那有些近于矫揉造作:但有些故;的食物,还是常常想念的,其中包括“甜疙瘩”。  甜疙瘩是油菜的根部,黄白色,比手指粗一些,肉质松软,切断,放在粥里煮,有甜味。也有一些苦味,北方农民喜食之。  蔓菁的根部,家乡也叫
期刊
1.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概括正方和反方的观点。(不超过60字)  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名单11月16日凌晨在北大招生网上开始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经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认真研究审议,最终确定了39所中学为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可以说,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椎荐制”甫一落地,就引起社会上的巨大争议,并导致高考招生改革升温。  进一步打破“唯分数论”的
期刊
2009年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目都已经闪亮登场,不少网站和高考专家对这些题目都进行了优劣评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明星作家还对感兴趣的作文题目动了笔,也算凑了一番热闹。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丁启阵先生在网上公开发言:我给湖南作文题目排第一。河南省作执主席谈歌也动了心,动笔写了一篇《踮起脚尖》的高考作文。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的感觉,2009高考湖南卷作文题目“踮起脚尖”是个不错的题目。    一、限
期刊
如果不能抓住一首诗  抓住一行诗句也好  一行诗句生长在我的体内  足以使我變得轻盈  直至轻如一根鹅毛    如果不能抓住一行诗句  抓住一个词语也好  一个词语生长在我的体内  足以使我发出尖叫  直至这尖叫的声音越来越高    如果不能抓住一个词语  抓住一个字也好  一个字生长在我的体内  足以在我的血管卷起风暴  直至这风暴使血液掀起不息的波涛    如果不能抓住一个字  抓住其中一个笔
期刊
近几年,我省高考文言文阅读多为名家的非名篇,内容为人物传记,如2007年为王士祯的《先祖事略》,2008年为宋濂的《龙渊义塾记》,今年为苏氏兄弟的《孟德传》和《书(孟德传)后》,从选文来看,都严格遵守《考试大纲》的“浅易文言文”的原则,题型也较固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3个选择题,主要考查四个实词在文本中的含义,人物性格的概括和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理解,对作者观点的辨析等;第二部分为语句翻译,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