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5(A)—0023—02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具体而言,一所学校的文化体征表现在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上,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而且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特色。
一、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
1.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可小视。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必然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和限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原因正是环境所造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洁净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让学校变得有吸引力。
2. 先进的教学设施,可以为师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便利,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所依,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化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大大减少教学难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扩展信息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标志文化建设和宣传是树立学校形象的必要途径。标志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对广大师生具有精神和文化的熏陶作用,直接关系着学校的育人环境、声誉和社会影响,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是学校要不断规范学校形象标志。如确定校徽、校旗及学校的各类指示牌,并不断强化全体师生员工统一、规范、使用学校标志的意识。二是要塑造良好社会形象。学校应积极宣传各项突出成就,特别要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二、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1. 强化办学理念。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是学校今后办学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的共同思想基础。学校应通过加强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及发展规划的宣传和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成为教师工作指南和自觉行动。
2. 重视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风建设要坚持德育为首,紧紧围绕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抓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制定办学章程,明确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确定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目标,提炼文化建设内涵。
3.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一是以学生愿做、能做、可做为原则,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二是通过举办艺术节、科技体育节、读书节等系列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广大学生对文学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体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打好基础。三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组建美术、书法、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展示学生的青春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1. 制度的制定。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度主要是用来约束人、教育人的,因此在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要注重师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和保障。如,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学习制度等,要注重教师和受教育者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开放民主。制定的制度是约束、管理大家的,只有大家认同了,才能去遵守。因此制定任何一项制度,都要广泛听取不同意见,不能靠少数人制定,更不能靠领导。比如可采取意见征求稿的方式,鼓励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地提意见、建议,让他们从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和服从者成为制定者。在制度最终通过之时,召开教代会,实行多数同意原则,如此方能体现制度的开放性、民主性。通过这样的民主方式,不仅有助于集思广益,而且传达了一种人文关怀,表达了对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开放民主的过程可以加深师生对制度的理解,获得深刻的教育,还可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再次,要与时俱进。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和完善,让制度能够与时俱进,体现出制度的生命活力。
2. 制度的产生。一是要集思广益。凡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要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同时发挥民主党派教师的作用,鼓励他们建言献策。二是结合本校实际,成立制度文化建设工作小组,以分工负责的形式,完善学校各层次、各方面的制度,形成学校制度的全面体系框架。三是要不断修订,根据制度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提升,以使学校制度更加完善有效。
3. 制度的执行。首先,要做到刚柔相济。既要照章公正执行,同时柔性执行也不可缺少,因为制度面对的是有生命、思想、个性、感情的人,如果一味生硬执行,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奖惩要结合,既要以惩来强化刚性约束,又要以奖来强化柔性激励。第三,制度执行与思想教育相结合,领导在执行制度时,作风要民主,要增进与师生的交往与心理沟通。只有这样,师生的抵触情绪才能减少,才能去自觉执行,从而使制度管理从约束逐渐演进到自律,不断提升师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水平。
编辑:陈富祥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5(A)—0023—02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具体而言,一所学校的文化体征表现在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上,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而且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特色。
一、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
1.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可小视。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必然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和限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原因正是环境所造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洁净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让学校变得有吸引力。
2. 先进的教学设施,可以为师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便利,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所依,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化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大大减少教学难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扩展信息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标志文化建设和宣传是树立学校形象的必要途径。标志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对广大师生具有精神和文化的熏陶作用,直接关系着学校的育人环境、声誉和社会影响,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是学校要不断规范学校形象标志。如确定校徽、校旗及学校的各类指示牌,并不断强化全体师生员工统一、规范、使用学校标志的意识。二是要塑造良好社会形象。学校应积极宣传各项突出成就,特别要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二、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1. 强化办学理念。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是学校今后办学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的共同思想基础。学校应通过加强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及发展规划的宣传和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成为教师工作指南和自觉行动。
2. 重视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风建设要坚持德育为首,紧紧围绕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抓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制定办学章程,明确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确定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目标,提炼文化建设内涵。
3.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一是以学生愿做、能做、可做为原则,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二是通过举办艺术节、科技体育节、读书节等系列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广大学生对文学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体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打好基础。三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组建美术、书法、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展示学生的青春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1. 制度的制定。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度主要是用来约束人、教育人的,因此在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要注重师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和保障。如,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学习制度等,要注重教师和受教育者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开放民主。制定的制度是约束、管理大家的,只有大家认同了,才能去遵守。因此制定任何一项制度,都要广泛听取不同意见,不能靠少数人制定,更不能靠领导。比如可采取意见征求稿的方式,鼓励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地提意见、建议,让他们从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和服从者成为制定者。在制度最终通过之时,召开教代会,实行多数同意原则,如此方能体现制度的开放性、民主性。通过这样的民主方式,不仅有助于集思广益,而且传达了一种人文关怀,表达了对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开放民主的过程可以加深师生对制度的理解,获得深刻的教育,还可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再次,要与时俱进。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和完善,让制度能够与时俱进,体现出制度的生命活力。
2. 制度的产生。一是要集思广益。凡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要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同时发挥民主党派教师的作用,鼓励他们建言献策。二是结合本校实际,成立制度文化建设工作小组,以分工负责的形式,完善学校各层次、各方面的制度,形成学校制度的全面体系框架。三是要不断修订,根据制度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提升,以使学校制度更加完善有效。
3. 制度的执行。首先,要做到刚柔相济。既要照章公正执行,同时柔性执行也不可缺少,因为制度面对的是有生命、思想、个性、感情的人,如果一味生硬执行,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奖惩要结合,既要以惩来强化刚性约束,又要以奖来强化柔性激励。第三,制度执行与思想教育相结合,领导在执行制度时,作风要民主,要增进与师生的交往与心理沟通。只有这样,师生的抵触情绪才能减少,才能去自觉执行,从而使制度管理从约束逐渐演进到自律,不断提升师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水平。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