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正式上线。截至12月20日,贵州政府主导的“7朵云”已经有41个应用系统迁上“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据悉,2015年“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将加大上云力度。一方面,将实施资源扩容,整合构建服务于大数据产业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征信等5大共享基础数据库,推动关键支撑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另一方面,将扩大“7 N”云工程建设覆盖面,新增至少10朵云,新增200个以上信息化应用系统迁移至“云上贵州”系统平台。
根据决策者的设计,依托这个平台,贵州将引进培育10家以上关键支撑技术企业,集聚200家左右数据增值服务企业,以及20家以上端产品制造企业,形成大数据产业链,产业规模达到1100亿元。
12月2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江平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介绍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决策过程及具体规划。
“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人才和数据开放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请介绍一下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相关情况与进展。
王江平:发展大数据产业,关键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主导下,经过将近半年的筹备,“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于11月初成立,公司下设7个子公司,通过实施智慧交通云、电子政务云、工业云、环保云、智慧旅游云、電子商务云、食品安全云的“7朵云工程”,带动数据互通、共享。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规模总量迅速扩大,2014年1-11月,全省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模总量1310亿元,同比增长67.8%,而以大数据增值服务、配套端产品制造为主体的大数据产业实现收入150亿元;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省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企业较2013年底增加了400余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证股价最高的企业已经从茅台变为大数据健康医疗企业“朗玛”,二者都是贵州的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健康、大旅游等产业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催生了电子商务、网络新媒体、智能安防、导航服务等一批新型业态。
未来三年,我们计划推动贵州大数据产业实现三步跨越式发展:第一步,2015年把贵州打造成国家级的大数据内容中心;第二步,2016年上半年把贵州打造成国家级的大数据服务中心;第三步,2017年把贵州打造成国家级的大数据金融中心。通过“内容中心-服务中心-金融中心”的产业路径,实现数据到金融的价值转化,以数据流吸引资金流、人才流等各种要素的持续聚集。
中国新闻周刊:贵州作为一个经济后发省份,为什么选择大数据这样前沿的产业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向?
王江平:首先贵州具备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三重优势:
第一,贵州拥有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能矿、气候和无地震等自然优势。气候凉爽,常年温度保持在16摄氏度左右,能矿资源充沛,水火互济等,让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多重天然优势。尤其贵州不在地震带上这一优势,使贵州建立大规模数据中心成为可能。同时,贵州地靠西南,依托东盟、香港及南方巨大的发展市场,有建立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等的巨大市场需求。
第二,贵州具有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后发优势。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数据整合至关重要,但要把碎片化、孤岛性数据集合起来,在已经发展起来的地方由于利益格局很难打破,发展阻力反而更大。贵州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对信息的使用才刚起步,基础比较薄弱,所以信息孤岛相对较少,利益格局也相对容易打破,由此数据整合、共享与开放的成本很低,障碍也相对较少,效率比较高。
第三,贵州已经形成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政策优势。由于要跨越式发展,贵州在这个问题上琢磨得比较多,迅速形成了共识和政策上的安排,从而形成了政策优势。
优势的叠加,使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这个选择是必然的。
贵州选择发展大数据产业还肩负着保护环境的使命。贵州过去是以能矿为主,经济结构偏重的省份,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贵州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群众也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所以贵州经济发展必须选择对自然环境破坏小,后发有优势,与其他省份发展差距不太,且符合时代潮流的产业。
中国新闻周刊:请介绍一下选择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决策过程?
王江平:事实上,贵州一直在探索在资源环境约束、产能过剩背景下,如何发展产业的问题,但真正决定发展大数据产业经历了几个月的历程。
2013年9月,我们召开了信息产业发展大会,虽然当时我们对大数据还没有深刻的认知,讨论的也还是传统的信息产业发展思路和类似信息消费、服务呼叫中心和电子产品制造之类的传统信息产品。但也是那次会议,让我们开始系统地思考信息化时代的贵州发展路径。
12月,在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开始有了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想法,提出能不能在2014年两会的时候向全国发出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呼声,让全社会知道贵州有意愿发展大数据这一新兴产业。
接下来的三四个月里,我们开始尝试策划一些相关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坚定了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2014年全国两会后,我们一致认为要成立高层次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将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核心放在贵安新区和贵阳市。6月,我们成立了以省长陈敏尔为组长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决定定期召开各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引进最高端的智囊团队策划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把这一产业定位在全省的战略高度来做。 省级战略基调定下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联席会议制度陆续开展,包括招兵买马、和互联网行业大佬们深入洽谈、召开一系列相关会议与论坛等,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
中国新闻周刊:决策过程中的争议焦点在哪里?
王江平:当时争论的焦点在于贵州发展信息化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才问题。贵州最大的短板是人才,人才分为大数据专家、企业家和分析人才三方面。对此,我们通过成立“大数据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产业发展专家为贵州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招商引资、构建产业链解决吸引企业家到黔投资的问题;通过办学、举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解决吸引分析人才到贵州发展的问题。
其次是数据开放问题。数据开放一直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如果没有数据开放,所谓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就是空话。对此,我们一方面尝试在举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的过程中,对参赛选手公布部分数据,为数据开放提供先行示范。同时,我们也正在推进“7朵云”示范工程,希望通过政府的先期引导和行政力量,在尊重各部门利益的基础上,首先实现政府数据的互联互通。
当然,我们选择这7朵云作为数据开放的引导和示范,是在比较了数据条件、领導意识和难易程度的情况下,遵从先易后难的原则下进行的。
“我们在考虑制定数据开放的相关政策,甚至是启动立法。”
中国新闻周刊:你也提到数据开放“敏感性”的问题,未来数据开放将会到什么程度?
王江平:我们有数据安全性的管理要求,将数据具体分为三类:保密数据、敏感数据、非敏感数据。我们先开放的是非敏感数据。
我们在做“智慧交通算法大挑战”分支赛时,发布的是贵阳市红绿灯拥堵数据。其中数据就分为保密数据、非秘敏感数据和开放数据。比如,哪个红绿灯、路口开放时间段就是开放数据,但哪辆车、车牌号通过了红绿灯就是敏感数据,涉及个人隐私,我们会把车牌号去掉,只会告诉参赛者某个路口过了多少辆车,但不会告诉参赛者是哪辆车,数据脱敏后才会开放,分步来做。
具体到哪个行业的数据分类,由具体部门来抓,依照“谁拥有谁定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实现数据开放。当前“7朵云”的数据实际上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做的。
即便如此,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单位也存在很多疑虑。第二、第三类数据都不是保密数据,却仍然可能引起社会特殊反响,例如医院艾滋病数据、教育数据等。因此,我们也在考虑制定数据开放的相关政策,甚至是启动立法。
目前,在数据开放领域,我们做了几件事:第一,数据开放要从试点开始做,首先支持贵阳市开始做,再逐步做到省级开放。总体推进思路是:由易到难,从试点到全局,从上往下,从民生到其他领域。第二,贵州做数据开放的顶层设计,贵阳出台专门的数据开放办法。2015年还要在贵阳启动地方立法,以法律来明确数据开放的内容及途径,通过立法来保障政府数据开放。第三贵州省将建全省统一的数据开放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来保障数据开放。
中国新闻周刊:在数据开放过程中,贵州省委省政府面临或者经受了哪些压力?
王江平:其实现在都还有压力,只不过小一点了。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压力,一个是数据安全方面的压力,一个是数据开放观念适应上的压力。这两个问题给数据的整合开放设置了很多障碍。政府也只能通过分析数据敏感性、领导思想的解放程度和贵州特色来逐步开放。
我们真正要形成大数据产业,应该是全社会数据开放,如果还有一些数据仍然不能开放,爆发式的增长是不可能的。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要用行政手段发展大数据产业?
王江平:大数据产业培育离不开政府,也离不开市场。行政手段的好处在于,第一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第二由于大部分数据还是掌握在政府那里,要将这些数据整合、运用、开放,如果政府不作为,是不可能的,政府在其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而应用则在于市场。前面两个层级由政府主导,后面两个层级由市场主导,这个机制贵州已经找到了。
中国新闻周刊:数据开放提高还是削弱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王江平:数据的开放必定会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管理者的思维、决策要数据化、精准化,这就需要政府首先具备大数据思维。比如说,过去经济普查、人口普查需要很长时间,但在大数据时代很快就可以完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