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夹金山下的宝兴县正享受着暖人的阳光,被减免了学费的高一贫困新生李兰内心同样温暖。在学校,她怀着感恩之心成立了一个爱心俱乐部,想帮助其他跟自己一样身处困境却自强的孩子。俱乐部取名竹乐,与助乐、足乐谐音,意思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但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没有物资支持,使竹乐部在两年内逐渐沉寂下来。
去年10月,已退休的心理学教授蔺国宪来到宝兴中学为高三学生讲课。这位七旬老人自2008年起就在雅安支教,并先后帮扶了十多个孩子,李兰以他为榜样。老人的话“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多,我们只能帮一个算一个”让竹乐部慢慢醒了过来。
此时,经过岁月沉淀的竹乐部有近十个高中生、几个大学生和一两个社会热心人士,这些成员是竹乐部的中坚力量。
“你都高三了,安分点不好么”“你太天真”“人情淡漠”,不理解的声音一直都在。
李兰想,即使能力有限,帮一个是一个;即使身在打仗一样的高三,但奉献爱心,从来都不分时期。
李兰不气馁,不放弃,她和竹乐成员通过半个月的努力,准备把第一次的爱心之箭射向本县灵关镇和硗碛乡的几户人家。
爱心资金、捐助物资哪里来?一开始竹乐部想到那些教师家庭,于是倡议学校的教师子女们捐助图书,结果成员们失望而返。但社会并不冷漠,还有很多跟竹乐部一样乐于奉献的爱心人士。张军就是这些爱心人士中的一个。了解到竹乐部的详细情况后,他寄来了第一笔钱——1000元。他还向竹乐部承诺,等年后工作暂缓一些,准备好详细的竹乐部爱心救助宣传资料后,会在工作单位搞一次集体募捐。成员们感动得无以言表。
有了爱心资金,在部长的带领下,成员们筹得30多本儿童图书,捐出自己的衣物,买了书包、文具,还有一口袋山里小朋友们很少有机会吃的零食,于今年1月29日,真正踏上了爱心的道路。
第一个目的地——灵关镇。
早上8点,包括李兰、萨娜钟、桑木在内的5位成员在宝兴县城集合,一个小时后到达灵关镇。因为要去探望的小孩住在大山里,所以接下来的路只能徒步前去。
正值严冬,天空飘着小雨。灵关镇路况差,泥泞、曲折已不足以形容。要是时值盛夏遇上暴雨,更有可能遭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山区的办学条件落后,很远才有一所学校,即使是早上10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仍有小孩不得不早早起床,不吃早饭,花三四个小时去上学。
走在泥泞的小路上,有成员感叹,真的无法想象那些贫苦的孩子每天去上学要越过多少坎,爬过多少坡;对这种一走就是一身泥的环境,不知那些学习环境优越的学生又作何感想。
成员们拿着大包小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灵关山上,鞋子早已被泥糊得不成样子。
走着走着找不到路了,幸好准备去探望的家庭的父亲下山来接他们。老父衣着单薄,踩着一双不防冻的十多块钱的黄色胶鞋,引领竹乐部成员走到他大山深处的家。一路疾走,所有人衣衫湿透,已经分辨不出雨丝和汗水。
到目的地花了4个小时。周围只有这一户人家,木制房屋松松垮垮,简陋异常,不仅漏雨,还不安全。全家人用一个茶瓶喝水,用一张帕子洗脸,家中两姐妹穿着破旧。见竹乐部来看望他们,姐妹俩羞涩地拿出橘子、苹果、梨、花生来招待他们,这已然是家中最好的东西。家里经济来源少,父亲常年在家乡近周做零工,背砖挑沙,母亲在家务农,家境虽贫寒至此,老父仍然坚毅地撂下话:只要孩子好好读书,能考上大学,自己就是砸锅卖铁也送!
“我们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就是聊聊天,交交朋友。”李兰这么说,她并不把竹乐部看得有多么高。藏族女孩萨娜钟告诉两姐妹自己家在农村,家庭情况也不好,受资助才一直读到了高三,她希望姐妹俩好好学习。
结束灵关镇第一访,回到镇上是下午3点,所有人的腿都麻木了,完全迈不开脚。体会到做爱心公益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竹乐部并没有停下脚步,循着摩托车行驶过的印迹继续灵关第二访。
“绿衣服女孩”,他们口中这个亲切称呼的主人公,一岁时失去父亲,母亲改嫁,其他亲戚不管不问,她便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两年前,爷爷的离去使得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小女孩叫周丹宇,她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割猪草,洗衣做饭,大人该做的事她一件不落。成员们惊呼,多么懂事的孩子呀!相比之下都有些自惭形秽。周丹宇上小学五年级,周围没有邻居,上学放学从来都是独来独往,团队成员很担心,山里住户分散,人烟稀少,若她和奶奶发生什么事都无人知晓。但周丹宇从不怨天尤人,她乐观、开朗地生活在大山的怀抱里,和她亲爱的奶奶在一起。
竹乐部去看她的时候,家里厨房垮了一半,有山里的野狗从垮塌的漏洞处钻进来偷东西吃。李兰说:“昏暗的屋内没有灯,奶奶在厨房急急生火,丹宇则乐呵呵地说家里好久没来人了。我感受着两人欢快的情绪,努力将眼前的水雾化开,承诺一句‘我们会经常来’。”
第二天,团队到了硗碛乡。硗碛乡是藏区,属于高山气候,山里道路坡长路陡,路面结冰打滑,车熄了两次火,团队成员们只有下来推行。他们坚持着到了支援家庭。家里的小女孩在读二年级,也和奶奶生活在一起,靠捡废品为生。小女孩为成员们端板凳、倒水,她的懂事和责任心再一次让竹乐部的成员们感动和沉思。
2月7号,是小学开学的日子,李兰惦记着小丹宇,她上学要走两个多小时,奶奶有关节病,不能长途跋涉陪她去报名。成员桑木有车,李兰拉上他去接小丹宇,带她去报名。
报完名离开学校的时候,李兰发现第一天去看望的两姐妹在校门口等她,李兰惊喜地发现,大姐穿着自己送给她的衣服。自己的爱心在他人身上体现了价值,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动和欣喜的了。
在竹乐部成员们眼中,那些孩子都是成长于大山的坚强小草,每一座大山里,也都隐藏着“小草”们的笑与泪。看着这些带着笑与泪的脸庞,竹乐部成员们一面很心酸,一面却很感动,感动于小朋友们的乐观、坚强,“我们条件比他们好,毅力却不如他们”“我们不是在资助他们,而是在互相帮助,我们高三了,他们帮助我们获得了向上的力量,还有学习的激情”。
竹乐爱心俱乐部虽已满两岁,但它才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部长满怀憧憬,诚恳而认真地道出了竹乐部接下来的发展计划:
高三的成员先认真学习,全力以赴准备高考。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给予别人力量;
不考的同学就负责宣传;
社会捐助物资,适合儿童的给儿童送去,不适合的义卖或是再捐给社会机构;
网站还在筹备中,已组建“竹乐爱心俱乐部”QQ群……
竹乐部的真诚付出、爱心救助慢慢影响了周围许多人,有一位服兵役的同学,当完兵会加入;有读高中的同学说以后过来支教,教说普通话;还有大学生说会过来支教教英语……
但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没有物资支持,使竹乐部在两年内逐渐沉寂下来。
去年10月,已退休的心理学教授蔺国宪来到宝兴中学为高三学生讲课。这位七旬老人自2008年起就在雅安支教,并先后帮扶了十多个孩子,李兰以他为榜样。老人的话“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多,我们只能帮一个算一个”让竹乐部慢慢醒了过来。
此时,经过岁月沉淀的竹乐部有近十个高中生、几个大学生和一两个社会热心人士,这些成员是竹乐部的中坚力量。
“你都高三了,安分点不好么”“你太天真”“人情淡漠”,不理解的声音一直都在。
李兰想,即使能力有限,帮一个是一个;即使身在打仗一样的高三,但奉献爱心,从来都不分时期。
李兰不气馁,不放弃,她和竹乐成员通过半个月的努力,准备把第一次的爱心之箭射向本县灵关镇和硗碛乡的几户人家。
爱心资金、捐助物资哪里来?一开始竹乐部想到那些教师家庭,于是倡议学校的教师子女们捐助图书,结果成员们失望而返。但社会并不冷漠,还有很多跟竹乐部一样乐于奉献的爱心人士。张军就是这些爱心人士中的一个。了解到竹乐部的详细情况后,他寄来了第一笔钱——1000元。他还向竹乐部承诺,等年后工作暂缓一些,准备好详细的竹乐部爱心救助宣传资料后,会在工作单位搞一次集体募捐。成员们感动得无以言表。
有了爱心资金,在部长的带领下,成员们筹得30多本儿童图书,捐出自己的衣物,买了书包、文具,还有一口袋山里小朋友们很少有机会吃的零食,于今年1月29日,真正踏上了爱心的道路。
第一个目的地——灵关镇。
早上8点,包括李兰、萨娜钟、桑木在内的5位成员在宝兴县城集合,一个小时后到达灵关镇。因为要去探望的小孩住在大山里,所以接下来的路只能徒步前去。
正值严冬,天空飘着小雨。灵关镇路况差,泥泞、曲折已不足以形容。要是时值盛夏遇上暴雨,更有可能遭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山区的办学条件落后,很远才有一所学校,即使是早上10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仍有小孩不得不早早起床,不吃早饭,花三四个小时去上学。
走在泥泞的小路上,有成员感叹,真的无法想象那些贫苦的孩子每天去上学要越过多少坎,爬过多少坡;对这种一走就是一身泥的环境,不知那些学习环境优越的学生又作何感想。
成员们拿着大包小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灵关山上,鞋子早已被泥糊得不成样子。
走着走着找不到路了,幸好准备去探望的家庭的父亲下山来接他们。老父衣着单薄,踩着一双不防冻的十多块钱的黄色胶鞋,引领竹乐部成员走到他大山深处的家。一路疾走,所有人衣衫湿透,已经分辨不出雨丝和汗水。
到目的地花了4个小时。周围只有这一户人家,木制房屋松松垮垮,简陋异常,不仅漏雨,还不安全。全家人用一个茶瓶喝水,用一张帕子洗脸,家中两姐妹穿着破旧。见竹乐部来看望他们,姐妹俩羞涩地拿出橘子、苹果、梨、花生来招待他们,这已然是家中最好的东西。家里经济来源少,父亲常年在家乡近周做零工,背砖挑沙,母亲在家务农,家境虽贫寒至此,老父仍然坚毅地撂下话:只要孩子好好读书,能考上大学,自己就是砸锅卖铁也送!
“我们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就是聊聊天,交交朋友。”李兰这么说,她并不把竹乐部看得有多么高。藏族女孩萨娜钟告诉两姐妹自己家在农村,家庭情况也不好,受资助才一直读到了高三,她希望姐妹俩好好学习。
结束灵关镇第一访,回到镇上是下午3点,所有人的腿都麻木了,完全迈不开脚。体会到做爱心公益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竹乐部并没有停下脚步,循着摩托车行驶过的印迹继续灵关第二访。
“绿衣服女孩”,他们口中这个亲切称呼的主人公,一岁时失去父亲,母亲改嫁,其他亲戚不管不问,她便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两年前,爷爷的离去使得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小女孩叫周丹宇,她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割猪草,洗衣做饭,大人该做的事她一件不落。成员们惊呼,多么懂事的孩子呀!相比之下都有些自惭形秽。周丹宇上小学五年级,周围没有邻居,上学放学从来都是独来独往,团队成员很担心,山里住户分散,人烟稀少,若她和奶奶发生什么事都无人知晓。但周丹宇从不怨天尤人,她乐观、开朗地生活在大山的怀抱里,和她亲爱的奶奶在一起。
竹乐部去看她的时候,家里厨房垮了一半,有山里的野狗从垮塌的漏洞处钻进来偷东西吃。李兰说:“昏暗的屋内没有灯,奶奶在厨房急急生火,丹宇则乐呵呵地说家里好久没来人了。我感受着两人欢快的情绪,努力将眼前的水雾化开,承诺一句‘我们会经常来’。”
第二天,团队到了硗碛乡。硗碛乡是藏区,属于高山气候,山里道路坡长路陡,路面结冰打滑,车熄了两次火,团队成员们只有下来推行。他们坚持着到了支援家庭。家里的小女孩在读二年级,也和奶奶生活在一起,靠捡废品为生。小女孩为成员们端板凳、倒水,她的懂事和责任心再一次让竹乐部的成员们感动和沉思。
2月7号,是小学开学的日子,李兰惦记着小丹宇,她上学要走两个多小时,奶奶有关节病,不能长途跋涉陪她去报名。成员桑木有车,李兰拉上他去接小丹宇,带她去报名。
报完名离开学校的时候,李兰发现第一天去看望的两姐妹在校门口等她,李兰惊喜地发现,大姐穿着自己送给她的衣服。自己的爱心在他人身上体现了价值,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动和欣喜的了。
在竹乐部成员们眼中,那些孩子都是成长于大山的坚强小草,每一座大山里,也都隐藏着“小草”们的笑与泪。看着这些带着笑与泪的脸庞,竹乐部成员们一面很心酸,一面却很感动,感动于小朋友们的乐观、坚强,“我们条件比他们好,毅力却不如他们”“我们不是在资助他们,而是在互相帮助,我们高三了,他们帮助我们获得了向上的力量,还有学习的激情”。
竹乐爱心俱乐部虽已满两岁,但它才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部长满怀憧憬,诚恳而认真地道出了竹乐部接下来的发展计划:
高三的成员先认真学习,全力以赴准备高考。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给予别人力量;
不考的同学就负责宣传;
社会捐助物资,适合儿童的给儿童送去,不适合的义卖或是再捐给社会机构;
网站还在筹备中,已组建“竹乐爱心俱乐部”QQ群……
竹乐部的真诚付出、爱心救助慢慢影响了周围许多人,有一位服兵役的同学,当完兵会加入;有读高中的同学说以后过来支教,教说普通话;还有大学生说会过来支教教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