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生习作的目标,仅靠语文教材每学期安排的七八次习作训练远远不够,灵活有效的练笔形式应该成为写作训练的重要补充。对此,我进行了探索,引导学生将练笔的内容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将思考的角度从课本迁移到生活,将习作的感悟从文字迁移到心灵,练笔炼心,圆融并进,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常态练笔——多给生活留个影
“常态练笔”指的是经常性的、有一定规律地对学生进行练笔训练。练笔的目的除了提高写作能力之外,主要是启发学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于这一方面的训练,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点从选材上下功夫,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进行引导。训练中采用教师定题和自由定题两种方式,要求适当放低,以鼓励为主,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同学,只要他写了就表扬。对于写得好、写作上有进步的文章或片断,我坚持在班里交流。通过以上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排除畏难情绪,循序渐进,使其找到写作的乐趣。
二、随文练笔——读写结合助深化
随文练笔是配合教学的需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对课文主题进行提炼或拓展。我的主要做法有:
1.对凝练语句扩展写。在一些文章特别是诗词中,理解含义深刻、描写凝练的语句往往是学习中的难点。有时,只靠口头的表述难以深入理解,借助练笔进行扩展则一举多得。它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对典型片断仿照写。文章中的典型片断往往文质兼美,是学生进行片断练笔的最佳借鉴。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方面,也是深化、迁移学生思维的良好途径。例如,学完《桂林山水》一课,我让学生仿写“漓江的水”这一片断,按“总——分一总”构段模式,写自己亲临过的某一景点。结果,学生从“新疆天池的水”写到“华南植物园的草”;从“香山的红叶”写到“沙面的建筑”;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写到“家门口的水池”;从“天空的白云”写到“海边的石头”……题材极尽变化,既是一次美的熏陶,又是典型段的典型练笔。
3.对一篇课文延伸写。学完一篇文章,从思维的广度和情感的深度引导学生进行回味、感悟,用练笔的形式进行巩固深化,同样可以成为随文练笔的重要途径。延伸的方面可以多种多样,扩写、缩写、续写、有感而写等等,都是延伸的内涵。深化情感、内化知识、开启思路、锻炼文笔则是延伸的目的和结果。如学完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让学生为这位可怜的小女孩写一首诗。开始,部分同学不敢写,认为自己根本不会写诗。我便鼓励学生:只要你分行写,意思清楚了,就是“诗歌”。显然,只要有真感情,是否成“诗”已不重要,也不是我的真正目的。然后,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诗作”,我都给予充分肯定。
4.对一组课文提炼写。(略)
三、创意练笔——广开思路促升华
“创意练笔”的重点在于有“创意”,目的是锻炼学生观察和思维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达到广开思路、升华心灵的效果。
1.培养观察的灵敏性。学生的观察能力灵敏与否,直接反映了他对社会、生活、学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思维灵敏性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练笔有意识地对此进行训练,意义深远。
2.培养观察的习惯性。学生经常性地对社会和人生进行观察和感悟,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必将终生受益。这有赖于老师用心进行引导——对此,创意练笔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比如关于心灵陶冶方面的练笔,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我最感动的一刻》《做个快乐读书人》《每天都是一场新的战斗》《感受平静》《把懒惰踩扁》等练笔,学生对生活与人生的观察,对心灵的省思和感悟也就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性。
3.培养观察的深刻性。从观察到思维的深刻性是学生心灵真善美的一个体现,它的培养必然伴随着情感不断趋于真诚的过程。因而,培养观察的深刻性是“创意练笔”的直接目的和重要内容。如2005年寒假,我布置了练笔的新方式:以“美”为主题,拍摄一组照片(六张左右),并给每张照片配上一段文字描述。这一新颖的形式吸引不少同学较好地完成了作业。有的拍摄了婴儿的憨笑,有的拍摄了祖国的山水,有的是冬天滑雪,有的是新年塑像,还有助人为乐图、天安门广场留影、虎门硝烟台、海边风光、青春风采……部分学生给照片的配文也相当生动、精彩,可谓图文并茂。这样的练笔既有新意,又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陶冶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一、常态练笔——多给生活留个影
“常态练笔”指的是经常性的、有一定规律地对学生进行练笔训练。练笔的目的除了提高写作能力之外,主要是启发学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于这一方面的训练,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点从选材上下功夫,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进行引导。训练中采用教师定题和自由定题两种方式,要求适当放低,以鼓励为主,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同学,只要他写了就表扬。对于写得好、写作上有进步的文章或片断,我坚持在班里交流。通过以上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排除畏难情绪,循序渐进,使其找到写作的乐趣。
二、随文练笔——读写结合助深化
随文练笔是配合教学的需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对课文主题进行提炼或拓展。我的主要做法有:
1.对凝练语句扩展写。在一些文章特别是诗词中,理解含义深刻、描写凝练的语句往往是学习中的难点。有时,只靠口头的表述难以深入理解,借助练笔进行扩展则一举多得。它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对典型片断仿照写。文章中的典型片断往往文质兼美,是学生进行片断练笔的最佳借鉴。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方面,也是深化、迁移学生思维的良好途径。例如,学完《桂林山水》一课,我让学生仿写“漓江的水”这一片断,按“总——分一总”构段模式,写自己亲临过的某一景点。结果,学生从“新疆天池的水”写到“华南植物园的草”;从“香山的红叶”写到“沙面的建筑”;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写到“家门口的水池”;从“天空的白云”写到“海边的石头”……题材极尽变化,既是一次美的熏陶,又是典型段的典型练笔。
3.对一篇课文延伸写。学完一篇文章,从思维的广度和情感的深度引导学生进行回味、感悟,用练笔的形式进行巩固深化,同样可以成为随文练笔的重要途径。延伸的方面可以多种多样,扩写、缩写、续写、有感而写等等,都是延伸的内涵。深化情感、内化知识、开启思路、锻炼文笔则是延伸的目的和结果。如学完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让学生为这位可怜的小女孩写一首诗。开始,部分同学不敢写,认为自己根本不会写诗。我便鼓励学生:只要你分行写,意思清楚了,就是“诗歌”。显然,只要有真感情,是否成“诗”已不重要,也不是我的真正目的。然后,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诗作”,我都给予充分肯定。
4.对一组课文提炼写。(略)
三、创意练笔——广开思路促升华
“创意练笔”的重点在于有“创意”,目的是锻炼学生观察和思维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达到广开思路、升华心灵的效果。
1.培养观察的灵敏性。学生的观察能力灵敏与否,直接反映了他对社会、生活、学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思维灵敏性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练笔有意识地对此进行训练,意义深远。
2.培养观察的习惯性。学生经常性地对社会和人生进行观察和感悟,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必将终生受益。这有赖于老师用心进行引导——对此,创意练笔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比如关于心灵陶冶方面的练笔,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我最感动的一刻》《做个快乐读书人》《每天都是一场新的战斗》《感受平静》《把懒惰踩扁》等练笔,学生对生活与人生的观察,对心灵的省思和感悟也就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性。
3.培养观察的深刻性。从观察到思维的深刻性是学生心灵真善美的一个体现,它的培养必然伴随着情感不断趋于真诚的过程。因而,培养观察的深刻性是“创意练笔”的直接目的和重要内容。如2005年寒假,我布置了练笔的新方式:以“美”为主题,拍摄一组照片(六张左右),并给每张照片配上一段文字描述。这一新颖的形式吸引不少同学较好地完成了作业。有的拍摄了婴儿的憨笑,有的拍摄了祖国的山水,有的是冬天滑雪,有的是新年塑像,还有助人为乐图、天安门广场留影、虎门硝烟台、海边风光、青春风采……部分学生给照片的配文也相当生动、精彩,可谓图文并茂。这样的练笔既有新意,又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陶冶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