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期/枯水期南四湖溶解性有机物差异特征

来源 :中国给水排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2580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大的调蓄湖泊,研究南四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组成、来源与时空变化规律,对于保障东线调水水质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与平行因子分析模型(PARAFAC)等技术手段研究2019年5月及11月不同水文情景下南四湖CDOM组成与来源特征。结果表明,PARAFAC解析EEMs获得3种荧光组分,即微生物作用的类腐殖酸C1、陆源类腐殖酸C2和类色氨酸C3。其中组分C1和C3贡献较大,二者合计可达80%,表明南四湖水体自生源类CDOM含量可能高于外源输入。组分C
其他文献
根据当前我国城乡供水存在的水质、水量差异等现状,充分利用《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行业技术交流前沿平台和浙江等地区规范化水厂与现代化水厂建设成果,以及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巩固工程等先进经验,保障饮用水安全优质,使我国城乡供水事业更上新台阶,让人民群众从"有水喝""喝好水"到"水好喝"的目标宗旨,2021年10月11日—13日,《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与联池水务联合主办的"第九届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交流会"在
期刊
选取北京某市政污泥高级厌氧消化处理项目(工艺采用污泥浓缩+离心脱水+热水解+厌氧消化+板框压滤脱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工艺各节点的污泥进行采样,并利用静态顶空法检测污泥挥发出的恶臭物质组分及浓度。结果表明,该工艺中污泥挥发出的典型恶臭物质主要包括硫化氢(H_2S)、甲硫醇(CH_3SH)、氨(NH_3)、二甲基硫醚(CH_3SCH_3)、甲苯、乙苯、D-柠檬烯等。原始污泥、热水解后污泥以及厌氧消化
期刊
异化金属还原菌广泛存在于海底和河流等沉积物中,与水环境中各类有机物的迁移转化息息相关。但是目前关于异化金属还原菌降解难降解有机药物的研究相对匮乏,故选取嘉陵江磁器口河段三个不同取样点的河底沉积物(A、B、C)进行异化金属还原菌的富集培养,结果表明,三种沉积物均能够以合成铁氧化物悬浮液(Fe_s)、合成锰氧化物悬浮液(Mn_s)、赤铁矿粉末(Fe_p)、二氧化锰粉末(Mn_p)作为电子受体富集得到异
期刊
将三种含氯预氧化剂——氯(Cl_2)、氯胺(NH_2Cl)和二氧化氯(ClO_2)与粉末活性炭(PAC)、碳纳米管(CNT)两种碳材料联合,考察去除饮用水中高浓度锰的效果与机理,并探究有效氧化体系在不同初始锰离子浓度及实际水条件下的除锰效果。结果表明:只有氯与碳材料的联用体系表现出了催化氧化能力,PAC比CNT具有更好的催化效果,4 mg/L Cl_2联合10 mg/L PAC或CNT分别反应10
期刊
针对低温微污染地下水,设计开发了两级生物强化过滤工艺,研究了生物强化作用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流程为原水→一级跌水曝气→一级生物强化过滤(无烟煤+锰砂)→二级鼓风曝气→二级生物强化过滤(活性炭+无烟煤)→出水,稳定出水浊度为0.2 NTU、色度为3度、锰含量为0.03 mg/L、铁含量为0.01 mg/L、COD_(Mn)为1.9 mg/L、氨氮为0.05 mg/L,远低于《生
期刊
针对市政管网爆管监测问题,采用智能消防栓组网进行水压在线检测研究。选择具有环网的两类市政管网,利用智能消防栓压力传感器和窄带物联网(NB-IoT),并通过消防栓放水模拟爆管实时采集压力信号。分析结果表明,日常工况存在瞬态压力突变信号,爆管导致的压力瞬变信号虽有幅值但衰减较快,且爆管瞬态压降明显大于稳态压降;进一步结合水力模型分析,监测点合理密布、合理采样及局域联动分析可有效甄别爆管信号。
期刊
采用紫外/氯高级氧化工艺处理煤化工高盐废水,探讨了不同投氯量对废水中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氧化前后紫外吸收、荧光特性和可生化性的变化。首先率定了余氯对COD测试方法的影响,发现了与氯离子影响不同的线性负干扰。结果表明,单独紫外或单独加氯对COD或DOC的作用较小,而紫外/氯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在投氯量为240 mg/L、紫外辐照时间为25 min(对应紫外剂量为6 000 mJ/cm
期刊
针对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在处理废水过程中存在处理效果差、臭氧利用率低等问题,开展了臭氧催化氧化技术的工艺设备优化研究,通过设置臭氧塔不同出水高度、增加尾气喷淋吸收、布置两段进气以及耦合双氧水等方式设计出新型臭氧催化氧化装置,以山东某企业生化出水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新型臭氧催化氧化装置的性能。结果表明,臭氧塔出水高度在7.0 m以上、增加臭氧尾气前喷淋、布置一段底部进气、适量投加双氧水的情况下,对废水的处
期刊
针对我国西北村镇地区窖水微污染现状,为保障村民饮用水安全,采用预臭氧强化电絮凝联用超滤工艺处理微污染窖水,分析了单独超滤、预臭氧强化电絮凝及联用工艺对微污染窖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臭氧投量为3 mg/L、极板间距为10 mm、电流密度为26.76 A/m~2、电解时间为15 min条件下,联用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率最高,其对COD_(Mn)、UV_(254)、NH_3-N的去除率由单独超滤的20
期刊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北方某水厂清水池底泥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基于门、属水平剖析细菌、古细菌、真菌的种类和相对丰度,同时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对用户水质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清水池底泥共检测到30门、55纲、79目、152科、410属细菌,9门18属古细菌,以及4门16属真菌;清水池底泥中的微生物菌群丰度较高,均属于水体和土壤中常见的微生物,有微量可能致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