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冲击、“80后”青年的特殊家庭背景,使得社会感恩教育功能与家庭感恩教育功能相对弱化,而大学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对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及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对于健全大学生个体人格、营造和谐校园及建设和谐社会能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萨仁图野(1971- ),女,新疆和静人,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山东 济南 2501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69-02
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冲击、“80后”青年的特殊家庭背景,使得社会感恩教育功能与家庭感恩教育功能相对弱化,而大学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对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及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对于健全个体人格、营造和谐校园及建设和谐社会能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大学感恩教育是社会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感恩教育之所必要、之所以需及时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也是解决社会问题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感恩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育“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把大学感恩教育提上日程,正是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精神混乱局面、家庭感恩教育功能弱化的需要。笔者从社会现象分析及感恩教育的作用入手,针对性地提出大学感恩教育的相关举措。
一、不和谐的大学生“忘恩”的社会现象
近年来,大学生知恩不报的情况屡见于报端,《工人日报》曾报道深圳青年歌手丛飞捐资助学11年,捐款300多万元供养了170多个贫困孩子读书,自己却交不起女儿的托儿费,还不起购房贷款,在他身患绝症,负债累累,在许多好心人为他捐款的同时,一些曾经接受过丛飞捐助的人却知恩不报,无动于衷。《南方都市报》4月18日报道:四川某中学食堂师傅张大爷六年来提供免费午餐资助了八十多名贫困学生,但他的好心并没换来好报,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全无音信,没有一人回来看望过他。曾经引起网上热议的电影演员孙俪的停捐事件也是由此种现象引起。大学生毕业不还助学贷款的现象也多有存在,另外忘恩于父母、集体、学校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总之不感恩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上相当突出。然而种种不知道感恩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转型,二是“80后”家庭教育的溺爱所致,三是学校教育中也缺少感恩教育。
(一)社会转型与感恩意识的扭曲
社会转型需要付出代价,代价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人类主体性的缺失,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扭曲,以及人文精神的遮蔽。高兆明指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信仰危机是社会精神发展中的否定性环节,其核心是人的存在方式变迁及由此所引发的人与人的存在意义系统的危机。可见社会转型是以产生精神扭曲为代价的,而这种精神扭曲反映到大学生身上就包括“忘恩”。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统一起来,这其中包括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扭曲。导致大学生负恩的现象比较突出,其中有“经济人”的原因,“经济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物,“经济人”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还没有得到规则的制约的情况下,会将利益任意发挥,造成思想混乱,大学生的忘恩可以说也是由这种原因导致的。此外不愿“旧事重提”也是导致忘恩的原因之一。
(二)“80后”大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是感恩缺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80后”是大学生的主体,在校大学生多是80后出生的,鉴于这一特定时期的大学生多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虚荣,任性,只看眼前利益,不敢负责任,贪图享受。这种精神的根源来自于家庭。80后成长的家庭,生活富裕,独生子女,自然形成凡事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而且都非常“独”、懒,事情能有别人干绝不自己动手;凡事都要别人安排好,如果没安排不会主动做。不会从全局、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眼前哪儿有利就往哪里去,明天别处有利就投向别处,毫无立场。80后做事不愿出头,出事都躲得远远的,怕吃亏,道德观念、是非观念、责任观念在80后那里根本行不通,还有一套很怪异的行为准则。关键的一点就是很多学生认为,别人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这种特定家庭背景下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想到去感恩?
(三)感恩教育的缺失
当前,社会的道德约束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熟人社会”正被广泛的社会流动所稀释,“陌生人社会”正在逐渐形成,而感恩教育从未明确提到教学的日程上来。这就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把别人想得很坏,以至于觉得他人的帮助必定是出于某种目的,或者某种利益,因而感受不到别人的恩情又何谈感恩?
二、大学感恩教育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大学的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大学生如何做人,大学感恩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大学生的学习多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是离家型的教育。尽管民主的社会使学生拥有了很大的学习选择性,但是也给学生不学习滋生了诸多条件,感恩教育可以督促学生形成自我约束,通过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形式增进学习的积极性。
(二)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荣辱观、价值观和担负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高度。
(三)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高校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感恩教育来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感恩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使每一个接受帮助的在校大学生都能健健康康的发展。
(四)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感恩是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工作中会珍惜现在的工作岗位,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公司为岗位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们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因此容易获得工作岗位,从而得到锻炼而迅速成长起来,大大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进而使得感恩情感转化为感恩行动。培养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家庭和睦;从社会而言,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六)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谐的种子。感恩是温暖的阳光,感恩是感情的黏合剂。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爱、情同手足。所以,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和对抗,多些友善和快乐。
(七)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为和谐社会提供具有和谐意识的社会建设者,和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而感恩教育所培养的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才为社会和谐提供人力保障,通过感恩做知恩图报、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三、加强大学感恩教育的举措
针对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当前学校应将感恩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认识感恩教育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感恩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要深刻领会感恩在大学生思想、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感恩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二)感恩教育要从思想教育入手
以“八荣八耻”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感恩教育要从小事抓起
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提倡大学生做“小事”,从学生主动擦黑板、清扫寝室、节俭朴素、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等具体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
(四)感恩教育要融入教学管理
感恩教育无处不在,将其有机地融入日常教学管理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五)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要利用多方位、多形式、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和氛围影响。思想政治者积极引导,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
(六)感恩教育要搭建相应的载体
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校园活动中,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开设情感教育课或专题,开通心理情感热线;搞好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等。
(七)感恩教育要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的行动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而且首先要做到感恩,这样就能起到“不禁而止”的效果,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
(八)在感恩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强调科学性
要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提高家长、学校、社会的整合力度;要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要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要注重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3]陈胜云.社会发展与代价意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1).
[4]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1(1).
[5]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1).
[6]陈胜云.社会发展与代价意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1).
[7]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1(1).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萨仁图野(1971- ),女,新疆和静人,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山东 济南 2501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69-02
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冲击、“80后”青年的特殊家庭背景,使得社会感恩教育功能与家庭感恩教育功能相对弱化,而大学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对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及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对于健全个体人格、营造和谐校园及建设和谐社会能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大学感恩教育是社会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感恩教育之所必要、之所以需及时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也是解决社会问题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感恩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育“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把大学感恩教育提上日程,正是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精神混乱局面、家庭感恩教育功能弱化的需要。笔者从社会现象分析及感恩教育的作用入手,针对性地提出大学感恩教育的相关举措。
一、不和谐的大学生“忘恩”的社会现象
近年来,大学生知恩不报的情况屡见于报端,《工人日报》曾报道深圳青年歌手丛飞捐资助学11年,捐款300多万元供养了170多个贫困孩子读书,自己却交不起女儿的托儿费,还不起购房贷款,在他身患绝症,负债累累,在许多好心人为他捐款的同时,一些曾经接受过丛飞捐助的人却知恩不报,无动于衷。《南方都市报》4月18日报道:四川某中学食堂师傅张大爷六年来提供免费午餐资助了八十多名贫困学生,但他的好心并没换来好报,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全无音信,没有一人回来看望过他。曾经引起网上热议的电影演员孙俪的停捐事件也是由此种现象引起。大学生毕业不还助学贷款的现象也多有存在,另外忘恩于父母、集体、学校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总之不感恩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上相当突出。然而种种不知道感恩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转型,二是“80后”家庭教育的溺爱所致,三是学校教育中也缺少感恩教育。
(一)社会转型与感恩意识的扭曲
社会转型需要付出代价,代价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人类主体性的缺失,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扭曲,以及人文精神的遮蔽。高兆明指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信仰危机是社会精神发展中的否定性环节,其核心是人的存在方式变迁及由此所引发的人与人的存在意义系统的危机。可见社会转型是以产生精神扭曲为代价的,而这种精神扭曲反映到大学生身上就包括“忘恩”。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统一起来,这其中包括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扭曲。导致大学生负恩的现象比较突出,其中有“经济人”的原因,“经济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物,“经济人”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还没有得到规则的制约的情况下,会将利益任意发挥,造成思想混乱,大学生的忘恩可以说也是由这种原因导致的。此外不愿“旧事重提”也是导致忘恩的原因之一。
(二)“80后”大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是感恩缺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80后”是大学生的主体,在校大学生多是80后出生的,鉴于这一特定时期的大学生多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虚荣,任性,只看眼前利益,不敢负责任,贪图享受。这种精神的根源来自于家庭。80后成长的家庭,生活富裕,独生子女,自然形成凡事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而且都非常“独”、懒,事情能有别人干绝不自己动手;凡事都要别人安排好,如果没安排不会主动做。不会从全局、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眼前哪儿有利就往哪里去,明天别处有利就投向别处,毫无立场。80后做事不愿出头,出事都躲得远远的,怕吃亏,道德观念、是非观念、责任观念在80后那里根本行不通,还有一套很怪异的行为准则。关键的一点就是很多学生认为,别人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这种特定家庭背景下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想到去感恩?
(三)感恩教育的缺失
当前,社会的道德约束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熟人社会”正被广泛的社会流动所稀释,“陌生人社会”正在逐渐形成,而感恩教育从未明确提到教学的日程上来。这就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把别人想得很坏,以至于觉得他人的帮助必定是出于某种目的,或者某种利益,因而感受不到别人的恩情又何谈感恩?
二、大学感恩教育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大学的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大学生如何做人,大学感恩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大学生的学习多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是离家型的教育。尽管民主的社会使学生拥有了很大的学习选择性,但是也给学生不学习滋生了诸多条件,感恩教育可以督促学生形成自我约束,通过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形式增进学习的积极性。
(二)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荣辱观、价值观和担负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高度。
(三)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高校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感恩教育来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感恩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使每一个接受帮助的在校大学生都能健健康康的发展。
(四)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感恩是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工作中会珍惜现在的工作岗位,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公司为岗位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们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因此容易获得工作岗位,从而得到锻炼而迅速成长起来,大大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进而使得感恩情感转化为感恩行动。培养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家庭和睦;从社会而言,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六)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谐的种子。感恩是温暖的阳光,感恩是感情的黏合剂。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爱、情同手足。所以,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和对抗,多些友善和快乐。
(七)大学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为和谐社会提供具有和谐意识的社会建设者,和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而感恩教育所培养的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才为社会和谐提供人力保障,通过感恩做知恩图报、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三、加强大学感恩教育的举措
针对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当前学校应将感恩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认识感恩教育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感恩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要深刻领会感恩在大学生思想、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感恩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二)感恩教育要从思想教育入手
以“八荣八耻”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感恩教育要从小事抓起
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提倡大学生做“小事”,从学生主动擦黑板、清扫寝室、节俭朴素、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等具体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
(四)感恩教育要融入教学管理
感恩教育无处不在,将其有机地融入日常教学管理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五)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要利用多方位、多形式、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和氛围影响。思想政治者积极引导,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
(六)感恩教育要搭建相应的载体
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校园活动中,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开设情感教育课或专题,开通心理情感热线;搞好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等。
(七)感恩教育要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的行动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而且首先要做到感恩,这样就能起到“不禁而止”的效果,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
(八)在感恩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强调科学性
要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提高家长、学校、社会的整合力度;要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要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要注重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3]陈胜云.社会发展与代价意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1).
[4]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1(1).
[5]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1).
[6]陈胜云.社会发展与代价意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1).
[7]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