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北京看过一场法语版的话剧,现场很多粉丝,大半是年轻的女孩,她们做cosplay的装扮,或者穿汉服,人手一台相机,演出过程中全程拍摄,而演出结束的一瞬间,她们迅速冲到台前,手机、相机、鲜花一应俱全,一副训练有素的样子。我一边鼓掌,一边看着这群女孩。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到纽约出差,拍摄间隙一个人在街上乱转,逛累了,在第五大道打车。司机是一个阿拉伯大叔,车子开得飞快,他每说一句话都要回头看看我,吓得我一路心惊肉跳,生怕他撞车。
大叔人很可爱,等红绿灯的时候他又转过身来问我:“你是第一次来纽约吧?”
“啊?你能看出来啊?”我当时怯生生地问他。
“当然,纽约人打车伸手非常干脆,不容置疑,你呢,手伸得犹犹豫豫的。孩子,下一次要果断,要表现出i own the place的感觉。”
我坐在那,听傻了,点头如捣蒜。
可惜,那大约是我唯一在纽约打车的经历。而在可预见的将来,除非万不得已,纽约或者美国其他地方,我暂时就不去了。所以也没法验证一下,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有沒有进步,是不是已经有“i own the place”的底气了。
我觉得我好像并没有长进。所以演出结束后,我饶有兴致地,微微有些羡慕地,看着舞台前那堆兴奋尖叫的女孩,她们那么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做粉丝的单纯的快乐。
理直气壮并不是简单粗暴、傲慢无礼,它是直抒胸臆、尊重规则、守护权利。我觉得生活的性别是男,而且是那种让人头痛,常被吐槽的钢铁直男。他的可恶在于他绝不拐弯抹角,所以别说黛玉葬花没用,晴雯撕扇都没用。对付他们,必须直接木兰从军或者穆桂英挂帅。
你的爱恨与渴望,不要期待生活来猜。
幽怨、压抑、委曲求全都没有用,想说就表达,想要就争取,就像那些趾高气扬地在舞台前乱成一团的女孩一样。所以我能想到的最可贵的年轻的品质,就是理直气壮,眼里有光。
这一阵我有机会遇见不少年轻的观众。
有一天,一个29岁的女孩等我到天黑,一直等我结束了全部的工作,她只为跟我讲自己的“中年危机”。我知道她是认真的,她的眼泪痛苦都是真实的。还有一名大一男孩,跑到我面前,带着哭腔讲了自己异地恋的女友背弃了他。
还有一个早就走出校园独立生活的女孩,也是一直流着泪,抱怨父母不断地逼她相亲,她几乎绝望麻木,准备对生活缴械投降。
当然,也有目标笃定,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人生,绝不为外界所动。有一个大三男孩,睁着圆圆的大眼睛,自信地跟我规划着他的未来:本科毕业以后,他要考研考到北京,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未来从政。
这些年轻人都是理直气壮的——哪怕是困惑、痛苦着的。他们的人生中没有语焉不详,没有避重就轻、躲躲闪闪,更没有从何谈起、不说也罢的尴尬。哪怕流泪的时候,在没有路灯的校园里,我仍然能看到他们眼里有光。
一生很长,出发时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念和光亮,怎么支撑并照亮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