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袁智英(1972-)女,回族,湖南常德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文化障碍展开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学生文化缺失、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阅读;文化差异;交际;图式理论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阅读作为语言学习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固然重要,但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往往会对学习者的阅读造成困扰和短路。传统的文化渗透局限于课文背景知识的简单导入和对个别文化现象的简单讲解,无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拟从词汇、句法、篇章、背景知识及深层文化的方面加以探讨。
1英汉文化差异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1.1词汇差异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词汇差异是影响读者阅读理解力的重要因素。在两种语言中,有些词汇的字面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其联想意义和比喻意义千差万别,如 “cat”在在英美等国有“心怀叵测的人”或“包藏祸心的人”的意思,而汉语中联想的是“馋”;再如 “turn the table”(扭转局面),“black sheep”(败家子,害群之马)等给常学生理解造成困惑。
1.2句法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碍
英汉基本句式结构存在很多明显的差异,学生习惯了母语传统的句式特点,对英语句式特点不适应,常常影响阅读速度。如 “Representatives from 185 UN members gather together to make a promise they will take rapid action to eliminat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so that they can join with men to create and share peace and prosperity of the 21st century.”整个句子表意清楚,学生不了解英语句式特征就很难顺畅地理解作者意思。
1.3语篇模式上的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
受不同思维模式影响,英语语段往往先表达主题句或立论句,再分点对其论证说明,句、段间连贯自然;汉语语篇则常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式对某一中心加以展开。中国学生阅读时往往将注意力游离在段中或段后,忽略段首的主题句,在做一些综合理解题时不能及时地抓住关键信息,从而影响阅读效率。
1.4背景文化知识和深层文化造成的理解障碍
英汉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常造成学生对英语文章的误解或无法理解,如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该句如果没有 《圣经》 故事中上帝造人的文化背景,要正确理解这个句子就不那么容易了。此外,中英在时间取向、价值观、宗教习俗等方面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如西方文化重视隐私;而中国文化重亲密关系。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用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去审视目的语文化现象,从而造成对目的语价值观的不理解或误解。
2 阅读过程及问题分析
阅读过程是一个解码过程。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所输入的信息与大脑中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换句话说,阅读需要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解码,编码必须与图式网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当读者把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时,就能达到读者与作者互相交流的目的。否则,阅读理解就会失败(叶淑芳, 2008)。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克服文化缺失造成的障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与作者所提供的信息能联系起来的图式。
3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建议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首先要自己充分意识到认知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其次,教师在传播语言知识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传授文化知识。导入文化时应体现实用性、 阶段性和适合性原则(束定芳,1996)。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3.1 从词汇、句法及语篇方面加大文化渗透
(1)充分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渗透文化。如遇到与颜色相关词汇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要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还要了解在各自文化中的具体涵义。特别是一些来自于神话、典故、寓言、传说等词汇,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向其介绍相关文化知识。
(2) 充分理解句法的差异,在教授句法的过程中渗透文化。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帮助学生认识中英句法特点,如英语注重结构、形式;汉语注重意合,比较简洁;英语句重心在前,汉语句重心在后;英语多被动句,汉语多主动句。对句法差异的分析和介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对听说写等其他能力也是一种促进。
(3) 充分理解篇章的差异,在讲解篇章过程中渗透文化。篇章阅读主要体现为语篇的宏观结构理解及其间逻辑关系的把握。作为英语学习者,在阅读时只有改变汉语的螺旋式思维为英语直线式思维才能流畅地理解文章的前因后果、整体和细节,领会作者想传达的意思。
3.2从社交礼节及习俗和价值观方面着手,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国与英美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与之相关的文化会在阅读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视听和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中西方在价值观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教师可通过讨论、比较差异使学生适应这些文化,如开设文化讲座等加深学生对中英文化中面子观、隐私等的差异性认识。
3.3了解两种语言在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方面的差异,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文化。
非语言交际是指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过程,如表情、手势、声音暗示及衣食住行等各种社会习惯(赵兰玉,2007)。教师可通过讲解法、演示法、视听法或通过英语活动真实体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非语言交际知识,进而更好地理解原文。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文化,要学好语言是不可能的。学习者只有时刻注意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点滴积累,才会增强阅读时的理解力,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叶淑芳.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 教书育人, 2008.
[3] 赵兰玉. 外语教学中应注意非语言交际差异[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文化障碍展开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学生文化缺失、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阅读;文化差异;交际;图式理论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阅读作为语言学习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固然重要,但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往往会对学习者的阅读造成困扰和短路。传统的文化渗透局限于课文背景知识的简单导入和对个别文化现象的简单讲解,无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拟从词汇、句法、篇章、背景知识及深层文化的方面加以探讨。
1英汉文化差异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1.1词汇差异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词汇差异是影响读者阅读理解力的重要因素。在两种语言中,有些词汇的字面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其联想意义和比喻意义千差万别,如 “cat”在在英美等国有“心怀叵测的人”或“包藏祸心的人”的意思,而汉语中联想的是“馋”;再如 “turn the table”(扭转局面),“black sheep”(败家子,害群之马)等给常学生理解造成困惑。
1.2句法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碍
英汉基本句式结构存在很多明显的差异,学生习惯了母语传统的句式特点,对英语句式特点不适应,常常影响阅读速度。如 “Representatives from 185 UN members gather together to make a promise they will take rapid action to eliminat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so that they can join with men to create and share peace and prosperity of the 21st century.”整个句子表意清楚,学生不了解英语句式特征就很难顺畅地理解作者意思。
1.3语篇模式上的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
受不同思维模式影响,英语语段往往先表达主题句或立论句,再分点对其论证说明,句、段间连贯自然;汉语语篇则常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式对某一中心加以展开。中国学生阅读时往往将注意力游离在段中或段后,忽略段首的主题句,在做一些综合理解题时不能及时地抓住关键信息,从而影响阅读效率。
1.4背景文化知识和深层文化造成的理解障碍
英汉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常造成学生对英语文章的误解或无法理解,如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该句如果没有 《圣经》 故事中上帝造人的文化背景,要正确理解这个句子就不那么容易了。此外,中英在时间取向、价值观、宗教习俗等方面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如西方文化重视隐私;而中国文化重亲密关系。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用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去审视目的语文化现象,从而造成对目的语价值观的不理解或误解。
2 阅读过程及问题分析
阅读过程是一个解码过程。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所输入的信息与大脑中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换句话说,阅读需要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解码,编码必须与图式网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当读者把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时,就能达到读者与作者互相交流的目的。否则,阅读理解就会失败(叶淑芳, 2008)。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克服文化缺失造成的障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与作者所提供的信息能联系起来的图式。
3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建议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首先要自己充分意识到认知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其次,教师在传播语言知识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传授文化知识。导入文化时应体现实用性、 阶段性和适合性原则(束定芳,1996)。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3.1 从词汇、句法及语篇方面加大文化渗透
(1)充分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渗透文化。如遇到与颜色相关词汇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要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还要了解在各自文化中的具体涵义。特别是一些来自于神话、典故、寓言、传说等词汇,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向其介绍相关文化知识。
(2) 充分理解句法的差异,在教授句法的过程中渗透文化。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帮助学生认识中英句法特点,如英语注重结构、形式;汉语注重意合,比较简洁;英语句重心在前,汉语句重心在后;英语多被动句,汉语多主动句。对句法差异的分析和介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对听说写等其他能力也是一种促进。
(3) 充分理解篇章的差异,在讲解篇章过程中渗透文化。篇章阅读主要体现为语篇的宏观结构理解及其间逻辑关系的把握。作为英语学习者,在阅读时只有改变汉语的螺旋式思维为英语直线式思维才能流畅地理解文章的前因后果、整体和细节,领会作者想传达的意思。
3.2从社交礼节及习俗和价值观方面着手,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国与英美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与之相关的文化会在阅读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视听和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中西方在价值观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教师可通过讨论、比较差异使学生适应这些文化,如开设文化讲座等加深学生对中英文化中面子观、隐私等的差异性认识。
3.3了解两种语言在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方面的差异,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文化。
非语言交际是指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过程,如表情、手势、声音暗示及衣食住行等各种社会习惯(赵兰玉,2007)。教师可通过讲解法、演示法、视听法或通过英语活动真实体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非语言交际知识,进而更好地理解原文。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文化,要学好语言是不可能的。学习者只有时刻注意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点滴积累,才会增强阅读时的理解力,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叶淑芳.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 教书育人, 2008.
[3] 赵兰玉. 外语教学中应注意非语言交际差异[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