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前,已具备的知识经验有:能够从整体上认识一些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的研究已基本结束;生活经验有: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形体表象。这节课,主要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构成要素,并探索这些要素的相关特征,为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打下知识基础。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一些在课堂上用到的相关实物、长方体框架、天士博电子白板课件等。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盒子。
三、说教学环节设计
本课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动手实践,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深化认识;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为这样的三步:
1.看图分类,复习旧知。
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如果你认识它,就请直接叫出它的名字。(依次出现各图形,学生说出相应的名字。)“如果老师想让你给给它们分为两类,你将怎么分?(让学生应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进行分类,课堂已经很好地互动起来。)
说明:这样开门见山,导入新课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2.列举生活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先让学生自由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再出示实物,说说是什么形状?这样,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把这一环节分成四块,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1. 触摸物体,明确探究要素。
(1)让学生自由摸一摸手中的长方体。(2) 教师根据学生摸的情况,分别引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分别摸一摸不同的面、棱、顶点。重点介绍:两个面相交而成的边线,叫做棱。这里的3条棱相交于一点,叫顶点。(这里结合实物触摸,电子白板展示,形象直观,突出了重点,便于认识。)
说明:像这样,利用课堂上学生随机生成的资源为教学活动的推进服务,既体现了课堂教学基于学生,又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思维方向。
2. 引导探究面的特征。
(1)利用实物(粉笔盒),学生数一数,共有6个面。带领学生按顺序数,指导有序地数面时,要保持手中的长方体位置不能变换,共3组相对的面。(2)接下来,引导发现面的形状、大小特征。请大家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学生活动)汇报交流得出: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完成表格。(结合实物,可比一比对面,加上白板演示,能进一步加深认识。)有的长方体也有一组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对此,可以看实物盒子感知一下。
说明:在这一块,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给下面学生独立的探究活动积累了相关的经验。
3. 独立探究棱和顶点
(1) 出示探究棱和顶点特征的表格。(2)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棱、顶点的特征。(3)汇报交流(结合白板演示,发现棱的特征和顶点的个数),完成表格。(4)总结。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刚才,大家通过探索,发现了长方体的棱有12条,且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那么,可分为几组相等的棱?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屏幕演示)。接着,通过“说一说”,对长方体的长、宽、高的认识进行了巩固。最后,说说这个长方体的前面、上面等面上的长和宽,及面积,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学习服务。
4. 利用迁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动画展示长方体演变成正方体过程。(2)那么正方体又有哪些特征呢?你能够利用刚才研究长方体时获得的经验,自行研究一下吗?(出示正方体特征表格)。(3)学生小组合作研究。(4)汇报交流,完成表格。(5)利用板书,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异同,引导得出长、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用韦恩图表示。
说明:上面两个教学环节分别通过合作,探究出长方体棱的特点,并利用迁移探究出正方体的特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走进生活”的设计,注重将知识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这样的设计,既侧重于知识点的夯实,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结语:
整节课的教学,在利用电子白板的辅助教学下,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了发现,在激烈的讨论中明白了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了成功!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前,已具备的知识经验有:能够从整体上认识一些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的研究已基本结束;生活经验有: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形体表象。这节课,主要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构成要素,并探索这些要素的相关特征,为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打下知识基础。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一些在课堂上用到的相关实物、长方体框架、天士博电子白板课件等。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盒子。
三、说教学环节设计
本课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动手实践,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深化认识;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为这样的三步:
1.看图分类,复习旧知。
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如果你认识它,就请直接叫出它的名字。(依次出现各图形,学生说出相应的名字。)“如果老师想让你给给它们分为两类,你将怎么分?(让学生应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进行分类,课堂已经很好地互动起来。)
说明:这样开门见山,导入新课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2.列举生活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先让学生自由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再出示实物,说说是什么形状?这样,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把这一环节分成四块,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1. 触摸物体,明确探究要素。
(1)让学生自由摸一摸手中的长方体。(2) 教师根据学生摸的情况,分别引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分别摸一摸不同的面、棱、顶点。重点介绍:两个面相交而成的边线,叫做棱。这里的3条棱相交于一点,叫顶点。(这里结合实物触摸,电子白板展示,形象直观,突出了重点,便于认识。)
说明:像这样,利用课堂上学生随机生成的资源为教学活动的推进服务,既体现了课堂教学基于学生,又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思维方向。
2. 引导探究面的特征。
(1)利用实物(粉笔盒),学生数一数,共有6个面。带领学生按顺序数,指导有序地数面时,要保持手中的长方体位置不能变换,共3组相对的面。(2)接下来,引导发现面的形状、大小特征。请大家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学生活动)汇报交流得出: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完成表格。(结合实物,可比一比对面,加上白板演示,能进一步加深认识。)有的长方体也有一组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对此,可以看实物盒子感知一下。
说明:在这一块,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给下面学生独立的探究活动积累了相关的经验。
3. 独立探究棱和顶点
(1) 出示探究棱和顶点特征的表格。(2)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棱、顶点的特征。(3)汇报交流(结合白板演示,发现棱的特征和顶点的个数),完成表格。(4)总结。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刚才,大家通过探索,发现了长方体的棱有12条,且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那么,可分为几组相等的棱?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屏幕演示)。接着,通过“说一说”,对长方体的长、宽、高的认识进行了巩固。最后,说说这个长方体的前面、上面等面上的长和宽,及面积,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学习服务。
4. 利用迁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动画展示长方体演变成正方体过程。(2)那么正方体又有哪些特征呢?你能够利用刚才研究长方体时获得的经验,自行研究一下吗?(出示正方体特征表格)。(3)学生小组合作研究。(4)汇报交流,完成表格。(5)利用板书,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异同,引导得出长、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用韦恩图表示。
说明:上面两个教学环节分别通过合作,探究出长方体棱的特点,并利用迁移探究出正方体的特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走进生活”的设计,注重将知识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这样的设计,既侧重于知识点的夯实,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结语:
整节课的教学,在利用电子白板的辅助教学下,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了发现,在激烈的讨论中明白了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