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形态,介绍了其危害症状、诱发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控制纹枯病发生蔓延、降低病害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53.11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2-0162-01
随着高产杂交稻品种的推广,氮肥用量增加,稻田复种指数上升,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50%。特别在早稻直播区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所致损失已跃居水稻三大病害之首。
1病原菌形态
主要有菌丝和菌核2种形态。在病斑发生数日后,肉眼可见表面有菌丝长出,纠结成团呈扁球形、肾状或不规则的菌核,先为白色,后变暗褐色。菌丝与菌核相连,空气干燥时,菌核极易脱落。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作物或杂草的残体上越冬。水稻收割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也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
2危害症状
又称花纹病、花脚秆,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小点,后逐渐扩大,边缘暗绿色,中央灰褐色,天气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呈椭圆形或云形状。安义县早、中、晚稻自苗期至穗期均有纹枯病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侵害,以抽穗期前后为发病盛期,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由下向上扩展,侵入茎秆并蔓延到剑叶,甚至造成穗部发病。
(1)秧田期。先在近水面处侵害秧苗叶鞘,后蔓延到叶片,引起叶鞘腐烂、叶片枯萎,厢面形成小块状死苗。
(2)大田期。先在近水面处叶鞘侵入,发病后叶鞘腐烂或枯死;叶片发病导致枯黄卷缩,提早枯死;剑叶叶鞘受害严重时,常不能抽穗,出现包颈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稻穗发病则穗颈、颖壳等部位呈灰褐色病斑,致使结实不良、粒重下降,甚至全穗枯死;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茎秆易折,发病严重时一般矮秆品种立地枯死,中、高秆品种常造成贴地倒伏。
3诱发因素
3.1寄主范围
纹枯病寄主范围广,其中重要的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花生、甘蔗、甘薯、芋、菱角以及紫云英等绿肥作物,重要的杂草寄主有稗、莎草,马唐草、游草等。
3.2菌源基数
凡上年发病轻,或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较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当菌核落入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一般遗留的菌核约150万粒/hm2,重病田约900万~1 200万粒/hm2,发病特别严重的田块可达到3 000万~4 500万粒/hm2。
3.3品种抗性
早稻发病重于晚稻,雙季晚稻发病较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比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要轻。
3.4环境条件
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病害,发病温度18~34 ℃,流行温度22~28 ℃,90%以上湿度最适合发病。一般在高温阴雨天、密植稻田郁闭、长期深灌田间湿度大等情况下病害蔓延快,发病重。早稻孕穗前气温较低,病势扩展缓慢,孕穗后,气温升高,如遇雨季,病情发展迅猛,这一时期是病害发展的高峰期。双季晚稻进入孕穗至抽穗阶段,如阴天多雨,温度又适宜病情发展,则可出现一个发病时期,10月上旬因受北方寒流的影响气温常降到22 ℃左右,病害逐渐停止,所以双季晚稻的纹枯病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
3.5栽培管理
一是长期深水灌田,影响根系发育,植株抗病性差;二是施肥不合理,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迟,使水稻生长前期封行过早,田间郁闭后期茎叶徒长,降低其抗病性;三是栽插过密,特别是直播田,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形成有利于纹枯病发生的田间小气候。
4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必须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4.1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对纹枯病抗性高的资源较少,目前生产上早稻耐病品种有两优287、先农23号等;中稻品种有两优培九、香两优一号等;晚稻耐病品种有金优298、中优288等[1]。
4.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田间菌核量极大,要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应坚持年年捞,每季捞,大面积捞。捞出菌核要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田间的菌源,并清理田边杂草,能有效预防纹枯病发生与流行。
4.3栽培防病
一是合理密植,推广机械栽插,实行宽窄行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二是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避免长期深灌,促进稻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三是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化学氮肥应早施,切忌水稻生长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做到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2]。
4.4适时施药保护
每季水稻分蘖期应加强调查,根据发病早迟、轻重,确定防治时期和主防治田块,控制病害扩展[3-4]。过迟或过早施药,防治效果均不理想。防治适期及防治指标:一般分蘖后期病丛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目前有一些高感品种抽穗后病害仍能发展,引起剑叶和穗轴发病,后期仍需注意防治。前期(分蘖末期)施药可杀死气生菌丝,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后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施药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的垂直扩展,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常用药剂:5%井冈霉素水剂、20%井冈霉素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3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喷药时让药液尽可能多地喷向水稻中下部。使用井冈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2 h内保证不下大雨时进行。
5参考文献
[1] 吴雪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82.
[2] 许科友,黎祖德,黄莉.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0(2):9.
[3] 张武利,曹炳宏,许成生.五河县2008年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52.
[4] 王安,刘剑锋,胡兆平.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2):58,65.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53.11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2-0162-01
随着高产杂交稻品种的推广,氮肥用量增加,稻田复种指数上升,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50%。特别在早稻直播区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所致损失已跃居水稻三大病害之首。
1病原菌形态
主要有菌丝和菌核2种形态。在病斑发生数日后,肉眼可见表面有菌丝长出,纠结成团呈扁球形、肾状或不规则的菌核,先为白色,后变暗褐色。菌丝与菌核相连,空气干燥时,菌核极易脱落。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作物或杂草的残体上越冬。水稻收割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也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
2危害症状
又称花纹病、花脚秆,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小点,后逐渐扩大,边缘暗绿色,中央灰褐色,天气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呈椭圆形或云形状。安义县早、中、晚稻自苗期至穗期均有纹枯病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侵害,以抽穗期前后为发病盛期,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由下向上扩展,侵入茎秆并蔓延到剑叶,甚至造成穗部发病。
(1)秧田期。先在近水面处侵害秧苗叶鞘,后蔓延到叶片,引起叶鞘腐烂、叶片枯萎,厢面形成小块状死苗。
(2)大田期。先在近水面处叶鞘侵入,发病后叶鞘腐烂或枯死;叶片发病导致枯黄卷缩,提早枯死;剑叶叶鞘受害严重时,常不能抽穗,出现包颈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稻穗发病则穗颈、颖壳等部位呈灰褐色病斑,致使结实不良、粒重下降,甚至全穗枯死;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茎秆易折,发病严重时一般矮秆品种立地枯死,中、高秆品种常造成贴地倒伏。
3诱发因素
3.1寄主范围
纹枯病寄主范围广,其中重要的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花生、甘蔗、甘薯、芋、菱角以及紫云英等绿肥作物,重要的杂草寄主有稗、莎草,马唐草、游草等。
3.2菌源基数
凡上年发病轻,或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较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当菌核落入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一般遗留的菌核约150万粒/hm2,重病田约900万~1 200万粒/hm2,发病特别严重的田块可达到3 000万~4 500万粒/hm2。
3.3品种抗性
早稻发病重于晚稻,雙季晚稻发病较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比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要轻。
3.4环境条件
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病害,发病温度18~34 ℃,流行温度22~28 ℃,90%以上湿度最适合发病。一般在高温阴雨天、密植稻田郁闭、长期深灌田间湿度大等情况下病害蔓延快,发病重。早稻孕穗前气温较低,病势扩展缓慢,孕穗后,气温升高,如遇雨季,病情发展迅猛,这一时期是病害发展的高峰期。双季晚稻进入孕穗至抽穗阶段,如阴天多雨,温度又适宜病情发展,则可出现一个发病时期,10月上旬因受北方寒流的影响气温常降到22 ℃左右,病害逐渐停止,所以双季晚稻的纹枯病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
3.5栽培管理
一是长期深水灌田,影响根系发育,植株抗病性差;二是施肥不合理,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迟,使水稻生长前期封行过早,田间郁闭后期茎叶徒长,降低其抗病性;三是栽插过密,特别是直播田,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形成有利于纹枯病发生的田间小气候。
4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必须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4.1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对纹枯病抗性高的资源较少,目前生产上早稻耐病品种有两优287、先农23号等;中稻品种有两优培九、香两优一号等;晚稻耐病品种有金优298、中优288等[1]。
4.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田间菌核量极大,要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应坚持年年捞,每季捞,大面积捞。捞出菌核要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田间的菌源,并清理田边杂草,能有效预防纹枯病发生与流行。
4.3栽培防病
一是合理密植,推广机械栽插,实行宽窄行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二是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避免长期深灌,促进稻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三是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化学氮肥应早施,切忌水稻生长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做到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2]。
4.4适时施药保护
每季水稻分蘖期应加强调查,根据发病早迟、轻重,确定防治时期和主防治田块,控制病害扩展[3-4]。过迟或过早施药,防治效果均不理想。防治适期及防治指标:一般分蘖后期病丛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目前有一些高感品种抽穗后病害仍能发展,引起剑叶和穗轴发病,后期仍需注意防治。前期(分蘖末期)施药可杀死气生菌丝,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后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施药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的垂直扩展,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常用药剂:5%井冈霉素水剂、20%井冈霉素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3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喷药时让药液尽可能多地喷向水稻中下部。使用井冈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2 h内保证不下大雨时进行。
5参考文献
[1] 吴雪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82.
[2] 许科友,黎祖德,黄莉.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0(2):9.
[3] 张武利,曹炳宏,许成生.五河县2008年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52.
[4] 王安,刘剑锋,胡兆平.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2):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