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与深化,“课堂生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作为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家的关注。教师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有策略地创设和捕捉课堂上动态演进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利用即时生成的资源来创新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形成更开放、更民主、互动多元与创新的生成性特征,让课堂更受期待。笔者以此为视角做了一些探究性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课堂生成;课堂教学;教学资源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与深化,课堂作为语文学习与实践的重要阵地正悄无声息地变化着,越来越异于传统讲授式的线形空间,更像一个立体的、流动的、有弹性的块状共生体。这一变化得益于“生成”这一饱含灵气和生命力的课堂元素的诞生。“课堂生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作为一种丰润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家的关注。
一、“课堂生成”的含义
“生成”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个义项:①(自然现象)形成;②经过化学反应形成;③产生。从词义可以看出,“生成”与“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提升的过程与结果,它具有動态渐变、创新产生的特征。再把“生成”的概念放到课堂教学中,那就是相对于传统的预设性课堂而言的。所谓“课堂生成”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动态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来不断创新课堂的一种课堂情境。
这种课堂情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具有丰富的内涵。从认知的角度看,它是知识之间的继承与发展;从思维角度讲,它是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学知识”向“练能力”的提升;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个性张扬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气场。举个例子说,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师生间的问答就是课堂里的主流场景,所问的问题都是以老师的引导为主,实际上学生在学的层面上是被动的。而在生成的课堂情景中,学生提出并探究因自己的思考而产生的教师不曾想到的问题。这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结合情境的个人观点就生成了新的课堂教学资源。经过学生鲜活、主动的思考,这类更贴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教学资源更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给学生更多独立个性发展的机会。
二、“课堂生成”的可贵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所形成“高能耗”和“低产出”的弊端令不少语文老师头疼不已。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新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等旧的教学形态中走了出来,开始关注语文课堂的实际效益与效率,关注学生主体,关注教学资源的拓展整合,力图建构出一种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与学生对话的课堂中,不少老师发现一些具有随机性、意外性的师生话题更受学生欢迎,从而提升了学习的时效值。这些临场生成的话题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境界,使课堂形成更开放、更民主、更互动的特征。其次,它的多元与创新性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更受期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具有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自身的理解。在某些教育情景中学生会就非预设的某个点激发出自己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同时也促使这些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正是课堂生成的可贵之处。首先,从课堂结构来看,生成元素的介入改变了传统预设课堂的单一线性设计,而是让课堂变得有弹性,有期待性。其次,课堂生成形成常规性引导将改变学生思维的配角地位,让学生从知识的认知体转变为参与知识建构的生命体。第三,从学习能动性的角度看,学生也从填鸭式的学习状态过渡到自助式主动学习。课堂里积聚着丰富的精神活动,教师在言传身教之余与学生切磋琢磨、教学相长,这才是鲜活的课堂形态。
三、“课堂生成”的策略
当然,课堂上的生成教学并不是随性的,可遇不可求的,它是有方向、有目标、有方法促成的。尤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生成可用资源,再将资源重组、去粗取精,这是有目的的生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大量的课堂信息,教师要善于捕捉它们,判断它们是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然后运用有价值的信息点亮学生智慧的火种。总的来说,笔者在课堂生成上引入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预设留白,引导生成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得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是教学目标实施性的体现。课堂离不开预设,但如果预设更有弹性,有空间留白,让学生参与并深化、拓展预设,那相比单纯封闭的预设课堂,留白生成的部分就是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设计。譬如,具体到语文研学课堂上,研学问题的设计可以是提纲挈领式的,起到牵引和生发的作用。笔者在讲授《窃读记》这篇课文的时候只用了一个问题做统领:“这篇文章中,作者写窃读的滋味到底是写快乐多一点还是写惧怕多一点呢?”然后,笔者将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窃读快乐或是惧怕的证据上,而学生就表现得很踊跃了。留白让学生有了更动态的选择,个性化的理解。同学的辩论开始此起彼伏,有的说文章的许多细节都在表现作者的惧怕心理;有的说所有的惧怕都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的,没有快乐也就无所谓惧怕了。在课堂上笔者捕捉到了这句话的信息,引导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判断有没有道理。此处展开的讨论与思考的对话就是生成性的资源。“因为期待表扬,所以惧怕批评;因为期待成功,所以惧怕失败;因为无所期待,所以无所害怕。”五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有很多个性化的解读和认知,思维活过来了。这种为学生的能动思考而做的预设,是使课堂生成更有方向性、成效性的一种预设。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有过或无法预料的情况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从而将“动态生成”的课堂引向精彩。 (二)情境激发,催化生成
情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的一种场景。好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和冲动。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在情境的激发下会更具有爆发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情境内容更容易引发深思,假设争论,表达观点。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的学习中,围绕看闲书的问题,笔者设置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这个情景,让学生扮演父女,围绕该不该看闲书展开对话。课堂上立刻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双方各有侧重,一方说不应该上课看,一方说多看课外书大有好处。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他们又举出许多例子、论据来支持自己,一下子全班同学进入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这些展示出的生活经验、阅读观点都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在生生的真诚对话中他们相互启发,相互感染,思维火花被点燃,老师再相机引导、归纳,可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和认知效果。可见,情境催化生成,能催发许多新的教学契机。
(三)捕捉话题点,拓展生成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主体支配地位。有时候更应当退居侧席,让学生走到台前开展个性化学习。当然,这并不是要淡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内容、有质量地学习,学会思维,形成能力。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们的话题点来拓展个性化学习的维度。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话题点可拓展生成:
1. 疑问点
学而生疑是求学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传统课堂里这些问题往往会由教师来包办代替,老师问学生答,貌似就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但实际上,学生的理解水平、认知程度、关注兴趣各不相同,思维过程各有侧重,因而在课堂问题设计的时候要留有空间让学生自发地追问。自主生疑,主动探求,是课堂生成的一则策略。
2. 失误点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误区或认识上的偏差也是生成的教学资源。事实上,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财富,学生正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和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生生间、师生间的评论和糾正,容易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3. 争论点
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这个话题点上可延展成很好的生成资源。在辩论中针锋相对,对同一问题出现两种或多种彼此不相融的观点。为了论证己方观点就需要拓展更多的认知,锻炼更好的表达,寻求更好的合作。争论是课堂生成的“富矿”,师生围绕某一问题产生争论往往更容易实现情感的共鸣、学习的升华。
4. 意外点
课堂中出现偶发事件,如教师的某种失误,是乐于被学生发现并被指出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成点,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
如果说在传统课堂里,“课堂生成”不过是种偶发现象,那么在新课程理念,在“研学后教”模式下的课堂则把“课堂生成”当作一种高效价值的追求。“课堂生成”既是教育机智的体现,也是课堂活力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主动地构建和利用“课堂生成”所产生的教学资源,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一种习惯,既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生成中享受学习的灵动。这是新课改理念下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一种具有指标意义的尝试。以上观点的提出还有许多粗鄙之处,只是抛砖引玉,留待同行斧正赐教。
参考文献:
[1]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陈玉琨,代蕊华.课程与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课堂生成;课堂教学;教学资源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与深化,课堂作为语文学习与实践的重要阵地正悄无声息地变化着,越来越异于传统讲授式的线形空间,更像一个立体的、流动的、有弹性的块状共生体。这一变化得益于“生成”这一饱含灵气和生命力的课堂元素的诞生。“课堂生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作为一种丰润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家的关注。
一、“课堂生成”的含义
“生成”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个义项:①(自然现象)形成;②经过化学反应形成;③产生。从词义可以看出,“生成”与“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提升的过程与结果,它具有動态渐变、创新产生的特征。再把“生成”的概念放到课堂教学中,那就是相对于传统的预设性课堂而言的。所谓“课堂生成”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动态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来不断创新课堂的一种课堂情境。
这种课堂情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具有丰富的内涵。从认知的角度看,它是知识之间的继承与发展;从思维角度讲,它是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学知识”向“练能力”的提升;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个性张扬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气场。举个例子说,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师生间的问答就是课堂里的主流场景,所问的问题都是以老师的引导为主,实际上学生在学的层面上是被动的。而在生成的课堂情景中,学生提出并探究因自己的思考而产生的教师不曾想到的问题。这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结合情境的个人观点就生成了新的课堂教学资源。经过学生鲜活、主动的思考,这类更贴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教学资源更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给学生更多独立个性发展的机会。
二、“课堂生成”的可贵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所形成“高能耗”和“低产出”的弊端令不少语文老师头疼不已。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新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等旧的教学形态中走了出来,开始关注语文课堂的实际效益与效率,关注学生主体,关注教学资源的拓展整合,力图建构出一种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与学生对话的课堂中,不少老师发现一些具有随机性、意外性的师生话题更受学生欢迎,从而提升了学习的时效值。这些临场生成的话题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境界,使课堂形成更开放、更民主、更互动的特征。其次,它的多元与创新性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更受期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具有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自身的理解。在某些教育情景中学生会就非预设的某个点激发出自己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同时也促使这些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正是课堂生成的可贵之处。首先,从课堂结构来看,生成元素的介入改变了传统预设课堂的单一线性设计,而是让课堂变得有弹性,有期待性。其次,课堂生成形成常规性引导将改变学生思维的配角地位,让学生从知识的认知体转变为参与知识建构的生命体。第三,从学习能动性的角度看,学生也从填鸭式的学习状态过渡到自助式主动学习。课堂里积聚着丰富的精神活动,教师在言传身教之余与学生切磋琢磨、教学相长,这才是鲜活的课堂形态。
三、“课堂生成”的策略
当然,课堂上的生成教学并不是随性的,可遇不可求的,它是有方向、有目标、有方法促成的。尤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生成可用资源,再将资源重组、去粗取精,这是有目的的生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大量的课堂信息,教师要善于捕捉它们,判断它们是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然后运用有价值的信息点亮学生智慧的火种。总的来说,笔者在课堂生成上引入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预设留白,引导生成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得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是教学目标实施性的体现。课堂离不开预设,但如果预设更有弹性,有空间留白,让学生参与并深化、拓展预设,那相比单纯封闭的预设课堂,留白生成的部分就是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设计。譬如,具体到语文研学课堂上,研学问题的设计可以是提纲挈领式的,起到牵引和生发的作用。笔者在讲授《窃读记》这篇课文的时候只用了一个问题做统领:“这篇文章中,作者写窃读的滋味到底是写快乐多一点还是写惧怕多一点呢?”然后,笔者将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窃读快乐或是惧怕的证据上,而学生就表现得很踊跃了。留白让学生有了更动态的选择,个性化的理解。同学的辩论开始此起彼伏,有的说文章的许多细节都在表现作者的惧怕心理;有的说所有的惧怕都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的,没有快乐也就无所谓惧怕了。在课堂上笔者捕捉到了这句话的信息,引导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判断有没有道理。此处展开的讨论与思考的对话就是生成性的资源。“因为期待表扬,所以惧怕批评;因为期待成功,所以惧怕失败;因为无所期待,所以无所害怕。”五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有很多个性化的解读和认知,思维活过来了。这种为学生的能动思考而做的预设,是使课堂生成更有方向性、成效性的一种预设。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有过或无法预料的情况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从而将“动态生成”的课堂引向精彩。 (二)情境激发,催化生成
情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的一种场景。好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和冲动。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在情境的激发下会更具有爆发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情境内容更容易引发深思,假设争论,表达观点。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的学习中,围绕看闲书的问题,笔者设置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这个情景,让学生扮演父女,围绕该不该看闲书展开对话。课堂上立刻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双方各有侧重,一方说不应该上课看,一方说多看课外书大有好处。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他们又举出许多例子、论据来支持自己,一下子全班同学进入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这些展示出的生活经验、阅读观点都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在生生的真诚对话中他们相互启发,相互感染,思维火花被点燃,老师再相机引导、归纳,可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和认知效果。可见,情境催化生成,能催发许多新的教学契机。
(三)捕捉话题点,拓展生成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主体支配地位。有时候更应当退居侧席,让学生走到台前开展个性化学习。当然,这并不是要淡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内容、有质量地学习,学会思维,形成能力。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们的话题点来拓展个性化学习的维度。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话题点可拓展生成:
1. 疑问点
学而生疑是求学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传统课堂里这些问题往往会由教师来包办代替,老师问学生答,貌似就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但实际上,学生的理解水平、认知程度、关注兴趣各不相同,思维过程各有侧重,因而在课堂问题设计的时候要留有空间让学生自发地追问。自主生疑,主动探求,是课堂生成的一则策略。
2. 失误点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误区或认识上的偏差也是生成的教学资源。事实上,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财富,学生正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和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生生间、师生间的评论和糾正,容易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3. 争论点
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这个话题点上可延展成很好的生成资源。在辩论中针锋相对,对同一问题出现两种或多种彼此不相融的观点。为了论证己方观点就需要拓展更多的认知,锻炼更好的表达,寻求更好的合作。争论是课堂生成的“富矿”,师生围绕某一问题产生争论往往更容易实现情感的共鸣、学习的升华。
4. 意外点
课堂中出现偶发事件,如教师的某种失误,是乐于被学生发现并被指出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成点,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
如果说在传统课堂里,“课堂生成”不过是种偶发现象,那么在新课程理念,在“研学后教”模式下的课堂则把“课堂生成”当作一种高效价值的追求。“课堂生成”既是教育机智的体现,也是课堂活力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主动地构建和利用“课堂生成”所产生的教学资源,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一种习惯,既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生成中享受学习的灵动。这是新课改理念下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一种具有指标意义的尝试。以上观点的提出还有许多粗鄙之处,只是抛砖引玉,留待同行斧正赐教。
参考文献:
[1]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陈玉琨,代蕊华.课程与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