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是终身化的学习。语文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四种能力的提高都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学又可以称之为人学。有人说:生活态度决定生活质量,生活品位决定人生乐趣。即将走上社会的考生,以怎样的姿态开启自己的新生活,直接影响到其生活质量与人生品味。在相对公平的高考这个平台上,高考作文则考查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素养。高考作文有引导和启发的责任,它通过生活趣味强烈的材料、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生活情趣乃至人生境界。
2015年江西高考语文选用的是全国新课标I卷,相对来说更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作文选用的一段材料:“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警察前来后对父亲进行批评教育,此事引起社会争议。以此为内容,写一封信800字的信。可选择给违章当事人、女儿、警察写。”一出考场,有些考生就吐槽:我练了三年的记叙文(议论文),竟然在最后一刻功亏一篑……材料中明确规定以信的形式行文,近几年来,中国掀起了一阵国学风,“汉语桥” “汉字听写大会” “中华好诗词”等形式,让国人去自觉地感悟国学,传承国学精粹。信属于应用文的一种,按道理来说对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一件挺简单的事情。然而,事实却让人咋舌,高中毕业生信的格式完全无误的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反观应用文中简单的请假条,现如今又有几个学生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
笔者认为这绝非是一件信格式不会,抑或是应用文不会这么简单的事情。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现代科技发达了,很多传统都在慢慢地遗失,淡化在人们的视线外。提到信,很多学生都嗤之以鼻,一条短信或一个电话之类就可以搞定的事情,还要通过信来表达就有些矫揉造作;其二,高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应试类的信息,对于这些应用文格式有所忽视;其三,生活的浮躁,信息增多,让学生在选择上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针对上述情况,我觉得还需要对症下药。语文的学习绝非是应付高考,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都应该转变观念,将语文的学习作为一个终身学习。并且多留意生活,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對于女儿举报父亲这一举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看法。本题的材料是取材于5月份的一则新闻。阅读理解上的难度都不大。父亲开车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儿迫于无奈,也出于安全考虑,选择举报。高考选择这“两难”的材料,让考生从抉择中明确是非。其中隐含着两个核心词:亲情和法规。孰轻孰重,如何权衡,如何抉择,是写作的关键。本篇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写:重视亲情,呵护亲情,必须要以遵守社会规则为前提(亲情角度);人人都应该遵守法律的底线,遵者人敬之,违者人恶之(遵守法规角度);法律法规还需要有完善的地方,要严密细致,有更多的可操作性,不能寄托于他人的举报(社会角度)等。本文的写作审题不难,难就难在情感的把握,需要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需要自己理性的思辨来论述清楚这件事。
同是2015年新课标卷II“三个人谁最有风采”中,其关注点更贴近生活实际,关注人生,关注生命价值。近几年高考作文中都在尽力地引导学生理性思辨,客观辩证,体会人生的乐趣。比如:2014年上海卷材料作文题“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激发考生思考世界上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同时也可以反观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庄子的《逍遥游》中,他追求的绝对的精神自由的片面性;2013年安徽卷以萧伯纳的两句名言为材料,引导学生在哲理思辨中感知“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不能这样?”的理性魅力。
总而言之,文学的魅力在于你用心地感悟生活中的点滴。学生学习语文并非纯粹地应付高考,真正地要对语文感兴趣,关心生活中的点滴,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同时,多多感悟生活,以理性的思辨去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感悟人生的真、善、美,对生活充满憧憬和期待,从而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精神境界。?笸(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第三中学)
2015年江西高考语文选用的是全国新课标I卷,相对来说更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作文选用的一段材料:“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警察前来后对父亲进行批评教育,此事引起社会争议。以此为内容,写一封信800字的信。可选择给违章当事人、女儿、警察写。”一出考场,有些考生就吐槽:我练了三年的记叙文(议论文),竟然在最后一刻功亏一篑……材料中明确规定以信的形式行文,近几年来,中国掀起了一阵国学风,“汉语桥” “汉字听写大会” “中华好诗词”等形式,让国人去自觉地感悟国学,传承国学精粹。信属于应用文的一种,按道理来说对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一件挺简单的事情。然而,事实却让人咋舌,高中毕业生信的格式完全无误的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反观应用文中简单的请假条,现如今又有几个学生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
笔者认为这绝非是一件信格式不会,抑或是应用文不会这么简单的事情。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现代科技发达了,很多传统都在慢慢地遗失,淡化在人们的视线外。提到信,很多学生都嗤之以鼻,一条短信或一个电话之类就可以搞定的事情,还要通过信来表达就有些矫揉造作;其二,高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应试类的信息,对于这些应用文格式有所忽视;其三,生活的浮躁,信息增多,让学生在选择上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针对上述情况,我觉得还需要对症下药。语文的学习绝非是应付高考,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都应该转变观念,将语文的学习作为一个终身学习。并且多留意生活,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對于女儿举报父亲这一举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看法。本题的材料是取材于5月份的一则新闻。阅读理解上的难度都不大。父亲开车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儿迫于无奈,也出于安全考虑,选择举报。高考选择这“两难”的材料,让考生从抉择中明确是非。其中隐含着两个核心词:亲情和法规。孰轻孰重,如何权衡,如何抉择,是写作的关键。本篇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写:重视亲情,呵护亲情,必须要以遵守社会规则为前提(亲情角度);人人都应该遵守法律的底线,遵者人敬之,违者人恶之(遵守法规角度);法律法规还需要有完善的地方,要严密细致,有更多的可操作性,不能寄托于他人的举报(社会角度)等。本文的写作审题不难,难就难在情感的把握,需要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需要自己理性的思辨来论述清楚这件事。
同是2015年新课标卷II“三个人谁最有风采”中,其关注点更贴近生活实际,关注人生,关注生命价值。近几年高考作文中都在尽力地引导学生理性思辨,客观辩证,体会人生的乐趣。比如:2014年上海卷材料作文题“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激发考生思考世界上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同时也可以反观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庄子的《逍遥游》中,他追求的绝对的精神自由的片面性;2013年安徽卷以萧伯纳的两句名言为材料,引导学生在哲理思辨中感知“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不能这样?”的理性魅力。
总而言之,文学的魅力在于你用心地感悟生活中的点滴。学生学习语文并非纯粹地应付高考,真正地要对语文感兴趣,关心生活中的点滴,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同时,多多感悟生活,以理性的思辨去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感悟人生的真、善、美,对生活充满憧憬和期待,从而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精神境界。?笸(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