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改造类动物园更新改造设计研究——以秦皇岛野生动物园为例

来源 :中国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t1988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原有的动物园因城市发展、容量不足和动物福利不佳等原因,大多面临改造建设需求.目前中国大多数动物园都处在从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转型的阶段.以秦皇岛野生动物园为例,研究原址改造类动物园的共性问题和相关解决策略,探讨在尊重动物园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道路交通系统调整、展区和空间布局优化,以及丰富游览体验等,实现动物园的综合保护并发挥动物园自然科普教育的社会职能,最终使动物园从单纯的参观游览向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野生动物保护于一体的生态化动物园发展.
其他文献
在150℃和220℃下分别对自制的Ⅰ型热致液晶聚芳酯(TLCPAR)初生纤维及其热处理纤维进行0~480 h干热老化处理,研究热老化温度和热老化时间对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老化初期,TLCPAR纤维强度下降较大,继续延长热老化时间,纤维强度下降趋势明显变缓;TLCPAR初生纤维在150℃和220℃下热老化时,强度损失率相差不大;TLCPAR热处理纤维在150℃下热老化时延长热老化时间对其强度影响较小,在220℃下长时间热老化后其强度下降比较明显,但热老化480 h后其断裂强度仍达8.6 cN
采用不同表面活性剂对不同粒度和形状的铜(Cu)粉进行表面改性,将改性Cu粉与聚己内酰胺(PA 6)切片共混造粒制得Cu粉质量分数为1.1%的Cu-PA 6抗菌切片,再通过熔融纺丝制备Cu-PA 6抗菌纤维;分析了Cu粉、Cu-PA 6抗菌切片的微观结构形貌及热稳定性,研究了Cu-PA 6抗菌切片的可纺性、Cu-PA 6抗菌纤维的力学性能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油酸包覆球形Cu粉制得的改性Cu粉分散性、热稳定性良好,与PA 6基体的相容性良好;采用油酸包覆球形Cu粉制备的Cu-PA 6抗菌切片可纺性良好,
针对对二甲苯结晶体系中由苯与甲苯及C8芳烃组成的二元、三元及多元体系,选取了固液相平衡计算模型—Van\'t Hoff方程简式,利用该模型计算二元、三元及多元体系的低共熔点温度及对应的低共熔点组成,并绘制三元体系固液相平衡相图.结果表明:由Van\'t Hoff方程简式得到的苯-对二甲苯二元体系固液相平衡计算结果与文献数据吻合较好,表明所选固液相平衡计算模型适合于由苯与甲苯及C8芳烃组成的体系固液相平衡计算;利用Van\'t Hoff方程简式计算得到了由苯与甲苯及C8芳烃组成的二元、三元、四元
自然资本是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资本化,以资本的视角看待自然.绿色基础设施的物质客体作为自然资本存量的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蕴含巨大价值的生态系统服务.将自然资本与绿色基础设施紧密结合,有利于精准制定政策以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管理的关系,实现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本增值.通过梳理30多年来自然资本理论的演变特征,认为自然资本经历了“理论探索阶段”的道德合理化、“应用推广阶段”的应用普及和规范化,以及“制度建设阶段”的制度化变迁.在其影响下,绿色基础设施提升了生态内涵,创新了评估方法,最终二者在制度上走向了融
介绍了静电纺纳米单纤维结构调控及静电纺纳米纤维集合体力学性能增强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提高静电纺纳米纤维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提出建议.静电纺纳米单纤维结构调控因素包括纺丝溶液性质、纺丝参数、环境因素等.静电纺纳米纤维集合体包括纳米纤维束及纳米纤维膜,纳米纤维束力学性能的增强方法包括热拉伸法、加捻法和化学法,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的增强主要通过将纤维有序化,以及在纤维交接处形成黏连点等.此外,介绍了现阶段静电纺纳米纤维材料常用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如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结合悬臂梁技术测试纳米单纤维的拉伸和弯曲性能、采用单
资源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促进了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项目,高温隔热材料因优异的隔热、保温及热稳定性能而备受航空航天、工业熔炉等领域的密切关注.概述了高温隔热材料的热传导、热对流及热辐射机理,介绍了稳态及非稳态的隔热材料导热系数测试方法,阐述了多孔、纤维状及纳米气凝胶隔热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对高温隔热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将其功能化后有望用于建筑、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
中山市南朗镇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里,其从宋代珠江口外的海岛隙地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民主革命的摇篮,经历了漫长的移民开拓与环境改造,即人化自然的过程,最终形成独特的“二龙戏珠”景观.通过文献考证,在GIS系统中复原了南宋至民国时期南朗丰阜湖小流域聚落及风景格局的演变过程:1)海湾时期,早期移民形成福佬与广府两大民系聚落群,奠定最初的地域格局;2)元明时期,农业开发下两大民系的空间竞合,带动小流域从海湾到澙湖的景观演变;3)清代,海防和外商活动打破了原有两大民系分立的格局,南朗破而后立,重新整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
寒地冬季严酷的气候条件对老年人在住区绿地的活动行为影响显著.利用实地调研与问卷结合的方式对哈尔滨市6个样本住区的226位老年居民进行调查,对老年人个体属性、绿地环境特征、环境认知、活动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量化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活动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影响二者的因素.结果 表明,严寒气候背景下:1)住区绿地活动行为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正向调节作用;2)住区绿地活动行为受多因素驱动,其中绿地环境特征对活动频率、时长和类型都有较大影响.最后针对以上结论,对寒地住区绿地的健康设
广泛的国际经验研究可为中国的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策略支撑,并推动其相关理论的完善.系统梳理了德国慕尼黑在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公园的发展脉络,总结了其城市公园系统的分级、分类与分布特征,解析了慕尼黑公园建设中表达其公共属性的4项特征,即全员化的运动场地设置、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供给、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以及灵活高效的功能转换.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为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