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是西溪湿地一年里最有味道的季节。清幽、淡雅、萧索、悠远,有着古代诗词曲折深婉的意境。更让我惊喜的是,其间,一场美妙的国际雕塑展在此开展,为西溪湿地点缀了浓浓的文化意韵。
11月22日开始的雕塑展主要陈列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侧毗邻紫金港路的景观带里,南起西溪天堂入口,北至公园东大门,作品分为守望、相望、秋望三大板块。本次雕塑展的作品大多体量不大,且陈设时充分考虑到作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寻觅其中,一共陈列了50余位国内外著名雕塑家的作品,其中国外艺术作品为11件,它们分别来自巴西、德国、美国、法国、克罗地亚等国家,与众多中国优秀作品一起,为观众奉献了一场雕塑文化的大宴。
《呼吸瓦墙》:向世界展示江南的人文
整个雕塑展上,最吸引游客的莫过于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的作品《呼吸瓦墙》,展出还没开始,这座充满了创意的雕塑就频频见诸报端。它位于西溪天堂入口处右侧,是竖着摆放的一排长约4米、高2米的瓦片,用手轻轻去触碰它,瓦墙便会轻轻下陷;如果你整个人依靠着瓦片,会有一种躺在屋顶上的感觉,但等到你起身回看,瓦墙却又会逐渐恢复如初,非常神奇。
巧的是,我来到西溪的时候,杨奇瑞正好在他的雕塑旁介绍。他说:“江南的传统、江南的人文、江南的生活在人文与自然的积淀下,江南元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居。而瓦是江南民居最重要的部件,瓦是杭州的符号,是江南的符号,也是中国的符号。当我们将屋顶竖起来的就是墙,这是《呼吸瓦墙》这件作品中一部分的理念。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观众的参与,让瓦有生命,让瓦呼吸。”
在杨奇瑞的建议下,大家纷纷体验了这座雕塑的神奇。当观众靠在墙上,墙便会下陷,这是“吸”,墙上便有了影子,当观众离开,墙恢复为平整,这便是“呼”,让瓦墙呼吸。
现场观众里,还有一位来自法国的年轻人—她叫妮拉,在杭州工作,中文讲得很好。这次来西溪,是专程过来参观自己国家艺术家作品的。但来到这里后,她却被杨奇瑞的《呼吸瓦墙》深深吸引了。她告诉我,已经在杭州生活半年了,平时有空也喜欢去西溪、河坊街走走,喜欢杭州江南水乡的味道。“但江南水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又说不上来。”
这次,看到了中国雕塑家的作品之后,“开始有一点点感悟了,我觉得,瓦是一种建筑材料,没有生命的符号,但有意思的是,艺术家能让这些没有生命符号的材料变得有生命,让司空见惯的物件变得奇妙。会呼吸的瓦墙,能够唤起每个人对瓦、对江南文化不同的感受,每次观众触摸瓦片都是一次对江南文化的重新审视。”
《互动音乐装置》:中外文化交融的和谐
据介绍,中国杭州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本届雕塑展的主题是“水陆相望”—创始之初,水与陆即为生灵生存之本。
所以,除了反映江南水乡文化的《呼吸瓦墙》,先锋观念艺术家谷文达创作的、含着“山水”“清远”四字的常青书法碑,中国美院许江院长创作的池塘中漂浮的向日葵灯之外,也有国外作品体现了山与水这个主题。这些外国雕塑与中国作品一起,产生了良好的和谐交融的效果。
比如巴西艺术家尼克拉·贝斯克的《互动音乐装置》,就是其中典范之作。
在一处亲水平台上,你会找到25根金属材质柱子,有轻有重,力气大的人抱着柱子往上一提,然后放掉,钢管“嗖”地滑下去,在下唇部就会发出美妙的声音。25根柱子代表25个音符,如同钢琴键盘。每一根柱子就是一个发音管,直径越大,发出的声音越粗;直径越细,声音越尖细清亮。当你抱着柱子那一刻,空气将被压缩进入发音管的管道中,在发音管下唇部发出声音。
在现场,这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玩具。抱着柱子提起来能听见音乐声,这新鲜玩意儿让几十个孩子乐疯了,互相奔跑追逐,与水进行着零距离的沟通。而家长们也在周围站着参观,对这件作品的好评不绝于耳。
在展出现场的杭州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项晓明对我说,所有作品里,他最欣赏的也是这件《互动音乐装置》。它充分表现了巴西艺术家展现人类、土地、水源之间的生态和谐的理念。通过参与声音创造来刺激有趣的社会交流,鼓起好奇心并引发快乐。这种新型的公共艺术观念和思维给此次邀请展注入了鲜活的能量,为艺术走向与公众文化更广泛的结合探索了新的实现路径。
项晓明说,也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存在,本届雕塑展与前两届相比较显得出新出奇。互动元素让雕塑不再“曲高和寡”,让人看不懂。
《声音橱柜》:更多人见识到了海外文化
可玩、可赏、可回忆,这是我对这届国际雕塑展最深刻的感受。除了国内外雕塑家“山水”理念的融合之外,也让我感受到了海外文化的魅力。
罗马尼亚艺术家让·吕克的作品《I Love U》很有意思,整个作品由简单的木椅和心形的玻璃灯组成,只要坐在椅子上,让椅子感受到温度和爱,心形的灯就会亮起。在现场,不少小朋友争相坐在椅子上。一直到傍晚太阳快下山时,心形的灯光照暖了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让人深深感到海外文化对孩子们的关爱。
此外,还有在北京奥运会上设计《竹之梯》雕塑的H·D·施拉德的作品出现在现场,让人颇感惊喜。这次大师带来的是《木之哨》,新奇的外表引来了不少观众合影留念。
诸如此类可以给大众体验的作品还有许多,雕塑给人的印象不再停留于直白的陈述,而是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性,潜移默化地向观众展示各国雕塑艺术的风采。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靠近紫金港路的一块大草坪上,有一组用老式铁皮箱子叠起来、以橱柜形式出现的雕塑—《声音橱柜》,非常有意思。游客可以去拉风箱最底部的把手,“轰”的一声,很像国外经典动画片《托马斯》中老式蒸汽火车的轰鸣声。
橱柜大概有四米高,以孩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声音,寻找记忆。作者以生活用品的碎片重组作为发声装置,希望通过“橱柜”储存记忆,熟悉的节奏可以把你带回那一段久远的记忆中。还可以靠近一扇古旧的门窗,仿佛能听到小巷里敲着小锣竹鼓的叫卖声;转几下罗盘,听到儿时吹过的笛子,把人带回童年时光……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所说,雕塑不仅是用来欣赏的,还是用来互动的。而这次杭州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正是在互动中融合了文化,让中外雕塑艺术在展示中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本文照片由李忠拍摄)
11月22日开始的雕塑展主要陈列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侧毗邻紫金港路的景观带里,南起西溪天堂入口,北至公园东大门,作品分为守望、相望、秋望三大板块。本次雕塑展的作品大多体量不大,且陈设时充分考虑到作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寻觅其中,一共陈列了50余位国内外著名雕塑家的作品,其中国外艺术作品为11件,它们分别来自巴西、德国、美国、法国、克罗地亚等国家,与众多中国优秀作品一起,为观众奉献了一场雕塑文化的大宴。
《呼吸瓦墙》:向世界展示江南的人文
整个雕塑展上,最吸引游客的莫过于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的作品《呼吸瓦墙》,展出还没开始,这座充满了创意的雕塑就频频见诸报端。它位于西溪天堂入口处右侧,是竖着摆放的一排长约4米、高2米的瓦片,用手轻轻去触碰它,瓦墙便会轻轻下陷;如果你整个人依靠着瓦片,会有一种躺在屋顶上的感觉,但等到你起身回看,瓦墙却又会逐渐恢复如初,非常神奇。
巧的是,我来到西溪的时候,杨奇瑞正好在他的雕塑旁介绍。他说:“江南的传统、江南的人文、江南的生活在人文与自然的积淀下,江南元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居。而瓦是江南民居最重要的部件,瓦是杭州的符号,是江南的符号,也是中国的符号。当我们将屋顶竖起来的就是墙,这是《呼吸瓦墙》这件作品中一部分的理念。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观众的参与,让瓦有生命,让瓦呼吸。”
在杨奇瑞的建议下,大家纷纷体验了这座雕塑的神奇。当观众靠在墙上,墙便会下陷,这是“吸”,墙上便有了影子,当观众离开,墙恢复为平整,这便是“呼”,让瓦墙呼吸。
现场观众里,还有一位来自法国的年轻人—她叫妮拉,在杭州工作,中文讲得很好。这次来西溪,是专程过来参观自己国家艺术家作品的。但来到这里后,她却被杨奇瑞的《呼吸瓦墙》深深吸引了。她告诉我,已经在杭州生活半年了,平时有空也喜欢去西溪、河坊街走走,喜欢杭州江南水乡的味道。“但江南水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又说不上来。”
这次,看到了中国雕塑家的作品之后,“开始有一点点感悟了,我觉得,瓦是一种建筑材料,没有生命的符号,但有意思的是,艺术家能让这些没有生命符号的材料变得有生命,让司空见惯的物件变得奇妙。会呼吸的瓦墙,能够唤起每个人对瓦、对江南文化不同的感受,每次观众触摸瓦片都是一次对江南文化的重新审视。”
《互动音乐装置》:中外文化交融的和谐
据介绍,中国杭州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本届雕塑展的主题是“水陆相望”—创始之初,水与陆即为生灵生存之本。
所以,除了反映江南水乡文化的《呼吸瓦墙》,先锋观念艺术家谷文达创作的、含着“山水”“清远”四字的常青书法碑,中国美院许江院长创作的池塘中漂浮的向日葵灯之外,也有国外作品体现了山与水这个主题。这些外国雕塑与中国作品一起,产生了良好的和谐交融的效果。
比如巴西艺术家尼克拉·贝斯克的《互动音乐装置》,就是其中典范之作。
在一处亲水平台上,你会找到25根金属材质柱子,有轻有重,力气大的人抱着柱子往上一提,然后放掉,钢管“嗖”地滑下去,在下唇部就会发出美妙的声音。25根柱子代表25个音符,如同钢琴键盘。每一根柱子就是一个发音管,直径越大,发出的声音越粗;直径越细,声音越尖细清亮。当你抱着柱子那一刻,空气将被压缩进入发音管的管道中,在发音管下唇部发出声音。
在现场,这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玩具。抱着柱子提起来能听见音乐声,这新鲜玩意儿让几十个孩子乐疯了,互相奔跑追逐,与水进行着零距离的沟通。而家长们也在周围站着参观,对这件作品的好评不绝于耳。
在展出现场的杭州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项晓明对我说,所有作品里,他最欣赏的也是这件《互动音乐装置》。它充分表现了巴西艺术家展现人类、土地、水源之间的生态和谐的理念。通过参与声音创造来刺激有趣的社会交流,鼓起好奇心并引发快乐。这种新型的公共艺术观念和思维给此次邀请展注入了鲜活的能量,为艺术走向与公众文化更广泛的结合探索了新的实现路径。
项晓明说,也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存在,本届雕塑展与前两届相比较显得出新出奇。互动元素让雕塑不再“曲高和寡”,让人看不懂。
《声音橱柜》:更多人见识到了海外文化
可玩、可赏、可回忆,这是我对这届国际雕塑展最深刻的感受。除了国内外雕塑家“山水”理念的融合之外,也让我感受到了海外文化的魅力。
罗马尼亚艺术家让·吕克的作品《I Love U》很有意思,整个作品由简单的木椅和心形的玻璃灯组成,只要坐在椅子上,让椅子感受到温度和爱,心形的灯就会亮起。在现场,不少小朋友争相坐在椅子上。一直到傍晚太阳快下山时,心形的灯光照暖了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让人深深感到海外文化对孩子们的关爱。
此外,还有在北京奥运会上设计《竹之梯》雕塑的H·D·施拉德的作品出现在现场,让人颇感惊喜。这次大师带来的是《木之哨》,新奇的外表引来了不少观众合影留念。
诸如此类可以给大众体验的作品还有许多,雕塑给人的印象不再停留于直白的陈述,而是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性,潜移默化地向观众展示各国雕塑艺术的风采。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靠近紫金港路的一块大草坪上,有一组用老式铁皮箱子叠起来、以橱柜形式出现的雕塑—《声音橱柜》,非常有意思。游客可以去拉风箱最底部的把手,“轰”的一声,很像国外经典动画片《托马斯》中老式蒸汽火车的轰鸣声。
橱柜大概有四米高,以孩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声音,寻找记忆。作者以生活用品的碎片重组作为发声装置,希望通过“橱柜”储存记忆,熟悉的节奏可以把你带回那一段久远的记忆中。还可以靠近一扇古旧的门窗,仿佛能听到小巷里敲着小锣竹鼓的叫卖声;转几下罗盘,听到儿时吹过的笛子,把人带回童年时光……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所说,雕塑不仅是用来欣赏的,还是用来互动的。而这次杭州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正是在互动中融合了文化,让中外雕塑艺术在展示中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本文照片由李忠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