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了马龙县马鸣乡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指导马鸣乡蔬菜产业发展。
关键词 蔬菜产业;现状;问题;建议;云南马龙;马鸣乡
中图分类号 S63;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383-02
近年来,随着马龙县马鸣乡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蔬菜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烤烟后的第二大经济作物,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应正确分析该乡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将蔬菜产业建设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特色产业。
1 马鸣乡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规模日趋扩大,特色区域基本形成
全乡蔬菜面积已由2005年的66.67 hm2发展到2011年的600 hm2,总产量1.26万t,总产值1 552万元,主要销往广州、广西、深圳市场。大宗菜、低档菜栽培面积546.67 hm2,占总面积的91%;名、特、优、新、稀和高档精细菜栽培面积53.33 hm2,占总面积的9%。并形成了1个规模较大的特色基地,即马鸣乡马鸣村333.33 hm2高产山地蔬菜基地。
1.2 无公害蔬菜生产从无到有,由小到大
马鸣乡自2009年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开始,按照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化、优质化的发展思路,结合各村自身特点和优势,狠抓基地建设,认真执行县农业局制定的标准规程,强化农资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全乡仅有13.33 hm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随后逐年成倍增加,至2011年已发展到266.67 hm2。
2 存在的问题
2.1 对蔬菜产业重视不够,扶持力度弱,资金投入不足
除个别村外,其他村对蔬菜产业的发展一直未能摆上应有的位置;产业发展政策不配套,蔬菜规划布局、产业指导、市场调控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生产、加工、流通相互分割,阻碍了蔬菜产业的协调发展;蔬菜科研推广、加工流通等缺乏物质支撑和优惠政策,资金扶持举步维艰,后劲不足。
2.2 标准化实施力度不够,产品质量不高
虽然县局制定了一些标准,但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及一些生产者素质低等原因,已制定的蔬菜标准未能有效实施;再加上标准的实施不到位,形式上根据标准生产出来的蔬菜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另外,有些农民在生产中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使用化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历次蔬菜质量检测中都存在少量样品不合格现象。
2.3 蔬菜安全生产意识不强,质量安全管理难度大
马鸣乡年蔬菜种植面积较大,但生产布局缺乏统一规划,生产结构也不合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标准化程度低,生产随意性大,加大了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难度。而且农户思想认识不足,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加之部门职能不够明确,导致产品质量不高。
2.4 市场信息服务滞后,基础设施落后,流通不畅
网络设施不健全导致产销信息发布不及时,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与县内外、省内外市场衔接不密切,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等,造成局部地区蔬菜出现有价无市、有市无价现象。
3 建议
3.1 完善保障措施
3.1.1 加强领导,确立蔬菜产业地位。一是建议乡成立蔬菜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农科站、水务所、林业站、财政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整个工程的组织指挥、协调和落实,并以组建蔬菜集团公司的方式来具体实施;二是各村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编制具体实施方案;三是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把蔬菜产业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真抓实干,抓出成效[1]。
3.1.2 确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强化产业投入。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设立乡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竞争力强、回报率高的蔬菜产业开发项目建设,集中管理,有偿使用,滚动发展,按照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式支持和调控产业发展[2]。二是拓宽引资渠道,用足、用活国家招商引资、进出口、开发区建设产业倾斜和扶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低税(或免税)薄赋的优惠政策,采用合资、合作、独资、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等方式,不拘一格地吸引外商和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参与马鸣乡蔬菜产业项目开发;鼓励农民以投资、投劳、投地、投物折股方式用于蔬菜产业开发,动员、引导乡内外大中型企业介入蔬菜产业开发,筹措项目发展资本等。三是选准项目,科学地开展前期工作,并争取银行贷款。四是争取国家和市级、县级资金扶持。
3.1.3 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全面推进蔬菜良种化,着力降低蔬菜病虫危害程度;二是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尽快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努力缩小蔬菜产品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三是以实施深度加工项目为重点,着力延长产业链;四是选好产业领头人,选拔优秀企业家队伍,形成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聚集机制,培育一批产业龙头[3]。
3.2 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3.2.1 规划的主要依据。一是蔬菜比较效益高。在马鸣乡种植业中蔬菜已成为新兴产业,以蔬菜为主的菜田效益比其他大宗作物高50%以上,比一般经济作物高10%以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被其他作物替代。二是种植规模大。近年来,以村为单位年均种菜面积在66.67 hm2以上有3处。
3.2.2 产业规划与区域布局。一是以区域布局为重点,高标准建成三大商品菜基地。按“实现产地环境无害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和产品流通品牌化”的思路,主要以马鸣村、新楼房村、永胜村3个村为重点,进行布局,逐步建立三大蔬菜生产基地,依托晨农有限公司以马鸣村为中心的400 hm2高产山地蔬菜基地;以“龙城有限公司”为纽带,新楼房村为中心的200 hm2叶菜类蔬菜生产基地;以永胜村为中心的333.33 hm2豆类蔬菜生产基地。二是培育壮大市场。建立和完善市场蔬菜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库存及气象信息,提供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4]。完善市场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即建立市场中心、信息台、配送中心、流通协会、培训中心、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和搬运装卸等配套设施。在马鸣乡建立蔬菜批发市场1个,到2015年交易量突破1.6万t,交易额达到1 760万元;到2020年交易量达到4万t,交易额达到4 500万元。加大新型流通方式的力度。成立交易服务中介组织(菜站),帮助客户购销、分拣包装、搬运装卸,客户不在现场就能办理业务,为买卖双方,尤其是外地客商提供方便;建设蔬菜冷链系统,扩大净菜、小包装加工、冷藏,构建城市蔬菜配送中心,統一向零售网点、连锁商店、伙食团体开展蔬菜和副食品配送服务。按照发达国家的销售方式,达到统一质量,服务一流,设施一流,经营水准一流,到2015年,市场消费蔬菜、超市和配送量达8%以上;到2020年,市场消费蔬菜、超市和配送量达16%以上。三是建立加工龙头企业。在马鸣乡建立速冻菜加工区1个,年加工蔬菜6 000 t,产值突破4 000万元。四是培育壮大蔬菜产业新型营销主体。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引路等方式,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个体农户间的横向联系,打破地方或部门割据、互相封锁的局面,通过流通增值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建立乡蔬菜协会,各村成立分会;全乡扶持1个经营额突破10万元的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建立50人的农民科技带头人和经纪人示范推广网络;发展多种形式的直供、配送、连锁服务,缩短蔬菜流通时间,降低蔬菜流通成本,增加流通增值空间。五是实施标准化和无公害化生产。所有蔬菜都要按国家或国际标准生产。生产中严格按照县局《规程》操作,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及物理控害措施,如防虫网、性诱剂、频振灯等,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控制化肥施用量,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严控安全间隔期和上市前的自律性检测;在清洗、包扎、运输过程中严防再次污染,提高内在品质。
3.3 建立和完善支持体系,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3.3.1 完善标准化体系。按照目标市场要求,依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完善蔬菜产业标准体系。聘请有关专家完善和建立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技术和管理标准;对标准进行集成,转化成通俗易懂、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灵的标准化技术操作手册和明白纸。目前应从广大群众必要的大宗蔬菜种类(如大白菜、小白菜、甘蓝、辣椒、茄子、马铃薯等)的标准化抓起。再结合各村生产实际,抓好名、特、优蔬菜和出口创汇蔬菜种类的标准化生产,逐步向一般蔬菜种类推开。
3.3.2 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与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对蔬菜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农业标准化培训和宣传。每年培训管理技术干部1次,每年分村培训农民2次,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信息平台宣传、开办农业标准化专栏宣传。
3.3.3 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建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健全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完善标签、标识制度。建立蔬菜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蔬菜标签管理制度;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3.3.4 培育品牌。在2015年内,力争大宗蔬菜获得2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有机食品或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实行分等分级、商标注册和包装上市;通过产品推介、展示展销等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市场营销,培育品牌,树立品牌形象,扩大蔬菜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 参考文献
[1] 王从亭.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种业导刊,2009(10):15-16.
[2] 周贤东.景宁县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6):233-234.
[3] 魏国强.河南省蔬菜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0(4):33-34.
[4] 路婷,蒙江平.加快设施蔬菜建设的建议[J].种业导刊,2010(10):47.
关键词 蔬菜产业;现状;问题;建议;云南马龙;马鸣乡
中图分类号 S63;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383-02
近年来,随着马龙县马鸣乡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蔬菜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烤烟后的第二大经济作物,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应正确分析该乡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将蔬菜产业建设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特色产业。
1 马鸣乡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规模日趋扩大,特色区域基本形成
全乡蔬菜面积已由2005年的66.67 hm2发展到2011年的600 hm2,总产量1.26万t,总产值1 552万元,主要销往广州、广西、深圳市场。大宗菜、低档菜栽培面积546.67 hm2,占总面积的91%;名、特、优、新、稀和高档精细菜栽培面积53.33 hm2,占总面积的9%。并形成了1个规模较大的特色基地,即马鸣乡马鸣村333.33 hm2高产山地蔬菜基地。
1.2 无公害蔬菜生产从无到有,由小到大
马鸣乡自2009年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开始,按照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化、优质化的发展思路,结合各村自身特点和优势,狠抓基地建设,认真执行县农业局制定的标准规程,强化农资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全乡仅有13.33 hm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随后逐年成倍增加,至2011年已发展到266.67 hm2。
2 存在的问题
2.1 对蔬菜产业重视不够,扶持力度弱,资金投入不足
除个别村外,其他村对蔬菜产业的发展一直未能摆上应有的位置;产业发展政策不配套,蔬菜规划布局、产业指导、市场调控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生产、加工、流通相互分割,阻碍了蔬菜产业的协调发展;蔬菜科研推广、加工流通等缺乏物质支撑和优惠政策,资金扶持举步维艰,后劲不足。
2.2 标准化实施力度不够,产品质量不高
虽然县局制定了一些标准,但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及一些生产者素质低等原因,已制定的蔬菜标准未能有效实施;再加上标准的实施不到位,形式上根据标准生产出来的蔬菜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另外,有些农民在生产中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使用化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历次蔬菜质量检测中都存在少量样品不合格现象。
2.3 蔬菜安全生产意识不强,质量安全管理难度大
马鸣乡年蔬菜种植面积较大,但生产布局缺乏统一规划,生产结构也不合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标准化程度低,生产随意性大,加大了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难度。而且农户思想认识不足,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加之部门职能不够明确,导致产品质量不高。
2.4 市场信息服务滞后,基础设施落后,流通不畅
网络设施不健全导致产销信息发布不及时,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与县内外、省内外市场衔接不密切,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等,造成局部地区蔬菜出现有价无市、有市无价现象。
3 建议
3.1 完善保障措施
3.1.1 加强领导,确立蔬菜产业地位。一是建议乡成立蔬菜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农科站、水务所、林业站、财政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整个工程的组织指挥、协调和落实,并以组建蔬菜集团公司的方式来具体实施;二是各村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编制具体实施方案;三是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把蔬菜产业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真抓实干,抓出成效[1]。
3.1.2 确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强化产业投入。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设立乡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竞争力强、回报率高的蔬菜产业开发项目建设,集中管理,有偿使用,滚动发展,按照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式支持和调控产业发展[2]。二是拓宽引资渠道,用足、用活国家招商引资、进出口、开发区建设产业倾斜和扶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低税(或免税)薄赋的优惠政策,采用合资、合作、独资、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等方式,不拘一格地吸引外商和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参与马鸣乡蔬菜产业项目开发;鼓励农民以投资、投劳、投地、投物折股方式用于蔬菜产业开发,动员、引导乡内外大中型企业介入蔬菜产业开发,筹措项目发展资本等。三是选准项目,科学地开展前期工作,并争取银行贷款。四是争取国家和市级、县级资金扶持。
3.1.3 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全面推进蔬菜良种化,着力降低蔬菜病虫危害程度;二是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尽快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努力缩小蔬菜产品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三是以实施深度加工项目为重点,着力延长产业链;四是选好产业领头人,选拔优秀企业家队伍,形成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聚集机制,培育一批产业龙头[3]。
3.2 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3.2.1 规划的主要依据。一是蔬菜比较效益高。在马鸣乡种植业中蔬菜已成为新兴产业,以蔬菜为主的菜田效益比其他大宗作物高50%以上,比一般经济作物高10%以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被其他作物替代。二是种植规模大。近年来,以村为单位年均种菜面积在66.67 hm2以上有3处。
3.2.2 产业规划与区域布局。一是以区域布局为重点,高标准建成三大商品菜基地。按“实现产地环境无害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和产品流通品牌化”的思路,主要以马鸣村、新楼房村、永胜村3个村为重点,进行布局,逐步建立三大蔬菜生产基地,依托晨农有限公司以马鸣村为中心的400 hm2高产山地蔬菜基地;以“龙城有限公司”为纽带,新楼房村为中心的200 hm2叶菜类蔬菜生产基地;以永胜村为中心的333.33 hm2豆类蔬菜生产基地。二是培育壮大市场。建立和完善市场蔬菜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库存及气象信息,提供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4]。完善市场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即建立市场中心、信息台、配送中心、流通协会、培训中心、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和搬运装卸等配套设施。在马鸣乡建立蔬菜批发市场1个,到2015年交易量突破1.6万t,交易额达到1 760万元;到2020年交易量达到4万t,交易额达到4 500万元。加大新型流通方式的力度。成立交易服务中介组织(菜站),帮助客户购销、分拣包装、搬运装卸,客户不在现场就能办理业务,为买卖双方,尤其是外地客商提供方便;建设蔬菜冷链系统,扩大净菜、小包装加工、冷藏,构建城市蔬菜配送中心,統一向零售网点、连锁商店、伙食团体开展蔬菜和副食品配送服务。按照发达国家的销售方式,达到统一质量,服务一流,设施一流,经营水准一流,到2015年,市场消费蔬菜、超市和配送量达8%以上;到2020年,市场消费蔬菜、超市和配送量达16%以上。三是建立加工龙头企业。在马鸣乡建立速冻菜加工区1个,年加工蔬菜6 000 t,产值突破4 000万元。四是培育壮大蔬菜产业新型营销主体。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引路等方式,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个体农户间的横向联系,打破地方或部门割据、互相封锁的局面,通过流通增值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建立乡蔬菜协会,各村成立分会;全乡扶持1个经营额突破10万元的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建立50人的农民科技带头人和经纪人示范推广网络;发展多种形式的直供、配送、连锁服务,缩短蔬菜流通时间,降低蔬菜流通成本,增加流通增值空间。五是实施标准化和无公害化生产。所有蔬菜都要按国家或国际标准生产。生产中严格按照县局《规程》操作,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及物理控害措施,如防虫网、性诱剂、频振灯等,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控制化肥施用量,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严控安全间隔期和上市前的自律性检测;在清洗、包扎、运输过程中严防再次污染,提高内在品质。
3.3 建立和完善支持体系,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3.3.1 完善标准化体系。按照目标市场要求,依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完善蔬菜产业标准体系。聘请有关专家完善和建立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技术和管理标准;对标准进行集成,转化成通俗易懂、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灵的标准化技术操作手册和明白纸。目前应从广大群众必要的大宗蔬菜种类(如大白菜、小白菜、甘蓝、辣椒、茄子、马铃薯等)的标准化抓起。再结合各村生产实际,抓好名、特、优蔬菜和出口创汇蔬菜种类的标准化生产,逐步向一般蔬菜种类推开。
3.3.2 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与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对蔬菜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农业标准化培训和宣传。每年培训管理技术干部1次,每年分村培训农民2次,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信息平台宣传、开办农业标准化专栏宣传。
3.3.3 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建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健全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完善标签、标识制度。建立蔬菜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蔬菜标签管理制度;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3.3.4 培育品牌。在2015年内,力争大宗蔬菜获得2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有机食品或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实行分等分级、商标注册和包装上市;通过产品推介、展示展销等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市场营销,培育品牌,树立品牌形象,扩大蔬菜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 参考文献
[1] 王从亭.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种业导刊,2009(10):15-16.
[2] 周贤东.景宁县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6):233-234.
[3] 魏国强.河南省蔬菜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0(4):33-34.
[4] 路婷,蒙江平.加快设施蔬菜建设的建议[J].种业导刊,2010(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