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内容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_joh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关两国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具有不同的风格。美国教材除了关注传授实验技术和验证理论原理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其实验设计更为综合和先进,所讨论实验课题的深度甚至超过一般的物理化学理论教科书。美国物理化学实验教材的期望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专业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个思路为国内物理化学实验教材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向。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教材;比较研究
  国内高校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一直在持续进行,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的改革获得了重点关注,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比如更新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将科研内容引入基础实验教学,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模式(如开放实验教学),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乃至变革实验教学的组织体系,开展多层次实验教学活动等。这些教学研究的探索和实践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国内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材编著工作也蓬勃发展,经典教材不断再版,新编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验内容的创新发展,使之符合国际化学教育的总体趋势。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粗浅,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公开出版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分析研究在实验设计理念上的差异,及其对具体实验教学内容的影响,意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功能与作用问题
  国内高校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定位体现在教材前言或绪论中,典型表述可概括如下: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实验研究思路,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学会一些重要物理化学性能的测定方法,体验物理化学实验的完整过程一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条件的判断和选择、数据的测量和处理、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等,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物理化学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国内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定位是从属于物理化学课程的,设置实验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理解深奥难懂的物理化学原理,在此过程中,自然也要学习一些实验方法和技术,以及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等。这种理念本身并没有任何错误,且自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贯彻至今,这些表述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Daniels教授在1970年编写的Experimental Physical Chemistry(第七版)前言中的表达几乎完全一样:To illustrate the principles of physical chemistry,to train in careful experimentation.to develop familiarity with apparatus,to encourage ability in research-these are the purposes of this book.as stated in the first edition 40 years ago.
  由于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国内物理化学实验教材的编写基本就是参照Daniels及其同时代作者的经典教材内容进行的,照搬理念无可厚非,至少当时是与国际化学教育界的理念基本同步的。问题是按照Daniels的说法,这些理念可是从20世纪20-30年代沿用下来的,到今天已经差不多一个世纪了。难道近百年来国际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理念就没有发生改变吗?
  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美国化学会在1993年出版的物理化学教学研究论文集中就提出了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并在2008年出版的论文集中再次革新了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理念。这些理念在美国近年出版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中有清晰的表述,比如:
  The physical chemistry laboratory course has a crucial function:to place the abs~act concepts encountered in lecture into an experimental.experiential,context.The laboratory should not only introduce students to rigorous experimental methods,record keeping,and report writing;it should also emphasize the experimental origin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development of new approaches and ideas.
  Such experimental work should not just demonstrate established principles but should also develop research aptitudes by providing experience with the kind of measurements that can yield important new results.……In short.the aim is to help you become a productive research scientist.
  作为当今国际化学教育界的主流,美国的教学理念认为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已有的理论、学习实验方法和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的实验起源,发展新的研究途径,激发学生的研究天赋,最终培养学生成为有成就的研究型科学家。
  从国内和美国对物理化学实验的定位看,前者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而后者则试图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科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换句话说,国内物理化学实验主要是“授术”,而美国则更注重“传道”。可见,美国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理念的层次高于目前国内教材的认识水平。   课程定位的差异导致实验设计理念的差异,这尤其表现在二者对实验原理的阐述方式上。Shoemaker在教材前言中指出,他们编写的物理化学实验并不仅仅着重于物理化学的“实验技术”或“分析应用”、刻画或检验理论原理,更要发展学生的研究取向,因此在实验原理的阐述上非常详尽,以使学生清晰理解所用的实验方法、数据计算过程和最终结果有效性,实验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会超过基础物理化学理论课程教材。这种理念背后的蕴意就是物理化学的学习既可以通过理论课程的讲授,也可以通过实验课程的实践,两种途径是并重的,甚至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层次更高,因为理论教学只是学习已有的知识,而实验教学则是要掌握产生新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与国内的教学理念有较大差别,我们往往认为理论课程是学习的主要途径,实验是对理论课程的补充,既然完成实验所需的物理化学原理已经在理论课本中叙述过了,则实验教材对实验原理的描述就相对简洁了。
  二、实例对比分析
  下面我们将对中美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中的一些经典实验项目进行对比分析,说明教学理念的差异引起的实验设计内容的差别。由于中美国情不同,这里所选的实例不涉及使用高水平精密仪器的实验项目。
  1.燃烧热测定实验
  中美两国教材均采用氧弹量热计进行实验测定,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基本相同。国内教材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直接计算出固体有机物实验条件下的燃烧热△cU和焓变△cH。在Halpem的教材中,学生被要求计算出固体有机物的生成热,而且是标准生成热,这就涉及由实验条件换算到标准态下热力学函数的修正过程。标准态及标准态下的热力学函数是物理化学中令学生感到神秘和困惑的内容,即使理论教材也很少涉及如何由实验测定得到标准态热力学函数的方法。国内教材仅就事论事地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测定一直接结果”的过程;而美国教材则要完成“实验测定一直接结果一条件修正一标准数据”这样一个过程,得到的实验结论接近公认的化学热力学文献,这完全就是在实验教学中模拟科研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目标了。
  此外,就实验技术而言,这个实验中涉及温度测量的雷诺校正问题,Shoemaker的教材中专门花了很大的篇幅推导了相关理论。国内教材对此问题主要做了定性解释。
  2.二组分气液平衡相图测定实验
  中美两国教材均采用折光率测量法进行溶液组成的测定,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基本相同。国内教材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最终绘出实验条件下二组分体系的温度一组成图(T-x图),与燃烧热测定实验一样,这仍然是一个“实验测定一直接结果”的过程。Halpem在教材中首先从化学势的表达开始推导,先获得理想溶液的公式表达,再利用vail Laar公式获得活度系数表达式,最后利用计算得到的参数,要求学生模拟计算实验体系的理论相图,最终获得实测T-x图、理论p-x图和非常压T-x图三种结果。二者对比,国内教材对该实验的设计显然是就事论事,测量什么就画什么;而美国教材则由实验数据画出相图后,分析计算相关参数,再用这些参数反过来进行理论计算,学生在完成实验时经历了“实验测定-直接结果-参数计算-理论模拟-相互对比”的过程,实验设计的水平和对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的程度都相当高。
  3.溶液表面吸附测定实验
  这个实验的设计中美教材有很大区别。美国教材一般是用多种实验方法(如毛细管上升法、吊环法、滴重法等)测定多种类型溶液(如有机物、盐类、表面活性剂等)的表面张力,然后根据吉布斯吸附公式进行一些计算。而国内教材普遍通过测定有机醇溶液的表面张力,利用吉布斯吸附公式和朗格缪吸附方程结合,通过线性拟合获得表面满单层吸附量数据,进而推算溶质分子的横截面积。看起来国内教材的实验水平要高一些,实际上却是不尽合理,因为实验常用的乙醇或正丁醇水溶液体系并不符合朗格缪吸附方程(参见热力学大师Guggenheim的经典论文),也就是说国内教材基本上都是采用了错误的实验体系指导学生实验,抛弃了热力学意义上更加严格的吉布斯吸附公式。反观美国教材则比较严谨,在不确定实验体系性质的情况下,不贸然采用朗格缪吸附方程,而是扎扎实实地用好根据热力学原理推导得出的吉布斯吸附公式。
  4.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
  这是国内教材普遍采用的一个化学动力学实验,用电导法进行测定,实验条件固定为反应物乙酸乙酯和氢氧化钠的初始浓度相等,以简化理论方程和计算过程。这个实验在近年出版的美国教材中己经取消了,但是在早期的Daniels实验教材中仍然是有的,即便如此,Daniels教材中关于这个实验内容的丰富复杂程度也远远超过目前国内教材。因为虽然这是一个典型的二级反应,但是二级反应可以分为A+A型和A+B型,取决于反应物初始浓度的相对大小,二者适用完全不同的理论方程,其中A+B型(即两个反应物初始浓度不相等)的速率方程非常复杂,Daniels教材中对这两种类型都进行了仔细讨论,并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情况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事实上,维持两个反应物初始浓度相等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乙酸乙酯具有挥发性,而氢氧化钠溶液也会不断吸收空气中的CO2而改变浓度,只要实验试剂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偏离这个要求,因此国内教材的简单化的实验设计往往导致实验结果偏离所用的理论方程,造成学生的困惑。
  5.临界胶束浓度测定实验
  国内大部分教材中已经取消了这个表面化学实验,仅少部分教材保留,因为就实验设计来说该实验完全可有可无:实验采用电导法测定电导率与表面活性剂浓度关系,由浓度一电导率曲线的转折点判读临界胶束浓度(CMC),教材中几乎没有任何关于胶束性质的实验理论探讨和定量分析过程。然而这个实验在美国教材中却普遍采用,实验测定方法类似,但是测算出cMc的目的是进一步探讨胶束离子团的结构,因此通过热力学推导过程,并结合斯托克斯一爱因斯坦方程,得出临界胶束浓度与胶束聚集度和电离程度的关系,最终得到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微观结构信息,实验设计的理论水平和数据分析技巧非常高,实验理论的深度远远超过一般物理化学理论教科书。   上面案例中,既有中美两国都采用、且实验方法基本相同的(案例1和2),也有中美两国都采用、但是实验方法有异的(案例3),还有中美两国分别采用的(案例4和5)。无论哪种情况,国内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都是“实验测定-直接结果”,而美国的实验设计往往在“直接结果”之后还有进一步研究拓展的内容,这种差异正是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定位差异的体现,我们是要学生学习实验技术、验证理论原理,而美国的实验设计还要培养学生成为科学研究的人才,课程培养目标显然是有高低之分的。
  三、美国物理化学实验教材的其他可借鉴之处
  除了实验设计理念以外,美国物理化学实验教材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重视融合生物化学和立体化学实验内容
  传统的化学动力学实验主要涉及无机物之间或者无机物与简单有机物之间的反应;近年来美国物理化学教材中将生化反应引入实验体系中,替代了部分传统的实验项目,使得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比如涉及连续-可逆基元反应步骤组合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以及不符合经典米开利-蒙顿酶催化模型的酶反应动力学过程等。除此以外,手性分子的结构转变过程研究也被引入基础实验教学中。这些项目大大拓展了传统物理化学实验的范围,而且大部分并不涉及复杂昂贵的仪器,非常有创新性。国内教材在这方面需要加强。
  2.重视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美国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设计程度较深,计算过程繁杂,已经不是简单的手工计算能够完成,因此非常强调采用商业化的科学计算程序完成相关的实验数据处理和图谱绘制工作,比如线性回归拟合、非线性回归拟合、数据剥离等,而这方面也是现代研究工作的常规做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能够获得很好的科研素质训练。国内教材在这方面很少专门强调,仍然以手工数据处理为主,这也反映出国内物理化学实验项目总体的设计水平仍有待提高。
  3.重视化学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美国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中,每个实验项目都列有单独的章节,用于说明本实验可能涉及的安全问题,包括试剂的毒性与人体防护、仪器的安全操作和废弃物品回收等,以保证参加实验学生的人身安全。国内教材在这方面也较为欠缺,一般就是在绪论中泛泛谈一下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等,并没有针对每个具体实验项目的安全指南。同时,出于安全需要,近年来国内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中大量减少了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使用,代之以毒性程度较低的试剂,或者干脆取消了一部分实验项目。这当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环境保护,但是化学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毒性、燃烧、爆炸等危险字眼联系在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应该在实验室建设和安全防护上加大投入,而不是采用目前这种办法。如果教材里都不涉及这些包含化学特质的东西,学生也没有尝试这方面的规范操作,是否也不利于化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呢?
  4.重视实验报告的撰写
  美国物理化学实验教材非常重视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实验报告,并将其当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的内容、章节安排、图表绘制标准、结果讨论和文献引用等环节均以美国化学会(ACS)和美国物理学会(AIP)论文写作指南为依据,并且在教材中专门列出章节详细说明。Shoemaker在其教材中甚至举例说明某句话应该怎样写、某个物理量应该如何表示才算符合科学论文的写作规范,并用一篇实验报告实例进行逐页评论。按照Halpem的说法,物理化学实验课程要教会学生像科学家或者工程师那样进行写作,而不是像学生那样去写作。这种写作的要求当然是与其教材中的实验设计理念相符合的。反观国内的同类教材,由于涉及理论深度不够,实验结果分析的广度和深度都很小,即使学生想把实验报告写成科学论文形式,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比中美两国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可以看出,美国教材更加注重实验本身包含的科研模式,将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与物理化学理论课程同等看待,并且将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看做是学习物理化学原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国内教材仍然将物理化学实验当做理论课的附属,做实验是为了巩固理论课堂学习的知识。这种教学理念上的差异导致国内物理化学实验教材的理论部分非常简略,实验设计的层次不高,仅能达成有限的完成学习的教学目的;而美国教材则力求将每一个实验项目都当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一个过程,所希望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专业科学家和工程师。由此可见,国内物理化学实验教材的编写水平与国际化学界的主流尚有差距,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和研究,迎头赶上。
  [本文系同济大学第十一期实验教学改革专项基金项目1380104087、浙江省2015年高等教育改革项目kg2015028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112条下肢进行DSCTA检查,所有血管分为672个节段,重点对股浅动脉
<正> 承你关心,问到我的近况,问我又写了些什么?有何佳作将问世?真不知如何告诉你。这一年来,我陷入极度苦闷中,什么也没有写,不是不想写,是写不出,不知该写什么才好。记得你曾夸奖过我,七九年到八○年间,我接连写了《乡愁》、《甜甜的刺莓》、
<正> 现存的子昂绘画,山水之数仅次于鞍马。本节试结合子昂山水画的艺术论点和旁人对他的山水画的评论,对现存而有影本的《江邨渔乐》、《洞庭东山》、《水村》、《鹊华秋色
<正> 我和很多文学青年一样,曾经是非常自信的——也许还有点自大。那时候,读了一点鲁迅、契诃夫、曹雪芹和肖洛霍夫的作品,于是翻开《朝霞》和另外一些“样板”作品时,心里总有暗暗的冷笑。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学园地出现生机,热闹起来,一颗颗文学新星令人目不暇接。自己受形势的推动,受责任的召唤,当然也怀着表现自我思想情感的某种欲望,跟着其他文
摘要:通识教育是一种兼顾完整知识、自由心灵和高尚人格培养的活动,是一种超越专业教育的“元教育”或教育的教育。专业教育在数量上追求“多”,在内容上追求“新”,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用”;相反,通识教育在数量上则强调“精”,在内容上强调“经(典)”,在价值上强调“真(理)”。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科技的竞争,
<正> 文艺创作有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难题:社会功利的鲜明性与艺术规律的特殊性能否统一?在一些人看来,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你要强调社会功利吗?就必然违反艺术的规律;你要注重艺术的规律吗?就务须摒弃社会的功利。用形而上学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去认识文艺创作,就不可避免地把社会功利性与艺术规律性之间的矛盾对立绝对化。
周晓虹,男,1957年生于杭州,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教学指导委
摘要:从2010年开始,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开始了家长委员会参与大学教育探索,即家长委员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长委会+探索,是在构建现代大学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家庭和家长对高校人才培养期待的时代条件下提出的。围绕家长委员会在现代大学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家长委员会+全覆盖、全过程、全内容,高校始终树立应有的教育自信,把人才培养工作厚植到社会、家庭之中,探索高等教育与
张之洞认定传统“小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能力培养的“核心”与“基础”,与“经学”、“史学”构成“梯次”结构教学特征,在今天的古代汉语教学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把
<正> 艺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关系的问题,是历来为文艺家与文艺理论家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年来,围绕着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还是“自我表现”的问题,以及如何看待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对艺术规律探讨的意义等问题,又展开了新的争论。我们认为,正确地理解与运用毛泽东思想提出的基本原则,是求得问题的正确答案的关键,——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对于我们文艺的时代性以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