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型住宅小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享为核心,以现代技术为手段,设计、组织住宅内外空间的资源和能源,尽可能地达到小区内部、小区内外之间的环境平衡和循环使用,最高效、最少量地使用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冲击,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生态型住宅小区并不是简单的多种点绿化、搞点水景,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人们不断研究有利于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其中“生态建筑”的设计概念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的主流,绿色环保生态型住宅小区也就应运而生了。
【关键词】 生态型(绿色)住宅建筑设计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要保持生态系统内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生态平衡,规划建设生态住宅小区,可改善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空間环境。生态住宅小区是多维、立体、环保的工程,具备实用功能、环境效益、科技含量高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模式,并将该居住建筑融于地域的自然生态平衡系统中。生态住宅小区需要既适应生态环境,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筑,还有着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低污染、无毒、无害、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表达人性化设计,通风和采光良好,是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居住环境,使建筑物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二.生态型(绿色)住宅的设计具体标准。
中国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首次在国标中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定义,还强调必须符合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以及室内环境采光、隔声、通风以及空气质量都须符合相关标准。
《标准》对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分别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在住宅建筑标准中突出强调了有关室内环境的四项要求:采光、隔声、通风、室内空气质量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大指标中的从低到高又分为三个级别: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按照一般项目,绿色建筑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 住宅建筑采光至少有1间房满足日照标准。
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国家标准《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中对于城市日照标准做如下要求:大寒日不小于2小时,冬至日不小于1小时。),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2. 噪声白天不大于45分贝。
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分贝,夜间不大于35分贝。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分贝,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分贝。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分贝;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25分贝,沿街时不小于30分贝。
3. 住宅能够自然通风。
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在其他地区不小于5%。居住空间开窗能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居住空间之间的视线干扰。当1套住宅设有2个及2个以上卫生间时,至少有1个卫生间设有外窗。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
4. 在通风的同时保证节能。
设有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采用可调节外遮阳装置,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有条件的住宅建筑卧室、起居室(厅)使用蓄能、调湿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材料。
5. 室内环境污染控制。
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规定。
6. 绿地人均2㎡。
比如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要求,按照控制项目,绿化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人。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栽种和移植的树木成活率>90%,植物生长状态良好。
7. 节水率不低于8%。
水质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标准,且水压稳定、可靠。有完善的排水系统,采用建筑自身优质杂排水、杂排水作为再生水源的,实施分质排水。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8%。按照一般项目,采用非传统水源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小于10%。(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8. 垃圾分类回收率90%。
有智能化系统定位正确,达到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与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基本配置。施工单位制定建筑废弃物管理计划,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30%以上。垃圾分类回收率(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的住户占总住户数的比例)达90%。
三.生态型(绿色)住宅小区和一般住宅小区的差异。
1.设计理念不同。
一般住宅设计出发点以适用、耐久、经济、安全为主,主要是为满足现行的标准、规范,房产商主要考虑建筑立面丰富点、小区绿化景观漂亮点,但对住宅内涵重视不够。而生态型住宅小区真正地考虑如何改善热舒适性、声环境、室内空气质量、绿地生态效应等等,不仅重视"以人为本",强调自然环境、物理环境等的舒适性、健康性,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2. 建造手段不同。
生态住宅要求采用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比如智能化、建筑节能、新能源利用、雨水收集、有机垃圾生化处理等。在生产方式上尽可能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提供完善的住宅商品(装修房),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3. 居民生活方式不同。
生态住宅强调居民的环保、节能意识。不擅自改变住宅围护结构,不随意封闭阳台;保护好小区的绿化和水系统z配合小区物业管理,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居民要牢记自己是生态环境的一分子,做到既融于环境又不影响环境。
四.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构思。
1.对人与环境的思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环境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环境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
2.从生态角度看可持续性发展。
从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上看,小区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以及绿化系统的设计,都以遵循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同时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等。房屋的建造则考虑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3.自然再造环境。
仅仅利用人工因素打造一个临时性的自然环境并不能实质性体现生态社区的概念,能够让整个社区具有自然再造功能,真正“活”起来,让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是生态型住宅小区的另一个着眼点。因此设计者常常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把水引入园区内营造自然再造区。
五.结束语。
生态型住宅小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能源的日益匮乏,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得到普遍认同,在我国也得到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要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力求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到底,是我国的生态住宅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承云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的探索与思考[期刊论文] 《广东建材》2009年4期
【2】黄海燕 未来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期刊论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2期
【3】蔡卓 住宅小区建筑与环境的共生——以邵阳恒泰西苑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期刊论文] 《四川建材》2011年2期
【4】袁琳 祝涛 对生态型建筑设计的探讨[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23期
【5】黄增伟 娄亚红 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的思考[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2013年3期
【6】姬云岭 对生态型建筑设计的探讨[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19期
【7】李忠义 浅谈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7期
【关键词】 生态型(绿色)住宅建筑设计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要保持生态系统内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生态平衡,规划建设生态住宅小区,可改善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空間环境。生态住宅小区是多维、立体、环保的工程,具备实用功能、环境效益、科技含量高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模式,并将该居住建筑融于地域的自然生态平衡系统中。生态住宅小区需要既适应生态环境,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筑,还有着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低污染、无毒、无害、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表达人性化设计,通风和采光良好,是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居住环境,使建筑物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二.生态型(绿色)住宅的设计具体标准。
中国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首次在国标中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定义,还强调必须符合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以及室内环境采光、隔声、通风以及空气质量都须符合相关标准。
《标准》对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分别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在住宅建筑标准中突出强调了有关室内环境的四项要求:采光、隔声、通风、室内空气质量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大指标中的从低到高又分为三个级别: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按照一般项目,绿色建筑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 住宅建筑采光至少有1间房满足日照标准。
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国家标准《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中对于城市日照标准做如下要求:大寒日不小于2小时,冬至日不小于1小时。),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2. 噪声白天不大于45分贝。
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分贝,夜间不大于35分贝。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分贝,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分贝。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分贝;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25分贝,沿街时不小于30分贝。
3. 住宅能够自然通风。
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在其他地区不小于5%。居住空间开窗能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居住空间之间的视线干扰。当1套住宅设有2个及2个以上卫生间时,至少有1个卫生间设有外窗。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
4. 在通风的同时保证节能。
设有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采用可调节外遮阳装置,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有条件的住宅建筑卧室、起居室(厅)使用蓄能、调湿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材料。
5. 室内环境污染控制。
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规定。
6. 绿地人均2㎡。
比如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要求,按照控制项目,绿化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人。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栽种和移植的树木成活率>90%,植物生长状态良好。
7. 节水率不低于8%。
水质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标准,且水压稳定、可靠。有完善的排水系统,采用建筑自身优质杂排水、杂排水作为再生水源的,实施分质排水。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8%。按照一般项目,采用非传统水源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小于10%。(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8. 垃圾分类回收率90%。
有智能化系统定位正确,达到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与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基本配置。施工单位制定建筑废弃物管理计划,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30%以上。垃圾分类回收率(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的住户占总住户数的比例)达90%。
三.生态型(绿色)住宅小区和一般住宅小区的差异。
1.设计理念不同。
一般住宅设计出发点以适用、耐久、经济、安全为主,主要是为满足现行的标准、规范,房产商主要考虑建筑立面丰富点、小区绿化景观漂亮点,但对住宅内涵重视不够。而生态型住宅小区真正地考虑如何改善热舒适性、声环境、室内空气质量、绿地生态效应等等,不仅重视"以人为本",强调自然环境、物理环境等的舒适性、健康性,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2. 建造手段不同。
生态住宅要求采用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比如智能化、建筑节能、新能源利用、雨水收集、有机垃圾生化处理等。在生产方式上尽可能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提供完善的住宅商品(装修房),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3. 居民生活方式不同。
生态住宅强调居民的环保、节能意识。不擅自改变住宅围护结构,不随意封闭阳台;保护好小区的绿化和水系统z配合小区物业管理,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居民要牢记自己是生态环境的一分子,做到既融于环境又不影响环境。
四.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构思。
1.对人与环境的思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环境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环境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
2.从生态角度看可持续性发展。
从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上看,小区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以及绿化系统的设计,都以遵循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同时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等。房屋的建造则考虑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3.自然再造环境。
仅仅利用人工因素打造一个临时性的自然环境并不能实质性体现生态社区的概念,能够让整个社区具有自然再造功能,真正“活”起来,让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是生态型住宅小区的另一个着眼点。因此设计者常常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把水引入园区内营造自然再造区。
五.结束语。
生态型住宅小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能源的日益匮乏,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得到普遍认同,在我国也得到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要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力求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到底,是我国的生态住宅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承云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的探索与思考[期刊论文] 《广东建材》2009年4期
【2】黄海燕 未来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期刊论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2期
【3】蔡卓 住宅小区建筑与环境的共生——以邵阳恒泰西苑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期刊论文] 《四川建材》2011年2期
【4】袁琳 祝涛 对生态型建筑设计的探讨[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23期
【5】黄增伟 娄亚红 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的思考[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2013年3期
【6】姬云岭 对生态型建筑设计的探讨[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19期
【7】李忠义 浅谈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