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行为是外化的性格。每一个行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某种性格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最直接看到的虽然是“消费”或“理财”行为,但其背后反映出的则是性格中自我管理、自主性发展的问题。简单地说,“用钱”不过是自我管理、自主性的一个具体表现。因此,培育孩子如何“用钱”,其实是在培育孩子的自主性。或者说。父母可以在引导孩子“用钱”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自主性。
何谓“自主性”
自主性即能够自我控制、主动进取。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存在“我想……”和“我应该……”之间的矛盾,前者像一个小孩。希望自己能随心所欲;后者像一个严厉的大人。总是提出规范与要求。而“自主性”,就是能够协调“我想”和“我应该”。给出合理而积极的行动决策。比如,在“我想把钱全部花掉”和“我应该尽可能存钱以防万一”之间,“自主的我”会选择“我可以有必要的开销,其余的暂且存起来”这样的合理途径。
可惜的是。父母对孩子自主性的培养往往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通常如果与学习有关的。父母会非常看重,比如:独立完成功课。但对于孩子的生活习惯,父母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了学习,其他的都可以牺牲,或者都可以满足。小强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了4年。年收入近5万,但是平时花钱大手大脚,以至于妈妈生病需要医药费。他手中却没有什么积蓄。小强的故事。一方面说明他需要补“合理消费、科学理财”这一课,但同时也恰恰证明了:在他的生活历程中,父母并没有在这一方面给予他有意识地教育与引导。小强的父母只给了小强“学业上的期待”,而没有对他提出“台理消费”乃至“未来反哺”这样的期待。因此,小强可以是一个优秀的硕士毕业生,也有一份不错的职业,但却缺乏自主控制消费、科学理财的能力。
因此,作为父母而言,在看重孩子学习的同时,记得在生活中培育孩子的“自主性”,这不但有利于他独立面对今天的生活,更有利于他有效管理未来的风险,犹如在金融危机中。那些有“存款”的人更安心一样。下面借助“用钱”来谈谈自主性的培育。
什么时候可以给孩子“钱”用
不同年龄的孩子,自主性需求不同,所以对“钱”的意识和使用自然也不同。一般而言,每个人从出生6个月后就有了“自主性”需求,但0~2岁阶段主要以“安全感”为基础,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父母给予的环境越安全、温暖、可信赖,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就越好,越有探索世界、发展自我的愿望。3~6岁的儿童,其自主性充满了“模拟性”,他们喜欢模仿成人世界,对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器具产生兴趣,喜欢扮演各种成人角色。因此,“用钱…购物”等游戏开始出现。7-10岁儿童,自主性的特点为“从众性”,他们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比如老师的意见、周围同伴的兴趣等。因此,父母可能经常会看到他们去买“无意义”的东西或“垃圾”食品,比如:有英雄卡的小零食。11~14岁的儿童,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在兴趣、行为倾向、个性等方面都更加独立,呈现出“独特性”的选择。这个时候,如果给他们“零用钱”,他们会买象征自己或对自己有独特意义的东西。因此,什么时候给孩子“钱”用呢?其实,从3岁开始,就可以尝试,只不过可以参照前面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数量和目标引导。
给孩子的“零用钱”要不要管
在给孩子“零用钱”方面。很多父母可能都有这样的“两难”:不给孩子“零用钱”吧,孩子会不停地来纠缠,或者会很不高兴,因为“人家都有零用钱”;而且,毕竟有的时候孩子也需要“零用钱”来应急。但另一方面,给了孩子“零用钱”,父母又怕他们乱花,比如买不卫生的食物吃、买“乱七八糟”的东西。因此,经常是父母给了孩子“零用钱”,孩子却享受不到“花”的自在。曾经有个10岁左右的孩子这样说,“没有‘零用钱’的时候,我挺想要的,可是有了却一点儿也不开心,我爸妈每次都要让我报账,而且算得特别仔细。有时候我实在想不起来了。他们就会说我乱花钱。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要昵……”那么,作为父母而言。要不要“管”孩子的“零用钱”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需要考虑分寸与方式。
如前文所说。对于孩子而言,“花钱”之乐就在于“我做主”。让他们花10元钱的感觉,比你给他买1 00元钱的东西还舒服。因此,父母在“管”孩子的零用钱使用时,首先必须懂得“零用钱”除了消费以外,实际上是孩子“自主性”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批评”或者“干涉”之前,先要弄懂孩子买那些东西的意义何在。比如j小浣熊干脆面里的水浒英雄卡,父母会觉得没意义,但孩子会觉得意义重大,因为“其他孩子都有”;父母说“悠悠球有一个就是了”,但孩子说“不同的悠悠球有不同的玩法。如果我不会玩,就没人和我玩了”……当大人理解到了孩子“花钱”背后的心理需求,那/4至少在态度、语气上就柔和多了,同孩子的交流也更可能达成沟通。
其次,在“管”的时候,要“破”中有“立”。特别是“立”。行为学家告诉我们,要想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最好的办法是从他已有的众多行为中发现“良好”的加以鼓励。这往往比“从无到有”的培养容易得多。比如:孩子可能在一天之内花光了“零用钱”,而且买了一大堆你认为“没意义’:的东西,那么你可以尝试这样来处理:第一,听孩子讲购物的过程与理由,发现可能的“亮点”(诸如:讨价还价、没有出错)与“问题”(诸如:从众消费、买完后悔等);第二。和孩子交流你的感受与想法;第三,询问孩子下一次会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相信这样的过程,比起简单地责怪与批评要有效的多。
最后,一定记得“管”的最终目标是“不管”,是让孩子完全“自主”。一旦孩子具有了合理“用钱”的能力,父母千万要“该收手时就收手”,以免引发孩子的反感与逆反。当然,可以和孩子不定期地交流一下理财心得和技巧,说不准孩子比大人还有“财商”呢!
切勿用简单的断掉或减缩孩子零用钱的办法,来打消孩子的“不合理念头”,以使孩子走八“说谎”“骗钱”,甚至“顺手牵羊”的歧途——
一个7岁的孩子,为了买“神奇宝贝”磁贴,而从妈妈的钱包里拿走了100元钱,买了满满一书包。
一个10岁的孩子,为了买游戏卡,在学校组织给灾区捐款时,故意对妈妈说:老师要我们每人捐2元,我捐10元钱好不好?妈妈非常赞同孩子的热心。给了10元。结果孩子还是只捐了2元。
一个12岁的男孩,为了买一个妈妈认为“幼稚”的电动组合玩具。省下零用钱,有一次实在口渴,他舍不得花零用钱,竟然跑到超市“拿”起一瓶饮料。趁人“不备”痛饮被抓……
如何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合理“用钱”
美国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有具体的理财教育目标: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钱是有限的,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做出选择,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硬币;7岁,能看价格标签;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9岁,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儿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即能够区别广告宣传与实际商品之间不同;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3岁至高中毕业,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
结合我国国情,给出相关建议供父母参考,请见下表。总体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犹如“自主性”发展有阶梯一样,“用钱”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如果父母一直到孩子初中时才给“零用钱”,那么孩子出现类似小学生的“从众消费”现象也并不奇怪。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财商”发达,那么就从小开始培养吧。
何谓“自主性”
自主性即能够自我控制、主动进取。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存在“我想……”和“我应该……”之间的矛盾,前者像一个小孩。希望自己能随心所欲;后者像一个严厉的大人。总是提出规范与要求。而“自主性”,就是能够协调“我想”和“我应该”。给出合理而积极的行动决策。比如,在“我想把钱全部花掉”和“我应该尽可能存钱以防万一”之间,“自主的我”会选择“我可以有必要的开销,其余的暂且存起来”这样的合理途径。
可惜的是。父母对孩子自主性的培养往往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通常如果与学习有关的。父母会非常看重,比如:独立完成功课。但对于孩子的生活习惯,父母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了学习,其他的都可以牺牲,或者都可以满足。小强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了4年。年收入近5万,但是平时花钱大手大脚,以至于妈妈生病需要医药费。他手中却没有什么积蓄。小强的故事。一方面说明他需要补“合理消费、科学理财”这一课,但同时也恰恰证明了:在他的生活历程中,父母并没有在这一方面给予他有意识地教育与引导。小强的父母只给了小强“学业上的期待”,而没有对他提出“台理消费”乃至“未来反哺”这样的期待。因此,小强可以是一个优秀的硕士毕业生,也有一份不错的职业,但却缺乏自主控制消费、科学理财的能力。
因此,作为父母而言,在看重孩子学习的同时,记得在生活中培育孩子的“自主性”,这不但有利于他独立面对今天的生活,更有利于他有效管理未来的风险,犹如在金融危机中。那些有“存款”的人更安心一样。下面借助“用钱”来谈谈自主性的培育。
什么时候可以给孩子“钱”用
不同年龄的孩子,自主性需求不同,所以对“钱”的意识和使用自然也不同。一般而言,每个人从出生6个月后就有了“自主性”需求,但0~2岁阶段主要以“安全感”为基础,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父母给予的环境越安全、温暖、可信赖,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就越好,越有探索世界、发展自我的愿望。3~6岁的儿童,其自主性充满了“模拟性”,他们喜欢模仿成人世界,对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器具产生兴趣,喜欢扮演各种成人角色。因此,“用钱…购物”等游戏开始出现。7-10岁儿童,自主性的特点为“从众性”,他们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比如老师的意见、周围同伴的兴趣等。因此,父母可能经常会看到他们去买“无意义”的东西或“垃圾”食品,比如:有英雄卡的小零食。11~14岁的儿童,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在兴趣、行为倾向、个性等方面都更加独立,呈现出“独特性”的选择。这个时候,如果给他们“零用钱”,他们会买象征自己或对自己有独特意义的东西。因此,什么时候给孩子“钱”用呢?其实,从3岁开始,就可以尝试,只不过可以参照前面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数量和目标引导。
给孩子的“零用钱”要不要管
在给孩子“零用钱”方面。很多父母可能都有这样的“两难”:不给孩子“零用钱”吧,孩子会不停地来纠缠,或者会很不高兴,因为“人家都有零用钱”;而且,毕竟有的时候孩子也需要“零用钱”来应急。但另一方面,给了孩子“零用钱”,父母又怕他们乱花,比如买不卫生的食物吃、买“乱七八糟”的东西。因此,经常是父母给了孩子“零用钱”,孩子却享受不到“花”的自在。曾经有个10岁左右的孩子这样说,“没有‘零用钱’的时候,我挺想要的,可是有了却一点儿也不开心,我爸妈每次都要让我报账,而且算得特别仔细。有时候我实在想不起来了。他们就会说我乱花钱。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要昵……”那么,作为父母而言。要不要“管”孩子的“零用钱”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需要考虑分寸与方式。
如前文所说。对于孩子而言,“花钱”之乐就在于“我做主”。让他们花10元钱的感觉,比你给他买1 00元钱的东西还舒服。因此,父母在“管”孩子的零用钱使用时,首先必须懂得“零用钱”除了消费以外,实际上是孩子“自主性”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批评”或者“干涉”之前,先要弄懂孩子买那些东西的意义何在。比如j小浣熊干脆面里的水浒英雄卡,父母会觉得没意义,但孩子会觉得意义重大,因为“其他孩子都有”;父母说“悠悠球有一个就是了”,但孩子说“不同的悠悠球有不同的玩法。如果我不会玩,就没人和我玩了”……当大人理解到了孩子“花钱”背后的心理需求,那/4至少在态度、语气上就柔和多了,同孩子的交流也更可能达成沟通。
其次,在“管”的时候,要“破”中有“立”。特别是“立”。行为学家告诉我们,要想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最好的办法是从他已有的众多行为中发现“良好”的加以鼓励。这往往比“从无到有”的培养容易得多。比如:孩子可能在一天之内花光了“零用钱”,而且买了一大堆你认为“没意义’:的东西,那么你可以尝试这样来处理:第一,听孩子讲购物的过程与理由,发现可能的“亮点”(诸如:讨价还价、没有出错)与“问题”(诸如:从众消费、买完后悔等);第二。和孩子交流你的感受与想法;第三,询问孩子下一次会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相信这样的过程,比起简单地责怪与批评要有效的多。
最后,一定记得“管”的最终目标是“不管”,是让孩子完全“自主”。一旦孩子具有了合理“用钱”的能力,父母千万要“该收手时就收手”,以免引发孩子的反感与逆反。当然,可以和孩子不定期地交流一下理财心得和技巧,说不准孩子比大人还有“财商”呢!
切勿用简单的断掉或减缩孩子零用钱的办法,来打消孩子的“不合理念头”,以使孩子走八“说谎”“骗钱”,甚至“顺手牵羊”的歧途——
一个7岁的孩子,为了买“神奇宝贝”磁贴,而从妈妈的钱包里拿走了100元钱,买了满满一书包。
一个10岁的孩子,为了买游戏卡,在学校组织给灾区捐款时,故意对妈妈说:老师要我们每人捐2元,我捐10元钱好不好?妈妈非常赞同孩子的热心。给了10元。结果孩子还是只捐了2元。
一个12岁的男孩,为了买一个妈妈认为“幼稚”的电动组合玩具。省下零用钱,有一次实在口渴,他舍不得花零用钱,竟然跑到超市“拿”起一瓶饮料。趁人“不备”痛饮被抓……
如何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合理“用钱”
美国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有具体的理财教育目标: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钱是有限的,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做出选择,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硬币;7岁,能看价格标签;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9岁,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儿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即能够区别广告宣传与实际商品之间不同;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3岁至高中毕业,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
结合我国国情,给出相关建议供父母参考,请见下表。总体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犹如“自主性”发展有阶梯一样,“用钱”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如果父母一直到孩子初中时才给“零用钱”,那么孩子出现类似小学生的“从众消费”现象也并不奇怪。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财商”发达,那么就从小开始培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