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代社会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高速发展中,时代的发展对音乐教育理念和方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当下的社会环境,分析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总结音乐课堂教育的本质规律,探索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力争在音乐属性和审美核心的维度上,对当前的音乐课堂教育提出实践性的改革设想,为今后课堂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社会背景 音乐课堂 教育
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不断完善人格、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对于音乐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基于文化的学习。在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强调的是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忽视音乐的社会属性,强加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反感,再加上音乐知识更新缓慢、缺乏时代感,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常常出现厌学的状态。为了改变现有的滞后的教学状态,专家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原因,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但是实效甚微。在这样的现状中,我们要正视音乐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本质上解决课堂教育的困境问题。
一、音乐文化性的内在属性
当前的时代背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能可持续发展的人,除了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外,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获得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音乐审美的内在要求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表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好以音乐审美为本的原则,从音乐要素入手,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蕴涵的深厚文化内涵,遵循音乐以聆听、体验为主的学习规律,采用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音乐审美空间,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使音乐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共鸣,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就成为落实美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
三、时代感与专业性的融入
(一)遵循音乐教学的原则
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音乐教育不是关起门来唱歌,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人类情感艺术,音乐在表达人的喜怒哀乐情感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音乐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在时代音乐面前,课堂音乐教学要给予积极的回应。
(二)关注音乐的流行元素
2014年7月16日起,沈阳放映了《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观影观众的好评,电影中的一首歌曲《小苹果》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其实早在5月29日优酷就首发了歌曲《小苹果》的MV,此曲在各大音乐排行榜荣登榜首,手机铃声、餐厅背景音乐、音像制品音乐……通通都唱着:“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点亮我生命的火……”这样的音乐成自然成为学生追捧的对象,在音乐课堂上,这样的歌曲远远比肖邦更受欢迎。作为音乐多元化的课堂,音乐教师要敢于分析和讲解类似《小苹果》这样的作品,对其音乐旋律、歌词内涵、音乐想象空间、听众的精神诉求等方面做专业的分析,正确引导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重视音乐教学的滞后现象
音乐课堂对时代感音乐作品的关注,不仅仅是音乐课堂现代化的教学改革,从本体意义上讲,更是改变音乐教育滞后现象,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和喜闻乐见的音乐进行结合的有效方式。这样的音乐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挖掘学生的专业潜力,把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集中到课堂上。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效果上,真正实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堂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从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的“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
在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人类的情感家园需要维护,生活的情绪需要排解,音乐是承载人类情感的载体,音乐课堂教育更是陶冶情操、心灵共鸣的通行证。只有把握好音乐教育的实质,才能从本质上深化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关键词: 社会背景 音乐课堂 教育
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不断完善人格、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对于音乐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基于文化的学习。在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强调的是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忽视音乐的社会属性,强加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反感,再加上音乐知识更新缓慢、缺乏时代感,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常常出现厌学的状态。为了改变现有的滞后的教学状态,专家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原因,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但是实效甚微。在这样的现状中,我们要正视音乐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本质上解决课堂教育的困境问题。
一、音乐文化性的内在属性
当前的时代背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能可持续发展的人,除了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外,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获得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音乐审美的内在要求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表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好以音乐审美为本的原则,从音乐要素入手,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蕴涵的深厚文化内涵,遵循音乐以聆听、体验为主的学习规律,采用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音乐审美空间,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使音乐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共鸣,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就成为落实美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
三、时代感与专业性的融入
(一)遵循音乐教学的原则
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音乐教育不是关起门来唱歌,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人类情感艺术,音乐在表达人的喜怒哀乐情感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音乐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在时代音乐面前,课堂音乐教学要给予积极的回应。
(二)关注音乐的流行元素
2014年7月16日起,沈阳放映了《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观影观众的好评,电影中的一首歌曲《小苹果》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其实早在5月29日优酷就首发了歌曲《小苹果》的MV,此曲在各大音乐排行榜荣登榜首,手机铃声、餐厅背景音乐、音像制品音乐……通通都唱着:“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点亮我生命的火……”这样的音乐成自然成为学生追捧的对象,在音乐课堂上,这样的歌曲远远比肖邦更受欢迎。作为音乐多元化的课堂,音乐教师要敢于分析和讲解类似《小苹果》这样的作品,对其音乐旋律、歌词内涵、音乐想象空间、听众的精神诉求等方面做专业的分析,正确引导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重视音乐教学的滞后现象
音乐课堂对时代感音乐作品的关注,不仅仅是音乐课堂现代化的教学改革,从本体意义上讲,更是改变音乐教育滞后现象,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和喜闻乐见的音乐进行结合的有效方式。这样的音乐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挖掘学生的专业潜力,把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集中到课堂上。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效果上,真正实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堂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从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的“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
在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人类的情感家园需要维护,生活的情绪需要排解,音乐是承载人类情感的载体,音乐课堂教育更是陶冶情操、心灵共鸣的通行证。只有把握好音乐教育的实质,才能从本质上深化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