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高职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中高职课程建设中,公共课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此,做好中高职公共课的有效衔接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中高职公共课衔接现状的基础之上,尝试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20-03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张宏建(1976- ),男,湖南沅陵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职业教育。(广东 东莞/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省教改课题《“全过程、多元化”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30200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这将中高职协凋发展推上了重要议程。《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現象。”这指出了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现实问题。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衔接。只有课程衔接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中高职教育中的其它衔接问题。而中高职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势必要加强公共课建设。为此,本文尝试对中高职公共课的有效衔接进行研究。
一、中高职公共课衔接的现状及原因
中高职公共课主要包括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和部分新增内容。虽然课程名称较统一,但在课程建设上往往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因而导致了中高职缺乏对彼此在课程建设上的了解,从而出现了中高职公共课重复学习、脱节缺失的现象,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中高职在教学上的层次性。究其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中职学校虽然承担着“就业、升学”的双重功能,但最现实的功能是“就业”。对公共课建设来说,中职必然会选择多数学生的需求,来满足学生就业的终结性教育,而高职又是职业教育的终结,如此,势必会出现公共课教育的重复、脱节缺失现象。二是高职院校对中职生源,无论是对口自主招生生源(单独编班),还是高考统招生源(编入普高班),在公共课教育上,并没有严格地把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区别开,存在“齐步走”现象,因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在教育背景上的差异,公共课教育重复、脱节现象就不可避免。总之,在公共课建设上,中高职表面上实现了对接,但本质上并未找到相应的“接点”。
二、中高职公共课衔接的依据
中高职公共课衔接虽然存在不协调,但构建有效衔接的任务,不是不可能完成。对此,有如下两个方面依据:一是中高职教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中高职虽属不同层次教育,但他们都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范畴,都强调以就业为导向,都培养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专门人才,而公共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如此,公共课有效衔接有实现可能性;二是中高职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阶段性。中高职学生有着明显的年龄段,年龄段的层次性必然带来认知水平的阶段性。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公共课作为塑造学生内涵素质课程,其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势必是一个随着年龄递增而有可能逐步实现的过程,也就是说,中职教育可以是高职教育的学习准备,高职教育可以是中职教育的提升,如此,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有了现实必然性。总之,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是有据可循。
三、中高职公共课衔接的有效途径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本质问题是课程衔接问题,而课程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本身是由许多要素构成,如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在当前中高职课程体系中,公共课的存在具有客观性,而有效衔接又具有可能性、必然性。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的现实途径。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1.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标准,当然公共课也没有。从而出现了,中高职各自设定自己的公共课标准,即使有沟通,也只是对口招生单位之间,为了“升学”将高职招生考试标准作为中职的临时公共课标准,结果是,因标准的不衔接导致了整个公共课教育的无序。如此,构建公共课标准问题成为了公共课有效衔接的关键问题。对此,首先,我们可从培养目标找衔接。中职主要培养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而高职主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中高职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决定了课程标准应具有相应的层次性。作为公共课,中职与高职的关系,就如高中与普高的关系,中职公共课标准更应强调基础性,而后者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终结性教育,公共课标准更应重视“必需、够用”原则。其次,我们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找标准。中高职学生的年龄段决定了认知的层次性,当然,公共课标准也需与之相适应。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公共课,在制定课程标准时,中职应促使学生初步形成各种素质,初步确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高职应在中职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各种素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研究
2.教学内容
中高职公共课设置,名称基本相同,但因缺少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公共课标准,从而导致了中高职均是各自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设置各自的教学范围。如此,在公共课教学中,经常出现有的教学内容,中职已经教过,高职重复教;有的教学内容,中职没有教过,高职不得不补充,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不衔接的现象。对此,中高职公共课内容的衔接,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可借助相关的等级考试确定各自的教学内容,如英语课,有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简称PETS),全国大学应用能力英语考试A/B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有计算机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中高职公共课可选择相应考试的层次,确定各自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确定相关教学内容,如德育课,中职可选择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知识作为课程内容,而高职可选择能促使学生形成职业观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如应用写作课,中职可选择公共应用写作作为教学内容,而高职可选择专业性较强的写作作为教学内容。 3.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内容十分宽广,包括师资、教材、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促使教学过程得以有效实施的各种软硬件。但在中高职课程资源开发上,存在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明显不强,更不用说整合其它课程资源。中高职衔接的公共课资源更是如此。对此,就公共课资源开发来说,可从二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方面,可通过师资资源实现公共课对接。鉴于教师的专长、特长和现有水平,对那些学生感兴趣、社会期望值高的教学内容,中高职教师可进行相互支援,做到优势互补,从而加强彼此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接。一方面,可依据中高职学生的教育层次性,对选定的课程资源内容,在深度和广度及效果上进行相应的层次性开发。如,关于东莞市可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中职学生可以作些通识性的介绍,让他们对可园的建筑、历史等有所了解;而对高职学生可进一步作较深入的研究,上升到文化、藝术等层面。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很多,关键是要发挥教师在开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最大化的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构建。这对于很容易落入课堂教学单调乏味的中高职公共课来说,尤其重要。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是检测课程实施是否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而目前,中高职公共课评价,更多的还是各自独立的封闭式评价,“多元化”为主体的课程评价很少,更不用说中高职公共课评价的衔接。就中高职公共课评价对接,可尝试做这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中高职互派公共课资深教师参与对方的课程评价。在中高职院校中,“多元化”课程评价主体主要是指政府、行业企业、教师(本校教师)、学生等。在这个评价主体中,如能再增加中高职互派教师这个主体,显而易见有利于中高职公共课评价的有效衔接。一方面,可将中高职教育视其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进行公共课评价。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特别对公共课,这种基础性很强的课程,不可能学完后其效果立竿见影,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内化过程。如此,公共课能力形成本身也需要将中高职作为一个完整过程,进行有效的过程评价。这不但能有效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更有利于将中高职公共课教育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如德育课,可模仿银行信誉档案等级(诚信,守信,信用警示),将中高职视为一个过程,对学生诚信建立级别,在高职毕业前夕进行德育课的终结性评价。
四、中高职公共课衔接的体制建设
2010年起,广东省开始了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届时,中高职衔接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了职业教育的现实急迫问题。对此,就中高职公共课来说,经验少,面又广,事也多。因此,如需将各种衔接落到实处,则需要相关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其中特别应做好三个方面: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组建顶层设计领导小组。“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挑战很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已经摆在首要位置。”只有做好相关的顶层设计,才能避免中高职各院校各自为战的局面,从而保障中高职公共课的顺畅衔接。 第二,加强教师合作,建立中高职教师沟通机制。“教师基于自愿和平等的主体关系,因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形成的既有支援性又有批判性且共担不可预测结果的人际互动关系。”中高职教师的深度合作,是实现中高职公共课全面衔接的基础性保证。对此,如将合作形成常态化,必将需要相应的教师沟通机制,搭建相应合作平台。第三,加强课程建设,建立奖励激励机制。中高职公共课衔接,涉及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方方面面,是非常复杂的工程。建立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有利于推动课程建设有序高效进行。
总之,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是一项艰巨工程,除了课程衔接之外,还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衔接问题。上述思考只是初步尝试,真正实现中高职公共课的有效衔接,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廖征军等.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2).
[2]陈庆合.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4(4).
[3]徐国庆.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69).
[4]马树超.职教体系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N] .光明日报,2012-03-24.
[5]邵云雁,秦虎.教师合作:厘清与反思[J] .教师教育研究,2009(9).
责任编辑 朱守锂
关键词: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20-03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张宏建(1976- ),男,湖南沅陵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职业教育。(广东 东莞/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省教改课题《“全过程、多元化”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30200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这将中高职协凋发展推上了重要议程。《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現象。”这指出了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现实问题。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衔接。只有课程衔接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中高职教育中的其它衔接问题。而中高职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势必要加强公共课建设。为此,本文尝试对中高职公共课的有效衔接进行研究。
一、中高职公共课衔接的现状及原因
中高职公共课主要包括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和部分新增内容。虽然课程名称较统一,但在课程建设上往往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因而导致了中高职缺乏对彼此在课程建设上的了解,从而出现了中高职公共课重复学习、脱节缺失的现象,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中高职在教学上的层次性。究其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中职学校虽然承担着“就业、升学”的双重功能,但最现实的功能是“就业”。对公共课建设来说,中职必然会选择多数学生的需求,来满足学生就业的终结性教育,而高职又是职业教育的终结,如此,势必会出现公共课教育的重复、脱节缺失现象。二是高职院校对中职生源,无论是对口自主招生生源(单独编班),还是高考统招生源(编入普高班),在公共课教育上,并没有严格地把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区别开,存在“齐步走”现象,因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在教育背景上的差异,公共课教育重复、脱节现象就不可避免。总之,在公共课建设上,中高职表面上实现了对接,但本质上并未找到相应的“接点”。
二、中高职公共课衔接的依据
中高职公共课衔接虽然存在不协调,但构建有效衔接的任务,不是不可能完成。对此,有如下两个方面依据:一是中高职教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中高职虽属不同层次教育,但他们都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范畴,都强调以就业为导向,都培养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专门人才,而公共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如此,公共课有效衔接有实现可能性;二是中高职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阶段性。中高职学生有着明显的年龄段,年龄段的层次性必然带来认知水平的阶段性。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公共课作为塑造学生内涵素质课程,其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势必是一个随着年龄递增而有可能逐步实现的过程,也就是说,中职教育可以是高职教育的学习准备,高职教育可以是中职教育的提升,如此,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有了现实必然性。总之,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是有据可循。
三、中高职公共课衔接的有效途径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本质问题是课程衔接问题,而课程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本身是由许多要素构成,如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在当前中高职课程体系中,公共课的存在具有客观性,而有效衔接又具有可能性、必然性。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的现实途径。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1.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标准,当然公共课也没有。从而出现了,中高职各自设定自己的公共课标准,即使有沟通,也只是对口招生单位之间,为了“升学”将高职招生考试标准作为中职的临时公共课标准,结果是,因标准的不衔接导致了整个公共课教育的无序。如此,构建公共课标准问题成为了公共课有效衔接的关键问题。对此,首先,我们可从培养目标找衔接。中职主要培养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而高职主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中高职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决定了课程标准应具有相应的层次性。作为公共课,中职与高职的关系,就如高中与普高的关系,中职公共课标准更应强调基础性,而后者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终结性教育,公共课标准更应重视“必需、够用”原则。其次,我们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找标准。中高职学生的年龄段决定了认知的层次性,当然,公共课标准也需与之相适应。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公共课,在制定课程标准时,中职应促使学生初步形成各种素质,初步确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高职应在中职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各种素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研究
2.教学内容
中高职公共课设置,名称基本相同,但因缺少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公共课标准,从而导致了中高职均是各自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设置各自的教学范围。如此,在公共课教学中,经常出现有的教学内容,中职已经教过,高职重复教;有的教学内容,中职没有教过,高职不得不补充,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不衔接的现象。对此,中高职公共课内容的衔接,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可借助相关的等级考试确定各自的教学内容,如英语课,有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简称PETS),全国大学应用能力英语考试A/B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有计算机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中高职公共课可选择相应考试的层次,确定各自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确定相关教学内容,如德育课,中职可选择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知识作为课程内容,而高职可选择能促使学生形成职业观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如应用写作课,中职可选择公共应用写作作为教学内容,而高职可选择专业性较强的写作作为教学内容。 3.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内容十分宽广,包括师资、教材、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促使教学过程得以有效实施的各种软硬件。但在中高职课程资源开发上,存在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明显不强,更不用说整合其它课程资源。中高职衔接的公共课资源更是如此。对此,就公共课资源开发来说,可从二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方面,可通过师资资源实现公共课对接。鉴于教师的专长、特长和现有水平,对那些学生感兴趣、社会期望值高的教学内容,中高职教师可进行相互支援,做到优势互补,从而加强彼此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接。一方面,可依据中高职学生的教育层次性,对选定的课程资源内容,在深度和广度及效果上进行相应的层次性开发。如,关于东莞市可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中职学生可以作些通识性的介绍,让他们对可园的建筑、历史等有所了解;而对高职学生可进一步作较深入的研究,上升到文化、藝术等层面。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很多,关键是要发挥教师在开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最大化的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构建。这对于很容易落入课堂教学单调乏味的中高职公共课来说,尤其重要。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是检测课程实施是否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而目前,中高职公共课评价,更多的还是各自独立的封闭式评价,“多元化”为主体的课程评价很少,更不用说中高职公共课评价的衔接。就中高职公共课评价对接,可尝试做这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中高职互派公共课资深教师参与对方的课程评价。在中高职院校中,“多元化”课程评价主体主要是指政府、行业企业、教师(本校教师)、学生等。在这个评价主体中,如能再增加中高职互派教师这个主体,显而易见有利于中高职公共课评价的有效衔接。一方面,可将中高职教育视其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进行公共课评价。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特别对公共课,这种基础性很强的课程,不可能学完后其效果立竿见影,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内化过程。如此,公共课能力形成本身也需要将中高职作为一个完整过程,进行有效的过程评价。这不但能有效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更有利于将中高职公共课教育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如德育课,可模仿银行信誉档案等级(诚信,守信,信用警示),将中高职视为一个过程,对学生诚信建立级别,在高职毕业前夕进行德育课的终结性评价。
四、中高职公共课衔接的体制建设
2010年起,广东省开始了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届时,中高职衔接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了职业教育的现实急迫问题。对此,就中高职公共课来说,经验少,面又广,事也多。因此,如需将各种衔接落到实处,则需要相关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其中特别应做好三个方面: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组建顶层设计领导小组。“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挑战很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已经摆在首要位置。”只有做好相关的顶层设计,才能避免中高职各院校各自为战的局面,从而保障中高职公共课的顺畅衔接。 第二,加强教师合作,建立中高职教师沟通机制。“教师基于自愿和平等的主体关系,因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形成的既有支援性又有批判性且共担不可预测结果的人际互动关系。”中高职教师的深度合作,是实现中高职公共课全面衔接的基础性保证。对此,如将合作形成常态化,必将需要相应的教师沟通机制,搭建相应合作平台。第三,加强课程建设,建立奖励激励机制。中高职公共课衔接,涉及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方方面面,是非常复杂的工程。建立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有利于推动课程建设有序高效进行。
总之,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是一项艰巨工程,除了课程衔接之外,还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衔接问题。上述思考只是初步尝试,真正实现中高职公共课的有效衔接,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廖征军等.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2).
[2]陈庆合.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4(4).
[3]徐国庆.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69).
[4]马树超.职教体系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N] .光明日报,2012-03-24.
[5]邵云雁,秦虎.教师合作:厘清与反思[J] .教师教育研究,2009(9).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