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对教师的发展、提高以及在新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显然,《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将教师的转变和提高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新课程需要新型教师,新课程需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具体来说,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八大角色:即知识的研究者、组织者、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如此多的角色,如此繁重的任务,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实现完成教学任务与发展教师的双重理想呢?我们试以浙江省宁波市某重点中学一位语文教师上的《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节课为例,从课文的分析、设计、实施方法和途径及实施过程等方面来解说与探讨。
该课的设计、实施的步骤如下:
一、导入、解题
课文分析:本节课是第2课时,在上一节课中已解决了生字与新词,学生对课文已有一定的了解。故这堂课的主旨应是分析与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设计:设疑置问,创设教学情境
方法与途径:设问
实施过程:根据课文标题《阿长与山海经》,郑老师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叫阿长(cháng?雪,不叫阿长(zhǎng?雪?芽”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关于名字书上有一段叙述,学生只要总结一下是能够回答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得出结论:“作者家原来的那个佣人长得又高又瘦,就叫阿长,来了一个新的佣人由于叫惯了就也叫阿长。”接着老师马上又提出又一个问题:“用他人的名字,你有什么感悟?”
评价:教师以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拉开了一堂课的序幕,给学生带来无穷地思考、探索和挖掘本课主旨的欲望。一个优秀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在她有渊博的知识,更在于她能够、善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关于名字的疑问给这堂课拉开了一个很好的序幕。并为这堂课的氛围打下了一个基调,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师不再是一个课堂知识的灌输者、统治者、知识的权威者,而成为了一个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引导者。实现了“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做到了:“含而不露,引而不发。”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交流与合作。
二、整体感知
课文分析: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共有二十九段,在一堂课上不可能逐段去讲解,且文章叙述的是鲁迅小时候的一段情感经历,文中的主人公的心理年龄与学生差不多,学生是能看懂文章的表层意思的。因此,这堂课的重心应放在透彻地分析文章的深层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经历与体验上。
设计:理清思路,梳理脉络
方法与途径:提问、体会发现
实施过程:针对这一环节,该教师设置了几个问题;1、课文围绕阿长写了什么事?2、儿时的“我”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细细品味,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出来。然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一条思想主线是:(规矩多、限制我的行为)讨厌——(讲长毛的故事)敬意——(谋害我的隐鼠)憎恶——(给我买“三哼经”)新的敬意。3、接着顺藤摸瓜,从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总结出阿长的个性并追问“你认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得出结论:阿长有不美的地方,有很多小毛病,但也有美的地方。4、最后,让学生推论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阿长?”
评价:通过设置一个这样大的情感主线问题让学生来阅读、思考和回答,并让学生自己感觉、体验和交流。这样的安排不仅完满地解决了课文的教学难点,而且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性地学习,学生不再是“接受”、“默认”知识的学习。教师则成为了课程的研究者,并由教学的引导者上升为教学的促进者;由知识的给予者上升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而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成为了知识、方法的发现者。在这样一种教与学的积极互动的氛围中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三、合作探究
课文分析:到这个阶段,课文段落的分析、教学的任务已经告一段落。如何进一步地让学生探讨作者写作的意图,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阿长的形象,突出阿长的个性,则是这一阶段的关键。
设计: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方法与途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实施过程;让学生就阿长给鲁迅买山海经的部分自主设计思考题。并就设计角度做出提示:1、可从具体描写人物的语句、词语入手。2、可从详略安排角度提问。3、可从写作方法角度提问。要求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阿长这一人物的个性,有助于细致地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有鉴于任务的难度有一点大,学生会感到茫然和无处下手,老师先举出两个例子进行示范。在学生的激烈讨论并商议之后,学生开始提问并让学生自由回答。老师作相应的提示与指导。
评价: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了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观性。学生其实确实是有智慧、有思想的。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思想之门,激发了学生沉睡的潜能。学生成了自主学习的发起者,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以其示范性则由导师成为了学生的学友,与学生是平等的“我”和“你”的关系,与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探索。教师成为了“学生中平等的首席”,成为了学生团体中的领导者。而面对学生知识的生成性、教学过程的偶然性,教师则由知识的挑战者的角色转变为了知识的应战者。这无疑对教师是一个新的角色挑战!
四、拓展延伸
课文分析: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主要是讲述鲁迅小时候对一本叫做《山海经》的书的向往,佣人阿长想方设法给他买来后,从而改变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情。而在课文中作者就阿长买山海经的这一关键过程并无一丝笔墨进行描述。
设计:补充设想、浓缩描写故事情
方法与途径:想象、讨论
实施过程:根据语境,让学生想象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的情节,设置描述情节的概括性关键词,并说明理由。学生在分组讨论后从不同角度对阿长这一文盲买山海经的费劲周折的过程进行阐述,最后老师就学生的从各个角度的描绘和补充进行总结和归纳。
评价:这一活动的设置弥补了课文的空白点,学生抓住这一盲点进行探究,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孔乙己时的年代,通过“亲眼目睹”阿长满头大汗地满街找“三哼经”,饱受歧视地与老板讨价还价,心满意足地抱着书回家的买书过程。学生与阿长进行了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师生在这样一种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的气氛中,以对话的方式进行人与人的平等交流的情境中;在学生们放飞心灵、畅所欲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创生了知识、净化了情感、提升了品位、升华了境界、完善了价值。而教师也从学生富有想象的充满人性的回答中感受到了学生的情感美。从学生的身上,教师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从而使教师也成为了学习者。教师并不是简单而枯燥的道德的传授者,非人格化的知识的专制者,而成为道德的激励者、促进者、隐性知识的传播者。
五、精神升华,巩固练习
课文分析:本文所在的这一单元属于人文教育篇中的“平民单元”,它关注的是平常老百姓的生活,平民朴实的情感与爱。揭示隐藏在一般劳动人民中的善良、美德,挖掘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善良道德的人性。故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应是:从文章中把这种爱抽取出来并加以提炼、升华和深化。
设计:模仿写一篇散文
方法与途径:互动交流
实施过程:在对阿长的个性进行分析,形象进行塑造与丰润的基础上解说阿长的爱。然后把她与你身边的人进行对比,找出与阿长相似的人并写一篇叙事散文。
评价: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形式都应为课堂内容服务。所以我们要“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变书本是学生的世界为学生的世界是最好的书本。郑老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诠释,使学生在良好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了一次人格魅力的陶冶。教育作为一种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它超越了功利的知识目标取向,在真理和幸福之间谋求平衡”。“课程改革的终极精神在于使受教育者日臻完善,使他们既在知识上,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这样,教师便成为了教育的研究者,由灵魂的工程师便变成了人生的引路人,由知识的灌输者、复制者转向了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
总之,这堂课通过对记叙性散文写作方法的掌握的目标的设立,通过学生探究、自主、合作等方法的学习,通过充满互动性、生成性、创造性的课程实施,通过学生感悟、体会普通老百姓与身边人的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改变了以往传统课程中的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了课程的研究者;师生间的双向谈话法的运用使教师成为了教学的组织者;师生、生生间的三向交流的讨论法的运用使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使教师成为了团体的领导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对教材所蕴涵精神的提炼与升华则使教师成为了教育的研究者和文化的创造者。在这样一堂人与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交流的课堂中,教师充分地体现了其学科知识素养、教育智慧和教师德性。实现了由传统课程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传道、授渔、引惑者”角色的成功转型!
这堂语文课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只有化成指导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才能实现它的理论魅力,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教师只有把科学的理论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地促进自己的职业成长,在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实现课堂的转换,在教师教育智慧的挥洒和学生生命灵性的展现中,实现向优秀教师的成功转变。可见,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是能够做到集知识的研究者、组织者、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为一体的,从而成功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单位:浙江宁波大学教育学院
显然,《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将教师的转变和提高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新课程需要新型教师,新课程需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具体来说,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八大角色:即知识的研究者、组织者、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如此多的角色,如此繁重的任务,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实现完成教学任务与发展教师的双重理想呢?我们试以浙江省宁波市某重点中学一位语文教师上的《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节课为例,从课文的分析、设计、实施方法和途径及实施过程等方面来解说与探讨。
该课的设计、实施的步骤如下:
一、导入、解题
课文分析:本节课是第2课时,在上一节课中已解决了生字与新词,学生对课文已有一定的了解。故这堂课的主旨应是分析与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设计:设疑置问,创设教学情境
方法与途径:设问
实施过程:根据课文标题《阿长与山海经》,郑老师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叫阿长(cháng?雪,不叫阿长(zhǎng?雪?芽”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关于名字书上有一段叙述,学生只要总结一下是能够回答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得出结论:“作者家原来的那个佣人长得又高又瘦,就叫阿长,来了一个新的佣人由于叫惯了就也叫阿长。”接着老师马上又提出又一个问题:“用他人的名字,你有什么感悟?”
评价:教师以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拉开了一堂课的序幕,给学生带来无穷地思考、探索和挖掘本课主旨的欲望。一个优秀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在她有渊博的知识,更在于她能够、善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关于名字的疑问给这堂课拉开了一个很好的序幕。并为这堂课的氛围打下了一个基调,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师不再是一个课堂知识的灌输者、统治者、知识的权威者,而成为了一个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引导者。实现了“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做到了:“含而不露,引而不发。”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交流与合作。
二、整体感知
课文分析: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共有二十九段,在一堂课上不可能逐段去讲解,且文章叙述的是鲁迅小时候的一段情感经历,文中的主人公的心理年龄与学生差不多,学生是能看懂文章的表层意思的。因此,这堂课的重心应放在透彻地分析文章的深层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经历与体验上。
设计:理清思路,梳理脉络
方法与途径:提问、体会发现
实施过程:针对这一环节,该教师设置了几个问题;1、课文围绕阿长写了什么事?2、儿时的“我”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细细品味,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出来。然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一条思想主线是:(规矩多、限制我的行为)讨厌——(讲长毛的故事)敬意——(谋害我的隐鼠)憎恶——(给我买“三哼经”)新的敬意。3、接着顺藤摸瓜,从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总结出阿长的个性并追问“你认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得出结论:阿长有不美的地方,有很多小毛病,但也有美的地方。4、最后,让学生推论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阿长?”
评价:通过设置一个这样大的情感主线问题让学生来阅读、思考和回答,并让学生自己感觉、体验和交流。这样的安排不仅完满地解决了课文的教学难点,而且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性地学习,学生不再是“接受”、“默认”知识的学习。教师则成为了课程的研究者,并由教学的引导者上升为教学的促进者;由知识的给予者上升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而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成为了知识、方法的发现者。在这样一种教与学的积极互动的氛围中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三、合作探究
课文分析:到这个阶段,课文段落的分析、教学的任务已经告一段落。如何进一步地让学生探讨作者写作的意图,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阿长的形象,突出阿长的个性,则是这一阶段的关键。
设计: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方法与途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实施过程;让学生就阿长给鲁迅买山海经的部分自主设计思考题。并就设计角度做出提示:1、可从具体描写人物的语句、词语入手。2、可从详略安排角度提问。3、可从写作方法角度提问。要求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阿长这一人物的个性,有助于细致地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有鉴于任务的难度有一点大,学生会感到茫然和无处下手,老师先举出两个例子进行示范。在学生的激烈讨论并商议之后,学生开始提问并让学生自由回答。老师作相应的提示与指导。
评价: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了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观性。学生其实确实是有智慧、有思想的。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思想之门,激发了学生沉睡的潜能。学生成了自主学习的发起者,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以其示范性则由导师成为了学生的学友,与学生是平等的“我”和“你”的关系,与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探索。教师成为了“学生中平等的首席”,成为了学生团体中的领导者。而面对学生知识的生成性、教学过程的偶然性,教师则由知识的挑战者的角色转变为了知识的应战者。这无疑对教师是一个新的角色挑战!
四、拓展延伸
课文分析: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主要是讲述鲁迅小时候对一本叫做《山海经》的书的向往,佣人阿长想方设法给他买来后,从而改变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情。而在课文中作者就阿长买山海经的这一关键过程并无一丝笔墨进行描述。
设计:补充设想、浓缩描写故事情
方法与途径:想象、讨论
实施过程:根据语境,让学生想象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的情节,设置描述情节的概括性关键词,并说明理由。学生在分组讨论后从不同角度对阿长这一文盲买山海经的费劲周折的过程进行阐述,最后老师就学生的从各个角度的描绘和补充进行总结和归纳。
评价:这一活动的设置弥补了课文的空白点,学生抓住这一盲点进行探究,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孔乙己时的年代,通过“亲眼目睹”阿长满头大汗地满街找“三哼经”,饱受歧视地与老板讨价还价,心满意足地抱着书回家的买书过程。学生与阿长进行了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师生在这样一种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的气氛中,以对话的方式进行人与人的平等交流的情境中;在学生们放飞心灵、畅所欲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创生了知识、净化了情感、提升了品位、升华了境界、完善了价值。而教师也从学生富有想象的充满人性的回答中感受到了学生的情感美。从学生的身上,教师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从而使教师也成为了学习者。教师并不是简单而枯燥的道德的传授者,非人格化的知识的专制者,而成为道德的激励者、促进者、隐性知识的传播者。
五、精神升华,巩固练习
课文分析:本文所在的这一单元属于人文教育篇中的“平民单元”,它关注的是平常老百姓的生活,平民朴实的情感与爱。揭示隐藏在一般劳动人民中的善良、美德,挖掘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善良道德的人性。故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应是:从文章中把这种爱抽取出来并加以提炼、升华和深化。
设计:模仿写一篇散文
方法与途径:互动交流
实施过程:在对阿长的个性进行分析,形象进行塑造与丰润的基础上解说阿长的爱。然后把她与你身边的人进行对比,找出与阿长相似的人并写一篇叙事散文。
评价: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形式都应为课堂内容服务。所以我们要“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变书本是学生的世界为学生的世界是最好的书本。郑老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诠释,使学生在良好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了一次人格魅力的陶冶。教育作为一种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它超越了功利的知识目标取向,在真理和幸福之间谋求平衡”。“课程改革的终极精神在于使受教育者日臻完善,使他们既在知识上,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这样,教师便成为了教育的研究者,由灵魂的工程师便变成了人生的引路人,由知识的灌输者、复制者转向了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
总之,这堂课通过对记叙性散文写作方法的掌握的目标的设立,通过学生探究、自主、合作等方法的学习,通过充满互动性、生成性、创造性的课程实施,通过学生感悟、体会普通老百姓与身边人的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改变了以往传统课程中的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了课程的研究者;师生间的双向谈话法的运用使教师成为了教学的组织者;师生、生生间的三向交流的讨论法的运用使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使教师成为了团体的领导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对教材所蕴涵精神的提炼与升华则使教师成为了教育的研究者和文化的创造者。在这样一堂人与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交流的课堂中,教师充分地体现了其学科知识素养、教育智慧和教师德性。实现了由传统课程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传道、授渔、引惑者”角色的成功转型!
这堂语文课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只有化成指导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才能实现它的理论魅力,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教师只有把科学的理论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地促进自己的职业成长,在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实现课堂的转换,在教师教育智慧的挥洒和学生生命灵性的展现中,实现向优秀教师的成功转变。可见,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是能够做到集知识的研究者、组织者、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为一体的,从而成功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单位:浙江宁波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