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银行经过了与中国金融市场的磨合后,在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正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监管环境在变,市场竞争环境在变,客户的需求环境也在变。传统的策略管理理论无法解释和指导银行业现有的某些竞争行为。作为经济生态系统的成员,银行业经济活动类似于自然界生命体,对银行竞争进行仿生化研究,为银行经营策略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以生态学视角研究银行竞争
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经济领域,诸如企业组织、商业生态系统以及产业生态系统等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生态位现象”是指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都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银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商业银行之间以竞争关系最为常见。两个银行的竞争通常发生在两个银行共同需要同一稀缺资源的情况下。例如,两个银行提供相似的金融产品,需要相同的客户,此时一个银行的存在会妨碍另一银行的发展。有时,竞争关系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当两个银行提供替代产品时,竞争就表现得比较微妙和隐蔽(见表1)。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性问题十分突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银行业必须突破传统的经营理念,正确的生态位对制定新时期的经营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银行业生态位的现实基础
市场化。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使得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扶持力度下降,商业银行的经营将逐渐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经济微观结构的较大调整。国有经济的比重会继续下降,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的数量和比重会进一步上升,给银行的客户定位带来挑战和机遇。银行赢利结构和赢利能力受到了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产品价格市场化的影响,对产品定位带来挑战。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使金融业的“脱媒”现象日益突出,给银行的客户、产品和地域定位带来挑战。
国际化。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地域定位将拓宽为全球视角的市场定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民币离岸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国际结算和外汇业务等产生重大影响,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位形成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行为将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对客户和产品定位带来挑战。
信息化。信息网络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传统商业银行垄断性支付中介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商业银行面临着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带来的技术性“脱媒”,以电子商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取得渠道定位优势的一个重要砝码。
中国银行业的生态位宽度
银行业市场的成败在于生态位内的竞争策略与行动以及生态的提升。从目前商业银行布局来看,应该鼓励部分实力强的银行向大规模甚至全能型银行发展,同时倡导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中信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向具有某方面服务特长的特色银行方向发展,以更好的服务开拓目标市场、目标顾客,从而占据适合于自己发展的生态位,赢得优势资源。农村信用社应该从自身的特殊性出发,不应该将资金盲目的往大企业身上放,应该注重“土生土长”的农村,农村中小企业、农户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细分市场作出的正确选择。
中国银行业的生态位重叠
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来看,农户小额信贷、个体户、养殖户等贷款构成了低端市场,对应的金融机构是小额信贷组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县域地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等为中端市场,对应的机构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城镇化建设等为高端市场,对应的机构为农业银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注:邮政储蓄银行虽然目前尚未挂牌,但按监管层对其社区银行的定位,预计该行将主要服务于中低端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生态位重叠现象,尤其在县域金融市场,消费者市场维度严重重叠。
中国银行业经营策略选择
本文提出结合中国银行业的三种经营策略。
基于生态位分化的错位经营
银行生态因子的异质性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并因此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生态位的重叠只会造成银行之间过度竞争,从而造成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银行要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错位经营战略。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特征,选择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生态因子组合,从而实现生产和经营的异质性。应该彼此错落有致,形成错位经营,默契地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避免价格战、广告战和产品战,寻求共同发展。
基于生态位扩大的资源扩充战略
竞争的根源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造成的。银行可以通过资源扩充战略,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实现不同银行在同一行业中共存。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或差异化服务的方式,使银行自身的生存空间不断增大。三类商业银行应根据各自的优劣势,采取不同的生态位策略。
基于生态位拓展的价值创新战略
银行的生态因子中既包括资源因子,也包括空间因子,资源因子和空间因子可以细分,决定银行生态位的生态因子是多维的。在多维生态因子中,存在着没有被占用的潜在资源或空间,这是银行的潜在生态位。银行可以采取价值创新战略,将一些潜在的生态位转变为现实生态位加以利用,从而提高生态位的效能。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
以生态学视角研究银行竞争
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经济领域,诸如企业组织、商业生态系统以及产业生态系统等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生态位现象”是指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都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银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商业银行之间以竞争关系最为常见。两个银行的竞争通常发生在两个银行共同需要同一稀缺资源的情况下。例如,两个银行提供相似的金融产品,需要相同的客户,此时一个银行的存在会妨碍另一银行的发展。有时,竞争关系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当两个银行提供替代产品时,竞争就表现得比较微妙和隐蔽(见表1)。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性问题十分突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银行业必须突破传统的经营理念,正确的生态位对制定新时期的经营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银行业生态位的现实基础
市场化。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使得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扶持力度下降,商业银行的经营将逐渐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经济微观结构的较大调整。国有经济的比重会继续下降,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的数量和比重会进一步上升,给银行的客户定位带来挑战和机遇。银行赢利结构和赢利能力受到了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产品价格市场化的影响,对产品定位带来挑战。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使金融业的“脱媒”现象日益突出,给银行的客户、产品和地域定位带来挑战。
国际化。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地域定位将拓宽为全球视角的市场定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民币离岸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国际结算和外汇业务等产生重大影响,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位形成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行为将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对客户和产品定位带来挑战。
信息化。信息网络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传统商业银行垄断性支付中介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商业银行面临着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带来的技术性“脱媒”,以电子商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取得渠道定位优势的一个重要砝码。
中国银行业的生态位宽度
银行业市场的成败在于生态位内的竞争策略与行动以及生态的提升。从目前商业银行布局来看,应该鼓励部分实力强的银行向大规模甚至全能型银行发展,同时倡导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中信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向具有某方面服务特长的特色银行方向发展,以更好的服务开拓目标市场、目标顾客,从而占据适合于自己发展的生态位,赢得优势资源。农村信用社应该从自身的特殊性出发,不应该将资金盲目的往大企业身上放,应该注重“土生土长”的农村,农村中小企业、农户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细分市场作出的正确选择。
中国银行业的生态位重叠
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来看,农户小额信贷、个体户、养殖户等贷款构成了低端市场,对应的金融机构是小额信贷组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县域地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等为中端市场,对应的机构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城镇化建设等为高端市场,对应的机构为农业银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注:邮政储蓄银行虽然目前尚未挂牌,但按监管层对其社区银行的定位,预计该行将主要服务于中低端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生态位重叠现象,尤其在县域金融市场,消费者市场维度严重重叠。
中国银行业经营策略选择
本文提出结合中国银行业的三种经营策略。
基于生态位分化的错位经营
银行生态因子的异质性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并因此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生态位的重叠只会造成银行之间过度竞争,从而造成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银行要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错位经营战略。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特征,选择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生态因子组合,从而实现生产和经营的异质性。应该彼此错落有致,形成错位经营,默契地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避免价格战、广告战和产品战,寻求共同发展。
基于生态位扩大的资源扩充战略
竞争的根源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造成的。银行可以通过资源扩充战略,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实现不同银行在同一行业中共存。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或差异化服务的方式,使银行自身的生存空间不断增大。三类商业银行应根据各自的优劣势,采取不同的生态位策略。
基于生态位拓展的价值创新战略
银行的生态因子中既包括资源因子,也包括空间因子,资源因子和空间因子可以细分,决定银行生态位的生态因子是多维的。在多维生态因子中,存在着没有被占用的潜在资源或空间,这是银行的潜在生态位。银行可以采取价值创新战略,将一些潜在的生态位转变为现实生态位加以利用,从而提高生态位的效能。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