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文章的第一部分就从思维与语言关系的角度论述了汉语思维意识培养的必要性,这是研究的前提。文章第二部分分析概括了汉英思维的不同特点,这是培养汉语思维方式的前提。第三部分从汉字和词汇的角度讲清楚了汉语思维在语言要素中的体现,这是培养汉语思维的切入点。第四部分在前面三个部分的基础上,针对汉语思维培养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汉语;英语;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宝欢欢(1995-),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语国际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用汉语、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如何学好汉语也是学术界比较重要的问题。目的语思维对于语言学习是否有影响,有多大影响,目前尚未有定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具备汉语思维并不一定就能学好汉语,中国小孩学不好语文的比比皆是,不过不具备汉语思维是一定学不好汉语的,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汉语,得到的仅仅是符合汉语语法的英语。
一、汉语思维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谈到汉语思维意识培养的必要性,那就要先弄清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说法: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决定语言”;沃尔夫和萨丕尔认为“语言决定思维”;第三种说法是“思维独立于语言”。以下两个部分一是概括了“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前两个观点,正面证明了思维对语言的重要影响,二是对于“思维独立于语言”这个似乎否认了培养汉语思维意义的观点做出了回应。
1.思维对语言的重要影响。“思维决定语言”是本文的证明材料,既然思维决定语言,那么想要学好一门语言,那就一定要有该语言的思维方式。至于“语言决定思维”,语言不用多做解释,本文的研究对象英语和汉语都是语言。思维方式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具体模式,这种模式体现着一定的思维方法和一定的思维内容。再谈回语言决定思维,也就是说假设学好了汉语,那就等同于同时掌握了汉语的思维方式,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语言决定思维,那么思维一定会反作用于语言。因此,无论是思维决定语言,还是语言决定思维,学习汉语都要熟悉甚至理想情况下要掌握汉语的思维方式。
2.“思维独立于语言”的观点。思维与语言的第三种理论观点“思维独立于语言”似乎否定了研究汉语思维的意义。持有该观点的学者是杨守忠老师。他的观点有强调思维的独立性与重要性,是说思维不是必须依赖语言的(我们不能否认聋哑人的思维能力;初学者在表达某一思想时,需要先转成自己熟悉的语言,再译成目的语,但只要熟练就可以,靠的并不一定是汉语思维)。
但是杨老师也并没有完全否定语言对于思维的作用(狼孩脱离人群,超过一定的发育水平后再回到人间,思维能力也无法恢复了)。而且蒋楠很快对杨守忠的说法提出了有力的反驳意见:用外语思想是外语学习要达到的境界,也是学习外语的有效方法。至此,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虽然没有定论,但结论是: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学好语言,可以拓宽另一种思维方式。熟悉并掌握一种思维方式,有益于学习一门语言。
二、汉英思维的不同特点
上一个部分分析概括了培养汉语思维的必要性,本部分就要论述汉英思维的不同特点,因为英语母语者如果不是要学习新的语言,也许都不会有英语思维这个概念,更别提汉语思维了。那么培养英语母语者的汉语思维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汉英思维的差异在哪里。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汉语重形象思维,而英语重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比较符合语言学领域的解释分别是:形象思维,“伴随、凭借着感性形象并融和着联想、想象、情感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指“依靠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来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思维形式”。
汉民族重形象思维,崇尚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和事物都应该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这个观念。我们注重直观经验,以感觉、知觉、表象为依据,用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如最初的甲骨文就是最好的印证。
而英语母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英语母语民族往往通过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分析,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因而语言表达比较抽象。英语为表音文字就是最好的印证,那一个个字母,在创造之初,就是虚化抽象的结果,进而由词根词缀等方式形成一个个词汇,很明显就是概念、判断、推理的思考方式。
2.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康德认为悟性是按照头脑中先天就有的概念、范畴(如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等)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从而构成科学知识。而理性的思维,则是指以对概念的本性研究为前提的辩证思维。
汉语重悟性思维,比如语言学上的那个经典例子“鸡不吃了”,学术界认为这是个歧义句,通常要靠补充语境,才能对句子进行理解。而英语这种情况就比汉语要少得多。
英语重理性思维。英语的语法规则都是非常严谨的,比如一个问句:“吃饭了吗?”(Did you have a meal? Have you had a meal?)汉语直接回答:“吃了”。而英语光是问句就要涉及人称、时态的问题,不可缺成分。
3.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主体指有意识、有实践能力的人,它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指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主客体思维主要体现在汉语重主体意识,英语重客体意识上,最明显的就是在语法上,汉语主要是“人”做主语,且是主动语态居多,英语多“物”做主语,且经常是被动语态居多。
三、汉语思维在语言要素中的体现
培养汉语思维很重要,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上面也已经基本论述清楚,接下来就要论述汉语思维存在在哪里,才能由此谈到培养汉语思维。
1.汉字中蕴含的汉语思维。汉字中蕴含的汉语思维要从“六书”谈起,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象形字推演回去都是图画,体现着汉语的形象思维和整体性思维。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体现着汉语的形象思维和悟性思维,每个字都并非抽象而来,而是有着说得通的缘由。“刃”(指事)是“刀”添上了一笔;“从”(会意字)是两个人。形声字的例子那就更多了,形旁和声旁各司其职,形旁体现着汉语的形象思维,声旁加形旁的结合更是体现着汉民族的悟性思维。 2.词语中蕴含的汉语思维。有类词被称为文化词,即使是了解了构词法,理得清主谓规则后仍然不容易理解。比如蕴含着故事的词、蕴含着特殊意义的词,尤其是同一个物品中由于两国文化的不同从而造成的误解与困惑。比如最常见例子,与狗相关的词,英语中偏褒义,汉语中偏贬义。如果学习者能够使用汉语思维来思考,不但学习过程中会更容易,而且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接受新词新语会更快,甚至创造新词新语也并非不可能。
四、汉语思维意识培养建议
1.教师的教学策略。姚念赓老师曾表示:在国外听华人讲英语或是看国内学者写的英语文章都比较好懂。这说明本族语对学习外语有一定的影响,不论是发音还是对语言的组织,华人讲英语无可避免的是套着英语语法的汉语。同理,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不注重培养汉语思维的英语学习者说出的也是套着汉语语法规则的英语,甚至连套着汉语语法规则都做不到,因为汉语的语法要比英语复杂得多。姚老师外语思维的研究对象是“英语”,对于英语母语者学习汉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老师要树立汉语的思维意识,不管是母语是汉语的老师,还是母语是英语的老师,知识储备都不会差到哪里去,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有汉语思维意识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汉字和词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意识,因为上面的论述也证明了汉语思维意识就存在在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当中。最后,老师在教学过程后要进行教学反思,该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应该如何改进。除了在课堂中,在课堂外生活交际中也要注重汉语思维的运用和培养。
2.学生的学习策略。在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中,对于学习策略做出分类的,主要有三个学者:SKkehan、O’MallOey、Oxford。适用于汉语学习、培养汉语思维意识的策略主要有: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
对于培养汉语思维意识的英语母语者的学习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要树立汉语思维意识的概念,因为学习汉语的词汇语法还远远不够,一定要在头脑里牢牢记住这个意识。其次,要在表达中排除母语的干扰(用英语思维带入错误表达),这是跨语言比较策略和归纳策略的应用。比如,最常见的时间和地点状语喜欢后置的英语思维。最后,对于没有语境的学习者,要使用思维转换法。这是监控策略和自我评价策略的应用。因为汉英有相同,有差异,当有相同的用法时要善用相同的地方学习;当发现有不同的地方要明确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上的差异,并有意识地去纠正原有的思维习惯。
五、结语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培養汉语思维的必要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密切,可以说熟悉掌握汉语思维不一定能学好汉语,但不掌握不熟悉汉语思维就一定学不好汉语。接着通过论述汉英思维的差异、汉语思维在语言要素中的体现,为最后一部分提出建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汉语教学中句子段落的正确性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表达方式的合理,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地道”。最后一部分的建议,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一是提高师生对思维意识的重视,二是注重文本的作用,因为汉语思维就存在在文本当中,最后是把英语和汉语进行对比,推论二者的同和异,并提出在异的部分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
参考文献:
[1]李现翠.中西思维差异对汉语课堂提问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李若.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汉语;英语;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宝欢欢(1995-),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语国际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用汉语、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如何学好汉语也是学术界比较重要的问题。目的语思维对于语言学习是否有影响,有多大影响,目前尚未有定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具备汉语思维并不一定就能学好汉语,中国小孩学不好语文的比比皆是,不过不具备汉语思维是一定学不好汉语的,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汉语,得到的仅仅是符合汉语语法的英语。
一、汉语思维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谈到汉语思维意识培养的必要性,那就要先弄清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说法: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决定语言”;沃尔夫和萨丕尔认为“语言决定思维”;第三种说法是“思维独立于语言”。以下两个部分一是概括了“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前两个观点,正面证明了思维对语言的重要影响,二是对于“思维独立于语言”这个似乎否认了培养汉语思维意义的观点做出了回应。
1.思维对语言的重要影响。“思维决定语言”是本文的证明材料,既然思维决定语言,那么想要学好一门语言,那就一定要有该语言的思维方式。至于“语言决定思维”,语言不用多做解释,本文的研究对象英语和汉语都是语言。思维方式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具体模式,这种模式体现着一定的思维方法和一定的思维内容。再谈回语言决定思维,也就是说假设学好了汉语,那就等同于同时掌握了汉语的思维方式,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语言决定思维,那么思维一定会反作用于语言。因此,无论是思维决定语言,还是语言决定思维,学习汉语都要熟悉甚至理想情况下要掌握汉语的思维方式。
2.“思维独立于语言”的观点。思维与语言的第三种理论观点“思维独立于语言”似乎否定了研究汉语思维的意义。持有该观点的学者是杨守忠老师。他的观点有强调思维的独立性与重要性,是说思维不是必须依赖语言的(我们不能否认聋哑人的思维能力;初学者在表达某一思想时,需要先转成自己熟悉的语言,再译成目的语,但只要熟练就可以,靠的并不一定是汉语思维)。
但是杨老师也并没有完全否定语言对于思维的作用(狼孩脱离人群,超过一定的发育水平后再回到人间,思维能力也无法恢复了)。而且蒋楠很快对杨守忠的说法提出了有力的反驳意见:用外语思想是外语学习要达到的境界,也是学习外语的有效方法。至此,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虽然没有定论,但结论是: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学好语言,可以拓宽另一种思维方式。熟悉并掌握一种思维方式,有益于学习一门语言。
二、汉英思维的不同特点
上一个部分分析概括了培养汉语思维的必要性,本部分就要论述汉英思维的不同特点,因为英语母语者如果不是要学习新的语言,也许都不会有英语思维这个概念,更别提汉语思维了。那么培养英语母语者的汉语思维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汉英思维的差异在哪里。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汉语重形象思维,而英语重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比较符合语言学领域的解释分别是:形象思维,“伴随、凭借着感性形象并融和着联想、想象、情感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指“依靠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来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思维形式”。
汉民族重形象思维,崇尚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和事物都应该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这个观念。我们注重直观经验,以感觉、知觉、表象为依据,用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如最初的甲骨文就是最好的印证。
而英语母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英语母语民族往往通过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分析,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因而语言表达比较抽象。英语为表音文字就是最好的印证,那一个个字母,在创造之初,就是虚化抽象的结果,进而由词根词缀等方式形成一个个词汇,很明显就是概念、判断、推理的思考方式。
2.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康德认为悟性是按照头脑中先天就有的概念、范畴(如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等)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从而构成科学知识。而理性的思维,则是指以对概念的本性研究为前提的辩证思维。
汉语重悟性思维,比如语言学上的那个经典例子“鸡不吃了”,学术界认为这是个歧义句,通常要靠补充语境,才能对句子进行理解。而英语这种情况就比汉语要少得多。
英语重理性思维。英语的语法规则都是非常严谨的,比如一个问句:“吃饭了吗?”(Did you have a meal? Have you had a meal?)汉语直接回答:“吃了”。而英语光是问句就要涉及人称、时态的问题,不可缺成分。
3.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主体指有意识、有实践能力的人,它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指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主客体思维主要体现在汉语重主体意识,英语重客体意识上,最明显的就是在语法上,汉语主要是“人”做主语,且是主动语态居多,英语多“物”做主语,且经常是被动语态居多。
三、汉语思维在语言要素中的体现
培养汉语思维很重要,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上面也已经基本论述清楚,接下来就要论述汉语思维存在在哪里,才能由此谈到培养汉语思维。
1.汉字中蕴含的汉语思维。汉字中蕴含的汉语思维要从“六书”谈起,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象形字推演回去都是图画,体现着汉语的形象思维和整体性思维。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体现着汉语的形象思维和悟性思维,每个字都并非抽象而来,而是有着说得通的缘由。“刃”(指事)是“刀”添上了一笔;“从”(会意字)是两个人。形声字的例子那就更多了,形旁和声旁各司其职,形旁体现着汉语的形象思维,声旁加形旁的结合更是体现着汉民族的悟性思维。 2.词语中蕴含的汉语思维。有类词被称为文化词,即使是了解了构词法,理得清主谓规则后仍然不容易理解。比如蕴含着故事的词、蕴含着特殊意义的词,尤其是同一个物品中由于两国文化的不同从而造成的误解与困惑。比如最常见例子,与狗相关的词,英语中偏褒义,汉语中偏贬义。如果学习者能够使用汉语思维来思考,不但学习过程中会更容易,而且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接受新词新语会更快,甚至创造新词新语也并非不可能。
四、汉语思维意识培养建议
1.教师的教学策略。姚念赓老师曾表示:在国外听华人讲英语或是看国内学者写的英语文章都比较好懂。这说明本族语对学习外语有一定的影响,不论是发音还是对语言的组织,华人讲英语无可避免的是套着英语语法的汉语。同理,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不注重培养汉语思维的英语学习者说出的也是套着汉语语法规则的英语,甚至连套着汉语语法规则都做不到,因为汉语的语法要比英语复杂得多。姚老师外语思维的研究对象是“英语”,对于英语母语者学习汉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老师要树立汉语的思维意识,不管是母语是汉语的老师,还是母语是英语的老师,知识储备都不会差到哪里去,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有汉语思维意识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汉字和词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意识,因为上面的论述也证明了汉语思维意识就存在在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当中。最后,老师在教学过程后要进行教学反思,该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应该如何改进。除了在课堂中,在课堂外生活交际中也要注重汉语思维的运用和培养。
2.学生的学习策略。在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中,对于学习策略做出分类的,主要有三个学者:SKkehan、O’MallOey、Oxford。适用于汉语学习、培养汉语思维意识的策略主要有: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
对于培养汉语思维意识的英语母语者的学习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要树立汉语思维意识的概念,因为学习汉语的词汇语法还远远不够,一定要在头脑里牢牢记住这个意识。其次,要在表达中排除母语的干扰(用英语思维带入错误表达),这是跨语言比较策略和归纳策略的应用。比如,最常见的时间和地点状语喜欢后置的英语思维。最后,对于没有语境的学习者,要使用思维转换法。这是监控策略和自我评价策略的应用。因为汉英有相同,有差异,当有相同的用法时要善用相同的地方学习;当发现有不同的地方要明确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上的差异,并有意识地去纠正原有的思维习惯。
五、结语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培養汉语思维的必要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密切,可以说熟悉掌握汉语思维不一定能学好汉语,但不掌握不熟悉汉语思维就一定学不好汉语。接着通过论述汉英思维的差异、汉语思维在语言要素中的体现,为最后一部分提出建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汉语教学中句子段落的正确性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表达方式的合理,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地道”。最后一部分的建议,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一是提高师生对思维意识的重视,二是注重文本的作用,因为汉语思维就存在在文本当中,最后是把英语和汉语进行对比,推论二者的同和异,并提出在异的部分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
参考文献:
[1]李现翠.中西思维差异对汉语课堂提问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李若.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