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连载(十三)

来源 :WTO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绩效指标解读与应用(一)
  环境指标主要涉及原材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废气、废水和废物排放、产品和服务、法规遵守、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总投入情况九个方面,紧扣机构自身生产运营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投入(资源消耗)和产出(环境影响),关注这些活动导致的环境社会影响,以指标引导机构全面考虑环境责任,并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改善环境绩效。
  
  


  指标体系
  
  GRI的环境指标是参照了国际上的一些环境公约而制定的。在经济、环境和社会这三类指标中,环境绩效指标是最为成熟,也是达成共识最多的。在三类指标中,环境指标数占到38%,足见环境问题在机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环境指标旨在反映报告机构对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自然系统(包括生态系统、土地、空气、水)的影响,涉及对环境的投入、产出及对环境的影响方式、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效果等。
  例如,原材料、能源和水是绝大多数机构需要消耗的资源,这些资源消耗可能带来重大的环境影响,GRI把此类环境产出归类到废气、废物、废水等的排放。
  生物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机构消耗的外部自然资源,它也会受到机构活动的直接影响。
  此外,报告机构在运输、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领域也可能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不过这些影响通常是通过其他群体的活动反映出来的,如顾客或物流服务商。
  遵纪守法反映的是公司在环境法律法规遵守方面的情况,以受到重大处罚额度和非经济处罚次数为衡量指标。
  总体而言,环境指标紧扣机构自身生产运营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投入(资源消耗)和产出(环境影响),关注这些活动导致的环境社会影响,以指标引导机构全面考虑环境责任,并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改善环境绩效。
  环境指标主要涉及原材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废气、废水和废物排放、产品和服务、法规遵守、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总投入情况九个方面,其中核心指标有17项,补充指标有13项,有23项占77%的指标是可以用绝对数字量化体现的,其他7项则属于指引性指标,各具体指标详见下表。
  核心指标重点体现在原材料的消耗和再利用,废气、污水及废弃物的排放,产品和服务,法规遵守几个方面。
  


  指标中多数是反映机构积极行动的业绩指标,但也有个别是体现公司不当行为的“负面指标”,如EN28因违反环境法律法规所受到重大经济罚款的数额和非经济制裁的数量,因此机构不涉及这类指标时,反而表示机构的该项环境业绩表现较好。
  
  环境绩效指标的解读与范例
  
  1、原材料
  EN1(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N1是按重量或体积细分的原材料使用量,是一个量化指标。不同行业的机构原材料消耗的种类和数量差别较大,在指标的细化项目的内容上也千差万别。但此项指标是反映机构原材料消费情况的基本指标,机构可以通过量化该项指标,逐步调整优化原材料的使用,既为机构节省成本支出,同时又可以减少原材料使用产生的环境影响。
  范例:以负责欧洲28个国家业务的可口可乐希腊瓶装有限公司(CocaCola HBC, 以下简称可口可乐希腊公司)《200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为例,其EN1指标详细列出了公司当年糖和糖浆、浓缩剂、塑料、金属、胶、玻璃、铝、纸张、纸板、木材等10种以上原材料消耗的绝对数量,以及较上年的增减变化情况。(详情略)
  EN2(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N2是所用原料中可循环再生材料的百分比,该指标可以反映出机构节约耗材及循环再利用的能力和效果。
  范例:可口可乐希腊公司分别在生产和包装两个环节推行循环利用工作,在生产环节减少瓶子本身耗材用量(比如,减少瓶身使用的材料);在包装环节,与政府、企业和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废弃包装的回收再利用机构。公司每年设定目标,逐步改善。
  2、能源
  EN3、EN4(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N3和EN4分别是指使用一次能源资源的直接能源消耗和使用一次能源资源的间接能源消耗。一次能源资源是指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水力、核能、风力、地热等,经开发后可以直接作为能源使用的资源;而电力等则是由石油、煤炭、水力或核能等加工转化而来的,被称为“二次能源”。
  EN3和EN4这两个指标都是可量化指标,反映出机构在经营或开展相关活动中消耗能源的情况,统一用热量单位焦耳(或吉焦)进行统计。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在统计时应避免重复,否则就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果。
  范例:英国石油公司的《BP2006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了由于公司自2004年以来实施了一项投资4.5亿美元、为期7年的提高能效计划,2006年公司的一次能源消耗10.3亿吉焦,比上年又下降了1%。
  (待续)
其他文献
“你们将如何处理生产的废弃物?”现在,企业在进驻社区之前进行环境评价调研时,总会面对社区居民这样的疑问。  随着社区责任投资日渐成为责任投资的一股主流力量,企业对社区发展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来自社区的、对废弃物处理问题的质疑甚至声讨,使企业压力倍增。废弃物的处理逐渐成为了企业关注的重要议题。    企业仍需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    目前,欧洲的废弃物处理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废弃物收集、回收、焚烧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经历了从利润导向,法律导向,道德和慈善导向三个阶段。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的不断深入,反映了民营企业的日益成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民营经济也取得了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经济影响力日益扩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这过程中,伴随自身实力的提升,民营企业承担
期刊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不会自动提升企业绩效。企业应把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尽快与企业管理变革实现对接,推动企业整体素质提升,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很多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倡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他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促进企业的竞争优势。但这些研究成果与管理者们看到的多样化现实并不一致:有的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了竞争优势,但有的并没有多大变化;还有的企业不但没
期刊
百事公司在华“绿色”行动频频      海外首家绿色工厂落户中国  2009年6月26日,为了见证百事公司海外首家“绿色”工厂在中国西部城市--重庆正式投入运营,百事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卢英德参加了绿色工厂开业典礼。重庆市副市长谢小军及其他中央及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层领导,重庆百事的几百名员工与第一批参观绿色工厂的重庆蜀都中学的优秀学生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据悉,重庆工厂是百事公司
期刊
编者按:尽管亚太地区有许多国家被视为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市场,但该地区还有许多国家处于发展阶段,这些国家面临着诸如消除贫穷,提高国民健康和生活水平等发展中的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型跨国企业不仅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所促进,还带来了它们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本文作者Richard Welford是企业社会责任亚洲(CSR Asia)的董事,同时也是香港大学企业环境管制计划副主任,长期从事亚太地
期刊
美、印接触为恢复谈判带来希望    近日,美国和印度有了新的接触迹象,这使自去年七月延期的全球贸易协商在继续推进谈判上得到了重要的政治动力,也使多哈谈判获得了新的希望。  6月上旬,经过在印尼巴厘岛为期三天的第三十三届凯恩斯集团部长级会议,来自该集团的贸易部长在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声明:“WTO高级谈判代表必须尽快在日内瓦重新聚集,为完成多哈回合谈判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并在欧洲夏休以前开始实施。美国贸
期刊
7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经济增长最新数据:2009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大幅提高,同比增长了7.9%。对此,国际媒体纷纷于第一时间予以报道并进行分析评论。《华尔街日报》和《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连日刊发了“中国经济快速回升是喜还是忧?”、“中国经济的‘夹生饭式’复苏”、“中国GDP增长引发争论”和“中国经济强劲复苏暗藏风险”等多篇文章;《金融时报》与《金融时报》中文网则刊登了“
期刊
“在华欧盟企业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一些企业正着手准备下一步投资战略和市场扩张计划。”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6月30日在京表示:“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目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访在华欧盟企业计划减少投入,或推迟他们在中国的投资。这说明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充满信心。”  6月30日,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9》商务调查报告。从今
期刊
美元危机所诱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由于同世界经济高度相互依存,中国也未能幸免,中国外向型经济部门遭到致命的打击。沿海地区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千百万工人失业。   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曾达成共识,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恢复全球经济增长,反对保护主义,继续实行开放的经济。    但遗憾的是,美国作为二十国集团会议的发起国和全球最大经济体却领头违背承诺,通
期刊
商务部:应重视WTO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在贸易保护主义与经济危机如影随形的情况下,作为各国协调一致、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工具,应重视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经济恢复增长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于4月23日表示,自4月2日G20伦敦峰会以来,美国等G20中已有9个国家已采取或正在考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