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姆卡dumka可以翻译为“悲歌”,原是流行在乌克兰和中亚一带属于斯拉夫少数民族的一种民间浪漫主义叙事歌曲。因大多叙述英雄事迹,所以常带有忧伤和深思的浪漫主义意味。《杜姆卡》在1886年以“俄国乡村风景”作为题材呈献给了法国著名钢琴家马蒙泰尔。1885年时俄国正处于一个政治制度极度腐朽的,没落沙皇的黑暗统治的阶段。柴可夫斯基同情广大的俄国苦难人民群众,想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保护苦难人民却无能为力,因而创作了杰出的《杜姆卡》,本文将就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民族情结;乐观主义;杜姆卡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028-03
【本文著录格式】邹鸿运.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民族主义情结——以钢琴曲《杜姆卡》为例[J].北方音乐,2020,10(19):28-30.
每一种民族音乐都应该具有自己的内在特点和风格。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所有养分和精华都来自于民间。俄罗斯有着广袤的国土,巍峨的平原和高山,辽阔的大草原,还有诸如伏尔加河与贝加尔湖这样著名的湖泊和河流。俄罗斯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历经世代的繁衍,形成了深厚的俄罗斯文化历史积淀和特有的俄罗斯民族风情。俄罗斯的音乐与民歌深刻地反映了民间的一些风俗习惯,描绘了大量的生活与劳动的场景,生动刻画出了那个时代人民性格里的质朴,坚韧,含蓄和忧伤。正是这些民族文化特点的影响使俄罗斯的民歌音乐带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杜姆卡》的音乐赏析作为主要切入口,通过对作者的音乐生平以及该时代音乐作品的主题,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揭示了曲子所包含的俄罗斯音乐文化内涵,民族性,人民性和现代乐观主义,用现代音乐创作的形式表达了音乐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音乐理想化的向往和追求。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柴可夫斯基全名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етрильиччаиковскии;英文,peterilyich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他是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艺术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现代俄罗斯作曲家和音乐大师。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柴可夫斯基1859年毕业于苏联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其后在圣彼得堡司法部任职很长一段时间。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学会的音乐專业学习班进行了专业音乐学习,这个音乐学习班次年便改为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他辞去了司法部的职务,终身献身于音乐事业。他的许多管弦乐作品和组曲如《1812序曲》《弦乐四重奏》等是当今世界作曲家和各国管弦乐演奏家最为欣赏和喜爱的俄罗斯经典管弦乐曲目。
《杜姆卡》也可以翻译为悲歌,于公元十八世纪时开始出现于当时波兰,是根据杜姆卡形式的叙事诗写成的一种民谣音乐形式,不久即流传到斯拉夫人广泛分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音乐上是由悠长悲痛的部分与快速充满激情的部分巧妙地结合而成。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dumkaop.59,副标题为“俄罗斯乡村风景”scenerustiqunrusse,是以杜姆卡的叙事诗形式音乐形式写成的一场音乐会用钢琴作品,应当时法国著名钢琴家马尔蒙特的演奏要求,于1886年作成,呈现给他。同年,在德国尤尔根森出版社正式出版,1893年12月由布鲁门菲尔德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歌剧院首演。作品为c小调,4/4拍。
二、创作背景
1885年的柴可夫斯基,正处于俄国文学创作的辉煌和巅峰的时期,他自己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杜姆卡》也诞生于这一时期,此时的俄国正处于一个黑暗的社会时代,沙皇黑暗腐朽的统治,让俄国人苦不堪言,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环境使柴可夫斯基深深地痛恨这一专制的俄国统治者,心怀悲惨的俄国人民和群众。另一方面,他强烈拥护古老保守的奥斯曼王朝,认为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形势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常常在矛盾里挣扎,苦恼,情感常常交织于乐观与悲观之中,状态常常徘徊在积极与消极的夹缝。把对理想世界的各种看法与自己对人生的各种价值观都开放他的民族性作品中,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民族性在作品里总是饱含着多种情绪与文化内涵的重要原因。民族性在他的作品里总是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杜姆卡》这首民族性的作品饱含矛盾的冲突和激烈对抗,充满着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作者在社会的压迫中充满着寻求生存的希望,对于理想与世界的美好无比追求,对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美好充满想象,赋予了生活美好的形象,用交织优美的旋律带人们进入一个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充满幸福祥和的美妙仙境。
三、乐曲演奏技巧分析
(一)强调主题
本曲的第一部分是旋律如歌的行板,左手部分采用了重音与分解柱式和弦的写作演奏手法,仿佛在轻轻拨动古老的琴弦,突出了右手深沉庄重的柱式和弦旋律。在第二部分曲子的16到23小节,右手部分连续重复了八次的重音降xi、la、sol、fa,并在强弱上逐次降低,引人遐想,与下一段右手部分旋律主题进行了完美地结合与衔接。整个第一段的演奏部分,右手轻快敏捷,含蓄内敛。左手的重音与分解柱式和弦每一下都是在撩拨着听众的心弦,左手部分的整体旋律在右手部分演奏时的重音更为清晰明了。柴可夫斯基在演奏力度上不断强调之后,再次出现的旋律主题,强调了对整体旋律的表达,通过不断的演奏与反复逐渐加深了对整体旋律的深刻印象。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处运用了较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左右手交替的演奏,在这个高八度的琴键位置用三连音配以一个延长的空拍作为结束,给人以密集的交错却戛然而止,十分期待接下来乐句的节奏和感觉。旋律多用重复的旋律写作表现手法,起到了增强音乐主题的戏剧性效果,在音乐发展速度较快的一些地方,重复的旋律写作也能起到一种紧张的戏剧性写作效果。用了转调与离调的写作表现手法,运用了大段落的旋律对比发展,频繁的变化调性,创造了不同的情绪,强调了主题。 (二)节奏重拍交替
全曲的旋律采用4/4拍,运用了大量的节奏和重拍的交替。56小节节奏低音声部变的十分跳跃,右手高音声部配以大量的落连跳,这四个跳跃的小节都运用了旋律节奏十分紧缩的俄罗斯写作演奏手法,利用这种紧缩写法,使节奏听起来更加急促,渲染了一种紧张交迫的情绪。从60小节,右手开始不停地进行落连跳。一直到63小节开始,右手高音声部的部分旋律上出现了大量的同音连线,将原本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重拍交替改为了四个节奏重拍的节奏,有规律且速度平均的节奏重复,体现了俄罗斯的民间传统音乐旋律基本的节奏特征。在開始演奏这一段的旋律时,左右手的小指需要紧紧扣住大和弦,保持良好手型,对下键的节奏和力度也要保持有一定的控制,身体要充分放松,力量要充分集中在自己的上半身,对于腕力和左右手的臂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根据在谱面上所需要标记的节奏强弱进行标记,突出节拍和重音。在曲子的68小节开始,小节内音符较多,中间声部的旋律部分,要注意重音,此时的中声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低声部进行时,高声部大胆跨越,中声部的重音就显得格外稳重。89小节开始左右手连续级进后的重音节拍十分考验演奏者对手指的控制能力。在曲子的结尾部分,102小节开始,左右手都配有大量的落提,在全曲最高潮的部分因为大量的重音让人听起来全情激昂,酣畅淋漓。
(三)速度与力度的演奏处理
《杜姆卡》这首钢琴曲子的演奏带有着深沉忧郁的叙事性气息,由沉重的分解柱式慢板和热情洋溢的快板前后相呼应,中间部分伴有着自由舒展的散板和节拍,整首杜姆卡曲子的速度和节奏变化是非常强烈的。第一部分的演奏要求左手的分解柱式慢板和弦的演奏力度一定要保证旋律弹的平均,在进行旋律陈述时一定要注意所有旋律强弱的对比,注意自己的呼吸和抬手,控制好下键的演奏力度,尽量去使用贴键的方式进行演奏。24小节开始,旋律的部分已经转移到了左手,右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虽然做了渐强处理,但是演奏依旧要平均进行,左手的力度和音量一直都是pp,力度不大,却充分显示出一种深低沉庄严的音乐气质。右手在进入第二个重音部分之后突然出现了大量的跳音,这就要求对于演奏者每个手指的动作都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把握好每一个演奏跳音的力度和时值。48小节开始大量的进行重音记号,要求充分运用演奏者手臂下沉的自然力量。到70小节,是本曲的一个音乐高潮,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从速度上来说是一个巨大考验,要求演奏者必须把每一个音都弹到底,轻快敏捷,扎实有力。因为音域跨度较大,要求手腕要灵活,提前串指的时候手腕要配合音的变化而移动,使发力更加自然,声音旋律变化更加流畅。78小节开始,左右手三十二分声部,是突出最上边右手的旋律和中低声部,这一部分节奏和大部分旋律都是通过右手的五指用来进行高声部演奏的,要求手指一定要立起来,保持音做到的同时把高声部的三十二分旋律和节奏弹的清楚流畅,中低声部相对平稳的伴奏。随即进入到本首曲子唯一一处自由节拍的演奏,从大字一组的la开始,三十二分音符速度要求相对比较快,从此处可以做一个由慢进快,声音从弱到强,随即到最高点的一个音符sol,是一个同音延短连线的记号再加两个同音延长连线的记号,此处一个进下行,也是由慢进快,但是在声音上由强到弱,结尾处双手64分音符的琶音,速度一定要快,弹的要清晰干净,双手对齐。89小节强跳音开始,右手一个八度的强跳音开始逐级进上行,音响上非常的震撼人心,随后开始了新的一个篇章。进结尾处98小节开始,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在不需要改变乐曲整体旋律节奏的情况下,这一段对右手的速度有很高的要求,左手的五指和旋律部分更加需要兼顾,左手是连续的落连跳。总的来说,这首曲子对于强弱的平衡和变化表现的要求是很突出的,表演起来十分富有艺术张力,乐句感强烈,力度一层地推着一层,层层地递进,逐渐地推向了顶峰。听起来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炫耀性的弹奏技巧、双手交叉的动作、远距离跨越的加入,在手指指尖轻微的演奏、指面抒情性的强力演奏、深距离触键的强力演奏下,更加深刻地考验了对于演奏者手指臂力技术性的认识和要求,在乐曲演奏的过程中也更加强调音乐感觉的发挥作用。
四、民族情结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大都是兼顾了诗情画意与深厚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情结。本曲是1886年创作的一首大型钢琴独奏小品,1885年的俄国正处在沙皇的统治末期是俄罗斯人民社会主义历史上非常沉重的一段政治枷锁。在那个时期,柴可夫斯基痛恨沙皇统治者的残虐暴戾,对社会民主党的激烈反抗所引发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十分不满,不断思考追求人生的可能性和真谛,在各种情绪里不断挣扎,此曲饱含了沉痛内敛,深沉忧郁,如歌如泣,旋律之间充满了理想与激情的强烈对抗和理想,深情的阐述呈现了生活的种种艰难困苦,充分展示了对未来希望的热切憧憬,十分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作品中充分融入了柴可夫斯基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所处创作时代的深刻感悟。由于所处的创作年代正是俄国人民被残酷压迫的时期,《杜姆卡》的旋律寓情于景,是柴可夫斯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曲子的旋律极具印象派和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个人浪漫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以丰富多彩的浪漫主义艺术内容和表现手法充分展现浪漫个性,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辨始终如一。曲子时而忧郁沉重,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彷徨沉思,彼此对立的旋律恰恰形成了对生命与哲学的深刻思考。对本曲的理解和欣赏,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悲歌”上,不要单纯地认为这只是一种音乐形式,必须要由表及里地去发掘曲子真正的精神内涵。柴可夫斯基曾感叹道“我们生来仿佛是专门为了永远同厄运进行斗争,永远追寻理想,追求永恒真理,而又永远达不到目的”,又发出过“不是血肉的联系,而是情感和精神的相通使人有权利去援助另一个人”的强烈感慨。他的每一段感慨看似悲观无措,实则代表的是对于比生命更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精神追求。
五、结束语
人生从来都是没有多余和闲散的关键时刻,没有一步可以卷土重来和退后。柴可夫斯基认清了真正的价值观和民族大义,即使自己眼下无法彻底改变现状,也可以在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音乐生涯里力所能及地去努力追求和触碰更美好的价值观和生活。从他的音乐作品中,可以深刻感受柴可夫斯基对于祖国的价值观和前途、社会的价值观和出路以及人生意义的深刻探索。他的作品和音乐,总是带着一种命运之音,始终深信音乐是命运和天意的共同决定,敏感的价值观和性格特质使他既被命运赋予了情感,全身心投入自己的音乐创作,又无可避免地为自己命运伤怀。他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杜姆卡》,是为整个世界所共同欣赏的民族艺术。
参考文献
[1]孙晓.浅析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16(15):67.
[2]明明.柴可夫斯基钢琴演奏作品《杜姆卡》演奏诠释[J].戏剧之家,2016(24):68-70.
[3]林别嘉.孕育痛苦的希望—浅析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品《杜姆卡》(op.59)[J].艺苑,2017(3):71-72.
[4]吴娜.浅析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音乐与创作[J].音乐创作,2018(1):163-165.
作者简介:邹鸿运(1997—),女,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钢琴表演。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民族情结;乐观主义;杜姆卡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028-03
【本文著录格式】邹鸿运.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民族主义情结——以钢琴曲《杜姆卡》为例[J].北方音乐,2020,10(19):28-30.
每一种民族音乐都应该具有自己的内在特点和风格。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所有养分和精华都来自于民间。俄罗斯有着广袤的国土,巍峨的平原和高山,辽阔的大草原,还有诸如伏尔加河与贝加尔湖这样著名的湖泊和河流。俄罗斯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历经世代的繁衍,形成了深厚的俄罗斯文化历史积淀和特有的俄罗斯民族风情。俄罗斯的音乐与民歌深刻地反映了民间的一些风俗习惯,描绘了大量的生活与劳动的场景,生动刻画出了那个时代人民性格里的质朴,坚韧,含蓄和忧伤。正是这些民族文化特点的影响使俄罗斯的民歌音乐带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杜姆卡》的音乐赏析作为主要切入口,通过对作者的音乐生平以及该时代音乐作品的主题,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揭示了曲子所包含的俄罗斯音乐文化内涵,民族性,人民性和现代乐观主义,用现代音乐创作的形式表达了音乐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音乐理想化的向往和追求。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柴可夫斯基全名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етрильиччаиковскии;英文,peterilyich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他是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艺术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现代俄罗斯作曲家和音乐大师。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柴可夫斯基1859年毕业于苏联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其后在圣彼得堡司法部任职很长一段时间。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学会的音乐專业学习班进行了专业音乐学习,这个音乐学习班次年便改为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他辞去了司法部的职务,终身献身于音乐事业。他的许多管弦乐作品和组曲如《1812序曲》《弦乐四重奏》等是当今世界作曲家和各国管弦乐演奏家最为欣赏和喜爱的俄罗斯经典管弦乐曲目。
《杜姆卡》也可以翻译为悲歌,于公元十八世纪时开始出现于当时波兰,是根据杜姆卡形式的叙事诗写成的一种民谣音乐形式,不久即流传到斯拉夫人广泛分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音乐上是由悠长悲痛的部分与快速充满激情的部分巧妙地结合而成。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dumkaop.59,副标题为“俄罗斯乡村风景”scenerustiqunrusse,是以杜姆卡的叙事诗形式音乐形式写成的一场音乐会用钢琴作品,应当时法国著名钢琴家马尔蒙特的演奏要求,于1886年作成,呈现给他。同年,在德国尤尔根森出版社正式出版,1893年12月由布鲁门菲尔德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歌剧院首演。作品为c小调,4/4拍。
二、创作背景
1885年的柴可夫斯基,正处于俄国文学创作的辉煌和巅峰的时期,他自己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杜姆卡》也诞生于这一时期,此时的俄国正处于一个黑暗的社会时代,沙皇黑暗腐朽的统治,让俄国人苦不堪言,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环境使柴可夫斯基深深地痛恨这一专制的俄国统治者,心怀悲惨的俄国人民和群众。另一方面,他强烈拥护古老保守的奥斯曼王朝,认为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形势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常常在矛盾里挣扎,苦恼,情感常常交织于乐观与悲观之中,状态常常徘徊在积极与消极的夹缝。把对理想世界的各种看法与自己对人生的各种价值观都开放他的民族性作品中,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民族性在作品里总是饱含着多种情绪与文化内涵的重要原因。民族性在他的作品里总是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杜姆卡》这首民族性的作品饱含矛盾的冲突和激烈对抗,充满着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作者在社会的压迫中充满着寻求生存的希望,对于理想与世界的美好无比追求,对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美好充满想象,赋予了生活美好的形象,用交织优美的旋律带人们进入一个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充满幸福祥和的美妙仙境。
三、乐曲演奏技巧分析
(一)强调主题
本曲的第一部分是旋律如歌的行板,左手部分采用了重音与分解柱式和弦的写作演奏手法,仿佛在轻轻拨动古老的琴弦,突出了右手深沉庄重的柱式和弦旋律。在第二部分曲子的16到23小节,右手部分连续重复了八次的重音降xi、la、sol、fa,并在强弱上逐次降低,引人遐想,与下一段右手部分旋律主题进行了完美地结合与衔接。整个第一段的演奏部分,右手轻快敏捷,含蓄内敛。左手的重音与分解柱式和弦每一下都是在撩拨着听众的心弦,左手部分的整体旋律在右手部分演奏时的重音更为清晰明了。柴可夫斯基在演奏力度上不断强调之后,再次出现的旋律主题,强调了对整体旋律的表达,通过不断的演奏与反复逐渐加深了对整体旋律的深刻印象。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处运用了较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左右手交替的演奏,在这个高八度的琴键位置用三连音配以一个延长的空拍作为结束,给人以密集的交错却戛然而止,十分期待接下来乐句的节奏和感觉。旋律多用重复的旋律写作表现手法,起到了增强音乐主题的戏剧性效果,在音乐发展速度较快的一些地方,重复的旋律写作也能起到一种紧张的戏剧性写作效果。用了转调与离调的写作表现手法,运用了大段落的旋律对比发展,频繁的变化调性,创造了不同的情绪,强调了主题。 (二)节奏重拍交替
全曲的旋律采用4/4拍,运用了大量的节奏和重拍的交替。56小节节奏低音声部变的十分跳跃,右手高音声部配以大量的落连跳,这四个跳跃的小节都运用了旋律节奏十分紧缩的俄罗斯写作演奏手法,利用这种紧缩写法,使节奏听起来更加急促,渲染了一种紧张交迫的情绪。从60小节,右手开始不停地进行落连跳。一直到63小节开始,右手高音声部的部分旋律上出现了大量的同音连线,将原本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重拍交替改为了四个节奏重拍的节奏,有规律且速度平均的节奏重复,体现了俄罗斯的民间传统音乐旋律基本的节奏特征。在開始演奏这一段的旋律时,左右手的小指需要紧紧扣住大和弦,保持良好手型,对下键的节奏和力度也要保持有一定的控制,身体要充分放松,力量要充分集中在自己的上半身,对于腕力和左右手的臂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根据在谱面上所需要标记的节奏强弱进行标记,突出节拍和重音。在曲子的68小节开始,小节内音符较多,中间声部的旋律部分,要注意重音,此时的中声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低声部进行时,高声部大胆跨越,中声部的重音就显得格外稳重。89小节开始左右手连续级进后的重音节拍十分考验演奏者对手指的控制能力。在曲子的结尾部分,102小节开始,左右手都配有大量的落提,在全曲最高潮的部分因为大量的重音让人听起来全情激昂,酣畅淋漓。
(三)速度与力度的演奏处理
《杜姆卡》这首钢琴曲子的演奏带有着深沉忧郁的叙事性气息,由沉重的分解柱式慢板和热情洋溢的快板前后相呼应,中间部分伴有着自由舒展的散板和节拍,整首杜姆卡曲子的速度和节奏变化是非常强烈的。第一部分的演奏要求左手的分解柱式慢板和弦的演奏力度一定要保证旋律弹的平均,在进行旋律陈述时一定要注意所有旋律强弱的对比,注意自己的呼吸和抬手,控制好下键的演奏力度,尽量去使用贴键的方式进行演奏。24小节开始,旋律的部分已经转移到了左手,右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虽然做了渐强处理,但是演奏依旧要平均进行,左手的力度和音量一直都是pp,力度不大,却充分显示出一种深低沉庄严的音乐气质。右手在进入第二个重音部分之后突然出现了大量的跳音,这就要求对于演奏者每个手指的动作都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把握好每一个演奏跳音的力度和时值。48小节开始大量的进行重音记号,要求充分运用演奏者手臂下沉的自然力量。到70小节,是本曲的一个音乐高潮,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从速度上来说是一个巨大考验,要求演奏者必须把每一个音都弹到底,轻快敏捷,扎实有力。因为音域跨度较大,要求手腕要灵活,提前串指的时候手腕要配合音的变化而移动,使发力更加自然,声音旋律变化更加流畅。78小节开始,左右手三十二分声部,是突出最上边右手的旋律和中低声部,这一部分节奏和大部分旋律都是通过右手的五指用来进行高声部演奏的,要求手指一定要立起来,保持音做到的同时把高声部的三十二分旋律和节奏弹的清楚流畅,中低声部相对平稳的伴奏。随即进入到本首曲子唯一一处自由节拍的演奏,从大字一组的la开始,三十二分音符速度要求相对比较快,从此处可以做一个由慢进快,声音从弱到强,随即到最高点的一个音符sol,是一个同音延短连线的记号再加两个同音延长连线的记号,此处一个进下行,也是由慢进快,但是在声音上由强到弱,结尾处双手64分音符的琶音,速度一定要快,弹的要清晰干净,双手对齐。89小节强跳音开始,右手一个八度的强跳音开始逐级进上行,音响上非常的震撼人心,随后开始了新的一个篇章。进结尾处98小节开始,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在不需要改变乐曲整体旋律节奏的情况下,这一段对右手的速度有很高的要求,左手的五指和旋律部分更加需要兼顾,左手是连续的落连跳。总的来说,这首曲子对于强弱的平衡和变化表现的要求是很突出的,表演起来十分富有艺术张力,乐句感强烈,力度一层地推着一层,层层地递进,逐渐地推向了顶峰。听起来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炫耀性的弹奏技巧、双手交叉的动作、远距离跨越的加入,在手指指尖轻微的演奏、指面抒情性的强力演奏、深距离触键的强力演奏下,更加深刻地考验了对于演奏者手指臂力技术性的认识和要求,在乐曲演奏的过程中也更加强调音乐感觉的发挥作用。
四、民族情结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大都是兼顾了诗情画意与深厚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情结。本曲是1886年创作的一首大型钢琴独奏小品,1885年的俄国正处在沙皇的统治末期是俄罗斯人民社会主义历史上非常沉重的一段政治枷锁。在那个时期,柴可夫斯基痛恨沙皇统治者的残虐暴戾,对社会民主党的激烈反抗所引发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十分不满,不断思考追求人生的可能性和真谛,在各种情绪里不断挣扎,此曲饱含了沉痛内敛,深沉忧郁,如歌如泣,旋律之间充满了理想与激情的强烈对抗和理想,深情的阐述呈现了生活的种种艰难困苦,充分展示了对未来希望的热切憧憬,十分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作品中充分融入了柴可夫斯基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所处创作时代的深刻感悟。由于所处的创作年代正是俄国人民被残酷压迫的时期,《杜姆卡》的旋律寓情于景,是柴可夫斯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曲子的旋律极具印象派和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个人浪漫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以丰富多彩的浪漫主义艺术内容和表现手法充分展现浪漫个性,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辨始终如一。曲子时而忧郁沉重,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彷徨沉思,彼此对立的旋律恰恰形成了对生命与哲学的深刻思考。对本曲的理解和欣赏,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悲歌”上,不要单纯地认为这只是一种音乐形式,必须要由表及里地去发掘曲子真正的精神内涵。柴可夫斯基曾感叹道“我们生来仿佛是专门为了永远同厄运进行斗争,永远追寻理想,追求永恒真理,而又永远达不到目的”,又发出过“不是血肉的联系,而是情感和精神的相通使人有权利去援助另一个人”的强烈感慨。他的每一段感慨看似悲观无措,实则代表的是对于比生命更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精神追求。
五、结束语
人生从来都是没有多余和闲散的关键时刻,没有一步可以卷土重来和退后。柴可夫斯基认清了真正的价值观和民族大义,即使自己眼下无法彻底改变现状,也可以在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音乐生涯里力所能及地去努力追求和触碰更美好的价值观和生活。从他的音乐作品中,可以深刻感受柴可夫斯基对于祖国的价值观和前途、社会的价值观和出路以及人生意义的深刻探索。他的作品和音乐,总是带着一种命运之音,始终深信音乐是命运和天意的共同决定,敏感的价值观和性格特质使他既被命运赋予了情感,全身心投入自己的音乐创作,又无可避免地为自己命运伤怀。他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杜姆卡》,是为整个世界所共同欣赏的民族艺术。
参考文献
[1]孙晓.浅析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16(15):67.
[2]明明.柴可夫斯基钢琴演奏作品《杜姆卡》演奏诠释[J].戏剧之家,2016(24):68-70.
[3]林别嘉.孕育痛苦的希望—浅析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品《杜姆卡》(op.59)[J].艺苑,2017(3):71-72.
[4]吴娜.浅析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音乐与创作[J].音乐创作,2018(1):163-165.
作者简介:邹鸿运(1997—),女,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钢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