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世界先进的经济业态也相继在我国登陆,会展业就是其中之一。会展经济在我国以年均20%的速度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使内需和外贸等经济活动更趋活跃,这就决定我国将更多地参加海外的会展,而外国也会更多地参加我国的会展。国内外两个庞大的市场对会展的需求,以及会展业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一、会展经济的特点
所谓会展经济,也被称为“会展产业”或“会展市场”,足指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和展览,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达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一般而言,会展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1.会展经济是高收入、高盈利的行业
会展经济足高收入、高盈利的行业,其利润率大约为20%—25%以上。从国际上看,目前,全世界每年举办展览会4000多个,其中80%以上是在发达国家举办的,全球展览业的直接收入达2800亿美元。德国的汉诺威、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美国的芝加哥,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以及新加坡、香港等都足著名的“展览城”。在这些国家,参观展会已成为人们休闲消遣的重要内容。从国内来看,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我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120多亿元人民币,而1999年会展业的直接收入近40亿元。2000年深圳举办的高交会成功地吸引了1300多家境内外投资商参加,成交额达85.4亿美元,进出口额达26亿美元,为实现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作出了贡献。2001年4月广州的第89届春交会,到会客商人数首次突破ll万人次,出口成交累计约158亿美元。
2.会展经济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会展业蕴含着巨大的辐射力,据专家测算,国际上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10。会展规模的扩大,可以带动为会展提供餐饮、旅游、礼仪、租赁、信息咨询、广告、印刷、宣传、邮递、电讯、保安、清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1)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其他相关硬件设施建设起带动作用。(2)带动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旅游为一体的“第三产业消费链”。(3)会展经济还可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3.会展经济足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
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其在激发市场需求、节约营销费用、赢得订单机会、获取信息资源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2)节约营销费用。据美国一家国际展览研究中心(CETR)提供的研究报告,通过参加展览来实现商业促销所花费的成本只是其它商业促销方式所耗费成本的一半。
4.会展经济有利于提高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会展业是一个城市的大展台和大广告,它具有“城市之帆”的美称。不少城市因节而兴,因会而旺。在某种程度上说,办展数量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标志。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是借助会展业而名扬四海的。如巴黎,一年重要的国际会展多达300多个,享有“国际会议之都”的美誉;又如德国的汉诺威通过举办世界博览会,缩短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改善了德国的形象。
二、会展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据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统计,1999年全国举办展览会总数为1326个,2000年已超过1500个。在展览会的带动下兴起了一批“展会城市”,其中以北京、上海、广州和大连最为引入注目。据北京国际会展中心统计,1998年上述4城市举办的国际展占全国总数的50%,1999年上升为58%。虽然我国的会展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会展业起步较晚、规模还小、水平尚低,在场馆建设、管理机制、组织手段、配套服务诸方面离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差距。目前我国会展业存在的瓶颈和问题是:
1.审批制度僵硬,宏观管理亟待与国际接轨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设有单一国家级的展览管理机构,如德国展览委员会、法国海外展览委员会技术工业和经济合作署、新加坡贸易发展局等。这些展览机构的职责虽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唯一性、全国性和权威性,并在法律指导下行使管理职能。他们的职责是制定全国性的展览管理法律和政策,支配使用政府的展览预算,组织国家展,代表政府出席国际展览基础设施等。而且,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对会展项目均不实行审批制,虽有统一的政府部门主管会展业务,但很少运用行政手段予以审批管理。我国目前会展业的管理办法仍然明显地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和特征,突出表现在对会展业主办单位资格的认定和会展立项仍维持着严格的审批制度。这种管理办法主要足按主办单位的隶属关系进行分渠道、分级审批,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进行协调和沟通,管理机构存在着过多、过于分散及利益冲突等现象。如果不同系统的主办单位举办同一或相近或交叉的展览会,在审批过程中由于审批渠道不同,有可能获得批准,最后导致重复办展。
2.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和行业自律
严格说来,现在我们的会展业还不能完全称得上是一种现代的产业形态。因为缺乏会展经济的“游戏规则”,即会展业缺乏一个统一的行业协会性组织进行管理,也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较为完备的权威性法规来约束会展业的动作。2001年9月,广东成立了会议展览业协会,2002年2月山东成立了山东国际展览业协会。这两个协会都具有中介组织性质,分别由中国贸促会广东和山东分会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发起,自愿结成的行业性、地方性、非盈利性协会,但是成立全国性、权威性的行业协会还尚待时日。另外,虽然我国已出台了《关于在境内兴办涉外经济技术展览会的决定》及《展销管理办法》,对申办各种会展的管理作了一些规定,但这些措施难以适应我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会展主办单位的资质和服务良莠不齐,缺乏长远发展目标和规划。一个专题的展览会在一个城市举办取得成功后,其他城市的组展单位很快效仿,同类展会比比皆是,造成展览资源的浪费,扰乱和制约了我国会展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另外,侵犯知识产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参展规模的日益扩大,因产品侵权问题而遭展览国查处或没收展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产品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企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的缺乏。
3.展馆建设缺乏长期规划,展馆规模偏小,会展的档次不高
虽然我国会展数量发展较快,但会展规模、档次、质量不高,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名展和精展更少。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国举办的展览总数已超过1300个,但展览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展览会不超过10个,2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会不超过20个,其余专业展多以1万平方米居多,约占总数的50%。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中,国外厂商参展比例在30%以上的展会每年仅20个左右,占大型展览的2%。国际博览局在其公约中规定,有两个以上国家参加的展览会都可称为国际展览会。但是,按国际博览会联盟(UFl)规定的注册标准,只有当展览达到20%以上的参展商来自国外,20%以上的观众来自国外,20%以上的广告宣传费使用在国外这三个标准之一的展览才可称为国际展览会,这是现今世界上普遍认可的国际展览会的标准。目前被UFI接纳为成员的展览会共512个,分布在67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占55个,其中新加坡就有16个,而我国只有4个(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中国国际冶金展览会、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其展出面积一般在4万至6万平方米,与每年举办上千个展览形成鲜明对比。
4.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会展人才
会展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国际贸易、国际法规、涉外礼仪、展览业务等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在计划经济时代,展览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没有专门的展览公司和展览人员,更缺乏专业人才培训。目前会展业的从业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大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观念落后,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许多会展设计人员的设计还停留在商品展销、成就展览的水平上。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会展经济应采取的对策
在会展业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会展业的产值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2%左右,而我国会展业的总收入仅为40亿元人民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8.9万亿元的0.044%,这说明会展业在我国的增长空间巨大。进一步促进我国会展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逐步建立间接协调管理体系
根据朋陡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规定和我国政府公布的资料显示,11类共计142个服务贸易行业中,会展业不在其中。从WTO双边和多边谈判情况看,我国并未对会展业开放作出承诺,外方也未提这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目前会展业履行的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普遍义务和原则,外国会展公司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不享受国民待遇,也不享受市场准入。因此,目前的审批制仍然有效,并不会随着我国加入WTO而取消。随着各项相关政策,如外事制度,外汇制度的进一步开放,对会展主办单位资格的认定和会展项目的审批应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和备案制,从而实现由行政式直接审批管理到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协调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将会展业完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
2.加强法规建设和行业自律,营造良好的会展环境
当前应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紧制定《展览法》、 《会展市场准入条例》及《会展业发展规划》等法律法规,对会展业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规范,使会展业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上海正在起草我国展览业的第一个地方法规——上海展览法规,其旨在理顺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克服多头管理的弊端,也将考虑展览公司办展的资质要求和法律程序。二是要搞好行业自律。我国人世后,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政府管制的隐疾将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运用市场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大大增强。政府应有意识地引导会展业实行行业自律,减少对会展行为的微观干预。三是会展企业自身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对违反规定者要给予通报,甚至取消参展资格;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展馆内出现的产品、商标等侵权行为,要严加惩处,切实保护贸易商的合法权益。
3.促使会展业走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之路
会展业的发展只有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才能实现自身的蓬勃发展。所谓会展业的国际化,足指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管理办法,提高办展水平。当前国际会展业兴起的多种形式的合作,或以股份合作,或以品牌联合,或建立代理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展览集团,值得我国学习和引进。例如世界著名的“航母级”展览公司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与德国另外两大展览巨头杜塞尔多大和慕尼黑展览公司已率先进入了中国市场,与上海浦东土地发展公司合资兴建了亚洲最大、最现代化和最完善的展览中心——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打破了上海会展业的旧格局,并将陆续引进一批展览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目前上海会展业的热点主题,从而有利于增强我国会展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所谓专业化,是指会展内容应专门化,这样既可以吸引专业厂商的参展,又容易形成规模效益,增加主办者的经济效益。所谓规模化,即会展企业要上规模。会展业要按照市场规律运行走会展产业化的路子,必须靠市场竞争来发展壮大,在竞争中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重组,组建展览集团,实现资本扩张,提高企业组织规模,增加竞争实力。作为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国有经济应逐步退出该行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企业结构。所谓特色化,是指会展企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要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特点及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办展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会展活动,使会展富有特色和优势。
4.政府应加强对会展业的扶持力度
为实现我国会展业质的突破,政府应加大投入,包括投资建造现代化、高智能化、规模大的能够充分满足会展市场发展需要的展览场地;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加大政府对会展的扶持。政府部门对经过筛选的展览会予以经费和资金支持,以减轻企业出国参展的经费压力,从而提高企业出国参展的积极性,以在国际市场上寻求更多的贸易机会,最终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这种鼓励出口的财政补、贴是符合WTO需要、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
5.加强对展馆建设的宏观调控,优化配置展馆资源
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对于本国的展馆建设都有一套完整的发展规划,政府从中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展馆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会展经济的兴起引发了国内各地投资建馆的热潮,却忽视了展馆建设在区域经济中合理布局及市场定位,展馆建设的无序和重复必将导致国家财力的浪费和展馆资源的大量闲置。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我国展馆建设与发展的总体布局规划,实行总量宏观调控。同时可采用市场、行政的综合手段,适当提高展馆建设的集中度,使展馆的投资、规模、地点、功能和标准等与全国及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所在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及会展业发展水平相适应。
6.注重科技投入和运用
要改变我国会展业目前数量多、档次低的问题,必须改变靠简单投入、低层次办展的运作模式,要把科技投入和运用贯穿到办展的各个环节。(1)加大对全国展览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交流和服务工作,采用先进的市场调研分析方法,对市场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展览立项,然后运用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最新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广泛宣传和广泛招展。(2)在展览组织和举办环节,则需借助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提高展览设计水平,增强展出效果。在展区划分、参展商和参观商及观众邀请和组织方面都需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来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参展和参观。(3)运用电子商务手段为我国会展经济服务。目前在国际上,网上会展成为新亮点。它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一方面以电子流代替了物流,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组织者、参加者和观众通过网络系统联系起来,各主体间的沟通呈现立体互动的特点,并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会展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7.采用多种途径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
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与会展业有关以及为会展服务的一些行业如会展信息、会展评估、会展咨询、会展设计装潢都是颇有前途的行业。对这些行业的组织者来说,既要掌握熟练的外语,又要掌握公关、广告、策划、礼仪、谈判、展台设计与布置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采用多种途径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足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要在高校设立会展营销、会展管理、会展设计等课程,培养具有经营、管理、设计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而且也需要通过职高、业余教育、短期培训等方式,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工人,两者共同构成一支高素质的会展队伍。
一、会展经济的特点
所谓会展经济,也被称为“会展产业”或“会展市场”,足指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和展览,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达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一般而言,会展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1.会展经济是高收入、高盈利的行业
会展经济足高收入、高盈利的行业,其利润率大约为20%—25%以上。从国际上看,目前,全世界每年举办展览会4000多个,其中80%以上是在发达国家举办的,全球展览业的直接收入达2800亿美元。德国的汉诺威、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美国的芝加哥,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以及新加坡、香港等都足著名的“展览城”。在这些国家,参观展会已成为人们休闲消遣的重要内容。从国内来看,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我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120多亿元人民币,而1999年会展业的直接收入近40亿元。2000年深圳举办的高交会成功地吸引了1300多家境内外投资商参加,成交额达85.4亿美元,进出口额达26亿美元,为实现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作出了贡献。2001年4月广州的第89届春交会,到会客商人数首次突破ll万人次,出口成交累计约158亿美元。
2.会展经济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会展业蕴含着巨大的辐射力,据专家测算,国际上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10。会展规模的扩大,可以带动为会展提供餐饮、旅游、礼仪、租赁、信息咨询、广告、印刷、宣传、邮递、电讯、保安、清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1)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其他相关硬件设施建设起带动作用。(2)带动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旅游为一体的“第三产业消费链”。(3)会展经济还可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3.会展经济足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
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其在激发市场需求、节约营销费用、赢得订单机会、获取信息资源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2)节约营销费用。据美国一家国际展览研究中心(CETR)提供的研究报告,通过参加展览来实现商业促销所花费的成本只是其它商业促销方式所耗费成本的一半。
4.会展经济有利于提高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会展业是一个城市的大展台和大广告,它具有“城市之帆”的美称。不少城市因节而兴,因会而旺。在某种程度上说,办展数量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标志。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是借助会展业而名扬四海的。如巴黎,一年重要的国际会展多达300多个,享有“国际会议之都”的美誉;又如德国的汉诺威通过举办世界博览会,缩短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改善了德国的形象。
二、会展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据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统计,1999年全国举办展览会总数为1326个,2000年已超过1500个。在展览会的带动下兴起了一批“展会城市”,其中以北京、上海、广州和大连最为引入注目。据北京国际会展中心统计,1998年上述4城市举办的国际展占全国总数的50%,1999年上升为58%。虽然我国的会展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会展业起步较晚、规模还小、水平尚低,在场馆建设、管理机制、组织手段、配套服务诸方面离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差距。目前我国会展业存在的瓶颈和问题是:
1.审批制度僵硬,宏观管理亟待与国际接轨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设有单一国家级的展览管理机构,如德国展览委员会、法国海外展览委员会技术工业和经济合作署、新加坡贸易发展局等。这些展览机构的职责虽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唯一性、全国性和权威性,并在法律指导下行使管理职能。他们的职责是制定全国性的展览管理法律和政策,支配使用政府的展览预算,组织国家展,代表政府出席国际展览基础设施等。而且,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对会展项目均不实行审批制,虽有统一的政府部门主管会展业务,但很少运用行政手段予以审批管理。我国目前会展业的管理办法仍然明显地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和特征,突出表现在对会展业主办单位资格的认定和会展立项仍维持着严格的审批制度。这种管理办法主要足按主办单位的隶属关系进行分渠道、分级审批,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进行协调和沟通,管理机构存在着过多、过于分散及利益冲突等现象。如果不同系统的主办单位举办同一或相近或交叉的展览会,在审批过程中由于审批渠道不同,有可能获得批准,最后导致重复办展。
2.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和行业自律
严格说来,现在我们的会展业还不能完全称得上是一种现代的产业形态。因为缺乏会展经济的“游戏规则”,即会展业缺乏一个统一的行业协会性组织进行管理,也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较为完备的权威性法规来约束会展业的动作。2001年9月,广东成立了会议展览业协会,2002年2月山东成立了山东国际展览业协会。这两个协会都具有中介组织性质,分别由中国贸促会广东和山东分会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发起,自愿结成的行业性、地方性、非盈利性协会,但是成立全国性、权威性的行业协会还尚待时日。另外,虽然我国已出台了《关于在境内兴办涉外经济技术展览会的决定》及《展销管理办法》,对申办各种会展的管理作了一些规定,但这些措施难以适应我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会展主办单位的资质和服务良莠不齐,缺乏长远发展目标和规划。一个专题的展览会在一个城市举办取得成功后,其他城市的组展单位很快效仿,同类展会比比皆是,造成展览资源的浪费,扰乱和制约了我国会展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另外,侵犯知识产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参展规模的日益扩大,因产品侵权问题而遭展览国查处或没收展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产品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企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的缺乏。
3.展馆建设缺乏长期规划,展馆规模偏小,会展的档次不高
虽然我国会展数量发展较快,但会展规模、档次、质量不高,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名展和精展更少。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国举办的展览总数已超过1300个,但展览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展览会不超过10个,2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会不超过20个,其余专业展多以1万平方米居多,约占总数的50%。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中,国外厂商参展比例在30%以上的展会每年仅20个左右,占大型展览的2%。国际博览局在其公约中规定,有两个以上国家参加的展览会都可称为国际展览会。但是,按国际博览会联盟(UFl)规定的注册标准,只有当展览达到20%以上的参展商来自国外,20%以上的观众来自国外,20%以上的广告宣传费使用在国外这三个标准之一的展览才可称为国际展览会,这是现今世界上普遍认可的国际展览会的标准。目前被UFI接纳为成员的展览会共512个,分布在67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占55个,其中新加坡就有16个,而我国只有4个(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中国国际冶金展览会、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其展出面积一般在4万至6万平方米,与每年举办上千个展览形成鲜明对比。
4.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会展人才
会展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国际贸易、国际法规、涉外礼仪、展览业务等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在计划经济时代,展览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没有专门的展览公司和展览人员,更缺乏专业人才培训。目前会展业的从业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大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观念落后,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许多会展设计人员的设计还停留在商品展销、成就展览的水平上。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会展经济应采取的对策
在会展业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会展业的产值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2%左右,而我国会展业的总收入仅为40亿元人民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8.9万亿元的0.044%,这说明会展业在我国的增长空间巨大。进一步促进我国会展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逐步建立间接协调管理体系
根据朋陡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规定和我国政府公布的资料显示,11类共计142个服务贸易行业中,会展业不在其中。从WTO双边和多边谈判情况看,我国并未对会展业开放作出承诺,外方也未提这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目前会展业履行的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普遍义务和原则,外国会展公司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不享受国民待遇,也不享受市场准入。因此,目前的审批制仍然有效,并不会随着我国加入WTO而取消。随着各项相关政策,如外事制度,外汇制度的进一步开放,对会展主办单位资格的认定和会展项目的审批应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和备案制,从而实现由行政式直接审批管理到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协调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将会展业完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
2.加强法规建设和行业自律,营造良好的会展环境
当前应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紧制定《展览法》、 《会展市场准入条例》及《会展业发展规划》等法律法规,对会展业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规范,使会展业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上海正在起草我国展览业的第一个地方法规——上海展览法规,其旨在理顺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克服多头管理的弊端,也将考虑展览公司办展的资质要求和法律程序。二是要搞好行业自律。我国人世后,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政府管制的隐疾将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运用市场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大大增强。政府应有意识地引导会展业实行行业自律,减少对会展行为的微观干预。三是会展企业自身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对违反规定者要给予通报,甚至取消参展资格;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展馆内出现的产品、商标等侵权行为,要严加惩处,切实保护贸易商的合法权益。
3.促使会展业走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之路
会展业的发展只有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才能实现自身的蓬勃发展。所谓会展业的国际化,足指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管理办法,提高办展水平。当前国际会展业兴起的多种形式的合作,或以股份合作,或以品牌联合,或建立代理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展览集团,值得我国学习和引进。例如世界著名的“航母级”展览公司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与德国另外两大展览巨头杜塞尔多大和慕尼黑展览公司已率先进入了中国市场,与上海浦东土地发展公司合资兴建了亚洲最大、最现代化和最完善的展览中心——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打破了上海会展业的旧格局,并将陆续引进一批展览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目前上海会展业的热点主题,从而有利于增强我国会展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所谓专业化,是指会展内容应专门化,这样既可以吸引专业厂商的参展,又容易形成规模效益,增加主办者的经济效益。所谓规模化,即会展企业要上规模。会展业要按照市场规律运行走会展产业化的路子,必须靠市场竞争来发展壮大,在竞争中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重组,组建展览集团,实现资本扩张,提高企业组织规模,增加竞争实力。作为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国有经济应逐步退出该行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企业结构。所谓特色化,是指会展企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要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特点及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办展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会展活动,使会展富有特色和优势。
4.政府应加强对会展业的扶持力度
为实现我国会展业质的突破,政府应加大投入,包括投资建造现代化、高智能化、规模大的能够充分满足会展市场发展需要的展览场地;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加大政府对会展的扶持。政府部门对经过筛选的展览会予以经费和资金支持,以减轻企业出国参展的经费压力,从而提高企业出国参展的积极性,以在国际市场上寻求更多的贸易机会,最终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这种鼓励出口的财政补、贴是符合WTO需要、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
5.加强对展馆建设的宏观调控,优化配置展馆资源
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对于本国的展馆建设都有一套完整的发展规划,政府从中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展馆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会展经济的兴起引发了国内各地投资建馆的热潮,却忽视了展馆建设在区域经济中合理布局及市场定位,展馆建设的无序和重复必将导致国家财力的浪费和展馆资源的大量闲置。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我国展馆建设与发展的总体布局规划,实行总量宏观调控。同时可采用市场、行政的综合手段,适当提高展馆建设的集中度,使展馆的投资、规模、地点、功能和标准等与全国及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所在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及会展业发展水平相适应。
6.注重科技投入和运用
要改变我国会展业目前数量多、档次低的问题,必须改变靠简单投入、低层次办展的运作模式,要把科技投入和运用贯穿到办展的各个环节。(1)加大对全国展览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交流和服务工作,采用先进的市场调研分析方法,对市场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展览立项,然后运用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最新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广泛宣传和广泛招展。(2)在展览组织和举办环节,则需借助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提高展览设计水平,增强展出效果。在展区划分、参展商和参观商及观众邀请和组织方面都需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来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参展和参观。(3)运用电子商务手段为我国会展经济服务。目前在国际上,网上会展成为新亮点。它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一方面以电子流代替了物流,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组织者、参加者和观众通过网络系统联系起来,各主体间的沟通呈现立体互动的特点,并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会展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7.采用多种途径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
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与会展业有关以及为会展服务的一些行业如会展信息、会展评估、会展咨询、会展设计装潢都是颇有前途的行业。对这些行业的组织者来说,既要掌握熟练的外语,又要掌握公关、广告、策划、礼仪、谈判、展台设计与布置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采用多种途径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足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要在高校设立会展营销、会展管理、会展设计等课程,培养具有经营、管理、设计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而且也需要通过职高、业余教育、短期培训等方式,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工人,两者共同构成一支高素质的会展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