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的报恩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xiao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母亲因为特殊原因在孩子一岁时便狠心地将他离弃,时隔六年,那位母亲在一家孤儿院众多孩子中一眼便认出了自己的儿子,这让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惊讶。有人说,宝宝总是存在于母亲的脑海中,无论孩子长多大,母亲永远都不会忘记孩子的样子。这成了惟一的解释。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科学家已经证实,孕妇在怀孕时,胎儿的细胞真的可以通过血流“跑”进母亲的脑部,并形成脑细胞,因此可以这么说,宝宝的一部分真的在母亲的脑子里。了解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人的脑部与血液之间是存在一层隔阂的,这样可以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很多细小的药物都很难透过这层屏障,血液中的细胞进入脑部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胎儿的细胞却奇迹般地做到了,仿佛是母亲脑部的那层屏障自然打开去迎接那可爱的细胞,就像母亲敞开胸怀拥抱孩子一样。
  母亲永远记得宝宝的样子,而宝宝在腹中便将自己奇特的细胞送给母亲并努力保护着母亲的后半生,这是天性带给我们的感动。
  (余娟摘自《闽南风》)
其他文献
学生上课时睡觉,往往最能考验老师的容忍度。当今老师一般的处理办法是,轻辄训斥,重辄惩戒。可在101年前,有位老师遇到此事,却用智慧从容化解,还被人写成“表扬稿”,图文并茂地刊在1908年11月第41期《北京白话图画日报》上。   这篇题为《两好并一好》的文章,说的是北京政法学堂有位学生,听课时睡着了,老师“视而不见”,在黑板上写下十个字。学生醒后,见字羞愧难当,表示一定“痛改前非”,于是师生皆大欢
期刊
“80后”“90后”这两个概念什么时候开始盛行于世的,没考证。但它们确确实实是当前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两个概念。出生在同一个十年中的人,数以千万亿万计。他们出身、教育、经历、生存环境不同,遗传基因更不同,很难把他们装在同一个“箩筐”里去掂量,而一个“某零后”,便把数以千万亿万的年轻一代统统归到一个箩筐里。这么干,合适吗?我觉得不合适。  当然,这种说法的产生并非没有它的必然因素。大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期刊
郭老师高烧不退。透视发现胸部有一个拳头大小的阴影,怀疑是肿瘤。   同事们纷纷去医院探视。回来的人说:有一个女的,叫王端,特地从北京赶到唐山来看郭老师,不知是郭老师的什么人。又有人说:那个叫王端的可真够意思,一天到晚守在郭老师的病床前,喂水喂药,看样子跟郭老师可不是一般关系呀。更有人讲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奇事,说郭老师和王端一人拿着一根筷子敲饭盒玩,王端敲几下,郭老师就敲几下,敲着敲着,两个人就神
期刊
1.英国《泰晤士报》总编辑西蒙·福格曾在寻找职业方面创造过神话,被传为美谈。那是刚从伯明翰大学毕业的第二天,他走进《泰晤士报》总经理办公室,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不需要!”“记者呢?”“也不需要。”“那么排字工、校对员呢?”“不,都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了。”说着福格从包里掏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道:“本报暂不聘人。”结果他被破格留下来。  2.有一天,一个初学
期刊
爱就这样若即若离……    母亲是韩国华侨,中文程度自然及不上父亲。于是我看到,每封母亲写的信上,都会有一个一个红笔圈着的错别字,那是父亲帮她挑出来的,然后又把信寄回给我母亲。我母亲收到后都会在被订正的字旁写上一整行对的字,就像小学生被罚写生字。父母俩如此不厌其烦,大约也是相互依靠的情意。及至想到他们的离异,让我不禁鼻酸。   他们从没吵过架,为何要离婚?到了我自己谈恋爱,才有体会,不吵架的伴侣才
期刊
黎明时分,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喂,是罗德先生吗?我是欧内斯特,您乡村别墅的看门人。”  “欧内斯特,是你呀,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你那里出什么事了吗?”  “是的,我打电话是想通知您,罗德先生,您的鹦鹉死了。”  “我的鹦鹉?死了?是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那只鹦鹉吗?”?  “是的,罗德先生,正是那只。”  “该死!多么遗憾呀!我在那只鸟身上花了不少钱。它是怎么死的?”  “它吃了腐烂的肉死的,罗德先生。
期刊
青春的靓丽提升,有时需要几道墙。    女儿考进美术学院,实现了梦想,走进校门之初,各项活动接踵而来,摄影、设计、征文比赛全有了。女儿几经挑选,终于选中了自己抓拍的一张照片,准备参加全院的新生摄影比赛。她像是央求我,要我给写几行字,算作照片说明。于是,我便写了下面一段话:  几位少女的身边是墙,墙上霜染的枝蔓已经停止了攀爬。少女们脸上洋溢的快乐、自信,甚至是顽皮,让我们领略了秋天的另类景色。  翻
期刊
  
期刊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跑得最快的人,芝诺是古希腊最著名的诡辩逻辑学家。芝诺有一个著名的悖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论述是这样的,让乌龟先跑一段距离,首先达到某点,然后阿基里斯开始追赶,当他达到那一点时乌龟已经到了前面的另一点,当阿基里斯追上了另一点,乌龟已经到达了新的地点……这样他永远都赶不上乌龟。这是明显违反常识的论点,但是从逻辑学上讲几乎无懈可击,所以在当时的希腊,没有人能推翻芝诺的结论。事
期刊
撒克哈认为,实话就像太阳,你离不开它,却不能直视它,人们每天都在小心翼翼地给实话套上一层深色玻璃,以免它射出去的强光会伤了人。这一天,他决定要拆去这层深色玻璃。一年至少要有一天讲纯粹的实话,人生一世,这一点经历都没有,还有啥意义?他把这个计划当着一个私密的试验,没有告诉给任何人。  第一个试验对象是他的妻子。当妻子把一盘苹果馅饼搬到他面前时,他知道,妻子视苹果馅饼为她的烹调绝活,而他一直不敢恭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