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夏季多地发生洪涝灾害,国家高度重视,派出武警消防、解放军部队等奔赴前线支援抗灾,各类新闻媒体也闻风而动,对本次抗洪的具体措施、有效成果、军民之情等进行了深入报道。本文选取主流媒体代表人民日报和军队宣传媒体代表人民前线,分析两者在传播平台、报道方向选择上的差异,以及两者此次抗洪报道的共同特点。
关键词:抗洪新闻;人民日报;人民前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抗洪新闻是每年社会新闻报道的热点之一,2020年夏季,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水位突破了我国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1998年洪水位22.52m,因此,2020年的抗洪报道较往年关注度更高。在此次抗洪新闻传播中,除了人民日报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新闻媒体,人民前线等解放军媒体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性质不同的新闻媒体,多平台、多角度进行抗洪报道,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了2020年抗洪救灾的全貌。
1 传播平台的选择
1.1 微博
2020年2月26日,微博发布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5.16亿,其中移动端占比94%。大量用户被微博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方便快捷等特点吸引[1],新浪微博成了中国社交平台的头部产品。随着政府、媒体的入驻,微博已成为我国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之一。
由于传媒通过文化产品影响受众,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观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传媒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2]。《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第一大报,自2012年入驻微博至今,粉丝破亿,在各项社会舆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民日报微博输入关键词“抗洪”进行搜索,可以看到6月11日—8月11日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其与抗洪有关的微博有120余条,平均发布频率约为一天两条。
1.2 快手
快手从最初制作和分享GIF的纯粹工具应用转型为短视频社区已有近10年的时间,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泛滥的低俗内容引起网民反感,又有后起之秀抖音紧追猛赶,但快手积极响應国家“净网行动”的号召,进行自纠自查,并与央视等主流媒体合作,如今其日活跃用户已超过3亿,稳稳占据着短视频应用第一梯队的位置。
人民前线是我国东部战区陆军在快手的官方账号。7月12日,人民前线发布了陆军某旅驰援鄱阳抢险救灾的视频,这是当年发布的第一条抗洪视频。在抗洪的一个多月里,人民前线发布了近百条抗洪短视频,每条播放量均在百万以上,有时播放量甚至能达到千万,并收获百万的点赞量。互动行为可以反映用户对传播内容的态度倾向,这是促进平台内容策略调整的重要参考[3]。
在传媒业新生态逐步形成的当下,新闻生产也随之发生改变[4],根据传播平台的特点,两者的报道方式也有所差别。人民日报在微博的抗洪报道以视频为主、图文为辅。视频虽然更符合当下人们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但色彩鲜明、展现新闻事实瞬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人民日报用一张张结合了外在直接意蕴和内在含蓄意蕴的新闻图片,表达了对抗洪战士的赞美与讴歌。与微博的包罗万象不同,快手是一个较为纯粹的短视频应用,因此人民前线的抗洪报道基本为视频报道。在新闻事件的采编上,短视频可以做到现场拍摄、制作、传播,还具有回馈及时的特点,这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5]。视频虽短,但更易突显细节,比起长视频或长文字报道的“轻重有序”,每个短视频都是细节凝练成的“精华”。
2 报道方向的选择
从人民日报和人民前线发布的新闻来看,抗洪报道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描绘军为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二是介绍抗洪期间军队的后勤保障,三是突出军队抗洪的“险”与“急”。上述三个报道方向两者虽然都有涉及,但由于代表的主体不同,侧重点存在差异。
《人民日报》是我国党委机关报,除了负责宣传解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外,得益于社交媒体强大的信息交互功能,它还通过微博积极与用户进行网络互动[6],架起了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在灾区采访时,更应坚持“三贴近”原则,把镜头和笔头对准基层一线,对准普通群众[7]。在内容上,军民鱼水情是人民日报抗洪报道的重点,如“群众自发为抗洪战士洗迷彩服”“某地数万群众送别抗洪战士”等报道,用多个视频生动展现了灾区人民用行动表达对抗洪战士的关怀和感激的情景。除了当地群众,还有类似“外地群众跨省点外卖送给抗洪官兵”的新闻,这些温暖的报道大大增强了人民战胜洪涝灾害的信心。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不断提升,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传播方式也转变为针对受众喜好的个性化推送[8],因此新闻报道在形式上应尽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人民日报对流行歌曲《少年》进行改编,制作了一首抗洪版的《少年》,把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的责任和担当描绘得淋漓尽致。
中国是一个提倡奉献的国家,所以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总会使用大量笔墨刻画人民的奉献精神,现在媒体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卖惨”等于奉献。但在如今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得到质的飞跃的背景下,部分媒体墨守成规,报道模式一成不变,无法充分履行社会责任[9]。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怀孕九个月的护士奔赴抗疫一线”“女护士们被集体剃掉长发”等报道,引起了网民们的强烈抨击与谴责。传统媒体无法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新闻报道缺少人文关怀,是正面宣传产生负面效果的重要原因[10]。大家一致认为抗洪战士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后勤保障,基于这样的背景,人民日报多方面介绍了抗洪战士们的后勤保障。为保证抗洪官兵穿上干爽的衣服,部队发放了9.6万套新服装;“移动餐车”一小时可制作150份盒饭,保证战士们都能吃上热乎饭……比起刻意“卖惨”的悲情报道,这类充满人文关怀的暖心报道更能被大众所接受,也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良好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11]。 与人民日报不同,人民前线是解放军部队的对外宣传口,因此报道的重点是抗洪任务的紧急与艰险,如一夜搬运6400袋沙石;硬核抗洪,百余辆重型舟桥车紧急驰援安徽阜阳……两者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人民前线秉承了人民军队艰苦朴素的作风,报道较为朴实,不太注重情感的渲染,突出了抗洪任务的“险”与“急”。人民前线在抗洪短视频的封面和视频文案中,突出了“6400袋”“百余辆”等数字,这种表达虽然简短,但重点突出、容易识记,有利于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快速互动[12],体现了抢险救灾“抗灾就是战争,时间就是生命”的精神内涵。
3 抗洪报道的特点
一是真实且有力量。新闻的职能是向外界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民群众对某一事件的情绪与态度都是建立在新闻真实的前提下的,如果新闻失实,向人们传递了错误的讯息,就会引起人民的误读和恐慌。在抗洪报道中,新闻记者对已发生的事实进行筛查、鉴别和选择,选出传播对象密切关注的信息进行传达[13]。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对当地抗洪战士和人民群众进行走访,通过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了理论知识的功用[14],得到了翔实的新闻素材,这是新闻真实的基础。细节描写是抗洪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短视频可以单独放大某个细节,如“战士倒立,泥水从裤腿里倒了出来”,从而增强报道的精确性和可读性,使新闻发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
二是充满人文关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发生了改变[15]。“卖惨”的悲情式新闻之所以受到民众的抵制与抗议,是因为记者不能与民众“共情”,把这些事件当作大公无私、奉献自我的正面典型去宣传报道,这样的报道突破了受众的心理防线,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与厌恶。对于为国家和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军人群体,人们也希望在保全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对个人利益进行保护。随着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新闻工作者在抗洪新闻中也更注重“人情味”的描写,不管是军民间的鱼水情,还是军队的后勤保障,每一个温暖瞬间的捕捉,都展示出了平凡人不平凡的生活,带来了理性而又暖心的情感[16]。
三是人民拥军的爱国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文化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17]。大众传媒的社会化功能体现在它在传播知识和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在自然灾害报道中,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显得十分重要[18]。大众传媒通常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向受众传达具有特定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的内容,这種影响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主流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扩大舆论影响力,引导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以达到正面宣传的效果[19]。抢险救灾的新闻报道向人们传递的是一种爱国拥军的民族精神,在灾难面前,国家不会放弃自己的人民,人民也应对施以援手的解放军报以崇高的敬意,从心底认可和拥戴人民解放军。发挥榜样的作用,能让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20],使军民一家亲的思想深入人心,巩固当今社会“军人优先”的思想观念。
4 结语
1998年的抗洪记忆刻骨铭心,庚子年位于江西和湖北的四座水文站,水位超过了1998年的历史最高纪录。在这22年的时间里,新闻记者既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他们与抗洪战士一样,走在抗洪救灾的前线,向民众传递着各种可歌可泣、温暖人心的事迹。与1998年不同的是,我国新闻媒体既要从技术层面入手,使新闻的采集、编写与传播更具有专业性和公信力,也要转变思想,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进行转变,了解当下人民群众对抗洪救灾的认知和态度,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撰写和传播抗洪新闻。
参考文献:
[1] 管兰兰.论微博平台上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传播[J].戏剧之家,2019(28):189-190,193.
[2] 张刘刚,曹青云.论综艺节目的公益表达诉求[J].戏剧之家,2020(01):77,79.
[3] 鞠凌莉,杨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广播转型的动因分析——以喜马拉雅FM为例[J].艺术科技,2019(07):121,201.
[4] 徐紫薇.论“中央厨房”背景下记者生产新闻的困难[J].戏剧之家,2019(29):216-217.
[5] 张刘刚.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难点和路径[J].新闻知识,2019(06):84-87.
[6] 管兰兰.论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平台微电影广告的样态[J].汉字文化,2020(14):132-133.
[7] 罗玉文.浅谈地方党报如何做好抗洪救灾报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9(13):168,211.
[8] 罗倩倩.新媒体时代下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策略探析——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J].大众文艺,2019(14):195-196.
[9] 刘日照.论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现象[J].今传媒,2018(12):36-40.
[10] 崔士鑫.主流媒体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报道——以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传媒,2020(05):12-16.
[11] 陈镌锜.《礼记·学记》中的教育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汉字文化,2019(18):34-35.
[12] 胡潇文.浅析网络流行语“XX警告”[J].汉字文化,2020(13):115-117.
[13] 胡铭.社交平台“网红式KOL”与地方民俗文化推广[J].汉字文化,2020(22):146-147.
[14] 周沂.论墨家科技教育目标及其当代启示[J].汉字文化,2019(18):150-151.
[15] 李弋.动物世界——浅析《荒蛮故事》中人物的动物性[J].艺术科技,2019(08):82-83.
[16] 鞠凌莉.融媒体时代公益微纪录片与情感营造——以《三十三》为例分析[J].汉字文化,2020(12):189-190.
[17] 孙靖舒.论南北朝时期的南京古寺院[J].安徽文学(下),2018(12):185-186.
[18] 郭小容.浅谈防汛报道中主流媒体的核心融合力——以湖北广电防汛报道为例[J].新闻前哨,2020(09):49-50.
[19] 丁春贵.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J].传媒论坛,2020(21):18,20.
[20] 许建邦.《世说新语》中名士风流与家庭教育的矛盾[J].汉字文化,2019(14):131-132.
作者简介:薛静(1996—),女,广西玉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关键词:抗洪新闻;人民日报;人民前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抗洪新闻是每年社会新闻报道的热点之一,2020年夏季,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水位突破了我国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1998年洪水位22.52m,因此,2020年的抗洪报道较往年关注度更高。在此次抗洪新闻传播中,除了人民日报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新闻媒体,人民前线等解放军媒体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性质不同的新闻媒体,多平台、多角度进行抗洪报道,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了2020年抗洪救灾的全貌。
1 传播平台的选择
1.1 微博
2020年2月26日,微博发布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5.16亿,其中移动端占比94%。大量用户被微博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方便快捷等特点吸引[1],新浪微博成了中国社交平台的头部产品。随着政府、媒体的入驻,微博已成为我国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之一。
由于传媒通过文化产品影响受众,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观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传媒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2]。《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第一大报,自2012年入驻微博至今,粉丝破亿,在各项社会舆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民日报微博输入关键词“抗洪”进行搜索,可以看到6月11日—8月11日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其与抗洪有关的微博有120余条,平均发布频率约为一天两条。
1.2 快手
快手从最初制作和分享GIF的纯粹工具应用转型为短视频社区已有近10年的时间,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泛滥的低俗内容引起网民反感,又有后起之秀抖音紧追猛赶,但快手积极响應国家“净网行动”的号召,进行自纠自查,并与央视等主流媒体合作,如今其日活跃用户已超过3亿,稳稳占据着短视频应用第一梯队的位置。
人民前线是我国东部战区陆军在快手的官方账号。7月12日,人民前线发布了陆军某旅驰援鄱阳抢险救灾的视频,这是当年发布的第一条抗洪视频。在抗洪的一个多月里,人民前线发布了近百条抗洪短视频,每条播放量均在百万以上,有时播放量甚至能达到千万,并收获百万的点赞量。互动行为可以反映用户对传播内容的态度倾向,这是促进平台内容策略调整的重要参考[3]。
在传媒业新生态逐步形成的当下,新闻生产也随之发生改变[4],根据传播平台的特点,两者的报道方式也有所差别。人民日报在微博的抗洪报道以视频为主、图文为辅。视频虽然更符合当下人们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但色彩鲜明、展现新闻事实瞬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人民日报用一张张结合了外在直接意蕴和内在含蓄意蕴的新闻图片,表达了对抗洪战士的赞美与讴歌。与微博的包罗万象不同,快手是一个较为纯粹的短视频应用,因此人民前线的抗洪报道基本为视频报道。在新闻事件的采编上,短视频可以做到现场拍摄、制作、传播,还具有回馈及时的特点,这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5]。视频虽短,但更易突显细节,比起长视频或长文字报道的“轻重有序”,每个短视频都是细节凝练成的“精华”。
2 报道方向的选择
从人民日报和人民前线发布的新闻来看,抗洪报道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描绘军为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二是介绍抗洪期间军队的后勤保障,三是突出军队抗洪的“险”与“急”。上述三个报道方向两者虽然都有涉及,但由于代表的主体不同,侧重点存在差异。
《人民日报》是我国党委机关报,除了负责宣传解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外,得益于社交媒体强大的信息交互功能,它还通过微博积极与用户进行网络互动[6],架起了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在灾区采访时,更应坚持“三贴近”原则,把镜头和笔头对准基层一线,对准普通群众[7]。在内容上,军民鱼水情是人民日报抗洪报道的重点,如“群众自发为抗洪战士洗迷彩服”“某地数万群众送别抗洪战士”等报道,用多个视频生动展现了灾区人民用行动表达对抗洪战士的关怀和感激的情景。除了当地群众,还有类似“外地群众跨省点外卖送给抗洪官兵”的新闻,这些温暖的报道大大增强了人民战胜洪涝灾害的信心。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不断提升,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传播方式也转变为针对受众喜好的个性化推送[8],因此新闻报道在形式上应尽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人民日报对流行歌曲《少年》进行改编,制作了一首抗洪版的《少年》,把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的责任和担当描绘得淋漓尽致。
中国是一个提倡奉献的国家,所以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总会使用大量笔墨刻画人民的奉献精神,现在媒体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卖惨”等于奉献。但在如今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得到质的飞跃的背景下,部分媒体墨守成规,报道模式一成不变,无法充分履行社会责任[9]。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怀孕九个月的护士奔赴抗疫一线”“女护士们被集体剃掉长发”等报道,引起了网民们的强烈抨击与谴责。传统媒体无法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新闻报道缺少人文关怀,是正面宣传产生负面效果的重要原因[10]。大家一致认为抗洪战士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后勤保障,基于这样的背景,人民日报多方面介绍了抗洪战士们的后勤保障。为保证抗洪官兵穿上干爽的衣服,部队发放了9.6万套新服装;“移动餐车”一小时可制作150份盒饭,保证战士们都能吃上热乎饭……比起刻意“卖惨”的悲情报道,这类充满人文关怀的暖心报道更能被大众所接受,也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良好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11]。 与人民日报不同,人民前线是解放军部队的对外宣传口,因此报道的重点是抗洪任务的紧急与艰险,如一夜搬运6400袋沙石;硬核抗洪,百余辆重型舟桥车紧急驰援安徽阜阳……两者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人民前线秉承了人民军队艰苦朴素的作风,报道较为朴实,不太注重情感的渲染,突出了抗洪任务的“险”与“急”。人民前线在抗洪短视频的封面和视频文案中,突出了“6400袋”“百余辆”等数字,这种表达虽然简短,但重点突出、容易识记,有利于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快速互动[12],体现了抢险救灾“抗灾就是战争,时间就是生命”的精神内涵。
3 抗洪报道的特点
一是真实且有力量。新闻的职能是向外界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民群众对某一事件的情绪与态度都是建立在新闻真实的前提下的,如果新闻失实,向人们传递了错误的讯息,就会引起人民的误读和恐慌。在抗洪报道中,新闻记者对已发生的事实进行筛查、鉴别和选择,选出传播对象密切关注的信息进行传达[13]。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对当地抗洪战士和人民群众进行走访,通过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了理论知识的功用[14],得到了翔实的新闻素材,这是新闻真实的基础。细节描写是抗洪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短视频可以单独放大某个细节,如“战士倒立,泥水从裤腿里倒了出来”,从而增强报道的精确性和可读性,使新闻发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
二是充满人文关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发生了改变[15]。“卖惨”的悲情式新闻之所以受到民众的抵制与抗议,是因为记者不能与民众“共情”,把这些事件当作大公无私、奉献自我的正面典型去宣传报道,这样的报道突破了受众的心理防线,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与厌恶。对于为国家和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军人群体,人们也希望在保全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对个人利益进行保护。随着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新闻工作者在抗洪新闻中也更注重“人情味”的描写,不管是军民间的鱼水情,还是军队的后勤保障,每一个温暖瞬间的捕捉,都展示出了平凡人不平凡的生活,带来了理性而又暖心的情感[16]。
三是人民拥军的爱国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文化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17]。大众传媒的社会化功能体现在它在传播知识和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在自然灾害报道中,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显得十分重要[18]。大众传媒通常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向受众传达具有特定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的内容,这種影响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主流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扩大舆论影响力,引导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以达到正面宣传的效果[19]。抢险救灾的新闻报道向人们传递的是一种爱国拥军的民族精神,在灾难面前,国家不会放弃自己的人民,人民也应对施以援手的解放军报以崇高的敬意,从心底认可和拥戴人民解放军。发挥榜样的作用,能让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20],使军民一家亲的思想深入人心,巩固当今社会“军人优先”的思想观念。
4 结语
1998年的抗洪记忆刻骨铭心,庚子年位于江西和湖北的四座水文站,水位超过了1998年的历史最高纪录。在这22年的时间里,新闻记者既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他们与抗洪战士一样,走在抗洪救灾的前线,向民众传递着各种可歌可泣、温暖人心的事迹。与1998年不同的是,我国新闻媒体既要从技术层面入手,使新闻的采集、编写与传播更具有专业性和公信力,也要转变思想,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进行转变,了解当下人民群众对抗洪救灾的认知和态度,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撰写和传播抗洪新闻。
参考文献:
[1] 管兰兰.论微博平台上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传播[J].戏剧之家,2019(28):189-190,193.
[2] 张刘刚,曹青云.论综艺节目的公益表达诉求[J].戏剧之家,2020(01):77,79.
[3] 鞠凌莉,杨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广播转型的动因分析——以喜马拉雅FM为例[J].艺术科技,2019(07):121,201.
[4] 徐紫薇.论“中央厨房”背景下记者生产新闻的困难[J].戏剧之家,2019(29):216-217.
[5] 张刘刚.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难点和路径[J].新闻知识,2019(06):84-87.
[6] 管兰兰.论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平台微电影广告的样态[J].汉字文化,2020(14):132-133.
[7] 罗玉文.浅谈地方党报如何做好抗洪救灾报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9(13):168,211.
[8] 罗倩倩.新媒体时代下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策略探析——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J].大众文艺,2019(14):195-196.
[9] 刘日照.论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现象[J].今传媒,2018(12):36-40.
[10] 崔士鑫.主流媒体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报道——以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传媒,2020(05):12-16.
[11] 陈镌锜.《礼记·学记》中的教育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汉字文化,2019(18):34-35.
[12] 胡潇文.浅析网络流行语“XX警告”[J].汉字文化,2020(13):115-117.
[13] 胡铭.社交平台“网红式KOL”与地方民俗文化推广[J].汉字文化,2020(22):146-147.
[14] 周沂.论墨家科技教育目标及其当代启示[J].汉字文化,2019(18):150-151.
[15] 李弋.动物世界——浅析《荒蛮故事》中人物的动物性[J].艺术科技,2019(08):82-83.
[16] 鞠凌莉.融媒体时代公益微纪录片与情感营造——以《三十三》为例分析[J].汉字文化,2020(12):189-190.
[17] 孙靖舒.论南北朝时期的南京古寺院[J].安徽文学(下),2018(12):185-186.
[18] 郭小容.浅谈防汛报道中主流媒体的核心融合力——以湖北广电防汛报道为例[J].新闻前哨,2020(09):49-50.
[19] 丁春贵.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J].传媒论坛,2020(21):18,20.
[20] 许建邦.《世说新语》中名士风流与家庭教育的矛盾[J].汉字文化,2019(14):131-132.
作者简介:薛静(1996—),女,广西玉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