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以教师的理解取代学生的探索,过分追求“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等迎合应试教育的做法将逐步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需要、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素材,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探索意识呢?
一、创设情境,为发展探索思维提供可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其探索个性受到压抑。因此,要实施探索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探索教育的观念,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互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交心的朋友。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为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作了心理准备。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分别让座位号是质数和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虽然是一站一坐的简单动作,但却是对学生理解新知识程度的一种无声检测。
二、重视质疑,培养探索意识问题是推动探索的原动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題,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的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如一位教师在讲“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现29.8÷2.7这样一道题时,学生在确定余数出现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11余数是1,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的问题: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11,余数为什么不是1?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应该是0.1,并说明了理由:①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1。②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余数是0.1。通过鼓励学生质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探索性的解决问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三、积极鼓励,激发探索愿望
要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抑制学生的不成熟想法,并不横加指责,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一位老师在教学“6加几的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又提出了很多很有见的的解题思路。比如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因为7+7=14,6比7少1,所以6+7=13等等。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灵活解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愿望。
四、以趣设疑,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都是从好奇心开始,好奇心使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16岁了,却只过了4个生日…………?”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思考。然后教师讲解“年、月、日”中的“四年一闰”的情况,这样既有趣,又自然,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五、诱导联想,拓展学生的探索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感性材料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展思路,让思维的翅膀展开。想象是培养学生探索素质的必要手段。
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索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教学情境,重视质疑问难,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同时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的人才。
一、创设情境,为发展探索思维提供可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其探索个性受到压抑。因此,要实施探索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探索教育的观念,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互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交心的朋友。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为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作了心理准备。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分别让座位号是质数和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虽然是一站一坐的简单动作,但却是对学生理解新知识程度的一种无声检测。
二、重视质疑,培养探索意识问题是推动探索的原动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題,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的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如一位教师在讲“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现29.8÷2.7这样一道题时,学生在确定余数出现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11余数是1,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的问题: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11,余数为什么不是1?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应该是0.1,并说明了理由:①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1。②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余数是0.1。通过鼓励学生质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探索性的解决问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三、积极鼓励,激发探索愿望
要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抑制学生的不成熟想法,并不横加指责,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一位老师在教学“6加几的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又提出了很多很有见的的解题思路。比如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因为7+7=14,6比7少1,所以6+7=13等等。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灵活解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愿望。
四、以趣设疑,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都是从好奇心开始,好奇心使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16岁了,却只过了4个生日…………?”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思考。然后教师讲解“年、月、日”中的“四年一闰”的情况,这样既有趣,又自然,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五、诱导联想,拓展学生的探索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感性材料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展思路,让思维的翅膀展开。想象是培养学生探索素质的必要手段。
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索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教学情境,重视质疑问难,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同时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