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纪录片正在成为国家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家在青山绿水间》为例,讲述中国广西电视台与泰国国家电视台共同合作拍摄与制作的纪录片的过程,探讨通过中外合作模式进行纪录片拍摄、传播时对部分核心点的各种处理方法。通过作品创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微观文化碰撞关系,揭示了跨国合作纪录片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中外合作;纪录片;对外交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1-0139-02
《家在青山绿水间》由中泰两国合作的典范作品,该作品由中国广西电视台与泰国国家电视台共同制作,是中宣部“纪录中国”项目的重点之一。在双方的努力下,它采取了叙事的形式。在6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分别在广西、云南和泰国的清迈等地,探索和拍摄了两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努力。节目不仅展示了两国故事主人公的内容,也展示了两国的民族风貌和自然景观,突出了时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内容与时间、空间形成有机联系。在记录两国众多人民生动的生产和生活情景,反映他们积极扶贫、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实践的同时,也反映了各国梦的主题,这使得该项目具有更广泛的意义。纪录片具有较客观的交流语境与交流语态,广泛用于国际性传播,是跨国度传播交流的热点[1]。“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等主题都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媒体上“为自己说话”,还要促进目标国媒体的一致表达。《家在青山绿水间》在跨国合作中的成功,使其成为中外合作纪录片中的一个代表案例,其中一些经验值得总结和讨论。
1 创意准备阶段文化对撞
在当今这个时代,越来越明显的展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都在不断地融合,原本相互冲突的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也正在加强。国际电视纪录片的对外传播具有传播文化、塑造民族形象、艺术感染力强、渗透文化内涵等多种功能,为塑造我国对外的民族形象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具有非常良好的载体效果。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全球传播形式,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内涵,成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手段。中国文化、泰国文化属于亚洲文化,具有更强的相似性,如尊老爱幼、重视家庭价值观、责任与耻辱、服从倾向、尊重面孔、和谐,内部和外部群体之间的差异,情绪控制,避免激烈的情绪,建立关系自尊和声誉。华人在泰国人口中的比例很大,多民族混合生活,在此背景下,华人可维护和传承中国文化,并逐渐引入、融入泰国社会。这是跨国联合纪录片成功的重要基础。《家在青山绿水间》展示的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的扶贫工作,中泰两国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人民谋福利。在中国大力宣传“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同时,泰国政府也在致力农村发展、水土保持、农业发展等专项规划,也备受关注。两国政府有着相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方式、方法,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纪录片选择价值水平相近的拍摄视角,这种方法很容易为两国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认识,话题的选择自然避免了文化上的障碍,这种优势甚至成为这类纪录片能够为全世界接受的保证。
2 明确职责与科学配置
跨国纪录片的合作是在平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纪录片这一媒体方式实现合双方两国的同一目标。跨国纪录片的合作不是简单的涉及金钱的商务合作,更多的是媒体技术合作、文化融合合作。文化差异化下的跨国合作,尤其跨国、跨文化的平台合作,成为了当代纪录片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广西电视台和泰国国家电视台事先对节目定位进行了明确,关于节目最终版权也进行了界定。根据拍摄和制作内容,摄制组确定了双方摄制组成员人数,明确了导演、制片人等关键角色,对音响师、灯光师等关键岗位明确定人、明确分工;同时,制作核心设备也有很高的质量要求。在拍摄阶段,中国和泰国已经确定了各自的工作计划和组织。例如,建立了加强双方信息交流的机制,明确了沟通渠道、沟通方式和对接队伍。早期充分沟通拍摄内容,提前传达拍摄方式,双方互派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重要的拍摄内容由双方共同指挥跟进,加强沟通解决过程疑虑;双方在进展不一致的任何时候都保持较同步的拍摄节奏和时间表;互相核对、校正和补充,以确保方向的一致性。
3 文化差异下的求同存异
传统的“同一个理念,同一个主题”的创作风格,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习俗和价值观对电视纪录片的需求不能成为标准。为了在国际交流中有所作为,我们必须创造各种主题,并在故事中避免“意识形态”。让国际观众评断,减少因意识形态和政治语境的差异而对纪录片传播的影响[2-3]。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根源体系,世界允许差异,也是因为差异化而显得更加灿烂。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共享文明,也是求同存异,这是我们应该铭记和需要的工作[4]。
明确多元化交换与融合的必然性、客观性,是实现多元价值求同存异前提和基础。由于中泰的参与主体是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的,国际化的视野不能再以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思想和文化来完成纪录片创作。纪录片正从“单方面创作”走向“多方协作”。
纪录片的合作方不仅在纪录片拍摄中进行合作,而且更多地体现在纪录片发布、发行上的合作。合作双方充分挖掘各自优势、加强过程合作,以使得达到“1+1>2”的效果,提升纪录片的整体水平。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中方也尽可能尊重泰式风格,并采用其他观众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在采訪和稿件写作中,从框架结构,到每个句子,中方逐一检讨,并不厌其烦地与泰方沟通。多元价值主体的共存和多元文化的存在,不是说完全拒绝单一价值的存在,也并不是说任意地放纵这些价值,而陷入不讲任何原则的地步。在合作中,对于原则性、立场性问题,我方则会牢牢把握主导权,积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展示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中国形象。在合作中一旦遇到分歧,中国将本着客观、诚实的原则,着力分析专业素质、专业标准的具体问题,实事求是,讲道理。 4 全球化视角与国际水准的品质
《家在青山绿水间》以人类发展与生态的关系为基础,阐述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地球的关系。它构成了地球上生命纵横交错的三维画面,具有跨越国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本质。“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内在要求,而信息沟通是重要手段。纪录片的主题与中泰纪录片的定位高度一致,为观众解决地球村的主要问题,并透过全球化视角,提升观众视角的高度,开拓观众视野,弱化仅限于当地文化和小主题带给观众的纪录片的局限性。
中泰两国采用的跨叙事结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这种空间的转换使得观众的视觉在不同的空间和角色之间转换。它不仅可以期待下一个情节,而且可以避免視觉疲劳。它们共同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并在交叉叙述中继续丰富和升华。纪录片还需要通过设置小的悬念和故事冲突增加悬念和叙事技巧。设置悬念在国际影视界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和手段。在文学创作中,它多为铺砌和预示;在纪录片中,它大多表示为问题的制造,形成了一种“寻找平衡”“吸引眼球”的国际叙事手法。导演在进行角色选择时,以故事主题为指导,将其组织成贯穿时空的网状线程。
这部纪录片记录消除贫穷和可持续发展以国际视角为基础,以人的核心地位为基础,讲述人的故事。影片深入到了中国和泰国的乡村小镇,关注于普通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纪录片的观赏给各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宣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5 总结
《家在青山绿水间》的实践,是中泰两国文化领域合作的重大成果之一,双方全流程深度合作为中外合作拍摄纪录片提供了重要的样板,同时国际视野下纪录片的传播对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影响力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契机,纪录片的创作也该站在更高的位置,多选择国际合作,不断推进不同文化的磨合与认同,拓宽纪录片创作的视角。国际化合作还可以“借船出海”,扩大纪录片的推广和传播渠道,传播中国声音,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岚.走向成熟的国产纪录片市场[J].视听界,2017(2):20-23.
[2]燕京.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3]何苏六.中国记录片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7):8-10.
作者简介:宋明韬,广西电视台。
关键词 中外合作;纪录片;对外交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1-0139-02
《家在青山绿水间》由中泰两国合作的典范作品,该作品由中国广西电视台与泰国国家电视台共同制作,是中宣部“纪录中国”项目的重点之一。在双方的努力下,它采取了叙事的形式。在6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分别在广西、云南和泰国的清迈等地,探索和拍摄了两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努力。节目不仅展示了两国故事主人公的内容,也展示了两国的民族风貌和自然景观,突出了时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内容与时间、空间形成有机联系。在记录两国众多人民生动的生产和生活情景,反映他们积极扶贫、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实践的同时,也反映了各国梦的主题,这使得该项目具有更广泛的意义。纪录片具有较客观的交流语境与交流语态,广泛用于国际性传播,是跨国度传播交流的热点[1]。“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等主题都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媒体上“为自己说话”,还要促进目标国媒体的一致表达。《家在青山绿水间》在跨国合作中的成功,使其成为中外合作纪录片中的一个代表案例,其中一些经验值得总结和讨论。
1 创意准备阶段文化对撞
在当今这个时代,越来越明显的展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都在不断地融合,原本相互冲突的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也正在加强。国际电视纪录片的对外传播具有传播文化、塑造民族形象、艺术感染力强、渗透文化内涵等多种功能,为塑造我国对外的民族形象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具有非常良好的载体效果。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全球传播形式,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内涵,成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手段。中国文化、泰国文化属于亚洲文化,具有更强的相似性,如尊老爱幼、重视家庭价值观、责任与耻辱、服从倾向、尊重面孔、和谐,内部和外部群体之间的差异,情绪控制,避免激烈的情绪,建立关系自尊和声誉。华人在泰国人口中的比例很大,多民族混合生活,在此背景下,华人可维护和传承中国文化,并逐渐引入、融入泰国社会。这是跨国联合纪录片成功的重要基础。《家在青山绿水间》展示的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的扶贫工作,中泰两国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人民谋福利。在中国大力宣传“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同时,泰国政府也在致力农村发展、水土保持、农业发展等专项规划,也备受关注。两国政府有着相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方式、方法,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纪录片选择价值水平相近的拍摄视角,这种方法很容易为两国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认识,话题的选择自然避免了文化上的障碍,这种优势甚至成为这类纪录片能够为全世界接受的保证。
2 明确职责与科学配置
跨国纪录片的合作是在平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纪录片这一媒体方式实现合双方两国的同一目标。跨国纪录片的合作不是简单的涉及金钱的商务合作,更多的是媒体技术合作、文化融合合作。文化差异化下的跨国合作,尤其跨国、跨文化的平台合作,成为了当代纪录片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广西电视台和泰国国家电视台事先对节目定位进行了明确,关于节目最终版权也进行了界定。根据拍摄和制作内容,摄制组确定了双方摄制组成员人数,明确了导演、制片人等关键角色,对音响师、灯光师等关键岗位明确定人、明确分工;同时,制作核心设备也有很高的质量要求。在拍摄阶段,中国和泰国已经确定了各自的工作计划和组织。例如,建立了加强双方信息交流的机制,明确了沟通渠道、沟通方式和对接队伍。早期充分沟通拍摄内容,提前传达拍摄方式,双方互派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重要的拍摄内容由双方共同指挥跟进,加强沟通解决过程疑虑;双方在进展不一致的任何时候都保持较同步的拍摄节奏和时间表;互相核对、校正和补充,以确保方向的一致性。
3 文化差异下的求同存异
传统的“同一个理念,同一个主题”的创作风格,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习俗和价值观对电视纪录片的需求不能成为标准。为了在国际交流中有所作为,我们必须创造各种主题,并在故事中避免“意识形态”。让国际观众评断,减少因意识形态和政治语境的差异而对纪录片传播的影响[2-3]。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根源体系,世界允许差异,也是因为差异化而显得更加灿烂。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共享文明,也是求同存异,这是我们应该铭记和需要的工作[4]。
明确多元化交换与融合的必然性、客观性,是实现多元价值求同存异前提和基础。由于中泰的参与主体是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的,国际化的视野不能再以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思想和文化来完成纪录片创作。纪录片正从“单方面创作”走向“多方协作”。
纪录片的合作方不仅在纪录片拍摄中进行合作,而且更多地体现在纪录片发布、发行上的合作。合作双方充分挖掘各自优势、加强过程合作,以使得达到“1+1>2”的效果,提升纪录片的整体水平。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中方也尽可能尊重泰式风格,并采用其他观众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在采訪和稿件写作中,从框架结构,到每个句子,中方逐一检讨,并不厌其烦地与泰方沟通。多元价值主体的共存和多元文化的存在,不是说完全拒绝单一价值的存在,也并不是说任意地放纵这些价值,而陷入不讲任何原则的地步。在合作中,对于原则性、立场性问题,我方则会牢牢把握主导权,积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展示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中国形象。在合作中一旦遇到分歧,中国将本着客观、诚实的原则,着力分析专业素质、专业标准的具体问题,实事求是,讲道理。 4 全球化视角与国际水准的品质
《家在青山绿水间》以人类发展与生态的关系为基础,阐述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地球的关系。它构成了地球上生命纵横交错的三维画面,具有跨越国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本质。“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内在要求,而信息沟通是重要手段。纪录片的主题与中泰纪录片的定位高度一致,为观众解决地球村的主要问题,并透过全球化视角,提升观众视角的高度,开拓观众视野,弱化仅限于当地文化和小主题带给观众的纪录片的局限性。
中泰两国采用的跨叙事结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这种空间的转换使得观众的视觉在不同的空间和角色之间转换。它不仅可以期待下一个情节,而且可以避免視觉疲劳。它们共同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并在交叉叙述中继续丰富和升华。纪录片还需要通过设置小的悬念和故事冲突增加悬念和叙事技巧。设置悬念在国际影视界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和手段。在文学创作中,它多为铺砌和预示;在纪录片中,它大多表示为问题的制造,形成了一种“寻找平衡”“吸引眼球”的国际叙事手法。导演在进行角色选择时,以故事主题为指导,将其组织成贯穿时空的网状线程。
这部纪录片记录消除贫穷和可持续发展以国际视角为基础,以人的核心地位为基础,讲述人的故事。影片深入到了中国和泰国的乡村小镇,关注于普通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纪录片的观赏给各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宣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5 总结
《家在青山绿水间》的实践,是中泰两国文化领域合作的重大成果之一,双方全流程深度合作为中外合作拍摄纪录片提供了重要的样板,同时国际视野下纪录片的传播对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影响力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契机,纪录片的创作也该站在更高的位置,多选择国际合作,不断推进不同文化的磨合与认同,拓宽纪录片创作的视角。国际化合作还可以“借船出海”,扩大纪录片的推广和传播渠道,传播中国声音,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岚.走向成熟的国产纪录片市场[J].视听界,2017(2):20-23.
[2]燕京.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3]何苏六.中国记录片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7):8-10.
作者简介:宋明韬,广西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