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政治教师,而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当然,随着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又会遇到新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而且要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时事简评。
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而且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学生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
3.组织讨论。
讨论教学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哲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我让学生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上课时,我让学生自由交流,分组讨论,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学生集聚在了一起,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鲜明观点。十五分钟后,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我想,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思考。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二、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增强课堂吸引力
课堂犹如战地,瞬息万变。这种流变状态的课堂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它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快速反应、随机应变的课堂驾驭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是教师展现自己智慧的舞台。
1.要多方汲取“营养”,增加知识储备。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需要“一桶水”。而今,教师的这“一桶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可能这“一桶水”因时间久远而成为“陈腐死水”,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内容时难以真正把握其精髓和内涵。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难以信手拈来,驾驭课堂。因此,教师要源源不断地给自己“注水”,不断提高自己这“一桶水”的容量和质量,使之汇成细水长流的源头活水,聚成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
2.要开放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益。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非易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师要开放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在具体实践中,一般可用下列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将《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与观察》等有选择地展示给学生,以丰富课堂内容,点燃学生兴趣;(2)有选择地读报、看杂志、放录像,这样不仅学生的政治知识面大为拓宽,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也会大大提高;(3)请专业人士到校开讲座、作精彩报告等。如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和区组织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报告会,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开放的教学手段以形象生动的直观方式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尽量使学生在一种具体情境中理解所学知识,增强课堂吸引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三、从“脱离生活”走向“回归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就在于与时俱进。只有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目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点。倡导回归生活的教育,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也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的纠正。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年轻的一代人,正处在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他们好奇心强,认识事物比较感性,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我们只有将抽象的理论化为朴素的生活常识,才能为他们喜闻乐见。首先,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但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重大事件与政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其次,我们可以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尤其是学生身边的实际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述《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这一课时,可以结合国家进行的新一届人大代表的选举,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各自所在的村委会、居委会,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哪些人有选举权,哪些人没有选举权,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候选人的资格,以及选举的程序,等等,最后根据调查的材料进行综合探究,写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模拟选举,从而使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得出来的结论也容易被接受。这些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本中的原理与观点离他们并不遥远,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联系实际还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联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书本知识的拓宽和综合,对于“探究题”的解答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以新课标为指导,回归生活,用真实生活来补充、完善和发展课程,教给学生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而且要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时事简评。
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而且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学生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
3.组织讨论。
讨论教学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哲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我让学生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上课时,我让学生自由交流,分组讨论,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学生集聚在了一起,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鲜明观点。十五分钟后,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我想,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思考。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二、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增强课堂吸引力
课堂犹如战地,瞬息万变。这种流变状态的课堂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它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快速反应、随机应变的课堂驾驭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是教师展现自己智慧的舞台。
1.要多方汲取“营养”,增加知识储备。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需要“一桶水”。而今,教师的这“一桶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可能这“一桶水”因时间久远而成为“陈腐死水”,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内容时难以真正把握其精髓和内涵。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难以信手拈来,驾驭课堂。因此,教师要源源不断地给自己“注水”,不断提高自己这“一桶水”的容量和质量,使之汇成细水长流的源头活水,聚成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
2.要开放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益。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非易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师要开放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在具体实践中,一般可用下列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将《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与观察》等有选择地展示给学生,以丰富课堂内容,点燃学生兴趣;(2)有选择地读报、看杂志、放录像,这样不仅学生的政治知识面大为拓宽,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也会大大提高;(3)请专业人士到校开讲座、作精彩报告等。如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和区组织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报告会,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开放的教学手段以形象生动的直观方式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尽量使学生在一种具体情境中理解所学知识,增强课堂吸引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三、从“脱离生活”走向“回归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就在于与时俱进。只有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目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点。倡导回归生活的教育,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也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的纠正。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年轻的一代人,正处在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他们好奇心强,认识事物比较感性,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我们只有将抽象的理论化为朴素的生活常识,才能为他们喜闻乐见。首先,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但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重大事件与政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其次,我们可以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尤其是学生身边的实际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述《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这一课时,可以结合国家进行的新一届人大代表的选举,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各自所在的村委会、居委会,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哪些人有选举权,哪些人没有选举权,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候选人的资格,以及选举的程序,等等,最后根据调查的材料进行综合探究,写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模拟选举,从而使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得出来的结论也容易被接受。这些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本中的原理与观点离他们并不遥远,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联系实际还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联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书本知识的拓宽和综合,对于“探究题”的解答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以新课标为指导,回归生活,用真实生活来补充、完善和发展课程,教给学生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